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民性引领中国特色社会学话语体系建设

2023-09-01李友梅

社会观察 2023年5期
关键词:人民性社会学话语

文/李友梅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这明确了话语体系建设的基本方向。对于社会学工作者而言,就是要在人民性引领下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实践为基底,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学话语体系建设。本文聚焦于社会学话语体系内部,尤其是学术性话语、政策性话语、社会性话语诸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实践关系,分析阐释不同话语各自的表达方式与整体话语体系建设之间的张力,并尝试提出从人民性出发,推进社会学话语体系内部诸话语要素间彼此支持和相互协调的现实路径,以此推动中国自主的社会学知识体系建构,最终实现中国社会学话语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归属。

人民性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学话语体系建设的核心价值

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人民本位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全过程,彰显了中国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的核心价值。中国话语体系只有“为人民说话”,以服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力量,才能够获得更多更强的共识。中国特色社会学话语体系的构建必然是基于人民性价值而生发、扩展并深化,因人民性指向而生,循人民性而兴,由此彰显其鲜明底色。

(一)社会学话语体系建设呼唤人民性引领

在东西方社会学交融而成的知识基础上构成的学术性话语、反映中国改革发展进程的政策性话语、广大民众在日常生活中自发形成的社会性话语这三者如何实现协同,对推进我国社会学话语体系建设至关重要。然而在现实情境中,这三种话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分离倾向。

一是在中西社会学的相互接近与疏离中,中国社会学话语的构建出现了内在张力。中国社会学的发展进程,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社会学学术话语在借鉴或疏离西方社会学学术范式影响的同时,亟须打造可靠的概念工具,一方面呈现出中国社会自身演变的逻辑与机制,另一方面又可以在“一般化”理论层次上与西方理论有实质性的对话与互动,这就需要解决知识创新力不足的问题。

二是在学术专业主义与学科本位主义引致的自我隔离中,产生了对政策话语、社会话语的疏远。无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从现实维度上看,学术研究与国家前途命运、社会发展脉搏始终紧密联系在一起,事关人民与社会生活的重大议题才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话语体系的基石。只有在充分理解国家政策的实施意图、充分了解广大民众利益诉求的基础上,中国社会学话语才能具备更深远的社会价值、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才能更好地回应社会发展的时代命题。因此,破解这种学术话语脱离于社会话语和政策话语的困局就具有格外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是社会镜像的不同观照角度凸显出不同话语主体差别化的关注重点。就其根源而言,这三种话语间的张力与疏离折射出相关主体对“以人民为中心”的自觉意识还不够。必须认识到:唯有在人民性引领的价值基础上才能使不同主体的社会镜像观照保持协同,这种价值基础并不是外在的,而是来自实现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实践中。正基于此,人民性天然地成为引领协调不同主体、不同认知及不同话语的核心价值。

(二)人民性引领社会学话语体系协同发力

作为社会学话语体系的主要构成要素,传承和探究专业知识的学术性话语、反映政策实践的政策性话语和反映公众意见的社会性话语之间存在既相对独立又内在统一的关系。三种话语以各自的方式提出或回应中国社会学的理论和实践议题,共同参与自主的社会学知识体系的建构。如果过于强调它们之间的差异,则无法促成话语体系的内在融合性发展。而要推动话语体系内部多元力量之间互为支撑和协同发力,从根本上离不开人民性价值的浸润与引领。具体而言,人民性价值引领着从实践到话语的升华、不同话语之间的沟通,以及再从话语到实践的转化这三个关键环节,以实践和话语的双向互动“疏通”不同话语之间的“梗阻”,由此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学话语体系建设增添生命活力、创新动力和实践伟力。

如果学术性话语、政策性话语和社会性话语各行其是、彼此割裂且缺乏沟通和联系,就会造成话语失效、“自娱自乐”甚至走入歧途;反之,真正反映作为行动主体——人民——的真实意愿的学术研究,就不仅仅是认识世界的工具,而且能够发挥改变世界的巨大力量。因而,从话语实践和理论建构来说,人民性引领作为学术性话语、政策性话语、社会性话语的核心价值,是中国特色社会学话语体系的应有属性,也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应有之义。

