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诗词教学中实施多学科融合的必要性探究*
——以《忆秦娥•娄山关》为例

2023-09-01郭颖华

大众文艺 2023年11期
关键词:娄山关诗词学科

郭颖华

(广州市司法职业学校,广东广州 510440)

一、跨学科融合背景

(一)跨学科定义

鲍克斯.曼斯勒,美国哈佛“零点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定义了跨学科学习:跨学科教学是指个体和团体把两门或多门学科或已经建立的领域内的观点和思考方法结合起来,目的在于推动他们对某一课题的基本和实践的了解。学生把信息,数据,技术,工具,观点,概念或来自两个或更多个领域的理论结合起来,以创造产品,解释现象,或解决问题。[1]

“跨学科融合”是将两个或多个学科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结合起来,解决实际问题,产生跨学科的认识。

(二)跨学科的意义

“教育包括培养和发展一个人全部潜能的过程。当今学校的重要使命不再是纯粹简单地传授一定数量的知识,而是促使每一个人有可能自由地发展他的才能和爱好。”[2]教育不仅要培育人才,还要将人的身体素质、智力、情感、道德等各方面的素质结合在一起,以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完善的人。跨学科素养是学生适应未来学习、工作、社会生活的能力储备,与学科素养构成整体与局部、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它既有目的性,又有手段性。从目标意义上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由个性、跨学科意识以及创新的问题解决能力。在手段意义上,它是对各种信息、知识、手段、方法的选择和综合,以解决复杂问题,并将知识环境化的一种策略。

二、中职课标中核心素养的提出体现了多学科融合的必要性

(一)中职课标中核心素养的内涵

2020年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正式出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学科核心素质,是学科教育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在学习和应用过程中逐渐养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基本品格和重要素质,并定义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范畴。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3]

课标中明确了需要继承和弘扬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设置了中国革命传统作品选读专题。

(二)核心素养呼唤多学科融合

革命传统作品选读专题旨在引导学生体会崇高的革命情怀,理解作品中革命志士和英雄人物的艺术形象,把握作品丰富的内涵,感受作品的精神力量和语言魅力。革命战争时期,有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有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壮怀激烈的殊死战斗,有艰险漫漫的长征之路……恢宏阔大、纷繁交错的历史背景下,生发出了大量革命文本,如果仅仅从字词句的鉴赏分析入手进行作品的学习,学习内容将少了许多光华,学生也无法从真正意义上读懂革命家的感情与胸怀。

三、毛泽东诗词特点决定了多学科融合的必要性

(一)形式上沿用古典诗词体式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生存的一个文化形象体认,是民族精神外化的一种凝聚,它有稳固的艺术气质与艺术特性,有东方式的审美形式与审美追求。毛泽东喜爱古典诗歌,从古典诗歌的自然形态上捍卫着它的特点。他转述与借用古典形式,以古典诗词最可贵的精神气象来传情达意、抒写新的人生情态与激烈感人的斗争生活。

WANG Jiu-sheng, SHI Jin-hao, XU Bo, WU Bi-bo, GU Chun-ying, MEI Chang-lin

毛泽东从对古典诗歌的雄厚装备中厚积薄发,用革命思想启动了新的哲学境界与诗情景致。如梅咏,如对孙悟空的诗情喜爱,如在攻下南京后的高瞻远眺的哲思理趣,如在大雪茫野中的胸怀气度,如消灭血吸虫病后对人世的深度关怀与体认,如登黄鹤楼、登娄山关时对人生境界的淘滤与追寻等等,是让人难忘的诗情诗境。他的诗词丰富并提高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诗歌形象与表现范围。

古典诗词在形式上多精炼短小,是语言的精华,毛泽东诗词也具备相同的特质。有限的篇幅展现宽广的画卷,如没有政治与历史背景的通晓为依托,学生较难把握住作品的整体风貌。

(二)诗词多作于革命战争时期

毛泽东的诗词作品主要创作于革命战争时期,因此他也被称为战斗诗人,马背诗人。毛泽东写了大量的战争诗、战争词,素材来源于生活,因为既是革命战争的领袖也是参与者。

他的诗词被认为是以诗写史,以史显诗,诗史合一。他和他的战友们用鲜血与生命铸就了中国革命史,用自己的亲身实践创造历史;同时他又用诗歌去歌颂革命斗争实践,表达这段可歌可泣的艰难革命斗争历程与建设新中国的探求过程。

革命道路阻且长,毛泽东不断探寻革命出路的过程,是在曲折中前进的过程。过程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痛苦和欢愉,高潮与低谷。如没有对革命运动情况的掌握,学生如何能理解作品所抒发的情感和壮志?

