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舞蹈教育视角下朱载堉《灵星小舞谱》的创新性研究

2023-09-05

戏剧之家 2023年15期
关键词:乐舞教化舞蹈

张 群

(山东商务职业学院 山东 烟台 264670)

一、灵星小舞的源流

据《后汉书·祭祀志》记载:“灵星是星名,又名天目星,传说专管天下庄稼耕田之事……高帝令天下立灵星祠,祠后稷谓之灵星者,以后稷配食天田星也。”①由此可以看出,灵星舞源于汉代,是用于祭祀农神后稷的舞蹈。从舞蹈图谱的形式上看,其是教导少年男子手执各种农具进行各种农作劳动的舞蹈。在《灵星队赋》中,朱载堉以文字和图谱的形式清楚地记述了灵星舞的起源、目的和他编制这一乐舞时的构思,同时对乐队的编制也进行了规定,挑选了民间小曲《豆叶黄》作为伴奏音乐。

在《灵星小舞谱》的乐谱部分,作者采用的是明代的民间小曲《豆叶黄》,将钟、鼓、拍板、管作为伴奏乐器,“古舞新词”是这一舞谱的一大特征。朱载堉深入民间,将民间的流行曲调进行收集和整理,再结合《后汉书·祭祀志》的记载,一方面继承了书中的农耕祭祀舞蹈,用于教化民众,另一方面又采用了大众喜闻乐见的曲调,既有继承又有创新,让人民更容易接受,也更有兴趣去学习。

由此可以看出,朱载堉的灵星小舞是一种雅俗互融的乐舞。灵星小舞所执舞器有九种,引舞手持帗而舞,后依次执镰、执䦆、执锹、执锄、执竿、执杈、执柫、执杴而舞,舞蹈器具除引舞者外的八种都为农器,根据当时劳动人民进行农业劳动生活的实际情况,为农民祈年、庆丰收时表演的歌舞,朱载堉能创作出这种接地气儿的舞蹈皆因为他曾长期生活在民间。

二、儒学观念下的灵星小舞

章太炎在《原儒》一文中提出:“儒者云上于天,而儒亦知天文、识旱涝……灵星舞子吁嗟以求雨,谓之儒,故曾皙之狂而志舞萼,原宪之狷而服华冠,皆以愤世为巫,辟易放志于鬼道。”②如此看来,原始“儒”应是知天文、识地理的知识分子,“灵星舞子”是其早期称谓之一,以表示其能文能“舞”的本领。经过西周的“制礼作乐”之后,礼乐文化构成了孔子学说和儒学观念下传统舞蹈的最初根基。

西周时期的乐开始包含了音乐和舞蹈,不同礼仪采用不同的音乐和舞蹈动作,并且所体现的功能也是不同的。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以“儒”为主体的艺术文化导向。宋明时期,作为国家礼制教化的工具,舞者的舞蹈观念和身体形态体现出“象功德”“施教化”“宁邦国”的舞容,这也成为当时的主流。明代时期,朱载堉以“舞学”一词对儒家乐舞进行了全方位梳理,舞人、舞名、舞容、舞器、舞佾、舞表、舞衣、舞声也由此产生。正如朱载堉所言:“以‘四势’为纲,‘八势’为目。‘四势’分别象征仁、义、智、信,‘八势’所转的变态离合,俯仰屈伸,则分别是‘五帝内纲’的恻隐、羞恶、笃实、是非、辞让、伏睹,亲父顺夫尊君。”

原始儒学将特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应用到身体形态中,确定了舞蹈的最主要功能:强化礼仪、彰显政治、进行身体教育,在西周时期制定了十分严格的乐舞制度。朱载堉的“舞学十议”中的“舞佾”正体现了儒家乐舞的功能性。儒家乐舞重视“礼”的教化。在长幼尊卑以及其他人际关系中都有一套进、退、俯、仰、周环、揖拜的礼节。《周礼》以为,对国子不应以抽象的道理进行说教,应通过符合礼仪的形式美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朱载堉的《灵星小舞谱》就是为普通劳动人民编制的乐舞,使普通劳动人民也能受到礼乐的教化。

春秋之际,孔子创立了以仁和礼为核心的儒家学说,更加强调其制度化和意识形态化。以“仁”为其道,以六艺的礼、乐、射、御、书、术来教育人,传播其道。这里的“乐”包括音乐和舞蹈,而且比较重要。《论语·泰伯》中讲“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③,认为“乐”和“礼”相互联系。因此,孔子将这种“尽善尽美”的价值观融入“君子儒”之舞,即“六小舞”。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及其儒家思想非常重视对儿童和青少年“君子礼”的培养。

三、灵星小舞的现实价值

朱载堉绘制的《灵星小舞谱》的动态形象图有三百多幅,同时编写了《灵星队赋》,提出“歌以颂德,舞以象事。士农工商所为不同:退食委蛇、谦恭揖让,此士之所为也;芟除耕种、耘耨获刈,此农之所为也,乐节舞态亦从而异”。以此说明不同的舞蹈内容所体现的内涵是不同的。其中的“士之所为”“农之所为”指的就是舞蹈所反映的内容,其“乐节舞态亦从而异”明确了乐舞的动态和形式要服从于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并形成不同的特点。

