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迹墨海 印记时代
——李国华之公共空间大型创作

2023-09-01广东美术馆美术文献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馆员周善怡

国画家 2023年4期
关键词:宾馆中国画画家

广东美术馆美术文献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馆员/ 周善怡

一封发自北京颐和园藻鉴堂的中国画创作组邀请函,揭开了李国华一段深藏于岁月之中的往事。一系列公共空间大型创作——广州东方宾馆、广东迎宾馆、广州流花宾馆、广州新火车站、广州白云山山庄旅舍、大同矿务局、肇庆鼎湖山庆云寺、广州珠岛宾馆、广州白云机场候机楼、广东省人民政府迎宾厅、香港新华社接待大厅……在其艺术生涯写下一笔笔厚重的印记。岁月蹒跚,我们穿越时空,追寻这位跨越将近一个世纪的老画家所经历的艺术人生,披露李国华不为人知的从艺历程。

一封保留至今的发黄的邀请函,牵出了一段李国华老人引以为豪的经历与尘封已久的记忆。1979年12月21日,国家文化部中国画创作组发公函,邀请李国华赴北京颐和园藻鉴堂作画。

据李国华忆述,当时中国画创作组的邀请函,是经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转交给他的。其时,他早已是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会员,在肇庆工艺厂国画组工作。李国华至今保留着当时文化部中国画创作组的发函复印件,函曰:

肇庆工艺厂:

为了交流国画创作经验及完成明年国家需要的中国画作品,我们约请您厂李国华同志来京作画。如您们同意,来时请电告到京日期、车次及车厢号,以便安排接待。

中国画创作组

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廿一日

邀请函的右下方还印有中国画创作组的印鉴,地址为颐和园藻鉴堂,上面附有电话和电报挂号。正是这页珍贵的文献资料,开启了李国华艺术生涯中的重要一幕。

在作者的采访中,李国华遥想当年,回忆起1979年底赴京的情景:“当时我是坐飞机去北京的,抵京已经是深夜,北京下着雪。我还记得出闸时,前来接机的北京藻鉴堂负责接待的同志不断热情地招手:‘是广东来的吗?’因为我是这批广东唯一被邀请的画家,所以他很快就和我对上了。报到后,他为我安排好住宿。”

藻鉴堂地处颐和园昆明湖西南角的一个半岛上,三面环水,只有一条路出入,当时几乎没有游人走到。那里原是北京市的一个内部招待所,就一座两层小楼,依山傍水,绿树掩映,当时正空着,创作组全包租下来,除了招待所的几位工作人员,就再也没有外人,幽雅、安静、安全。[1]藻鉴堂是始建于乾隆年间的建筑,与治镜阁、南湖岛鼎足而立,这三座岛是颐和园前湖水景的点睛之笔。古时选拔人才称为“藻鉴”,“藻”即文采,“鉴”是品评、鉴别,“藻鉴”意即文采鉴人。这里曾是清时殿试后的阅卷处,乾隆皇帝以“藻鉴堂”命名,寓意“人才难得”。李国华回忆道:“藻鉴堂守卫得很严密,我记得里面有很多层窗帘与外界相隔,似乎有一道屏障。我就住在藻鉴堂里,创作组给每位画家安排一间独立的房间,室内布置相当宽敞舒适,有画案、床、卫生间等,设施完备,每个人都能在安静独立的空间里自由创作,这种环境在当时是很优越的。”当年藻鉴堂虽然地处郊外,但是条件不比友谊宾馆差,画家们的生活待遇非常高,住的是宾馆式的标准间,伙食在那个年代更是显得很特殊。中国国家画院办公室主任吴一娜说:“跟他们吃饭,我就觉得这太高级了,四菜一汤,我记得当时还吃那个东坡肉,小馒头那么小,花卷也那么小,雪白雪白的。”[2]李国华回忆道:“那个时候我们在餐厅里吃饭,一桌桌的,接待的伙食很好,还有小点心。那时的生活比较困难,有些菜式在外面很少能吃到。”冬天的藻鉴堂全是冰和枯萎的荷叶,别有一番景象。李国华道:“我有一张照片是站在昆明湖旁边拍的,当时昆明湖的湖面已经结了冰。”

