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正创新
——从“现代国画写生法”看中国画人物画写生

2023-09-01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学院王宏州

国画家 2023年4期
关键词:白描人物画水墨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学院/ 王宏州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人物画教学经过徐悲鸿、蒋兆和、叶浅予等先生一辈辈的摸索,逐步形成写生、临摹、创作三者之间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更成为中国画基础训练的有效手段。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1949—1965),中国画人物画科的写生教学课程经过逐步发展,包含了素描、白描、水墨素描、白描水墨等课程,并开设勾勒、速写、默写课作为补充,这些课程的名称变化,体现了中国画教员对于写生课程中如何贯穿中国画传统精神的摸索。

1951年墨画组三四年级教学计划[1]谈到,要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研究出一个比较科学的方法,由浅到深,由临摹到写生,由基本练习到创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研究白描、着色水墨结合,做到技术上的多样练习。教员在教学中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技术的表现能力,一是学习中国画传统技法,一是经实物写生,使两者结合起来。写生和临摹互为补充,成为创作可靠的技术保证。在写生中白描与水墨着色相结合的提法尚是简单朴素的起步阶段,并未有系统完备的具体实施方案来补充巩固,尚有待具体的措施来衔接树立水墨写生的基本范式。

1953年彩墨画科从绘画系独立出来之后,全院处于一个正规化建设的阶段,彩墨画系自身的教学体系的完整性和有效性也逐步清晰起来。1955年彩墨专业课教学大纲[2]中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应该结合科学的写生方法,发展对现实人物的观察力,并且有步骤地研究古典作品的造型规律,通晓民族绘画的基本表现方法,发挥彩墨画工具的性能和造型的特点,以达到反映现实生活的目的。通过写生强调对现实生活的观察。

为了掌握彩墨画在造型上的多种表现方法,应明确中国绘画传统中的两种总的形式——“彩绘”和“水墨”。这两种表现形式的共同基础是线描的造型,所以人物基本练习首先从“白描”的写生开始。在白描写生中,应该从写生理解线的变化和形象的体面、质感、运动等关系,注意线的概括性和条理性,避免盲目追求明暗体积感的表现。适当地临摹优秀的古典作品,掌握线描的规律,以发展白描的写实能力……水墨练习主要在于发挥水墨画的特点。要在练习中逐渐掌握和发挥生(宣)纸的性能,以色调丰富线描造型的表现力。并运用勾、皴、点、染等方法加强体、面、质、量等感觉。要求达到笔墨生动,结构明确,并注意人物情态的刻画。在水墨练习中可以用淡彩设色,赋予形象以色感。

要求学生在生活中锻炼敏锐的观察力,从形象的特征出发,以简练的笔墨表现形象的精神本质,在正确而熟练的造型基础上,发挥提炼取舍的能力。同时,进行默写,培养“成竹在胸”想象作画的能力。叶浅予重视速写教学,强调速写、默写是写生过渡到创作的有效方式,他在《速写画语录》中谈道:“艺术实践是锻炼造型能力的根本途径,要不是1935至1937年整整两年的速写实践,我就总结不出‘目识、心记、意测’这一条造型规律。我认为这规律才是中国画创作方法的来源。把日间所见所闻,在晚间油灯下忆写成画,既是意中之物,也是眼中之物。”[3]叶浅予将速写作为锻炼表现胸中之象的手段,把对客观物象的观察转化为主观表达的训练方法之一。

1955年总结关于“彩墨画科在教学上存在着哪些问题”[4],指出中国古代画家即从现实生活中汲取题材和人物形象后,用极其明朗、富于表现力的艺术构思和洗练概括的表现方法把它表现出来,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画家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古时的画家就已经明白表现形式、表现技巧要服从于内容,所以主张“师造化”,是从写生入手的。他们主张深刻地观察对象、认识对象,不是从技法、笔墨出发,而是主张技法、笔墨服从于所要表现的内容。并以宋代山水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所说“欲夺其造化,则莫神于好,莫精于勤,莫大于饱游饫看,历历罗列于胸中,而目不见绢素,手不知笔墨”为证明。写生教学逐步转变为以中国画“师造化”精神为核心的重新解读,写生体现艺术家对现实的观照,而非停留在描摹生活的现实主义语境里,是中国画人物画科教员对于中国画传统在当下如何发展的反思和重塑。

