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西洋管弦乐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2023-09-05

戏剧之家 2023年15期
关键词:管弦乐西洋民族化

朱 超

(佳木斯大学 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早在20 世纪20 年代,西洋管弦乐艺术就被引入中国,并且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深受中国人的喜欢和关注。西洋管弦乐在中国传播与发展这一过程中,不断与我国优秀民族音乐作品进行融合,这也加快推进了西洋管弦乐艺术在中国的民族化进程。为了更好地发挥西洋管弦乐对我国传统音乐发展的促进作用,广大音乐学家以及研究学者应加强对西洋管弦乐的关注和学习,始终坚持有机融合、吸收传承、海纳百川的发展原则,摒弃原有的负面内容,吸收融合有利的因素,做到“取精去糟,扬长避短”,让西洋管弦乐在我国得到更好的发展,也使我国音乐文化领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新局面。

一、西洋管弦乐器的分类

按照演奏特点和功能的不同,一般可以将西洋管弦乐器分为木管、打击、铜管、弦乐器这四类。

木管乐器包括长笛、短笛、竖笛、单簧管和双簧管等,它属于西洋管弦乐队中的乐器组,木管乐器作为独奏或者伴奏时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多用于表现自然生活等情景。

打击乐器都有定音鼓、大鼓、架子鼓、小军鼓、交响大鼓和三角铁等,与木管乐器不同,打击乐器的节奏比较强烈,可以更好地渲染乐曲演奏氛围。

铜管乐器分为短号、长号、大号、中音号、小号和圆号等多种类型,它的音色呈现出雄壮和热烈的特点,音量宽广且宏大,几乎在很多重大演出场合都能看到铜管乐器的影子。

弦乐器主要指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等乐器,它们在合奏时热烈激昂,而在独奏时又温柔婉约,常用于表达抒情性的音乐[1]。

二、西洋管弦乐艺术在中国的发展

西洋乐器最早进入中国进行传播是在元朝,彼时欧洲列强不断入侵我国的沿海地区,一些外来的思想文化也开始渗入中国。比如利玛窦,便以传教者的身份在中国传播宗教文化,在这之后出现了更多的传教士,他们宣传的内容包括西洋音乐艺术、西洋乐器乐谱等。到了明清时期,受封建传统思想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这些西洋乐器和管弦乐艺术并未得到重视,许多中国人不愿意接受或者了解西洋音乐和乐器,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西洋音乐只是在华洋人们内部消遣的娱乐工具。但是随着列强加剧对中国的侵略,尤其是在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大门被迫打开,外国人蜂拥而至,在中国开展大规模的活动,西洋文化由此传播开来,国内也正式有了西洋管弦乐队。

据史料记载,小提琴、大提琴这类西方弦乐器早在17 世纪就已经传入了中国,在1699 年,传教士南国光使用小提琴为康熙帝进行演奏,并在1742 年成立了第一支西洋管弦乐队。但这并未对中国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直到鸦片战争后,西洋音乐文化才对传统音乐文化造成了第一次强烈的冲击。1849 年,中国民间自发组织成立的西洋管弦乐队也正式开始活动[2]。

二战期间,许多西方音乐家为躲避战争来到中国,传播西洋音乐文化,主要以克莱斯勒、津巴利斯特为代表。他们担任各种乐团首席,对中国学生传授西洋音乐文化及西洋乐器演奏技巧。克莱斯勒更是充分吸收与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创造了一首别具风格的《中国花鼓》,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名噪一时,成为音乐输出的典型案例,对于国内的西方管弦乐艺术民族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启发作用。

建国以后,上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等高级院校纷纷开设西方管弦乐专业及相关课程,并进行大规模的招生,也出现了如马思聪、谭抒真等一大批西方管弦乐教育先驱。正是在这种中外文化艺术不断交流和融合的环境下,很多青年演奏家选择出国访问演出或者参加国际比赛,使自身的视野不断得到开拓,进一步推动了西洋管弦乐的民族化发展进程,涌现了许多如《采茶谣》(王连三)、《梁山伯与祝英台》(何占豪、陈钢)等优秀音乐作品。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外来文化在本国的传播与发展,尤其是在新时期党的文艺政策实施后,更是促进了西洋管弦乐的民族化发展,很多弦乐艺术家在国际上产生更积极的影响,相继创作出闻名中外的《戏韵》(谭盾)、《高山族组曲》(马思聪)、《椰林迎春》(黄华森、李自立)等优秀作品,这也为西洋管弦乐在中国传播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3]。