藻鉴堂是当时公认的最核心的中国画创作基地,中国画创作组凝聚了一大批中国当代美术史上的泰斗,他们延续着绵延千年的传统血脉,为日后中国画研究院的成立积淀了深厚的文脉与根基。“中国画创作组根据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拟定了暂行条例,主要是完成三大任务:第一,提供国家收藏保存的作品。第二,完成国家重点创作任务。第三,为外贸机构提供一定数量的作品,增加外汇收入,团结全国的知名画家。”[3]按照计划,一般受邀来京的老画家,创作时间为一个月。每批约20人,期满后回原单位,再邀请下一批。在京创作期间的生活费,往返路费和稿费,均由创作组包干。这临时性举措体现了政府对老画家的尊重和关怀,也是给画家的一种荣誉。[4]曾经,无数的大家在此相遇,能有幸受邀在藻鉴堂创作的这段时光,成为李国华生命中难忘的经历。

在藻鉴堂的日子,李国华在创作组内潜心作画:“我创作的主题是肇庆星湖风光。”他选择以自己擅长的山水画题材入画,全情贯注,倾力创作,完成了一批大尺幅的星湖山水画作品。他的表现手法随着景物而变化,星湖烟雨、溪流飞瀑、泉溪淙淙、林壑幽深,七星岩特有的陡峭的石灰岩结构,被李国华以多种笔墨技法表现得浑然一体,既有传统的笔墨,也具有丰富的色彩,画面烘托出湖光山影交相辉映、妖娆多姿,使作品显得新颖而更富于生命力。其中,《溪云初起》被选入1979年“文化部中国画创作组国画展”。“为国家画画,做这个贡献是应该的。”李国华淡淡地谈道。那个时代的精神力量如今仍在老先生们的身上释放,受到国家的召唤,不讲任何条件,以最大的创作热情投入其中,这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精神,更代表了老一代艺术家的无私与境界。

这次难得的聚合,名家汇集,在作者的采访交流中,李国华首次详谈当年他在藻鉴堂与著名画家叶浅予、启功、张仃、黄永玉、刘文西等人的交往逸事。回忆起与叶浅予的交往,翻开珍贵的历史资料,李国华至今还保留了一封叶老先生给他的亲笔信:“国华同志:端溪墨海收到,惜未见面为歉,眼下我正在做肠胃治疗,不能去藻鉴堂看你,几时进城请打电话通知我,一定在家恭候,墨海需价几何,亦请示知。专肃并问近好。”原来,叶浅予得知李国华将赴京,于是托他帮忙带一端溪墨砚,准备有空便到藻鉴堂相聚。然而李国华在京期间,叶浅予刚好做肠胃治疗,因此复信未能到藻鉴堂来与他相聚,请他何时进城先电话通知,叶浅予在家恭候。李国华谈道:“正因为这个原因,我离京前,专门找了个休息时间,亲自进城到叶浅予家探望他,并带去墨砚。”据李国华忆述,那时他们在藻鉴堂很少独自外出,创作组不时会派车送画家们进城活动和购买用品。住在颐和园藻鉴堂的日子,李国华除了独立创作,还登门拜访了同在创作组里作画的张仃等大家,到他们的房间去看他们画画,边画边聊,听他们讲述对中国画的独到见解。中国画创作组还经常组织组里的画家们笔会,与启功、黄永玉等大家面对面地深入交流,热切探讨,与代表了中国当时中国画最高水平的一批大家们朝夕相处,在今天看来,这种生命中书写的经历仍然让人十分激动。李国华回忆道:“那时黄永玉画的那张大尺幅的白描水仙,就钉在他房间的画板上,他的线条真过关。他边听音乐边画画,房间里摆放着一台小音响,十分别致。”在京期间,李国华获得了启功和刘文西送赠的字画。启功学识渊博,宽厚善言。他为李国华写了一幅书法:“密叶怅青盖,枯藤缀紫霞。梦中温日观,仍若破袈裟。题画旧作一首并呈国华同志正之。一九七九年 启功。”刘文西是我国著名人物画家,李国华回忆道:“那时在藻鉴堂,我在自己的房间里作画,刘文西在他夫人的陪同下过来我房间观摩,他们边看我作画,边跟我谈创作的事情,大家一见如故,相谈甚欢。他们经常过来拜访聊天。印象最深的是,在我离京前,那天天气非常寒冷,外面都结了冰,刘文西和他夫人又专门过来,送给我一幅画好的少女人物画,以作留念。”画中的少女形神毕现,惟妙惟肖,落款:“国华同志正之。一九八〇年二月 文西于北京。”这一段段存留在思绪中不断回放的片段,早已定格成为那个时代,老先生们之间那份特殊情谊的历史见证。它依稀已湮没于岁月深处,以往从李国华口中也未曾提及,更不为外界所知。