写生要求按照中国画传统的造型规律,训练观察和表现对象的能力,创造形神兼备的形象。进行写生练习时,必须在观察和理解对象的过程中,同时联系表现方法的分析研究,达到胸有成竹然后落笔。写生练习不仅要注意形体结构的真实性,更重要的是深入研究对象的形神关系和运动规律,达到提炼概括和气韵生动的要求。运用传统技法进行写生时,力求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要求形象的真实,反对套用。

1957年中国画造型基础写生课教学大纲草案[5]中,明确教学中的基本练习须遵循中国画的造型原则,适当吸收素描中某些合于中国画要求的现代科学因素和表现方法,使之融会贯通,成为现代中国画的造型基础,丰富自身的表现力。中国画具有多种形式和多样技法的变化,如白描、重彩、水墨、工笔、写意等,学生掌握这些技法的同时,要通过写生练习发展这些形式和技法,使中国画具有现代的写实能力而为创作服务。

要求学生理解中国画的基本造型原则,如“骨法用笔”,即着重于形象的构造,以笔墨去概括形象的结构和特征,不是从表面的明暗出发,而是深入形象的精神本质作为造型的根据。因此,在写生的基本练习中,要求首先以白描作为基本的造型原则,在白描造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笔墨的功能,如线条的浓淡虚实、皴擦渲染等变化。水墨画与重彩、写意等形式相结合,与各种传统技法相沟通,有步骤地进行教学,形成一套完整的基本练习的教学体系,即“现代国画写生法”。这种写生法的目的是为创作服务,为国画反映现实生活提供造型基础,创作也就能够表现民族形式和风格。“现代国画写生法”学程以三学年为限,使学生能全面掌握传统的造型基础和一定的现代写实能力,并且要逐渐紧密地结合创作要求去进行课堂教学,使基本练习具体地为创作服务。

在三学年内,要始终贯彻以白描作为国画造型的基本原则,为创作服务。尤为在第一学年内,要集中精力通过白描初步的表现形式,具体结合对现实形象的科学分析能力,基本上要达到明确形象的具体构造,形成形象的主要结构和解剖、透视、角度、比例等的复杂的关系。能够以简练的线条去正确地概括形象的内外轮廓与基本特征,在这一学年内主要是掌握这样的初步造型基础。

由于初步具有白描造型的基础,进入第二学年内,可以进一步要求,在表现方法上,不仅单纯地为线描而画线,要有浓淡虚实皴擦等的变化,更能完整地表现形象的动态、结构、特征、表情等。并且可以通过配合创作课所要求的内容,如构图中所需要的多种姿态和形象进行教学。

第三学年内,仍以白描为基础,在课程的安排上,更需要紧密地结合创作内容的要求。为了要满足于创作上表现形象的能力,同时也须学习传统中的各种表现形式,如重彩、水墨等的技法变化,以期在创作实践中不仅要表现形象正确,表情生动,而且是具有民族风格的、有创造性的基本技法。

默写课和速写课,必须安排适当的时间配合本课同时进行。因为通过默写培养学生对形象的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通过速写得以锻炼学生眼与手的敏锐感觉,能够迅速地去概括形象的主要特点。因此默写和速写课成为国画写生基本练习的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1959年中国画系一、二年级人物写生课教学计划[6]中,指出人物写生课的目的和任务是根据生活、传统、创作三位一体的教学原则,人物写生课是人物画教学体系的基础,通过两年的人物写生教学,使学生不仅掌握通过外形上的比例、结构、解剖、透视等去正确地观察形象,而且能够掌握如何正确地认识对象内在的精神特征,全面认识生活中形象的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