三、西洋管弦乐艺术在中国的民族化进程

(一)音乐创作的民族化

西洋管弦乐在音乐创作方面逐渐呈现出民族化的特点,反映了各个民族在思维意识、认识水平、表达方法、心理特点以及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变化,并将这些细微的变化综合地体现在音乐作品上。西洋管弦乐艺术在我国不断传播与发展,其在音乐作品创作中也表现出以下几种民族化方式:一是利用小提琴、大提琴等西洋弦乐器,弹奏出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音调,实现传统音乐与西洋弦乐器在伴奏上的有机融合,使民族音乐重新焕发出活力。二是将中国传统民歌或者民间戏曲音调作为音乐作品素材进行创作,在创作过程中呈现出传统的民族文化,充分发挥西洋弦乐在民族化创作方面的优势。三是积极借鉴西洋弦乐艺术思维,整合各种音乐创作元素,丰富民族音乐创作形式,形成具有西洋音乐元素的独特民族音乐。四是在融合东西方音乐文化元素的基础上进行继承与创新,使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与西洋管弦乐艺术联系更为紧密,并通过二者的有效融合,展现西洋管弦乐在音乐创作方面的民族化特征,这种民族化的音乐创作方式,以谭盾、翟小松等作曲家为代表。

(二)演技技巧的民族化

演奏技巧是音乐活的灵魂,可以说,任何一部成功的音乐作品,都需要结合高超的演奏技巧,以完美的演绎方式来表达音乐作品所蕴藏的深刻内涵和创作情感。西洋弦乐演奏技巧的民族化,具体体现在其演奏过程中,会合理借鉴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演奏中的滑音等特色演奏技巧,并与西洋弦乐演奏方式相融合,使西洋弦乐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达到相得益彰的表演效果。以具有典型性的音乐作品《梁祝》为例,该作品就是借鉴了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演奏中的颤音、滑音,同时运用弓法、指法来演奏,使小提琴的音色更加突出,也将民族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彰显了西洋弦乐民族化的特色[4]。国内优秀音乐家代表马思聪、陈钢等人均对西洋弦乐演奏技巧民族化展开过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为西洋管弦乐在中国传播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歌剧伴奏的民族化

1.中国歌剧的管弦乐伴奏

中国歌剧最早出现在20 世纪30 年代,其实在鸦片战争后,西方管弦乐和歌剧就已经传入中国,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西洋音乐和乐器只是西方人专有,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赫德乐队、上海贫儿院管弦乐队以及后来开设的音乐传习所时期,更多人才得以认识西方音乐,并逐渐萌生出了解和学习西方音乐文化的想法。在乐队的培养下,出现了一大批专业演奏人才,这些学习西洋管弦乐以及钻研西方音乐文化的人才也成了我国音乐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为中西方音乐文化交流融合和中国歌剧发展贡献了力量。

20.世纪30 年代,正是举国抗日的艰难时期,很多接受过西洋音乐文化教育的知识分子想要用音乐来激发国人抗日的斗志,凭借对西方歌剧的了解创作了大量以西洋管弦乐器作伴奏的歌剧作品,为中国歌剧的产生与发展创造了条件。此后,许多国人自建管弦乐队,融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元素,创作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歌剧,如《岳飞》《苏轼》《郑成功》。这些歌剧作品以中国历史英雄人物为原型,由山东省立剧院音乐系管弦乐队进行伴奏,不仅展现了歌剧的独特魅力,也丰富了歌剧的内涵和演奏形式,进一步弘扬了民族精神。又如歌剧《蓝花花》的伴奏,也融入了西洋管弦乐艺术元素,并由中央管弦乐团进行伴奏。这些歌剧作品不仅鼓舞了群众的士气,也促进了西方管弦乐艺术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歌剧凝聚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魂,它的产生是对西方歌剧的兼收并蓄,在不断融合与发展中,中国歌剧展现了更新的色彩和更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西方文化的融入,使得中国文化也发生了变化,中国歌剧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5]。歌剧中不乏优秀作品,如《满江红》《新霓裳羽衣舞》等,这些歌剧的表现形式各异,有的高亢豪迈,有的悠扬婉转,有的激情澎湃,但相同的是,它们都体现了中国人不畏艰难、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2.中国民族歌剧的管弦乐伴奏