当时国家领导人常来藻鉴堂看望画家们,创作组也经常组织画家笔会。据李国华忆述,他在京期间,1980年新春前夕,中国画创作组举行画家雅集,那次地点好像是在国务院,大家云集,盛况空前。李国华说:“当时刘海粟画了一棵松树,我有幸在旁边画松果及其他。创作组里有一部分画家有幸参与了这次笔会,现场挥毫。”与刘海粟一起作画的场景至今如在眼前。

北京颐和园的藻鉴堂,承载着一件40年前的往事。当时位于藻鉴堂的中国画创作组是如今中国国家画院的前身,国家画院有如此深的功力和底气,正因为其非凡的出身。中国国家画院原院长杨晓阳说:“它起步就是个大师集团,就像老子,他生出来就是一个智者,生出来就是个大师,所以这个中国画研究院它的出身太好了。”[5]跟随中国国家画院成立30周年摄制的纪录片《水墨年轮》,我们追溯这些珍贵的老影像背后隐藏的故事:

从1972年开始,周恩来以外交部需要国画为理由,在北京的几大宾馆设立专门的房间,把各地的画家集中起来作画,原本分散的画家们在这里产生了紧密的联系。当时的人们并没有意识到,正是这次的聚合,为今天的中国国家画院埋下了最早的种子。

1976年,毛泽东逝世后,党和国家决定修建永久性的纪念建筑——毛主席纪念堂。毛主席纪念堂是天安门广场上的一个标志性建筑。而在新中国美术的史册上,这座殿堂也是一个特别的路标。为此临时组建了毛主席纪念堂创作组,一批著名画家在此相遇。更重要的是,这个临时的创作小组却引起了大家更为长远的打算。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副院长郭怡:“纪念堂呢,是单独组织了一批画家,为毛主席纪念堂画创作。但是大家在一起以后,就有了这样一个(想法):别散了。”李可染夫人邹佩珠:“把一些人力组织起来,有意识地画一些画的话,对我们整个文化的发展,是很有利的。”此时,中国社会的各项事业都处在复苏中。1977年12月12日,文化部决定,在毛主席纪念堂美术小组的基础上,成立中国画创作组。组长华君武,副组长丁井文。

20世纪70年代末,为了复兴中国传统文化,老画家们重执画笔,倾尽毕生之心血,尽情创作。这就是那个时代的精神力量,为了国家的需要而作画,延续绵延千年的传统血脉。当年,画家们的很多画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用途,就是为国家换取宝贵的外汇。当任务布置下来,没有人会提出异议或讲任何条件。创作组虽然是在特殊的条件下产生的,但对未来中国画的发展却形成了深远的影响。直到今天,创作组的开端,仍然为后人所牢记和缅怀。杨晓阳:“美术创作组一组成的时候,就调集了全国最好的画家,大概有不到40位。由于是国家行为,它一组成它就是一个大师集团。”中国画研究院原院长刘勃舒:“这么些德高望重的、见过世面的、有艺术经验的,是跟着时代一块前进,方方面面都是我们望尘莫及的。”仅仅看当时创作组的名单,我们就能知道什么叫“大家集团”。黄永玉、李苦禅、吴作人、吴冠中、蒋兆和、叶浅予、许麟庐、刘勃舒、彦涵、崔子范、何海霞、李可染、黄胄、俞致贞、娄师白等等。每个人都是国画界的翘楚,他们的作品是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留给全世界的。

1977年底,这个由绘画大师组成的“大家集团”,被特意安排进驻到了友谊宾馆内的南工字楼。尽管友谊宾馆的条件十分优越,但为了给画家提供一个更适合作画的环境,1979年6月1日,中国画创作组迁往颐和园中的一个小岛。岛上的庭院被叫做藻鉴堂。中国国家画院一级美术师李延声:“它是一个岛,就是正对着那个佛香阁吧,南面,湖中间。”中国国家画院一级美术师张立柱:“藻鉴堂是一个民国时期的建筑,它不像颐和园的其他建筑,那种宫廷式的,它是一个半洋式的二层楼。”河南省文联主席马国强:“这个小岛呢,风景非常好,当时的画家都以非常愉悦的心情在这里搞创作。”