中国画系的人物写生课必须根据“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方针进行教学,培养学生掌握传统的艺术观点和造型规律(包括白描、重彩、水墨等),写生和人物临摹紧密配合,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初步手段,为创作课在表现方法上体现一定的民族风格提供良好基础。

1959年蒋兆和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三年级示范教学

1961年中国画系人物写生课,叶浅予特请来著名评剧艺术家新凤霞作模特儿

蒋兆和 墨笔老人 112cm×95cm纸本水墨 1963年

蒋兆和 人物 86cm×54cm纸本水墨 年代不详

蒋兆和 白族姑娘 78cm×48cm纸本水墨 年代不详

1961年人物课教学计划[7]中要求人物写生课要达到有把握地画得准确这一目的。所谓准确,即指形神关系的正确,锻炼意在笔先的能力。多观察,少修改,不能依赖反复改画,认真地遵循和懂得“骨法用笔”的传统的造型观点和表现手法。分析构成对象的骨法关系,如动态、结构、特征、主次、整体与细节等的统一关系,也就是形和神的相互关系。人物写生基本练习的目的是掌握构成一个客观形象的规律和复杂的、微妙的、各个不同形象的具体变化,从而锻炼概括取舍的造型能力。

蒋兆和将中国画传统理论“六法”中的“骨法用笔”提炼出来,作为中国画现实主义的造型原则,加以现代化语境下的丰富和拓展。顾恺之传神论中的“以形写神”是中国画的造型科学,但对象的精神形体是要依靠“骨法用笔”来表现的。“骨法”是客观形体构成的理论依据,“用笔”是作者心感神会的自然发挥。中国画讲骨法、讲用笔,那么用笔就必须紧密地结合形象,使笔从形象的具体结构出发,笔笔都要有起伏,有浓淡,有虚实,有变化,达到整体的统一,以求形神的完整。1961年的人物画教学大纲[8]中关于写生课的原则要求十分明确,人物画课程全面、系统地教给学生人物画的基本技能和表现手法,使写生、临摹、创作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要求。应具有对人物内在精神分析、认识与表现的能力,以达到形神兼备。培养学生理解传统的艺术观点,并掌握人物画的各种形式、技法和知识。人物写生课要和临摹古今作品在方法上、进度上有机地配合起来,这样才能做到继承传统和推陈出新。

在五年教学过程中,贯彻四个基本原则:

(1)以形写神——以形写神是中国画造型手段的优良传统,是继承和发扬中国人物画造型的首要原则。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既要正确地表现对象的外部形体,做到精确,同时更要注意到对象精神实质的描摹。所以“以形写神”的要求要达到“形神兼备”的目的。

(2)有准有则——要求学生在作画之前,必须全面地、深入地研究对象,运用解剖、透视的科学知识,具体分析各部的动态和结构特征,做到胸有成竹,意在笔先。有了彻底认识对象的基础,即是严格地要求学生遵循传统“骨法用笔”的原则,即是基本上用线条从对象本身的结构出发,以笔墨的变化去概括对象的基本特征,因此既要掌握形象的基本规律,又要有把握地画得准确。

(3)尽精刻微——在有准有则的基础上,要求进一步刻画人物的形神关系,就必须尽精刻微。要求学生深入分析对象,充分认识对象的精神特征和结构中的微妙变化,有取舍、有归纳地深入描写,以进一步提高造型的精确能力。

(4)用笔用墨(包括用色)——进一步指导学生具体地发挥传统的用笔、用墨、用色的技巧,表现对象的形神特征和各种感觉,达到推陈出新的目的。在较高的年级里,需要大胆地脱去旧技法的套子,结合现实形象的感受,创造自己的技巧。在这个时期里,主要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批判地吸收中外古今的优良技法,融会贯通。在写生实践的过程中,要分阶段有步骤地运用传统绘画的各种技法,如白描、淡彩、重彩、水墨等,通过这些方面的写生实践,可以形成较全面而又富有传统风格的造型能力。

