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域下非遗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2023-09-08姚海燕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3年7期
关键词:内涵音乐文化

姚海燕

(阜阳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安徽阜阳 236000)

在多元文化交融与冲击下,非遗音乐文化逐渐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一方面深化对非遗音乐保护,不断得到社会大众的共识与认可;另一方面,伴随文化旅游事业的兴盛,非遗音乐文化所展现出的经济价值越来越鲜明。 自20 世纪90年代,我国乡村文化、民族文化及民俗文化逐渐成为重要的、珍贵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海内外游客的关注。 这种旅游资源开发形式,可以满足游客多元的文化需求,展现音乐文化的历史价值与经济价值,为传统民间艺人带来全新的发展空间与平台, 也为非遗文化传承拓宽了传承路径。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动非遗音乐文化传承,有助于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有效开展。

1 非遗音乐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价值意蕴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实现小康社会及取得攻坚脱贫胜利后农村工作的新抓手,是新发展阶段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决策部署。 农民富、农村美、农业强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总目标。[1]在进入新时期后,乡村振兴任务艰巨,不仅要明确不同阶段的实施思路与路径, 还要聚焦市场、乡村及国家这三种力量,优化乡村经济结构,强化乡村建设动力,并从生态环境优化、人才队伍建设、文化环境及政策环境营建的角度出发,构建一个农民支持、和谐共赢、多方协调的乡村振兴“实施格局”。 乡村文化是乡村延续、发展及振兴的基础,不仅为我国乡村经济、政治持续发展提供强劲的内生动力,还能推动乡村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发展,对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此乡村文化振兴不仅成为我国乡村振兴最紧迫而重要的任务,也是乡村振兴的基本手段与关键内容,是我国构建现代化国家的先导与基础。 有利于乡村乡风文明的建设、乡土文化的传承、乡村居民多元需求的满足,还能为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与发展提供强健的动力源泉。非遗音乐文化是乡村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拥有鲜明的开放性、发展性及延续性特征,有利于乡村文化的价值彰显与功能发挥。[2]根据理论研究能够发现,乡村非遗音乐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有利于乡村文明的建设与发展。 乡村振兴是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与关键内容。非遗音乐文化拥有精神导向、集体凝聚、道德教化等多重功能,在持续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能够提升乡村居民的精神风貌, 夯实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提高乡村居民的精神文明水平。 其次,有利于文化自信建设。文化自信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 我国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灿烂璀璨的文化瑰宝。然而在时代发展、社会变迁的过程中,西方文明通过经济优势渗透到我国,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挑战。非遗音乐文化拥有浓厚的人文气息、乡土气息,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是强化“文化自信”,夯实文化教育的现实保障。 并且可以为乡村文化自信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资源依托、价值依托,推动我国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顺利开展由此可见非遗音乐文化对乡村文化建设拥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乡村文化振兴又是乡村振兴任务实施、推进的前提保障,因此充分发展非遗音乐文化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意义重大。

2 非遗音乐文化保护的现状模式

首先是博物馆模式。博物馆模式是一种静态传承与保护形式,在非遗音乐文化传承中我国建造了诸多的音乐博物馆,集中展示了与非遗文化相关的影像、录音、照片、器具、实物等文化要素,其基本功能是传播乡村音乐文化遗产,让游客在欣赏、参观音乐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感受到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魅力。

其次是学校模式。“音乐文化进课堂”是学校传承非遗音乐文化的重要方式。特别在少数民族地区及民族院校中,音乐文化进课堂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可以从实践与理论的角度出发,发掘非遗音乐文化的内涵, 创新传统音乐教育形式,激发学生参与音乐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并且很多院校都围绕培养“文化人”的基本目标,广泛收集并整合非遗音乐文化资源,将非遗音乐文化作为教学内容, 使学生在音乐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下,成为音乐素养高、道德理念强的优秀人才。

再次是民俗活动。 传统民俗活动是乡村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也是非遗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与基本模式。在民俗节庆活动中,乡村居民或少数民族地区居民可以通过器乐、舞蹈、民歌等传统音乐形式, 将非遗音乐文化渗透到节庆活动中,表达自身对美满幸福生活的期盼。而在乡村振兴推进中, 部分政府部门开始主导惩办文化节,结合旅游产业发展特点,增加特色的民族旅游项目,例如京族拉大网、篝火晚会、美食节、唱哈节等。这不仅推动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提升了乡村旅游品牌、风俗节庆的吸引力、影响力。