1981年的11月1日,是中国画研究院正式成立的日子。中国画研究院的第一任名誉院长李可染在成立大会上发言:“中国画研究院在国务院文化部的倡导下创建,在中国画创作组的原有基础上,经过几年的扩张工作的努力,终于在今天成立了。”会议开的并不长,却给所有与会者留下了终生难忘的深刻记忆。因为这不只是一个研究机构的成立大会,而是一次中国文化的盛会,是中华文化复兴的一声号角。[6]

从1979年6月1日,到1984年6月25日,中国画创作组和成立后的中国画研究院,在藻鉴堂前后住了5年零25天。时间长,是一回事,更主要的是当时在社会上的影响大,中央领导也经常去,“藻鉴堂”这三个字,几乎成了中国画创作组和中国画研究院的代名词,当时的不少作品,作者只题“作于藻鉴堂”,而不是创作组或研究院。藻鉴堂是当时公认的中国画创作中心和顶级代表,藻鉴堂时期,则被认为是中国画研究院的黄金时期。[7]

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副院长郭怡孮在其《回忆文化部中国画创作组》一文中写道:“创作组成立极为重要,是有特殊意义的。从此,出现了中国画的全面复兴。创作组是我国历史上,从没有过的国画家的大交流,大聚会,大检阅,上百位画家集聚一堂。团结了全国的知名画家。创作组保存了一批精品力作。这些作品成为那个时期的代表。中国画创作组为中国画研究院创立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比如组织上、思想上、工作上的准备。创作组的工作做得好,成绩非常明显,影响极大,中央才可能更为重视,才可能成立中国画研究院。现在看来文化部中国画创作组的成立,在中国美术史上是划时代的,应该说是中国美术界、中国画复兴的一声春雷。”[8]

1979年6月中国画创作组刚搬到藻鉴堂后,首批受邀到创作组作画的书画家有广东的黎雄才。1979年底至1980年初,李国华受邀在北京颐和园藻鉴堂作画月余。在李国华的回忆中,这段被其称为“一生之雄”的经历,是他艺术历程的一个重要节点。现在看来,早在筹建中国画研究院的藻鉴堂时期,他已经作为一位有造诣的画家而名列其中,有幸在那段筹建中国画研究院的履历中做出应有的贡献,在那段有意义的历史中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李国华参与国家文化部组织的大型创作活动并非第一次。早在1978年,他已经受到国家文化部的首次邀请,与刘海粟、叶浅予、郑乃珖等大家一起在大连棒棰岛作画约一个月。据李国华忆述,那次赴大连棒棰岛创作的人员名单是由时任文化部艺术局负责人的华君武确定的。

李国华谈道:“东北叫‘人参’做‘棒棰’。1978年9月,由华君武点名,文化部组织邀请了刘海粟、叶浅予、郑乃珖和黄新波、余本、我等广东的十来位画家赴大连棒棰岛宾馆作画,为当地创作一批棒棰岛风光的画作。广东的这批人是当时广东实力最强的画家,有独立的写生创作,也有大家一起合作的大画,这些作品用于当地楼堂馆所的陈列布置。那时我还创作了丈六匹宣纸的大尺幅作品,描绘棒棰岛上的自然风光。我们当时入住的棒棰岛宾馆,是大连市的‘国宾馆’,一座座别墅式的。接待的食宿非常好,我们经常能吃到鲍鱼等海产。”

棒棰岛上景色秀丽,自然风光巧夺天工,人文景观天人合一,是入画的绝佳题材。画家们在此采风写生,海风习习,自然心情舒朗,沁人心脾。创作的热情随着笔下的灵动不断生发,由一幅幅写生稿的生动演绎,凝聚成棒棰岛风光的大型创作。

据李国华回忆,他们在棒棰岛作画期间,毛泽东主席的次子毛岸青、儿媳邵华,还带着毛主席的孙子毛新宇专门来探访他们。李国华向作者讲述了当时的情景:“我们与刘海粟、叶浅予等一起作画,那天大家都在,毛主席的儿媳邵华说广东的画家来了,要来探访我们,与我们合影留念。我记得那时毛新宇还很小,最后大家一起合影,拍了一张长的横幅照片。”这次难得的会面,成了名人画家们留在棒棰岛上弥足珍贵的历史记忆。

棒棰岛是大连市东南角上一个棒棰形的小岛,三面环山,一面濒海,岛上岸崖陡峭,怪石嶙峋,海域开阔,海水清澈。宾馆依山傍海,环境清幽,花木繁茂。棒棰岛的历史可追溯到数十年前:

