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物舞蹈的表达探究
——以中国古典舞为例

2023-09-05

戏剧之家 2023年15期
关键词:古典舞文物舞蹈

吴 倩

(太原理工大学 艺术学院,山西 晋中 030600)

一、深厚的文化基底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智慧结晶,是支撑一个民族成长的精神内核,而文物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数千年来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标志,体现了时代性与文明性。舞蹈作为艺术之母,伴随着人类劳动实践而产生,在不同时代与社会的变迁下,从原始社会时期祭祀、战争的实用性转变至文明社会娱乐、教育的审美性,舞蹈文化的传承不只是延续其本身的文化,而且为后人了解时代发展、社会历史与现状提供了最直接的呈现方式。

(一)传承之脉

舞蹈的产生与发展都依托于文化之中,中国舞蹈必然孕育于中国文化。中国艺术观念是以儒家、道家、禅宗为主进行发展的,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超越精神贯穿于中国传统艺术之中。中国古典舞作为其产物,在此生根发芽,将该艺术观念体现在舞蹈审美特征之中。在科技匮乏的时代,只能通过诗词歌赋、出土文物等窥见舞蹈的真实样貌。文物作为更为直接的视觉记录,对于舞蹈历史文化的探究与舞蹈创作的指引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以现代人的审美视角出发,重新诠释文物中的舞蹈,重现“那时那人”的曼妙舞姿,能在不同时代不同人群的传承中注入新鲜血液,塑造永远鲜活的形象。例如作品《唐宫夜宴》以1959年河南安阳张盛墓出土的隋代乐舞俑为创作原型,将舞俑“复活”,带领人们回到千年前的舞蹈场面,感受中华文化与历史。同时舞蹈形式的传播,也能够引起人们对乐舞俑原型的好奇,愿意去博物馆一览原貌,这便是传承的意义。

(二)创新之法

文物作为时代象征,在不同艺术门类中以其特有的艺术表达方式塑造不同的艺术形象。尤其是从舞蹈角度诠释文物故事来体现历史文化价值,在动态的视觉效果中传播上千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与思想,强化文化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从而生生不息地将其传承下去。以文物为题材,以文化为基底进行舞蹈创作,在舞蹈界已有不少先例,例如孙颖先生编排的作品《相和歌》,借鉴了古代舞蹈的遗存图像进行创作,将汉代的文化风貌展示于众。再例如陈维亚编排的作品《秦王点兵》,是以西安兵马俑为创作灵感,将古代士兵出征的雄伟场面以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让人们能够更真实地从舞者的舞姿中感受兵马俑的内在生命力以及岁月沉淀的文化厚重感。

文艺创新是指在了解、掌握历史文化的前提下,结合当下社会发展特性进行艺术创作。文物是人类历史上的宝贵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其价值不只是可看到的物质本身,更重要的是其内在的生命力量。文物具有保存性与静态性,而舞蹈所具备的表现性更能将文物的时代性与生命力更好地展现出来,并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文物舞蹈创作的目的则是以弘扬中华文化为主,以舞蹈形式表达文物的价值,扩大传播力。这对于文物保护以及传播其文化、历史价值属于一种创新。

(三)共渗关系

中国古典舞是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为根,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超越精神落实在审美特征之中,例如中庸之道在古典舞中的体现便是“圆”,以“圆”体现和谐之美;天人合一是指形神兼备,内外统一;超越精神便是指在舞蹈中不拘泥于外在形体的限制,追求意识的无限性。文物在被创造时也具有当时的时代属性与文化特性,中国古典舞的创建是依托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上,以现代审美视角发展而建立的学科,从文化层面看两者具有同一性。中国古典舞运用舞蹈具有的表现性,将文物的时代性、社会性、故事性再现,为传统与现代建构起沟通的桥梁。同理,文物也反映着每个时代艺术的发展样貌,两者以共渗关系相互影响发展。

