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2023-09-01何自力张倓

社会观察 2023年5期
关键词:中国式经济学建构

文/何自力 张倓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基本原则进行了深刻阐述,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创新成果,为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也为加快建构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指明了前进方向。

建构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必要性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新的更加艰巨的发展任务,如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完成这些任务要求建构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

(二)推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需要。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我们党的实践经验证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中,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不断研究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形成了许多重要理论创新成果,如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在新的时代,提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成果,更好指导中国经济实践,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要求建构政治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

(三)将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的需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作了深刻的阐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将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为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理论指导,需要建构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

塑造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理论品质

建构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首要任务是塑造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理论品质,使之具备人民性、历史性、实践性、民族性、开放性等基本理论品质要素。

(一)人民性。人民性是关于经济理论的政治立场和本质属性的规定性,实质是经济理论代表什么人的利益、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从经济思想发展史来看,尽管经济思想形形色色、五花八门,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特定社会阶级利益的代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目标是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体现,必须反映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人民性。

(二)历史性。历史性是关于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时间特性和空间特性的规定性。在建构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过程中坚持历史性,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基础、本质特征、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形成关于中国式现代化运动规律的具有鲜明历史感的经济学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理论指导。

(三)实践性。实践性是关于经济理论的来源和真理性的规定性。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本质特征,旨在强调科学的经济学思想是人在社会生产实践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经济范畴是否正确不在于它有多么精妙的表达形式,而在于它是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在建构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中坚持实践性,就是要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深刻总结,深入研究我们党推动和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在此基础上提出和形成新的经济学说,用以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

(四)民族性。民族性是关于经济学所反映的经济关系的文明属性的规定性。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与西方现代化道路有着明显区别。建构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就是要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和推进路径,探索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制度支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运动规律,形成关于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经济学话语体系,为丰富人类经济学宝库作出中国贡献。

(五)开放性。开放性是关于经济学反映人类经济活动的世界性的规定性。在建构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过程中坚持开放性,就是要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提出关于推动经济全球化、建立高水平开放体系、重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为引领经济全球化朝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理论指导。

建构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立场观点方法

(一)坚持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1.唯物辩证法。在建构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过程中贯彻唯物辩证法,就是要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运用对立统一、量变到质变、否定之否定等方法分析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和运动规律。

2.科学抽象法。在建构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过程中运用科学抽象法,就是要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坚持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提出新的理论范畴和概念;坚持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叙述方法,深入浅出地将抽象的理论范畴和概念再现为具体的社会经济过程,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提出全面反映中国式现代化内在规律性的经济学说。

实际上,在猜想2中,平面图不能被可嵌入到欧拉示性数非负的曲面图所替代。例如,对于完全图K7,有la(G)=「(Δ+1)/2⎤=4。

3.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在建构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过程中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就是要紧密联系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实践开展理论探索,确保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理论逻辑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保持一致,用一系列原创性经济学范畴再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实践,用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话语体系讲好现代化的中国故事。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立场观点方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立场观点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的具体运用,对建构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1.坚持人民至上。人民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体现了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本质要求。在建构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过程中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使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充分表达全体人民的共同意志,为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服务。

2.坚持自信自立。在建构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过程中坚持自信自立,就要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独创经验升华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既不刻舟求剑、封闭僵化,也不照抄照搬、食洋不化。

3.坚持守正创新。在建构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过程中坚持守正创新,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要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深入研究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回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新范畴,提炼新观点,建构新体系。

4.坚持问题导向。发现问题是理论创新的起点,解决问题是理论创新的根本。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抓住事物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找准问题发生的源头和规律,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在建构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过程中坚持问题导向,就要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着力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

5.坚持系统观念。在建构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过程中坚持系统观念,就要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历史演进过程,全面、系统、完整地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联系,把握好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理论指导。

6.坚持胸怀天下。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坚持胸怀天下,必须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办好中国的事情,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在建构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过程中坚持胸怀天下,就要有全球眼光,深刻把握全球发展大势,深入研究全球发展面临的各类重大挑战,提出并形成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作出贡献。

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基本逻辑框架

(一)研究对象

我国已经建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式现代化赖以存在和推进的生产关系载体,决定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规定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任务、战略目标、运行机制、政策手段。建构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要把中国式现代化赖以存在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作为研究对象,着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本质特征和运动规律,塑造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科学理论品质。

(二)研究主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为了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事业,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本质属性是人民性。建构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必须把坚持人民性作为主线贯彻始终,把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创造的鲜活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通过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对经济学的真理性进行检验,用创新的经济理论更好服务于人民。

(三)研究起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进入新历史方位,这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变化。遵循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建构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就要把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新历史方位作为研究起点,深入研究新历史方位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内在规律,着力回答新历史方位上用中国式现代化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面临的一系列新课题新问题,用创新的经济范畴和理论观点指导新的实践。

(四)研究任务

在中国发展的新历史方位上,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主要任务是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着力探索和回答中国式经济现代化的性质和制度基础、战略抉择和战略目标、运行机制和实现条件。

1.中国式经济现代化的制度基础分析。中国式经济现代化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决定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开展中国式经济现代化的制度基础分析,须着重研究四个重大课题:一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二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四是党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领导地位和作用。

2.中国式经济现代化的战略抉择和战略目标分析。中国式经济现代化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这一工程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按照特定的战略部署,在特定的战略目标引领下,为完成特定的战略任务而进行的。开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抉择和战略目标分析,须着重研究四个重大课题:一是立足新发展阶段研究;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研究;三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研究;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研究。

3.中国式经济现代化的运行机制和实现条件分析。中国式经济现代化是由一套体制机制构成的经济运行系统,表现为中国式现代化的运行方式和实现条件。开展中国式经济现代化的运行机制和实现条件分析,须着重研究八个重大课题:一是现代企业制度;二是现代产业体系;三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四是宏观经济治理;五是民生保障;六是生态文明建设;七是新型举国体制;八是对外开放。

猜你喜欢

中国式经济学建构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中国式民主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简明经济学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中国式失败
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