然后是师徒传承模式。师徒传承模式主要指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使乡村传统的、悠久的、珍贵的非遗音乐文化传承下来。该模式是我国非遗音乐文化最原始的、最有效的传承方式。 当前我国很多乡村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都延续着师徒传承模式。例如非遗传承人“苏春发”通过开设“独弦琴培训班”的方式,不仅将非遗音乐技艺传授给当地居民,还向慕名而来的音乐爱好者讲解音乐演奏技巧、 音乐文化内涵及音乐表达方式。此外,广西民族大学的孙进、“独弦琴”基地的王能等, 都在各自领域传授着非遗音乐演奏技巧,为我国非遗音乐文化的现代化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是社团模式。 艺术团、俱乐部等民间社团的成立能够为乡村非遗文化的有效传承、高效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通过非遗传承人的引领, 可以让非遗音乐文化在文化旅游产业中得到渗透和融合, 促进非遗音乐文化在经济社会中获得旺盛的生命力, 进而实现非遗音乐文化的活态传承。

3 非遗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问题

3.1 宣传与重视的力度不够

在现代文化及新型音乐文化盛行的背景下,青年人自出生就受到流行音乐文化的影响,他们沉浸在流行音乐文化的抒情氛围中,忘却了优秀传统的非遗文化。不了解非遗音乐文化的发展历史及表现形式,无法感受到非遗文化所拥有的内在审美及艺术魅力。当前非遗音乐文化的传承人由于年龄及体力等方面的原因,难以让非遗音乐“再次”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而地方政府部门缺乏对非遗音乐文化的重视及有效的宣传手段,导致非遗音乐文化逐渐走向“消亡”。究其原因在于政府部门缺乏对非遗音乐文化的宣传,会导致青年群体无法了解、理解及热爱非遗音乐文化,造成“非遗音乐文化传承人”出现后继无人的问题,影响了我国乡村文化振兴的步伐。

3.2 政策实施与制定不及时

首先是相关部门没有及时制定一套保护非遗音乐文化的政策法规,对保护、发展及传承的工作开展不够全面,只停留在表面。 例如部分政府部门虽然制定了非遗音乐文化扶持政策,但缺乏细则的规范,使政策难以惠及传承人。 其次是经济带动速度较差。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内容,可以带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非遗音乐在短时间内很难带动旅游产业的建设与发展。 因此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很多文化部门都放弃了对非遗音乐文化保护的财政支持。 非遗音乐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是漫长、艰巨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政策的积极渗透,良好政策环境的缺失,必将导致非遗音乐文化传承受到阻碍。[3]

3.3 非遗文化内涵发掘较浅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指特定区域或民族地区的居民所传承的, 体现该区域人群的心理特征、生活习俗、生活历史及其赖以为生的宗教信仰、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内容的“文化总和”。[4]非遗音乐文化反映了乡村居民所处时代的劳动感悟、心得体会、生活习惯。 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拥有较高的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 但在现代环境的冲击下,非遗音乐文化的社会价值与功能逐渐被削弱。 虽然有关非遗音乐文化传承与开展的活动有很多,但鲜有人知道或了解到非遗音乐文化所拥有的文化内涵,不能从乡村居民的劳动感悟、心得体会及生活习惯等角度出发, 发掘音乐文化所蕴含的乡村文化理念、文化思想及文化意蕴。 甚至在文化旅游领域, 非遗音乐文化逐渐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附属, 其人文内涵与文化内涵难以得到真正的重视。

