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管理偏差的智能分析方法研究
——基于A 电力公司信息通信分公司智慧会计报告智能化分析的实践探索

2023-09-03酆尘颖

市场周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会计报告关键偏差

酆尘颖,刘 旭

(1.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0026,2. 江苏省国金资本运营集团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0032)

一、 问题的提出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企业具有了“数字化”的基本特征。 如何获取有效的信息以及时分析嵌入公司各类业务的管理偏差,是及时有效发现并反馈于管理活动、改进管理的有效手段。 在实务中,当前管理偏差分析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日益突出,如公司管理层需要实时跟踪组织的价值创造、利润率的变化,以及财务风险高低等问题。 这些问题较难在传统管理会计报告分析中予以实现,对管理会计人员的分析判断能力要求很高,且分析人员很难合理应对分析结果的时效性问题。 外部环境和企业经营活动是动态的,会计数据也在实时变化。 因此,如何对管理偏差进行智能分析是有效提升企业信息处理和利用能力核心关键问题。 管理偏差的智能分析主要依赖信息技术,以支持决策管理为目标,通过网络化的数据采集和报表生成技术,智能化地帮助企业寻找管理偏差信息,发挥对管理的反馈作用,更好地防范企业风险。

二、 文献综述

(一)管理偏差的含义及识别

李英武等主张采用多质多法、概化理论以及项目反应理论等测量理论对管理偏差进行甄别[1]。郑路和蒋理慧认为偏差是基层执行上级政策时的偏离或基层执行人员所拥有的自由裁量权等原因造成的[2]。

(二)管理偏差的分析及应对

何文盛等基于责任管理机制的视角构建了矫正偏差的路径[3]。 吴旭红认为目标制定缺乏对管理对象和执行者等主体特征的考虑、目标执行不力、评估体系不健全、沟通渠道不畅和激励机制不健全是造成政府绩效管理偏差的主要原因,并针对这些偏差提出了矫正措施[4]。 张燕认为高校科研管理出现偏差的根源在于人性假设产生错位、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博弈失衡、对高等教育功能认识不够全面、科研管理评价制度存在缺陷,并提出更新管理理念和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是纠正上述偏差现象的有力措施[5]。 张洁梅和赫梦莹以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为例,探讨了其风险管理偏差的成因和矫正,认为各部门意见不统一、政策执行中出现操作难题、政策制定缺乏连续性是产生管理偏差的主要原因,并从加强监管和建立有效晋升激励机制的视角提出了矫正管理偏差的对策[6]。 黄甄铭和卓翔认为,管理初衷与实际效果间的预期设置不合理、管理实践过程中采用的方法不恰当、管理者本身的能力素养不到位等,是导致管理初衷与管理效果间产生偏差的重要因素,并提出要合理设置战略目标来确保其清晰客观科学,注重科学管理过程来协同应对内外矛盾,加强风险防范工作来实现灵活动态调整,引入新型管理模式来力争全面降低偏差[7]。 张凤娟和胡彬玮以留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管理偏差形成的原因,并建议从制度视角来矫正管理偏差[8]。

基于上述文献发现,当前关于企业管理偏差的识别、分析及应对主要基于对现有管理机制的分析,依赖于管理会计人员的素质和综合判断能力,目前尚未有文献从信息技术视角对管理偏差进行智能识别、分析及应对,以进一步降低矫正管理偏差的主观性,增强其时效性和客观性,在管理实践中增强价值创造。

三、 智慧管理会计报告智能分析的基本思路

(一)根据战略目标,确定管理指标

企业从战略目标出发,将战略目标量化成能够考核的业绩指标,落实到员工的个体目标层级以确定具体的管理指标,并通过记录于既有管理信息系统的员工行为及其结果数据,来刻画企业关键管理指标的履行质量。

(二)结合分析技术,发现管理偏差

企业在商业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将设定的管理目标与当前的管理指标实现情况实时比对,发现管理偏差,并将业务相对于战略的管理偏差进行智能分析。 随着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于这一分析过程,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发现管理偏差,并将其固化在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中。

