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拉赫玛尼诺夫五部钢琴协奏曲的创作历程、理念与特点研究

2023-09-05孔冰妮

戏剧之家 2023年15期
关键词:尼诺夫拉赫玛协奏曲

孔冰妮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吉林 四平 136001)

一、拉赫玛尼诺夫五部钢琴协奏曲的创作历程概述

拉赫玛尼诺夫一生中完成了五部钢琴协奏曲的创作。1892 年,拉赫玛尼诺夫完成了第一钢琴协奏曲的创作,此时拉赫玛尼诺夫仍处于学生时代。虽然第一部钢琴协奏曲并不是拉赫玛尼诺夫所创作的第一部作品,但是他认为该作品代表了自己的真实作曲能力,所以将其设定为第一钢琴协奏曲。1901年,拉赫玛尼诺夫完成了第二钢琴协奏曲的创作,此时拉赫玛尼诺夫处于人生低谷,而这部作品的创作以及随后获得的成功使得他逐步恢复自信。1903年,拉赫玛尼诺夫完成了第三钢琴协奏曲的创作,集中体现出其音乐创作风格特点。1926 年,拉赫玛尼诺夫完成了第四钢琴协奏曲的创作,该作品的创作与修改时间较长。1934 年,拉赫玛尼诺夫完成了第五钢琴协奏曲的创作,其更偏向于使用协奏曲形式进行展现的变奏曲。

二、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协奏曲的主体创作理念分析

在以往对拉赫玛尼诺夫及其作品的研究实践中,大家更多将目光集中于偏好选取悲剧性题材、和声丰富、旋律宽广且优美、民族性明显等方面,但是对其创作理念的分析与解读维持在偏低水平。拉赫玛尼诺夫在钢琴协奏曲创作中更多应用独特的技巧以及细腻的手法体现出创作构思,实际所应用的创作技法由传统作曲技法发展而来,但是并不能完全使用传统作曲理论对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技法进行解析。相比于“先锋派”作曲家而言,拉赫玛尼诺夫在进行钢琴协奏曲作品的创作实践中,选取了一种更为贴近人们的真实情感体验以及自然的方式,以落实对音乐内容的表达[1]。换言之,拉赫玛尼诺夫在坚持浪漫主义创作技法的基础上,在传统技法内探寻创新和变化,赋予音乐作品以更为圆融的美感。

三、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协奏曲的创作特点分析

(一)多角度分析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协奏曲的创作特点

1.旋律方面的创作特点

拉赫玛尼诺夫在钢琴协奏曲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在旋律方面投入的关注度保持在较高水平,主要将旋律这一因素放在了钢琴协奏曲创作的首要地位。拉赫玛尼诺夫是伟大的旋律大师,其所创作的音乐作品均依托旋律打动受众的心灵,并结合旋律的合理设计与安排来丰富受众的聆听感受。拉赫玛尼诺夫所创作的音乐作品中,有很多作品因其旋律的优美而流传至今。对于协奏曲这一音乐体裁而言,其本身就包含着较多的乐章,且在曲式方面也有着一定要求[2]。在一部音乐协奏曲作品中需要引入多种有着较强新鲜感的旋律,这就要求相应协奏曲创作者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收集、参考大量的旋律素材。受众在聆听、鉴赏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协奏曲作品期间,每听到一种新的旋律,均会使新鲜感有所增强,进而感受到钢琴协奏曲的优美、流畅。

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协奏曲作品中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多主题并置的特征,针对多样性的音乐素材,主要使用了多主题、多旋律变化的方式完成处理。依托这种创作手法,钢琴协奏曲在旋律方面表现出了多样性变化的风格,旋律变化流畅、顺利,并且不同旋律片段在实际变化期间不会表现出零散、突兀的问题,实现了对钢琴协奏曲这一音乐作品的统一性和完整性的保障与维护。拉赫玛尼诺夫所创作的钢琴协奏曲能够打动人心,可以与受众产生理想的情感共鸣,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拉赫玛尼诺夫在钢琴协奏曲创作期间实际融入的情感更为真实、自然、质朴。同时,在拉赫玛尼诺夫所创作的钢琴协奏曲中还能挖掘出较为明显的民族音乐特色,与民歌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但是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性。俄罗斯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拉赫玛尼诺夫作为俄国音乐家,在进行钢琴协奏曲创作期间,切实融入了俄罗斯民族特色、民族精神,赋予整个钢琴协奏曲作品以更富民族特色、更加独特的魅力。例如在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第三钢琴协奏曲中,我们能够在相应曲目的主旋律之间感受到东方韵味,而这也是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协奏曲在旋律方面的主要风格特点。

