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专业院校古琴教学模式的再思考

2023-09-05董雯雯

戏剧之家 2023年15期
关键词:琴曲古琴技巧

董雯雯

(四川音乐学院 民乐系,四川 成都 610500)

一、当前高等专业院校古琴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高等专业院校在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古琴技艺、培养古琴人才等方面具有强大优势,随着更多高等专业院校开设古琴专业并培养了许多古琴人才,越来越多的古琴学子活跃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推动了古琴文化的传播和普及。与此同时,囿于教育体制、机制等因素,高等专业院校古琴教学模式也在发展中逐渐显现出一些问题。

(一)教学目标单一

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有强烈的导向作用,直接影响着高等专业院校教学模式的设计。当前高等专业院校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保证学生顺利毕业,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高等专业院校更重视培养合格的古琴演奏者,因而在教学安排上以应试教育为主,将学生能否熟练掌握演奏技巧作为主要衡量标准,不看重或基本忽视了对古琴文化的传授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具体的教学活动也以课程教学为基础,缺少对教学深度和广度的拓展。

(二)教学方式刻板

当前的古琴教师多源自国内各大古琴流派,传统的古琴教学讲究“口”传“心”授,由于各流派自身风格存在差异,不同流派的“教”与“学”也存在不同,在代际传承中,许多传承者对很多知识细节“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逐渐“形”似而“神”远。同时,古琴与生俱来的文化属性使其清高而小众,曲高而和寡,传承远多于创新。教学者缺乏向其他乐器借鉴的主动性,部分教学人员甚至对其他乐器存在一定抵触情绪,故步自封。这使得古琴教学模式愈加僵化,教学者缺少在新时代创新发展的动力。

(三)教学氛围封闭

大部分琴曲都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其扎根于现实世界的土壤。当前的古琴教学总体为封闭式教学。授课内容单一局限,很多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地向学生讲授琴曲涉及的文化知识和内涵背景,学生对琴曲文化背景的了解不够深入及缺乏对现实生活的体悟和思考,对琴曲的内涵的理解通常只达到似懂非懂的程度。古琴教学方面,部分高校逐渐有了一些创新,但总体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教学氛围营造和教学工具的使用不够,古琴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大等。

二、当代高等专业院校学生习琴的主要需求及应对措施

作为“琴、棋、书、画”之首,古琴历来为文人雅士所推崇,是修身养性的重要工具。同时,人们逐渐捧高了古琴的文化寓意,使其成了普通人难以欣赏的艺术;此外,在古代生产力较落后的社会条件下,普通群众难以承担古琴高昂的制作费用和维护成本。因此,古琴流传和传播的范围越来越小,成为文人雅士等小众群体的演奏乐器,功能发挥也比较受限。在当今社会,工艺技术及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斫琴技艺的发展,极大降低了初学者的准入门槛,学琴者以较低的预算也能入手较好的练习琴来满足学琴需要。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学习主体对学习古琴的需求不同。对于教学者,首先要了解当代学琴者的需求,并针对不同需求因材施教,挖掘学生更多层次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潜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更好进行古琴教学,促进古琴文化的传播。目前,当代学生的习琴需求总体可以分为以下六类。

(一)学习古琴演奏技巧

学习演奏技巧是专业学生的最基本需求,能够弹奏一首完整、流畅的古琴曲是大部分学琴者的目标。但随着学习的深入,部分学生在重复枯燥的指法练习中逐渐失去兴趣,进而放弃了对古琴演奏技巧的学习,甚至自暴自弃,不再对古琴感兴趣;而另一部分人随着技法的精进,对演奏技巧的学习需求越来越高,也对教学者自身的琴艺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倒逼教学者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对一些被动学习的学生来说,他们既没有琴艺精进的自我要求,也没有自暴自弃的想法,学习状态不瘟不火,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漠视自身的学习需求。作为教师,可为在演奏技巧方面有学习需求的学生开展针对性教学;对短期热情高、持久性不好的学生,重点培养他们对古琴演奏的兴趣,在简单曲目的多样性演奏上下功夫,多给正向激励;对演奏技巧学习需求较高的学生,教师要不断提升能力,满足学生的演奏技巧学习需求;对于其他人员,教师要注意控制好教学进度,稳中求进。

(二)接受艺术熏陶

很多学生因悠扬雅致的旋律而爱上古琴,但对演奏技巧的学习需求不大,不刻意追求技巧的提高,更易沉醉在古琴曲自身的韵味中。此类学生一方面喜欢研究古琴曲的产生背景、古曲自身的丰富情感,以及琴曲对其情感的触动和自身的体会;另一方面对古琴的发展演变、当今各个古琴流派的共性和特性,以及同一首曲子在不同氛围下的艺术表现等有浓厚兴趣。对于在艺术欣赏熏陶方面有需求的学生,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可在学生完成基本练习的同时有意识地增加对琴曲文化背景等方面的介绍,帮助学生强化对琴曲背景、韵律变化等方面的直观感受和情感体会,重视其古琴艺术审美品位的提升。

(三)接受传统文化的浸染

古琴历经数千年而不衰,与棋、书、画同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重要工具;同时,古琴表现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精神理念,这使其成为儒家、释家、道家的重要修行工具;随着时代的发展,古琴演奏与茶道、香道等相融合,进一步提升了古琴文化的影响力。当代学生除了研习古琴演奏技巧、进行琴艺欣赏外,也会把习琴作为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对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浸染的需求,教师要注重拓展教学范围,以古琴为切入点开展相关的普及传统文化的活动,在学生心中打下通过学习古琴可以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烙印,形成传统文化浸染与古琴学习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四)实现自我价值