棒棰岛因“棒棰岛宾馆”而著称于世。棒棰岛宾馆最早叫东山宾馆,是新中国首批建成的国宾馆之一。它是与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南京东郊宾馆和杭州西子宾馆一起被誉为“四大国宾馆”的老建筑群,历经50多年风雨洗礼后历久弥新。

在棒棰岛宾馆海岸山坡上开凿出的一块平面上,可以看到气势磅礴的毛泽东手书叶帅《远望》诗,大气风雅,蔚为壮观。而“棒棰岛”三个字也被拓大篆刻在海边的一块大石头上,成为如今棒棰岛的重要标志。“棒棰岛”雕刻石和毛主席手书《远望》的山体壁诗,使景色秀丽的棒棰岛宾馆弥漫着书卷墨香而增辉添彩,正是这一墨宝和诗篇将拥有棒棰岛的大连推介到五洲四海……为大连历史和文化书写了浓重的一笔。[9]

在这个充满伟人足迹的宾馆下榻,有幸在此与毛主席的次子毛岸青、儿媳邵华会见,与刘海粟、叶浅予、郑乃珖等大家朝夕与共,一同写生欢聚,为棒棰岛绘制大型创作,段段往事虽已随时光流逝,却在艺海长流中不时掀起阵阵涟漪……它们是李国华艺术生涯中值得回味与追忆的片段。

另一件不得不提到的公共创作,是至今展示在广州白云山山庄旅舍元首房的《黄山云》。广州白云山山庄旅舍被国家领导人称为“岭南奇舍”,“岭南的传奇,在这里发生、延续,成就着一段非凡的岁月。时至今日,在这里,我们依然觉得,随时都可以与伟人对话。”[10]1976年,李国华接到山庄旅舍的邀请,为其创作公共空间作品。李国华几经酝酿,决定以有“国宾迎客松”之喻的黄山迎客松作为画面主题。为此他再次启程前往黄山写生,当登上“天上玉屏”时,迎客松一景扑面而来,此刻,一个生动鲜活的构图骤然在脑海形成。以迎客松暗喻主人的好客与热情,寄寓广东人民以豁然大度的姿态,对来自四面八方客人的热切欢迎。李国华对自然景物地质地貌驾轻就熟的技法,此刻发挥得淋漓尽致。《黄山云》画面山石行笔老辣,水墨淋漓,被称为黄山三绝的石、松、云融于一画;国之瑰宝——迎客松,近在咫尺;眺望远处云烟似海,意境壮观。画作右上角题款:“登黄山天都峰至天上玉屏,值宿雨新晴,朝云如海,雄奇壮观。一九七六年大暑挥汗写于广州。”这件为山庄旅舍而作的山水画《黄山云》,至今仍然完好地陈列在山庄旅舍“天然居”的客厅正面,继续点缀这个深藏南国云山的诗意空间。

除了上述的藻鉴堂、棒棰岛、白云山山庄旅舍,早在20世纪60年代,李国华已经受邀为国内多个重要的楼堂馆所和公共空间进行大型创作。其中第一次的大型创作,是1959年他与老师黎雄才在肇庆合作完成的《水电之源》。此画以李国华到新丰江水电站、流溪河水电站工地的写生为题材,由李国华创稿绘画,待画面基本完成后,再由黎先生作局部的润色,画龙点睛,画面顿时满纸生辉。画面上跨江而过的电缆,李国华运用他独创的“鱼竿”弹线技法来处理,线条之精细有力令人叫绝。作品参加“社会主义好画展”,为沈阳故宫博物院收藏。对于此画的创作过程,李国华经常引以为悦,细说与恩师的合作经历,除了能真切地体会与大画家共同创作的收获,亦反映出一个大艺术家对后辈的提携与帮助的情怀,自此开始了他与其师黎雄才的多次合作。