2.和声安排方面的创作特点

以和声安排为切入点进行分析,我们能够了解到的是拉赫玛尼诺夫所创作的钢琴协奏曲有着较为明显的个性化特点。诚然,在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协奏曲中,旋律的安排相对突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协奏曲内的和声仅仅作为陪衬。对于和声而言,其作为推动力的一种,在助推钢琴协奏曲步步延伸、向前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达到促使旋律自如、顺畅展开的效果。

在拉赫玛尼诺夫所创作的钢琴协奏曲作品中,和声的多样化、丰富性水平较高。同时,虽然作品中的变化声复杂、声部复杂、和弦复杂,但是在和声方面仍然保持着以发展规律为主线的特点,确保钢琴协奏曲在繁杂中保持有序。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协奏曲中的和声不止如此,还有着相对丰富的内容与色彩,使得整个音乐作品的个性更加鲜明,与旋律相同的是,作曲家赋予了和声以独特的特征,并给予整个钢琴协奏曲作品以更新的色彩。

从和声的应用方面来看,拉赫玛尼诺夫所创作的钢琴协奏曲作品对于基础性的持续音有所保持,结合和声与和弦的变换应用、同主音调式体系以及同名大小调的利用,赋予了相应钢琴协奏曲作品以更为独特的魅力。在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协奏曲的开头与结尾位置普遍存在着较多的和声变换。例如,在拉赫玛尼诺夫第二、第五钢琴协奏曲的引子部分均引入了和声变换的处理方法,使受众产生稳定但又蠢蠢欲动的体验[4]。依托这样的和声引入手法,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协奏曲作品在内容方面形成了相对强烈的对比效果,并实现了更有感染力的气氛渲染,促使整个音乐作品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抓住受众的内心,实现与受众之间的情感共鸣。受众在鉴赏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协奏曲时,也能够收获更为丰富、真实的情感体验。

3.结构安排方面的创作特点

从结构安排的角度进行分析,拉赫玛尼诺夫在进行钢琴协奏曲的创作实践中,重点遵循了传统的结构安排方式,未做出较为明显的变更。对拉赫玛尼诺夫所创作的第一、第二、第三以及第四钢琴协奏曲作品展开结构安排方面的对比分析,我们能够了解到的是这几部钢琴协奏曲作品在第一乐章的曲式安排方面基本保持一致,均处于奏鸣曲式的范畴内;这几部钢琴协奏曲作品在第二乐章的曲式安排方面主要选用了相对自由的三段体或复三部曲式;这几部钢琴协奏曲作品在第三乐章的曲式安排方面主要选用了较为常见的结构安排,即奏鸣回旋曲式、奏鸣曲式、相对自由的三段体;同时,这几部钢琴协奏曲作品均处于小调作品的范畴内[3]。总体而言,拉赫玛尼诺夫所创作的钢琴协奏曲在排列与布局方面表现出明显的整齐性以及规范性。需要注意的是,第五部钢琴协奏曲中所设定的进行情感独奏炫技的片段安排相对较少,在部分时候,钢琴仅仅作为陪衬,更多突显整个乐队的演奏。总体来看,虽然拉赫玛尼诺夫在进行前四部钢琴协奏曲创作实践中显现出了对传统结构安排思路的遵循,并没有做出过多、更为明显的变动,但是从五部钢琴协奏曲的总体风格方面来看,更加贴近交响乐。