随着中西方音乐文化不断交流碰撞和融合发展,中国音乐家们参照西洋乐队的建制,引入中国传统丝竹、吹打乐队,形成一支综合性中国管弦乐队。在建国之后,中国乐器的发展进入了改革的高潮,一些乐器变得更加贴合西洋乐队的概念,并且为中国歌剧演奏提供了更好的伴奏。例如彼时较有影响力的歌剧《白毛女》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歌剧走向了新高度,也促进了西洋管弦乐器在中国的发展。许多中国歌剧也融合了传统戏剧和民歌元素,通过充分借鉴西方戏剧化经验,使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与西洋音乐艺术在碰撞与融合中产生了新的反应。中国管弦乐既要有西洋乐器,还要包括中国传统民间乐器,这样才能演奏出更动听的乐曲。另外,中国音乐的发展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如《江姐》《白毛女》就是以群众需求为基础所创作的歌剧,具有时代化、通俗化和大众化的特点,深受观众喜爱。

四、西洋管弦乐在中国传播与发展

(一)坚持有机融合的发展原则

西洋管弦乐在中国是否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播与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西洋管弦乐能否与传统民族音乐文化进行有机融合。无论是小提琴、大提琴等弦乐器,还是长笛、大鼓等管乐器,实则都是西洋管弦乐艺术的外在表现工具,而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才是支持它在中国“生根发芽”的土壤。正因如此,要想促进西洋管弦乐在中国的发展,必须坚持西洋管弦乐与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融合,通过吸收不同民族、不同艺术形式的文化元素,推动西洋管弦乐艺术向民族化方向发展,从而创作出更多具有民族音乐文化特色的西洋管弦乐艺术作品。

(二)坚持吸收传承的发展原则

一直以来,中国这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在面对外来文化时,始终以容纳、吸收和借鉴的态度来对待。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一些传统的优秀民族音乐文化逐渐消失,甚至部分音乐文化随着艺术家们的离开而濒临失传,但不可否认的是,大部分传统音乐的精髓仍在,正跟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传承与创新。在传播与发展西洋管弦乐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摒弃传统音乐文化,而是要在传承与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和借鉴西洋管弦乐艺术文化。这样便能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长远发展提供保障,也能丰富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内涵,实现文化艺术的“百家齐放”。

(三)坚持海纳百川的发展原则

世界文化的多样发展,使得音乐文化也由传统的区域化逐渐转向全球化。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打破固步自封的僵化意识,充分融合各民族音乐文化,吸收各类音乐文化的艺术元素,通过比较研究中西方音乐艺术文化的异同,更好地促进我国西洋管弦乐艺术发展。比如,许多音乐学家和研究学者将西洋管弦乐中的各种提琴融入中国传统戏曲音乐中,在更好地展现了戏曲音乐的内容和独特魅力的同时,极大地提升了戏曲音乐的表现力。如今,国内大多数戏曲院团的乐队在演奏中都纳入了西洋管弦乐器来提高音乐表演的艺术效果。由此可见,完全独立的民族音乐并不存在,传统民族音乐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原则,借鉴和融合各种文化,满足观众的多样化需求,从而得到更多观众的支持。

综上,西洋管弦乐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通过分析西洋管弦乐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西洋管弦乐艺术已经由最初的单向“引进来”发展为双向的“引进来,走出去”,其与中国传统优秀音乐的融合,不仅丰富了民族音乐文化的内涵和形式,也使西洋管弦乐逐渐向民族化发展方向靠拢。为了进一步推动西洋管弦乐在中国传播与发展,必须坚持融合、传承、包容的发展原则,展现西洋管弦乐的艺术特色,促进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猜你喜欢

管弦乐西洋民族化
动画片《葫芦兄弟》的造型民族化特征分析
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油画民族化创新探析
清宫里的西洋钟表师
紫禁城内的西洋科学家
徘徊于民族化与现代性之间——以《云中记》为例
“失控”乎?“掌控”是也!——鲁肯斯《失控》管弦乐配器技法拾趣
对郑和下西洋的再认识
对管弦乐《玄梦》的音乐研究
八十年代电影创作的民族化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