二、文物活态化的舞蹈特性显现

“中国古典舞作为中国传统舞蹈的另一部分,历朝历代都涵盖礼乐、雅乐与俗乐两条脉络,并在不同的历史情境中相互联动,通过文献、文物、图像和史料都能得以佐证梳理。”[1]因此,从历史与舞蹈发展角度来看,文物与中国古典舞的关系是互相支撑、伴随发展的,舞蹈的历史遗迹可从文物中体现,文物的活态生命力通过舞蹈的形象性与表演性赋予,从另一角度发展、传播民族文化。从舞蹈角度出发,探究文物舞蹈的表达特性,最为主要的便是形象性与表演性,这是重建、复现文物活态化形象的重要特性。

(一)形象性

“形象性是舞蹈艺术重要的审美特征,舞蹈形象同时具有直观性、动态性、表情性的美学特征。”[2]舞蹈形象的塑造需要经过提炼、加工、美化的舞蹈动作围绕着主题思想进行表演,传情达意,将内容向社会传递。而文物所塑造的形象是静态的,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与科学价值,更是具有耐人寻味的意蕴。文物运用舞蹈的形式将其静态形象活化于舞台中,从时空角度出发,建构现代与历史对话的桥梁,以舞蹈语言诠释其蕴含的历史故事与艺术审美,更能引起人们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与民族情感共鸣。例如,田 老师编排的《俑》系列作品是以汉、唐时期陶俑为原型,一方面努力复原古朴的舞俑形态,一方面从现代人视角出发,探索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点,从而更好地将文物“俑”以舞蹈的形式复活,使其焕然新生于世人面前。

(二)表演性

表演性是舞蹈艺术的又一特性,通过舞者的身体、舞姿、造型以及表情来表现思想感情,使塑造的舞蹈形象具有鲜明的特点。有一些文物作品具有“可舞性”,尤其是以展现中国古代宫廷文化为主的文物,从文化属性层面而言,中国古典舞是最能够表现并再现古代歌舞场景的。另一方面,有一些文物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角度出发,运用舞蹈形式表达更具有生动性。例如,舞剧《只此青绿》以北宋王希孟作品《千里江山图》为创作灵感,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作为内核,从当代视角出发,提炼传统艺术审美精髓,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舞剧整体的表演性体现于以舞者、灯光、音乐、舞台装置等多种因素配合构成的意象之美,从舞蹈动作“青绿腰”分析可以看出,该动作是以模仿表现《千里江山图》中山峦巅峰的景象,以人体动作所具有的生命张力将画中蕴含的磅礴之气展现出来,以有限之力展现无限之意,进一步体现中国传统艺术的“超越精神”。

三、审美基因的共原体

文物指的是由人类创作的历史文化遗产,并且必须成为历史的过去,无法再重新创造,其承载的时代属性与文化烙印使得后人可通过研究分析,得知千年前古人的思想脉络。从历史角度来看,中国古代舞蹈何尝不是艺术文物,但因舞蹈自身特性所致,无法像书法、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一样得以保存,现今只得从文物、文献、诗词歌赋中想象当时的舞蹈场景。但无论是否保存至今,文物与舞蹈都以时代划分代表着各个时期文化艺术的审美趋势。文物作为体现人类文化的重要象征,舞蹈作为体现艺术发展的重要形式,两者既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艺术审美思想的体现,其审美基因是一致的。

(一)唯美人格

文物的艺术价值不仅在于其反映的时代艺术风格特性,同时也因其包含了创作者的辛勤劳动。冯友兰曾说:“中国的文化讲的是‘人学’,着重的是人。”[3]因此,文物创作蕴含民族精神与人格善美,人品即艺品,学艺最终在于做人,艺术的提高最终在于人品的修炼。从古至今,中国传统艺术审美理论就强调审美是帮助人们在通往人生道路中学会与自然、道德并肩,与真和善同行,将人类的心灵深化与升华,从而在文物艺术中看出其精湛的技艺与惟妙惟肖的人格化表现。舞蹈也是如此,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磨炼坚韧的意志,培养扎实的功底,以无功利为目的,塑造每一个不同的舞蹈形象,揣摩人物角色的内心,阅读多种文化书籍,使得自己在跳舞中体悟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