(三)构建知识仓库,确定偏差成因

企业根据确定的关键管理指标构建知识仓库,当指标发生偏离,尤其是指标进入未达标或预警状态时,智慧管理会计报告一方面应能找出其发生偏离的可能原因,另一方面还应给出可能的使指标回归正常范围的改进方案,如通过召开座谈会寻找可能的偏差原因集,采用扎根理论进行编码深入展开案例分析,最终针对各指标产生的偏差原因形成一个处置方案集。

(四)建立判别模型,校验算法规则

前述三个步骤为智慧管理会计报告分析功能的“智能化”奠定了良好基础,但在智慧管理会计系统运行过程中,如何进一步确定产生管理偏差的具体原因和具体处置方案仍需进一步思考。 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就难以下结论认为该管理会计系统具有较强的智慧功能。 为达成上述目的,关键在于构建偏差产生原因的判别模型,即在知识仓库既有的指标偏差原因集,确定是何原因导致管理偏差产生。而建立判别模型,需要针对每一条原因集进行数据分析,确定与该原因相关的关键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在实践中校验算法规则。

四、 智慧管理会计报告智能分析的案例分析

A 电力公司下属的信息系统开发公司是A 电力公司数字化项目管理主体,对A 电力公司的数字化转型承担关键使命。 该公司结合核心业务管理需求,尝试通过下列路径探索开发智慧管理会计报告智能分析工具。

(一)确定关键管理指标

公司根据战略目标,从五个管理环节中确定了十五项关键管理指标。 其中,五个环节是指立项管理、采购管理、建设管理、运维管理和后评估环节。立项管理环节对应的关键管理指标是项目评审周期;采购管理环节对应的关键管理指标包括供应商履约信用评价、合同分类管理完成度、招标周期和合同签订周期;建设管理环节对应的关键管理指标包括设计安全性评估完成度、试运行安全性测试完成度和预算完成率;运维管理环节对应的关键管理指标包括验收周期、安全性验收完成度、运维规程执行度、服务响应时间和满意度调查;后评估环节对应的关键管理指标包括累计信息系统安全运行可靠率和累计信息系统客户服务满意度。 公司将这些管理指标进一步落实到员工目标层级,通过智慧管理会计报告的智能分析系统记录员工行为和结果,全面考评关键管理指标的履行质量。

(二)发现偏差并确定偏差原因集

上述十五项关键管理指标,构成公司数字化项目业务支撑公司战略的核心抓手。 当指标发生偏离,尤其是指标进入未达标或预警状态时,智慧管理会计报告一方面应能提出其发生偏离的可能原因,另一方面还应给出可能的使指标回归正常范围的改进方案。 工作方法论如下所述。

首先,从偏差原因来看,关键在于构建所有十五项关键管理指标产生偏差的原因集。 按如下步骤展开:①公司通过召开座谈会的方式,充分凝聚业务管理人员的经验,获得所有十五项指标初步的可能原因集。 ②结合案例研究通常运用的文本分析方法,按照扎根理论的要求对上述原因集关键词进行了一次编码,对一次编码中相互联系的关键词进行了归类和概括,形成了二次编码,并重复上次过程,直至产生的编码不再进一步合并,最终形成了各指标产生偏差的所有原因集。

其次,针对上述十五项关键管理指标产生偏差的特定原因,继续以召开座谈会的方式,探讨其可能的管理方案。 与前述过程相同,继续采用扎根理论编码的方式,对业务管理人员提出的解决方案进行进一步凝练,直至编码不能被进一步合并,最终形成了各指标产生偏差每一个可能原因的处置方案集。

至此,通过上述两项工作,公司形成对数字化项目业务所有关键指标产生偏差的可能原因,以及针对每一条可能原因的所有处置方案的经验集合,为管理会计报告的智能分析功能奠定了经验基础。

举例来说,针对立项管理环节所列的第一项关键管理指标“项目评审周期”,在访谈以及在访谈基础上的编码分析工作,确定在项目可行性研究、立项决策和预算下达三项管理程序中,可行性研究工作因属外包业务,是导致项目评审周期超过工作标准的主要原因。 进一步分析,确定了该指标产生偏差的两条关键影响因素:可行性研究供应商能力和业务复杂度。 当进行可行性研究的供应商服务能力不足或者信息项目复杂程度高时,可行性研究工作极有可能出现延迟,从而导致公司战略指标“数字化项目建设任务完成率”出现不达标情形。