4 乡村振兴视域下非遗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策略

4.1 聚焦非遗音乐文化保护, 加大文化宣传力度

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加强对非遗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可以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提高乡村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心,实现乡村精神文明的全面建设。[5]因此,相关部门应提高对非遗音乐文化的重视与宣传,丰富音乐文化的宣传途径。 首先是构建信息传播平台。数字传播主要指以计算机为主体,以多媒体为抓手,整合声像、文字、语言等交互功能, 通过网络将各种视频、 图像、语言、音乐、动画、文字等信息进行互动传播的传播方式。 在数字传播的支持下,青年群体能够更好地了解到本地的非遗音乐文化,感受到音乐文化所蕴含的风土人情与地方特色。 在具体实践中,相关负责人可以通过录制非遗音乐视频的方式,在抖音、快手、小红书及全民k 歌等短视频领域进行传播。 也可以通过构建网站的方式,将非遗音乐文化以图片、文字、视频及音乐的形式整合起来,让大众更好地了解非遗音乐文化。 其次是积极开展各类民俗文化活动、 节庆活动及宣传推广活动,例如在线下开展非遗音乐文化节,让游客在领略乡村音乐文化的同时, 感受到乡土文化的审美思想、人文特性及艺术魅力。 此外,还可以加强政府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的合作,使非遗音乐文化在产业融合的过程中得到推广与宣传。

4.2 科学制定扶持政策,有效推进政策实施

首先是财政扶持政策。 相关政府部门应从以下两方面出发, 为非遗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1)给予演出团队一定数额的资金支持,让非遗音乐传承人能够顺利地、正常地开展各项演出活动,例如运用政府补贴,置办演出道具,寻找演出场所等。 (2)成立非遗音乐文化基金项目,通过号召慈善企业、爱心团体的加入,积攒更多的发展资金,为“非遗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所用。 其次是人才培养。 在非遗音乐文化保护的过程中, 最大的阻碍是传承人老龄化严重问题, 青年群体对非遗音乐文化不感兴趣,认为非遗音乐文化“特别土”,导致乡村音乐文化传承举步维艰。 为此教育部门应加强教育政策的调整与制定,充分发挥艺术院校、高校及中小学的育人优势, 提高非遗音乐文化传承的效果。 例如通过政策扶持,鼓励学校积极应用非遗音乐文化资源, 使其成为学生培养方案的关键内容。 最后是制定有助于传承人发展的政策。 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应在政策制定中细化政策内容,明确政策执行目标,确保非遗传承人在政策扶持下,得到健康的发展。 例如通过政策支持,推进非遗传承人参与到乡村文化振兴中,拓宽传承人的职业发展维度。 或制定最低生活补贴, 保障老年传承人可以持续开展各类非遗音乐表演活动。

4.3 发掘非遗音乐文化内涵, 拓宽文化传承维度

非遗音乐文化是乡村本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内容。 充分发挥非遗音乐文化在乡村文化自信、乡村文化振兴及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价值, 必须全面地、深入地发掘非遗音乐文化的文化内涵。[6]首先是加强对非遗音乐文化的理论研究。实践研究可以为非遗音乐文化的“现代化传承”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让我们少走弯路、规避问题。并且可以帮助文化部门及旅游产业充分发掘非遗音乐的文化内涵,推进非遗音乐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使其更好地应用于乡村文化建设,为非遗音乐作品的演唱、传播注入新鲜血液。 其次是优化旅游项目。在旅游产业与乡村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应引领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从乡村居民的生活习俗、劳动感悟、心得体会、心理特征及其生存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角度出发,充分展现非遗音乐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例如在相关旅游项目中, 负责人应将非遗音乐文化应用到相应场景中(如生产劳动、节日庆典、祭祀活动等),让人们在“欣赏”非遗音乐作品中,能够结合音乐演奏或演唱的情景、氛围,体悟到非遗音乐的文化内涵。最后是强化博物馆传承模式。相关部门应充分发挥博物馆传承的科学性、 严谨性、教育性特征,将非遗音乐文化内涵渗透到展品展示与讲解中, 让非遗音乐的文化内涵以理论解说的方式呈现在社会大众面前, 深化社会大众对音乐文化的理解。

非遗音乐文化是以“约定俗成”与“口传心授”的形式,传承下来的活态基因,不仅是我国古老而悠久的生命记忆, 同时也是民族文化资源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应从文化宣传、 政策制定及文化内涵展示的层面出发, 重构非遗音乐文化的传承方式,提高文化传承质量,助力乡村文化建设,使非遗音乐文化成为我国乡村经济发展的 “内生动力”。

猜你喜欢

内涵音乐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谁远谁近?
音乐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