(二)超越之美

“以佛家语言来说,时空是物境的特征;而对于意境,时空这一特征不复存在。”[4]这是指艺术对时空有着超越性,因为艺术具备超越实际存在的时间与空间的条件,过去的既定事实与未来的理想蓝图均可在艺术中得以实现。而舞蹈将文物承载的时间与空间的信息内容以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例如,作品《俑》就在打破过去与现在时空之间的壁垒中,以陶俑舞姿为原型将每个静态舞姿连接为动态舞蹈,从而以复活俑的表演形式建构与古人对话的情景内容,将文物的生命力折射于当下时空中,与我们形成民族情感与民族血液的连接,从而塑造一种超越之美。文物本身也具有历史文化价值,而这种超越是体现在文物本身的物质载体之上,不仅是因为它唯一或者稀有,更是因为文物是每个民族不同发展阶段的见证者,所承载的是民族精神。而中国古典舞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一部分,亦是以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为内核,从写形到传神,从以形写神到以神驭形,追求的始终是内外统一、形神兼备,甚至更注重内在的修养,因此对于文物舞蹈来讲,从时间与空间的视角出发,运用中国古典舞的表演形式更能传达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思想。

四、表达方式特点

文物具有历史特性,因此在以舞蹈方式表演时,必会运用再现的手法将文物的历史文化表达出来,同时也重视舞蹈表演的特性,才能将文物题材的舞蹈形象塑造成功。中国古典舞是以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为内核,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推广。文物题材的舞蹈创作是以文物历史背景、审美特征为主要依据并运用古典舞的表现形式再现于世,赋予其传统审美的创新表现,其创作目的是推动发展文化中的艺术性,艺术中的文化性,运用合适的传播方式让大众意识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同时唤醒人们流淌在血液里的民族情感。文物的历史价值在其悠久,但也正是因为与当下相隔数千年,以至于人们会忽视创作文物时的社会背景以及创作背景。所以,运用中国古典舞形式将文物的故事表现出来,可以让民众再次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使其在不同领域内发展。

(一)再现与表现兼存

中国古典舞在表现风格上主要是按照中国传统艺术划分的豪放、沉郁、悲慨、俊爽、冲淡等风格进行表演,因文物类型有人物、物品之分,演绎人物,观察其身姿、神情,并了解相关历史背景之后,便可以文物原型进行创作,再现文物人物形象,表现文物人物情感,传达优秀民族精神。例如舞蹈诗剧《天下大同》中《瑰宝云冈》篇章里“石壁万象”的飞天舞形象是取材自云冈石窟,通过复原飞天舞形态,让人们看到活生生的云冈文化,赋予石窟里飞天造型以生命。

(二)虚实相生显气韵生动

中国古代思想主张一阴一阳、一刚一柔,即所谓的虚实相生,刚柔并济,在动与静相互依存的关系中促生艺术生命的力量。从文物与舞蹈的关系出发来看,便是通过静与动的结合展现民族精神。所谓的刚柔,就是指文物是静态形象,但却蕴藏着生命气息,因其是在动静相宜的理念指导下完成的作品,尽管历经千年,却依然具有令人震撼的魅力。中国传统艺术的生命是体现在气与韵之中,将艺术对象生命化、人格化,使艺术作品具有真情实感,从古至今的中国传统艺术始终通过“人”的本质向无限的宇宙探索内心世界,形成虚、阴、静、柔等特性,那么在艺术媒介的表现中,则是要有实、阳、动、刚等可见因素的体现。因此,中国古典舞在表现文物题材时需要注重虚、实对立而统一的结构体现,也就是时间与空间的体现。正如石涛所说“如果山水之间没有如人一般的情意伦理关系,宇宙也就没有生命的秩序。”[2]

综上所述,随着国民对民族文化热爱程度的提高,中国传统文化也在潮流中与不同艺术形式交汇,促进不同领域以及新形式的发展。中国古典舞作为传统艺术组成部分,始终以传承千年文脉,创新推动发展为目的进行舞蹈创作,将民族精神发扬光大。文物作为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守正创新的道路中以继承民族文化与精神内涵为核心,运用舞蹈的形式通过活态化文物形象,展现文物内含的精神气质,赋予文物生命力,使人们通过可观看的活态形象引发民族情感共鸣,从而强化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猜你喜欢

古典舞文物舞蹈
文物的栖息之地
承古之韵的当代“古典舞”
冰上舞蹈搭档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论古典舞气息在古典基训课堂的重要性
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的身韵教学
我和舞蹈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