叶浅予 御车夫 97cm×69cm纸本水墨 1962年

叶浅予 夏河装 69cm×46cm纸本水墨 年代不详

“现代国画写生法”将五年的写生教学分为四个阶段:第一学年,以木炭画开始,强调用线去概括形象的轮廓和结构,要求“有准有则”,遵循“骨法用笔”的原则;第二学年,在木炭写生的基础上进入白描写生。要求作到“尽精刻微”,刻画人物的精神特征,从“以形写神”达到“形神兼备”的境界;第三学年,在白描的基础上,着重于用笔、用墨、用色,在写生中具体继承和创造性地运用传统技法,六法中所谓“随类赋彩”,表现物体本身所具有的质感、量感、色感,笔、墨、色随物象变化而变化,充分地使物象的现实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在用线造型的基础上更丰富了表现物象的技法能力;第四、五学年,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水墨或重彩两种不同表现手法任选一种深入学习,以求达到熟练地掌握。其间可以结合创作中所需要的素材写生来进行基本功锻炼。

写生课是训练学生深入观察生活和正确表现生活的一种手段。为了更好地给创作打下基础,不仅要能够细致而又正确地描写现实物象,而且要能够概括而生动地表现客观物象,不仅要有面对实物的写生能力,而且还要有根据记忆和想象造型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具备既能敏锐地观察,又能概括地表现事物外部特征的速写能力,具备与形象思维相适应的默写能力。根据这种需要,在写生课的时间中安排一定的速写和默写作业,使学生有反复锻炼的机会,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敏锐观察和分析对象的能力,迅速、扼要地画出对象的能力以及凭记忆和想象进行创作的能力。

在蒋兆和主导下的人物画科的写生不是固化的,而是在强调坚守中国画传统精神的同时,不断创造与时俱进的人物画表达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表现不同时代的形神状态,而非套用“熟悉”的技法就能得心应手。人物画写生课的实践过程,就是继承中国画传统的造型观点和表现形象的一些基本规律在写生中去消化和发挥,做到推陈出新,具有现代的造型能力。中国古代画家对形象深刻观察、充分研究,故能做到构有全貌,意在笔先,才能达到形神兼备。在造型上要求一笔不苟,尽精刻微,又要有高度的概括取舍能力。一切写生正确性的要求都是为了“以形达神”。

叶浅予 戏彩旦 69cm×46cm纸本水墨 1962年

叶浅予将写生经验深入浅出地总结为“八写”,“八写”分为两个部分,前“四写”是方法,即慢写、速写、对写、默写,另外“四写”是目的,即写形、写神、写意、写景。在前“四写”中,叶浅予尤其强调了默写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和不足。认为中国画锻炼造型能力主要靠观察生活后的默写。学习中国画必须要具备默写的能力,才能过渡到创作。所谓造型能力不仅是对着对象造型,还要离开对象造型。

而后面“四写”中,“写形”“写神”的形神关系即“以形写神”,写神要在写形的基础上才能做到。“写神就是写活的东西,把形象写活;写意,是写主观,写你对事物的认识,写你所认识的事物,强调你的主观感受,写你的‘意’。那就要在默写的基础上来锻炼,才能达到这个目的。这里的‘写意’不是讲方法上的‘写意’(粗笔或减笔,大写意或小写意),而是讲形象本身所表达的作者的主观认识。写景的‘景’,范围应该理解得宽一点,不仅是环境或背景,还包括生活的某种意义或某种关系。画人物画的应该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情节也看作是景的一部分。慢写、速写、对写、默写都是互相有联系的。写形、写神、写意、写景都是讲如何反映形象、表现形象的问题,也都是互相联系的,不要把它们孤立起来。只有‘八写’互相联系起来,你的造型能力才算是完整的,这种练习才算是合乎要求的。”[9]