针对上述两条可能原因,公司通过研讨进一步确定其可能的处置方案:①当供应商能力不足时(表现为人力不足和技能不足),应在智慧管理会计报告提示的第一个预警时间点,立即介入供应商管理。 可能的管理措施包括两项:一是在其履约过程中设定更多时间节点(例如增加阶段检查措施),促进其按合同履约;二是提供具有合格服务能力的供应商信息给履约方,作为其通过咨询、转包等方式提高服务能力的参考。 ②当业务复杂度较高时,也应在智慧管理会计报告提示的第一个预警时间点介入供应商管理,可能的管理措施也包括两项:一是推荐系统内专家介入供应商服务过程,以降低业务复杂程度给供应商履约带来的影响;二是公司进一步增加项目人力和团队能力,提升对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水平,保障该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在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

至此,针对“项目评审周期”这一项关键管理指标,公司形成了两条可能原因和四条可能处置方案的知识储备,为管理会计报告的智能分析奠定了信息基础。

(三)构建偏差产生原因的判别模型并校验

上述工作为智慧管理会计报告分析功能的“智能化”奠定了良好基础,但在智慧管理会计系统运行过程中,如何进一步确定产生管理偏差的具体原因和具体处置方案呢?

为实现上述功能,关键在于构建偏差产生原因的判别模型,即在知识仓库既有的指标偏差原因集,确定是何原因导致管理偏差产生。 建立判别模型,需要针对每一条原因集进行数据分析,确定与该原因相关的关键影响因素。 例如,针对可行性研究服务供应商能力这个可能导致可行性研究周期不达标的原因,在收集供应商服务能力可能影响因素的历史信息后,公司建立对履约能力影响的判别模型,对其历史履约能力进行了单变量相关性分析,最终确定了供应商规模(以公司收入衡量)、公司行业经验(以电网行业服务的项目数量衡量)和团队能力(以团队成员平均工作年限衡量)三项关键影响因素,并据此建立了判别模型。

为保证上述判别模型的持续有效,需要对模型有效性进行持续跟踪。 具体来说,针对不同关键指标的特点,设定模型有效性检验的周期;在进行模型有效性判断时,以实际数据代入检验其预测能力。通过上述算法规则的建立,能够持续保障管理偏差产生原因的判别模型在管理实践中发挥作用。

针对智慧管理会计报告在确定关键指标产生偏差的原因后,推荐何种处置方案,采用和前述过程类似的判别模型,在此不再赘述。 当然,实现上述做法,需要在提升管理基础工作方面下一番功夫。 例如,针对供应商能力研判方面,应在供应商中标后,通过招标服务公司、第三方机构或中标供应商,在公司管理系统中导入中标供应商涉及履约信用的关键信息;针对业务复杂程度研判方面,应在项目立项环节,在管理系统中导入对影响项目复杂程度关键影响因素的相关信息。 只有具备此类信息,才能在当下建立分析评判模型以确定关键管理指标“项目评审周期”的偏差究竟由何种原因导致,并据此提出反馈至管理过程的可行方案。

五、 小结

本文以A 电力公司下属的信息系统开发公司智慧管理会计报告自动生成为实践基础,探索了智慧管理会计报告的智能分析路径。 案例公司的实践,本质上是在企业内建立了针对多种生产资源的统一导航系统。 一方面,公司弱化在基于人、财、物的职能管理上设定个性指标,而是强化在需要整合依托人、财、物生产资源的业务管理方面,设定共性指标,这使得不同职能管理部门的行为能够统一至一个轨道;另一方面,在各类生产要素中,突出和重视人的因素,将公司战略目标量化分解至最基层的岗位(即“人”),为之设定关键管理指标,不仅实时提供其关键管理指标的状态,更解读其可能产生偏差的原因,为员工行为提供了“导航系统”。 这种尝试,不失为弥补管理会计报告传统分析固有缺陷的创新探索。

猜你喜欢

会计报告关键偏差
硝酸甘油,用对是关键
高考考好是关键
关于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分析探讨
如何走出文章立意偏差的误区
两矩形上的全偏差
浅谈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财务会计报告与管理会计报告融合
管理会计报告:地位、框架及其设计
关于均数与偏差
生意无大小,关键是怎么做?
生意无大小,关键是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