20世纪60年代末,黎雄才受邀为东方宾馆进行大型创作,创作为期两个月,在宾馆现场进行,挥写出巨幅山水《旭日苍松》《迎客松》《西樵雨后》。《旭日苍松》画面右上方展现了一个直径达一米的,用天然朱砂写成的红太阳,左边写几株老干虬枝的苍松直冲霄汉,白云翻滚,气象万千,寓意祖国繁荣昌盛,蒸蒸日上。整体笔墨严谨,渲染得宜,使整个环境如沐浴在灿烂阳光之下。李国华回忆起当年与黎雄才一起作画的情景:“黎师在东方宾馆创作巨制《旭日苍松》、为贵宾厅创作《迎客松》《西樵雨后》的两个月中,我一直当他的助手,他作画的细节我十分清楚。他的大画中,无论是水墨还是设色画,都是在装裱之后的宣纸上直接作画,用墨从不弄污画面,一气呵成。就连画六张丈二匹连成的巨幅,也是如此。可见他掌握水分和墨色的准确程度。”与黎师共同进行大型创作的过程中,李国华一直得到这种近距离的学习,使其进一步深化、探究黎师的笔墨精粹,同时融入自己对艺术实践的独特见解,运用长期由写生积累而来的创作体会,从而形成李国华描写祖国河山地质地貌的特有的个人风格。

20世纪7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先声吹响南粤大地,广东地区政府的大型接待场所、酒店宾馆等纷纷需要国画作品作为公共空间的陈设布置。李国华受到广东省交际处的邀请,为广东迎宾馆创作了大尺幅国画《电站雄风》(3米×2米)、套色玻璃腐蚀画《农讲所》、国画《广州起义烈士陵园》《新港晨曦》《迎客松》《桂林山水》。1973年,为广州流花宾馆创作《粤北春晖》,为东方宾馆创作《星湖春染》《漓江朝晖》等巨幅国画。《电站雄风》以宏大的场景描绘,反映当时祖国各地电站、水坝等大型工程建设如火如荼的新兴景象,以笔墨表现时代。据李国华回忆,为广东迎宾馆创作的套色玻璃腐蚀画《农讲所》,画面描绘毛主席在农讲所的历史情景,由李国华完成水墨稿,时任广州市副市长的林西专门进口套红玻璃,通过工艺做成腐蚀的套色玻璃画,在当时无论是材质还是工艺都极为珍贵。《新港晨曦》描绘晨曦初现,闸坡渔港的渔船停泊在堤边等待出海的一片宁静景象,船与船线条的交织,要选择最能表现船的结构的角度,若是几船并行,更要表现出相互呼应协调而不混乱的关系。船虽是小小的点景,但经过加工也能引人入胜,把人引入艺术的境界。

1973年,李国华受到当时广州重要的新地标——广州新火车站的邀请,为其贵宾厅创作大尺幅山水画《珠海云山》(3米×2米)。《珠海云山》以鸟瞰广州全景的独特视角,描绘20世纪70年代广州“一河两岸”的秀丽景象,“母亲河”珠江上的轮船往来贸易,广州标志性建筑海珠桥屹立其上,珠江两岸岭南建筑精致如画,近景广州“市花”红棉在枝头尽情盛放,英姿勃发,远景白云山烘托出画面全景,一幅70年代广州市容风貌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繁华的广州城,作为一座山水之城,白云山的地位无疑是举足轻重的。常有白云升腾缭绕的诗意白云山,早就是广州城的名胜。李国华为广州新火车站贵宾厅创作大尺幅山水《珠海云山》,画面宏伟壮观,用俯视的角度描绘以羊城母亲河——珠江为血脉,英雄花——木棉为精神,白云山为龙脉的,一个有着悠久历史而又充满朝气的城市,李国华曾经自豪地说过:能够以羊城八景之一入画,演绎山、水、城的理念,是广州的金色名片。李国华深为为广州城创作这张同时拥有云山、珠水、红棉的巨幅画作而欣慰。他觉得,一座城市的灵毓秀气,是由山与水决定的。李国华以其扎实的写生能力、精致的笔墨和创新的鸟瞰全景的视觉角度,记录了当时广州特有的风土人情和历史风貌,见证了时代的巨大变迁。画家创作巨幅的大气和对大场景的从容把握,令人叹服。

1977年9月,应山西大同矿务局邀请,李国华为新接待大楼创作丈二匹《五台山毛主席路居旧址》,陈列在接待厅的大礼堂上。此前,李国华特赴五台山写生收集素材,水墨写生《五台山道上》乃当时在沿途即时记录的画稿,此画题款记有“1977年9月应大同矿务局之邀,赴山西作巨幅国画,特驱车到五台山写生收集素材,至应县繁峙等县归途道中拾稿”,画幅展现五台山盘山道上高山环绕的景象,印证当年为创作巨幅国画远赴五台山写生取材的足迹。