中国特色社会学话语建设以回应人民期盼为实践导向

话语作为观念、价值和行为的外显形式及载体,本质上是对实践经验的反映。中国特色社会学话语体系的内在关系还包含着生动的实践维度。从社会学的视野看,1978年以来,在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人民不断探索而形成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学术话语、社会话语、政策话语间经历了一个不断增强协同的总体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以人民性引领为核心价值,为学术话语、社会话语、政策话语间的协同互动提供了一种整合性纽带,进而推进其良性发展,为实现经济社会转型中的秩序与活力有机平衡提供了重要条件。

(一)“三种话语”协同实践的遵循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探索进程,时至今日,回看改革早期的社会变革与转型,可以发现尤其是在以人民利益为重的价值导向下,学术话语、政策话语和社会话语协同互动与相互观照,为凝聚改革共识发挥了积极作用。由此,在对人民性引领的遵循下,学术话语、社会话语、政策话语间实现了自然调和:一方面,社会话语反映了民众期盼,政策话语对社会话语则高度关切,它们对于市场化改革的方向、目标等方面的认同都表现出较高程度的一致性;另一方面,学术话语积极反馈社会话语、助力政策话语,三者共同把握社会发展脉搏,推动了社会变革与制度转型的实践。

历史地看,这种话语间的自然调和集中体现为改革共识的形成和塑造,表现为人们对未来有更多的期盼。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经由“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的社会大讨论,在推进全社会思想解放的同时,无论是社会话语还是学术话语,都折射出对于改革和新社会生活的期待。在充分汲取社会期盼和民意期待后,党和国家做出了积极且及时的回应。正是以改革共识与人民期待为基础,三种话语才更加贴近并相互协同,“经济建设”“市场”“改革”遂成为共通的话语主题。

(二)“三种话语”能动行为的归依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全方位推进,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化进程也逐步加快,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动。在此背景下,学术话语、政策话语、社会话语之间原本自然调和的关系也发生短时的错位。这主要表现为政策话语的“超前”建构、社会话语的“缺位”以及学术话语的分化。针对这些问题,党和国家以人民利益和人民期盼为重,给予了积极引导,及时推动了三种话语间关系的调整,三种话语间很快就实现了能动性的调适。

(三)“三种话语”大局意识的指引

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完成了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为人类提供了现代化发展的中国经验。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大背景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得到了更高水平的彰显,党也更加重视对话语间协同互构的引导,并以此为基础打造中国话语体系。由此,以人民性为引领,三种话语间的协同更加自觉,大局意识的指引更为明显:政策话语与社会话语保持着高水平的沟通与协同,学术话语则既注重对社会话语的反馈、提炼与提升,同时也更为自觉地重视中国式现代化的阐释与分析。

历史经验表明,只有始终以人民的利益与期盼为导向,三种话语间理性沟通和相互倾听的良性互动关系才能真正形成,并投射于社会学话语体系内部诸要素的动态关系,中国社会学由此才能从专业主义的窄路上走出来,其话语体系才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力,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达到活力与秩序的有机平衡提供有力支撑。

人民性引领是中国特色社会学必然彰显的根本特色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新时代以来学术话语、政策话语、社会话语之间关系的动态演进实践,我们不难发现,这三种话语在不断反映和回应人民期盼的过程中,共同推进了话语体系的内部整合。始终坚持人民性引领,正是实现社会学话语体系内三种话语协同发挥出合力的必由之路。人民性引领构成了中国社会学必然彰显的根本特色,也是中国社会学的话语能力和学术生命力的重要来源和保障。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话语体系特质与旨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肥沃土壤,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构建夯实了重要基础。学术话语、政策话语和社会话语既承担着不同的功能效用,其内在机理又是有机统一的,在互动互构的过程中孕育着具有生命力和影响力的中国话语。为此,我们所构建的中国特色社会学话语体系应具备以下特质:一是以人民性内生的公共性为基础,构建有助于促成秩序与活力有机平衡的话语体系;二是以人民性共情为基础,构建有助于达成全社会共识的话语体系;三是凸显人民性与家国话语的关联,构建具有中国文明影响力与全球共通性的话语体系。