《灵星小舞谱》中三十二势的基本动作有一定的规律,朱载堉又在基本动作的基础上加入了舞蹈器具延伸出来的舞谱。舞蹈基本动作虽然简单、有规律可循且丰富多样,这些动作全部出自人身一体,但所有动作又都离不开“一头四肢躯干”,这正是因为朱氏把握住了宇宙万物周流不已的规律。除《灵星小舞谱》之外,朱载堉还创制了多种舞谱,并且都是通过这种创作形式来呈现其舞蹈美学思想。

朱载堉在《律吕精义》中说:“凡人之动而有节者,莫若舞。”其意思是在人类的活动中最能完美地体现节奏和韵律的,只有舞蹈可以做到。这不仅是对舞蹈审美功能的充分认知和肯定,更重要的还在于朱载堉强调了舞蹈审美对人们精神情感的陶冶作用。朱载堉在舞学思想和舞蹈编创方面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在当时他的舞学观念虽未受到充分重视,但仍可以代表我国儒家思想在舞蹈理论著作方面的最高水平。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提出“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大抵童子之情,乐喜游而惮拘检”。④这表明了歌舞教育的重要性,批驳了认为通过艺术施教是不切时务的陋见,指出乐舞是一种符合少年儿童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教育形式,能够更快更好地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运用乐舞“有意味的形式”唤起孩子的天真童趣,如此,乐舞所负载的美与善就会像春雨润物一般,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他们,育化他们的心灵,促使其不断上进。

朱载堉对当时乐舞的社会作用和教化作用十分重视,他认为舞蹈可以作为全面培养人的文化品德修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肯定了“乐”“舞”作为两个单一存在的学科,既互相独立,又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强调了舞蹈要具备丰富的艺术感染力;主张舞蹈应避免刻板僵化,不能只注重礼仪形式,避免舞蹈失去艺术生命力。同时,朱载堉提出了“凡教小儿舞者皆名小舞”,并专门创制了用于教化儿童的《六代小舞谱》《灵星小舞谱》《小舞乡乐谱》。他在书中列举了历代从天子至百姓不同关系的人相互舞蹈的情况,目的是希望通过儿童时期的舞蹈教育,从而发挥其对于美好心灵的育化作用。

同时,朱载堉在舞谱中展示出动作的意向性质以表明“动作是有含义的”,这一观点与西方现代舞蹈的某些理论非常相似。现代舞理论家拉班认为人体动作充满许多具有内在含义的符号,要理解这些符号的含义,关键在于对其动作模式的感知。朱载 早拉班四百多年就提出了舞蹈的本体问题,这不仅体现了朱载堉的舞蹈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向世界人民证明了中国人的智慧,而且为现当代中国舞蹈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灵星小舞的传承导向

中国传统乐舞的传承性已经受到当代教育者的强烈关注,若能将朱氏的《灵星小舞谱》的舞蹈教化作用和朱氏的乐舞思想应用到现代儿童舞蹈教学中,将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

在《灵星小舞谱》的编制过程中,朱载堉将乐谱、舞姿、道具、场图、调度等内容融为一体,形成了综合性的集诗、乐、舞为一体的表演性舞蹈,朱载堉编制和记录舞蹈的这一方法对后来舞蹈的编创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此外,他的《天下太平字舞谱》也为现阶段大型团体操的编排和演出提供了参考。

通过教学实践,笔者深有感触,将舞蹈与绘画、音乐、道具、空间相结合,突破现在固有的舞蹈教学模式,将朱氏舞谱对舞蹈的教化作用运用到现当代舞蹈教学中,使儿童舞蹈课堂不再僵化刻板,不再一味地练习基本功技巧,而是利用音乐与动作的结合激发创造力。舞蹈就是让身体动起来,孩子在音乐、绘画和游戏的环境下培养和激发舞蹈的意向和情绪,使舞蹈与环境中的一切相互碰撞,从而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同时,在儿童舞蹈创编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开发,同时将想象力和儿童的特点、兴趣爱好结合在一起,从而能够编创出适合儿童身体协调能力发展、音乐理解能力发展、舞蹈兴趣提高的舞蹈剧目。

在素质舞蹈教育普及化的今天,我们更应注重儿童舞蹈课堂的创造性,培养儿童的情感,激发其对舞蹈的兴趣,通过创意性舞蹈这种教学方式,把舞蹈教育变成一种充满乐趣的教育,对儿童进行引导和启发,激发孩子天性中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孩子们潜移默化地感受和学习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从而继承儒家文化中的“舞蹈和血脉,歌咏养性情”和“箪食饮水,春台沐风”的艺术人生观。

笔者希望通过对朱载堉的《灵星小舞谱》的舞学思想和教化作用进行挖掘和剖析以及其与新兴的创意舞蹈教学模式的结合,能够为当代儿童舞蹈教育工作者提供一点启示,并且大力开展、推广、普及创意性舞蹈教学模式,为现阶段少儿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注释:

①引自《后汉书·祭祀志》。

②引自章太炎《原儒》。

③引自《论语·泰伯》。

④引自王阳明《传习录》。

猜你喜欢

乐舞教化舞蹈
龟兹乐舞
冰上舞蹈搭档
邹城汉画像中的乐舞百戏
《孔雀东南飞》女德教化主题探析
我和舞蹈
古希腊悲剧的教化旨归探析
文艺育人 教化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