对于拉赫玛尼诺夫创作的第五部钢琴协奏曲来说,其在结构安排方面有着较为明显的独特性,并非单纯作为协奏曲而存在,总体更加偏向于变奏曲。在第五部钢琴协奏曲中,创作者设置了24 个变奏,若是从变奏曲的角度对该钢琴协奏曲作品进行分析与解读,则会观察到较为明显的复杂性。换言之,相比于传统变奏曲,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五部钢琴协奏曲的复杂程度更加明显,且结构更为丰富。在该作品中,拉赫玛尼诺夫并没有落实对主体的直接、重点突显,而是先对和声框架进行展示,然后再进一步完成显现,以此让受众在作品欣赏中产生逐渐构建、逐渐形成的体验与感受。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五部钢琴协奏曲的整体结构相对庞大,有大量学者、音乐家对该协奏曲的结构展开深入性分析与探究,现有的研究结果表明,该钢琴协奏曲的第一至第十变奏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悲剧性;该协奏曲的第十一变奏属于过渡阶段;该钢琴协奏曲的第十二至第十八变奏在情绪情感表达方面显现出更为明朗、清晰的发展状态;该钢琴协奏曲的第十九至第二十四变奏助推着整个乐曲中情感与情绪的升华。这样的结构分析能够为深入解析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五部钢琴协奏曲提供更多、更广阔的思路。对于钢琴协奏曲而言,虽然其本身的形式决定着相应音乐作品结构框架始终保持在较为庞大的状态,但是在所有的晚期浪漫派作曲家的创作中,拉赫玛尼诺夫在结构方面所显现出的显著性特点为偏向大型作品的创作。

(二)对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协奏曲创作特点的综合分析

1.民族性特点

现阶段,人们对于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协奏曲风格的最深刻印象普遍为“传统”,其创作受到柴可夫斯基、肖邦、李斯特等人的影响,我们能够在拉赫玛尼诺夫所创作的音乐作品中发现前辈的痕迹。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协奏曲中蕴含着民族情感以及肖邦、李斯特的演奏技巧,整体显现出较为明显的民族性,这种特点与情感是拉赫玛尼诺夫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其认为音乐属于多个民族语言集成统一的表现形式的一种。

2.个性化特点

诚然,拉赫玛尼诺夫所创作的钢琴协奏曲处于传统范围内,但是其在个性化创作方面较为执着,这就使得多数人认为拉赫玛尼诺夫所创作的作品无法深刻反映当时的社会变化以及时代精神,内涵深度不足。例如,在1919 年拉赫玛尼诺夫修改的第一协奏曲中,受众很难在相应作品内挖掘出当时俄罗斯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动。就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而言,现实力量远远弱于个人思想情感,其在钢琴协奏曲作品中所表达出的内涵有着极为明显的个性化特征。例如,在拉赫玛尼诺夫创作的第五部钢琴协奏曲中,其创作灵感来源于“为获得高超的演奏技巧,帕格尼尼向魔鬼出卖了灵魂”这一传说,在整个乐曲中表达出自己背离祖国所承受的巨大痛苦[5],其中蕴含着某一作曲家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所承受命运、事件的悲剧性,具有相对深刻的哲学内涵。

在个性内涵的表达方面,拉赫玛尼诺夫在实际创作中所使用的方法相对独特。在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协奏曲中,受众很难能够在其中提取出或感受到突变,所有的变化、创新、发展均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人们之后对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协奏曲进行深入性分析与体会,才能够了解、感受到其特有的风格气质。

3.悲剧与多元性特点

综合对拉赫玛尼诺夫所创作的五部钢琴协奏曲进行分析,我们能够了解到的是所有曲目的基调均为忧郁、痛苦、悲伤,而这与其悲观主义倾向之间有着较为明显的关联性。诚然,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作品有着较强的感染力,但往往也会渗透出一种悲壮的情绪,赋予其钢琴协奏曲作品以一种较为明显的悲剧氛围。

四、总结

综上所述,五部钢琴协奏曲是拉赫玛尼诺夫倾尽一生心血所创作出的音乐作品,对俄罗斯音乐发展,甚至是世界音乐发展均产生了较大影响,这足以证明拉赫玛尼诺夫所创作音乐作品的魅力。

猜你喜欢

尼诺夫拉赫玛协奏曲
大提琴演奏的悲剧审美表达——以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为例
浅谈拉赫玛尼诺夫钢琴作品的创作风格——以《音画练习曲》Op.39 NO.9为例
拉赫玛尼诺夫浪漫曲音乐风格研究——以《春潮》为例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试论拉赫玛尼诺夫《音画练习曲》的演奏技巧及方法
海浪协奏曲(上)
海浪协奏曲(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