“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由写生、临摹、创作三者共同建构而成,三个教学环节之间是紧密联结、互为辅助渗透的,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实现三者之间互为补充的教学模式,才能使学生达到从技术到认知上的逐步提升。新中国十七年里所形成的“三位一体”教学体系是在实践中总结经验而得到验证的,三者之间的关系从模糊到清晰,经历了长期的探索过程。而后,卢沉、姚有多、周思聪等教员在实践与画理上均有更加深入、回应时代的新的拓展,从作品中,可以看到中国画教员通过大量的写生既训练了扎实的造型能力,又对个人创作进行补给,在写生人物塑造上体现出对于时代的关切。写生、临摹、创作三者之间紧密衔接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现代生活、民族传统、艺术创作之间能够循序渐进、深入从容地穿梭,掌握古典和现代的绘画技法以将传统精神与现代生活融合在作品之中。其中,写生是训练基本造型能力、积累当代生活感受最为切实的保障。蒋兆和在人物画科任教期间留存了大量的写生示范,注重造型的准确性,作品笔墨多辅以皴擦,层次丰富细腻,笔墨控制力显而易见。示范作为中国画人物画科最主要的教学方式,被一代代中国画教员沿用贯彻下来,卢沉在主持教学工作时也同样以示范作品指导学生作画,在总结前人笔墨经验的同时,融入了新时代语境下对于中国画的理解与传统的回归,在观念上更加多元和开放。诸多教员的写生示范作品一直是中国画人物画系学生的临摹范本。

写生是对于自然的“传移摹写”,写生过程中所融入的个人经验与表达,便是个体与客观自然之间的有效距离。中国画所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理解写生最生动的概括。水墨人物画写生教学强调造型的准确性与个人意象性表达并重,个人在作品中的意象性表达基于造型基础、笔墨技法、生活感受、个人创造等多维角度之上,是个人笔墨素养的综合体现。

水墨人物画的写生训练由素描写生、白描写生、水墨人物写生等基础课程组成,人体与着衣穿插进行。水墨人物写生通过对模特儿的观察,刻画人物面部特征、衣着、所处场景等,体现造型、笔墨能力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彰显个人认知。写生体现了面对现实生活的鲜活感受,每个人形成对于生活的多义表达,秉持个体差异,创作才能多种面貌并行。带着这样的思考,写生就不止于“塑造”形象本身,更是展现开放的艺术视角和触觉,这样有利于基础课之间实现贯通,积累笔墨经验并提升艺术认知。写生带着对模特儿的观察、写生的认知、开放的视野去调动画面,尝试不同的绘画语言,鲜活的感受力中充满对现实生活的关切,逐步形成带有自我表达的写生意识,在图像抑或信息时代里“守正创新”,以笔墨为时代注入新思考,焕发新生机。

1.卢沉 写生示范 113cm×67cm 纸本水墨 1986年

2.周思聪 忆凉山彝装 82cm×68cm 纸本水墨 1983年

3.姚有多 人物写生 89cm×68cm 纸本水墨 1983年

注释

[1]《墨画组三四年级教学计划》,中央美术学院档案室原件,1951年。

[2]《彩墨专业课教学大纲》,中央美术学院档案室原件,1955年。

[3]叶浅予,《叶浅予人物画讲稿》,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8年,第53页。

[4]《彩墨画科在教学上存在着哪些问题》,中央美术学院档案室原件,1955年。

[5]《中国画造型基础写生课教学大纲草案》,中央美术学院档案室原件,1957年。

[6]《中国画系一、二年级人物写生课教学计划》,中央美术学院档案室原件,1959年。

[7]《人物课教学计划》,中央美术学院档案室原件,1961年。

[8]《人物画教学大纲》,中央美术学院档案室原件,1961年。

[9]同[3],第91、92页。

猜你喜欢

白描人物画水墨
巧用“白描”把人物写活
水墨
陆俨少人物画谱(九)
陆俨少人物画谱(二)
写给远去的路遥
马海方的重彩写意人物画
《白描荷卷》自跋
泼尽水墨是生平
关于写意人物画的断想
当代水墨邀请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