有些学生学琴只是为了应试,其学习动力与激情不足。但对于另一部分学生来说,古琴是他们日后的谋生手段,也是其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学习动力很足,学习热情高涨,自我要求也更严格。对于有自我价值实现需求的学生,教师可以在教学时加强目标导向。为学生在考级、参赛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通过考级或参赛等活动的结果的反馈,帮助学生明确努力和改进方向;同时,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学习情况加强社会实践,尝试开展一定的古琴教学和传播工作,锻炼和提升自己的能力。

(五)调节身心健康

音乐自古是调理身心健康的重要工具。繁体字的“药”写作“藥”,即草字头加“樂”字(乐的繁体字),直译即为“无形之药”。五音“宫、商、角、徵、羽”对应五行“金、木、水、火、土”,进而对应五脏“心、肝、脾、肺、肾”。因此,古人认为弹琴对五脏有重要的调理作用,尤其是古琴传统为丝弦,丝主心,琴音对调节身心的作用更为有效。有些大学生在当前较为浮躁的社会氛围下出现了抑郁、自闭、报复社会等心理问题,古琴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调节情绪。

三、新形势下对高等专业院校古琴教学模式的思考

在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的基础上,高等专业学校要对原有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扬长避短,以进一步满足当代学生对古琴的学习需求。

(一)师古不法古,坚持传统、融入创新,注重教学过程中的“修形”

高等专业院校古琴教师多数来自不同的古琴流派,恪守古琴教学“正道”,底蕴深厚,讲究口传心授,执着以传统模式教学,更重视古琴演奏技巧的“广博”和“深厚”,这就限制了教学模式的创新:一是在古琴演奏中自我沉醉,借鉴和引用其他弹拨乐器技巧的主动性不够;二是与其他乐器的交流融合探索不足;三是在演奏上创新不足,走“阳春白雪”路线,“不够接地气”。“修形”是指既要在师古的基础上坚持传统的口传心授的教学模式,也要敢于创新探索,不刻板法古。

首先,“修形”的多元化。古琴音色沉稳有余而灵动不足,这与其演奏技法密切相关。“修形”的多元化在于,教学者要广泛了解并适当借鉴其他弹拨乐器的演奏手法和技巧,如古筝、琵琶等,凸显古琴的灵动和活泼特色,赋予古琴演奏新的生命力。其次,“修形”的复合化。除了与传统的箫、笛合奏外,可多尝试与其他乐器合作,提升古琴演奏的复合化,提升古琴演奏的表现力。最后,“修形”的时代化。在科技时代,要适当引入新科技辅助古琴教学,如开展线上远程教学,开发教学辅助软件等,帮助学生纠正演奏细节;同时,借助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宣传古琴教学,提升古琴的影响力。

(二)多措并举,因“地”、因“材”施教,注重教学过程中的“修境”

古琴演奏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艺术表现形式,闭门造车式的教学容易使学生“得其形而无其境”,难以体悟古琴的文化魅力,教师要在教学模式中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具体的教学内容增强对学生“身境”和“心境”的培养。一是注重教学的“身境”。古琴大部分曲目都源于现实生活,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环境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学习时身临其境,快速融入琴曲的氛围环境中。二是注重教学的“心境”,既要使学生身临其境,又要使学生有心临其境的体会,拓展教学范围,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能力。除了教授古琴演奏技巧外,还可根据学生个人情况因材施教,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古琴教学的深度。

(三)以“赛”代“练”、以“演”促“学”,注重教学过程中的“修信”

“信”是信心和自信,对很多学习古琴的学生而言,古琴演奏可以成为职业用于谋生,他们也能在古琴表演中传承与发展古琴演奏技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增强学生的自信,适当引入比赛和考级,以“赛”代“练”,引导学生量化学习成果。比赛成绩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也能让学生及时反省自身的不足,有针对性地纠正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在适当引入比赛、考级的同时,以“演”促“学”,让学生积累舞台经验,克服演出中的紧张情绪,把课堂从教室搬到舞台,探究多种教学方式。此外,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前开展教学实习,使学生掌握古琴教学的基础技能和要求,从不同角度提升学生学习古琴的信心。

(四)外化于行,内化于心,培养情怀,注重教学过程中的“修情”

“修情”重情怀和担当,“修情”是每一个古琴教学人的责任和使命。古琴传承历史悠久,当代的古琴教师在教授古琴时要在深化技艺教学的基础上重视“情怀”教学,突出文化自信,培养学生身为当代古琴人的担当感和责任感,将教好、学好古琴和传承文化、传承精神有机统一。另外,要革新“修情”教学过程,重视古琴课题科研,成立相关课题组,让学生参与归纳汇总零散的古琴文化知识,在增强学生实践与科研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将对古琴的理解融入课题研究。让学生把古琴“外化于行、内化于心”,发扬古琴文化,承担当代古琴传播者、继承者的责任,为完善和传承古琴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结语

对高等专业院校而言,古琴教学模式的完善始终在路上,笔者仅结合自身浅薄的教学经验进行分析,对许多问题的分析仍然不够全面、深入,如如何进一步丰富古琴“修境”的方式?如何更好培养学生的情怀意识?这需要教学者结合教学工作不断实践、调整和创新。作为高等专业院校的一线古琴教师,笔者将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进行古琴教学模式的革新,以满足新时代古琴教学和古琴文化传承的需要。

猜你喜欢

琴曲古琴技巧
赵元任早期琴曲的“选(编、创)曲配伴奏”思维分析
肉兔短期增肥有技巧
寻琴记:古琴的前世今生
张俊波 情寄古琴,乐以忘忧
琴曲《幽兰》探微
明朝琴曲的清商音与含半音五声音阶
寻访千年古琴
指正要有技巧
古琴的收藏价值在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