在展现其外化作用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以人民性引领的话语体系能反作用于社会学学科体系内部,打破既有更加细密的专业领域的边界,推动学科体系内部各分支围绕社会发展变迁而融合互通。

(二)“三种话语”互动互构的共同体理论形态

综上所述,学术话语、社会话语和政策话语三者是能够相互协同协作的。其协同过程是通过形成一个能够体现、反映人民利益的共同体,来化解三种话语间的张力,最终实现共同发展。社会学的话语体系建设要注重知识传承、政策实践和公众需求的平衡,在此过程中创造概念、提出理论,而坚持人民性能够保证社会学话语建设的正确方向,既不会囿于书本知识脱离实践,又不会机械地固守既有理论而远离政策实践或附属于权力、资本,也不会庸俗附和做所谓的“流行社会学家”。换言之,学术话语、社会话语、政策话语“三者联动”是以人民为中心的话语体系的理想形态。该理想形态有如下要求:一是以人民性引领学术话语需要关注政策话语和社会话语的实际变化,并对这些实际变化进行学理性阐释,分析时避免陷入“科学专业主义”的陷阱;二是以人民性引领政策话语需要借助学术话语的学理支持,才能与社会话语保持良性互动关系;三是以人民性引领社会话语需要对个体化利益诉求进行合理表达,以此对政策话语和学术话语产生作用。

更为重要的是,以人民性引领推动社会学话语体系内诸要素的协同联动,能够为推动形成开放的学术共同体提供有效助力。从某种意义上看,社会学话语体系内三种话语要素具有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实践来源,其内在的核心观念、价值品格都是人民性,最终依归都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性引领正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共同目标,而话语间围绕人民性形成的整合协同则持续引导研究者面向现实、面向实践、面向人民,将知识供给进行有效整合。基于此,人民性能够为社会学学术共同体建设提供根本价值引领,并以此推动理论创新和自主知识体系建设。要实现这一目标,亟须研究者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以人民性为价值基础实现有机连接、相互辅助。

(三)社会学话语的功能作用和责任担当

就中国社会学而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在于在人民性要求下,通过学术话语的生产来反馈社会话语,并将其与政策话语进行沟通。一方面,作为连接社会性话语和政策性话语的枢纽,学术性话语保证了政策性话语和社会性话语之间的内在同质性,为不同话语要素提供了可共享的价值内核,是连接政策性话语和社会性话语的桥梁,使人民诉求能够得到更好的回应;另一方面,作为积极行动的主体,学术性话语主动认知、反映和阐述政策性话语、社会性话语,为促进三者的良性互动而发挥作用。

中国社会学界在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和话语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秉持对本土文化主体性的自觉体认,坚持费孝通所倡导的“从实求知”研究原则,通过贴近广大人民群众实际生活的深入考察,在“求实”的过程中以高度责任感进行知识生产,以此不断发现中国社会的真问题。只有“以人民为中心”,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扎根实地、深入实际,才能使自己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才能保持探索社会发展规律的学术热情、改变中国学术依赖西方话语的学术倾向、探寻解决原创力不强的实践动力。唯其如此,才能不断提升科学研究的理论自觉,在推动中国社会文化主体性的建构中保持自身的学术主体性,构建出能够表达人民利益的话语体系。在此基础上,若想提升中国特色社会学话语体系的科学化、时代化、大众化以及国际化水平,就要坚实扎根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土壤中,汲取前辈社会学者的思考与智慧,坚定文化自信和学术自信,站稳人民的立场,运用“实事求是”和“从实求知”的方法原则,在建构自主知识体系的实践中不断推动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结合,由此才能构建出源于本土兼及世界的话语体系,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社会学话语体系。

猜你喜欢

人民性社会学话语
试论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
把牢信访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边疆研究的社会学理路——兼论边疆社会学学科建构之必要性
第八届全全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
立法人民性的四条实现途径
孤独、无奈与彷徨:“空巢青年”与“独居青年”的社会学分析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