20世纪70年代中至80年代初,李国华在肇庆工作生活期间,为肇庆鼎湖山庆云寺,创作了代表当地风光的大尺幅山水《鼎湖山》(3米×2米),时至今日,我们仍然能够在庆云寺一睹这件作品的真容。

1983年,李国华为广州珠岛宾馆所作的巨幅公共空间创作《丹霞秋霭》(图10),丹霞的地质地貌,宏大景观带出的空间气韵,跃然纸上。此作至今仍陈列在珠岛宾馆重要的会议接待大厅。

图1 1979年12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画创作组邀请李国华赴北京颐和园藻鉴堂作画的公函。

图2 1979年底1980年初,李国华在中国画创作组期间,叶浅予给他的复信。

图3 1979年底1980年初,李国华在中国画创作组期间,刘文西、启功赠送的书画。

图4 1979年底1980年初,李国华在中国画创作组期间,刘文西、启功赠送的书画。

图5 中国画创作组组长华君武,副组长丁井文。

图6 颐和园藻鉴堂

图7 1978年9月,应国家文化部邀请赴大连棒棰岛作画,李国华(后排左二)与刘海粟(后排左六)、叶浅予(前排左四)、郑乃(后排左五)等合影于大连。

图8 1978年9月中秋,于大连棒棰岛宾馆(从左至右)李国华、黄安仁、何克敌、黄新波、余本。

图9 20世纪60年代末,李国华(左)与黎雄才(右)在东方宾馆创作大型巨幅国画《旭日苍松》现场。

图10 李国华 丹霞秋霭 纸本设色 1983年 广东珠岛宾馆藏

图11 李国华 云冈石窟 纸本设色 123cm×247cm 1993年

20世纪90年代,广州白云机场候机楼扩建新落成时,李国华受邀创作6米反映肇庆星湖风光的巨幅山水作品《星湖烟雨》,这是李国华为公共空间创作尺幅最大的一件作品。画面笔墨淋漓,烟雨朦胧,烘托出肇庆星湖风光的醉人意境。此作被一直展示在白云机场新候机楼大厅。

1994年11至12月,李国华应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的邀请,为省政府新建1号楼迎宾厅创作巨幅山水《南粤春晖》(图12)(1.84米×5.8米),该画一直被悬挂在广东省人民政府迎宾厅。此作李国华以晚年精到的笔墨,描绘南粤山水的广阔意象,讴歌广东地域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加速造林绿化,以致林木葱茏,覆盖于广袤南粤大地,造福后代世人。

图12 李国华 南粤春晖 纸本设色 184cm×580cm 1994年 广东省人民政府迎宾厅藏

此外,20世纪八九十年代,李国华与关山月等在海南合作大型创作画。他还受到香港新华社的邀请,为新华社接待大厅创作巨幅山水。

那个年代,能被邀请为政府和大型公共场所进行创作对于一个画家来说是一种无上的荣誉,是社会对画家艺术造诣给予的充分肯定。当接到公共创作任务后,李国华总是不讲求回报,百分百地全情投入,倾力创作。正是他这种不计较个人得失、无私豁达的品格,以及他在众多画家中较为难得的、对大尺幅山水创作出色的驾驭能力,使他比别人获得了更多的邀请机会,因此在国内众多重要的楼堂馆所,都留下了他绘就祖国壮丽山河的墨宝。

注释

[1][7]赵力忠,《遥想当年——从中国画创作组到中国画研究院筹备组》,中国国家画院官网http://www.cnap.org.cn/gjhy/lwsy/201309/652a7a912d744076906ebf 3ef5c1d63d.shtml,2013-09-01。

[2][5][6]引自《水墨年轮》纪录片,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中国国家画院联合摄制,2011年。

[3]中国书画家数据库编委会,《与伟大的改革开放共成长——中国国家画院40年发展撷英》,2019-01-16。

[4]覃绍殷,《难忘的颐和园藻鉴堂——30年前一次创作活动回忆》,《广西文史》,2009年第3期。

[9]卢真珍整理,《棒棰岛,留下多少伟人印记》,《大连晚报》,2013年5月11日。

[10]曾敏儿,《岭南奇舍:一座山庄的岁月传奇》,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13年,封面。

猜你喜欢

宾馆中国画画家
金华远方·双龙宾馆
中国画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酷炫小画家
ROOM AT THE INN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宾馆开房致残引发离奇赔偿案
龙信老年宾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