(三)诗人政治家、诗人军事家

毛泽东诗词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他把自己的政治思考、政治理念和豪迈情怀融入作品。

所以,研究毛泽东,不仅要从毛泽东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的多重身份着手,也要看到毛泽东诗词家的一面。[4]透过革命才能读懂毛泽东诗词真意,透过毛泽东的诗词才能读懂革命的真谛,诗人毛泽东和革命家毛泽东,两者是互补的。丰富的学养,敏锐的政治眼光,运筹千里的军事才能,造就了一个立体的毛泽东。

研究毛泽东要从哲学和诗学两方面深入,[5]其中人学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切入点。人学包含了哲学与诗学,要深入认识毛泽东的个性和思想,就必须从“人”的角度去认识毛泽东,对他进行科学、生动的考察。

四、诗词教学目标显示了多学科融合的必要性

(一)多学科融合加深审美体验

诗词是语言凝练的表达,是对生活高度的概括,对情感极致的表达。优秀的诗词作品陶冶人的性情,涵养人的心灵。学生要在学习诗词的过程中感受“美”,体验“美”,而诗词之美并不是单纯的辞藻之美,它还有意象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精神之美……这些美不是直挺挺赤裸裸地呈现于学生眼前,它像一座中式园林,曲径通幽,移步换景,等待有心的读者探寻与发现。

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浅白易懂,一直是小学教材中的选文。表面看似机械式的简单记录,但这首诗却堪称七言绝句的登峰造极之作,它的内涵的深厚是在字句的底层之下,耐人寻味。如果抛开“知人论世”,抛开大唐盛世的那段时光,抛开安史之乱的史料,学生很难从蜻蜓点水的描述中体会杜甫用一种温柔敦厚的笔调抒发的对盛世已去、青春不在的无限感慨。

(二)多学科融合提升鉴赏能力

诗词语言具有朦胧、含蓄和凝练的特点,学生要通过学习诗词学会鉴赏诗词。鉴赏能力要求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体会艺术表现力。

《七律•长征》 有诗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如果不了解长征的历史,红军翻越五岭和乌蒙山的艰苦,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的危急,便无法让学生真正感受“细浪”和“泥丸”形象,无法领悟毛泽东对革命充满信心的乐观态度,无法体会毛泽东对红军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独特的诗意表达。

(三)传承优秀文化需多学科融合

文化是人的本质的展现和成因。[6]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对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经典的诗词作品,作为汉语言浓缩的精华,他浸透了民族文化的精神,反映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心理等各方面的特点。离开民族文化这块皇天后土,诗词教学就失去了根系,不免清浅漂浮了。

文化是一个大概念,包含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文学仅是文化这个大概念下的一个分支。这一分支与其他各支错综交杂,形成互相联通的神经网络,即一个文化网络。离开其他分支,孤立地看待“文学”,文学便显得苍白单薄,无法将其承载的文化输出与传承。

五、以《忆秦娥•娄山关》为例谈多学科融合的必要性

(一)结合党史炼字炼句

文字是符号,它们承载着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一个个串联起来,形成了一维世界(线性结构)。作者把丰富的感受转换成符号,把立体的三维世界压缩进语言文字的一维世界里。不能因为语言文字的呈现是线性的,便陷溺在简单的语言文字串成的一维世界里。应该像使用压缩毛巾那样,将其置于水中,让其吸饱水分后,由坚硬迷你的小块变自然舒展成柔软舒张的大毛巾。这其中的“水”是隐逸在作品背后的信息,需将其渗透进作品,方能一睹作品全貌。

《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词描绘的是娄山关大捷,是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之后,重掌部队指挥权之后写的第一篇作品,内容是战役取得胜利。但为什么会写得这么这么凝重?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词的上阕写西风猛烈、雁叫凄厉,还有一钩残月,再加上细碎急促的马蹄声,和时断时续的喇叭声,都传递出战场严酷的氛围感。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词的下阕用战场中随处可见又令人触目惊心的鲜血比喻黄昏中的残阳,传达出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什么样的意境?真的是在雄浑壮阔之余,有几分悲壮和凝重。如果用画面表达,将是一幅极其惨烈的画面。

娄山关大捷是红军长征以来的第一场大捷,理应表现出或轻松或愉快或振奋或激动的情绪,但《忆秦娥•娄山关》却是毛泽东打完胜仗的词里格调最沉郁的一首。毛泽东非常清楚,娄山关大捷虽然说取胜了,但是在未来对他来说,对他麾下的红军将士来说,仍然有无数的硬仗在等他们去打,有无数的难关等他们去攻克。学生在了解了土城战斗中红军的牺牲情况后,了解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的形势后,了解娄山关战役惨烈的肉搏战之后,才能明白毛泽东此刻所流露出的忧患意识和他这样的一种生存使命意识。

他置身火热的斗争生活,穿行于炮火硝烟之中,立身在党内外斗争的残酷环境,经历着苦痛、苦闷、悲怆与悲壮。他的这种忧患情绪及情感是个人的、也是时代的;是普遍意义中的更高的典型情绪;是一个奋斗者、一个时代英雄被时代造就出来、磨砺开去、无所畏惧的人生悲苦与共、生死相交的情绪。

(二)结合毛泽东政治思想理解长征精神

遵义会议以后,实事求是的精神成为全党和红军工作的基本纲领,如正确的军事路线转变、充分运用统一战线、实事求是的对敌策略、党内斗争策略等,充分反映了毛泽东实事求是的精神实质。毛泽东在党内和军队中的中心地位的确立和巩固,都体现在实事求是的实际行动中。毛泽东的领导核心地位的确立,使长征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逐渐形成了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忆秦娥•娄山关》写于1935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四渡赤水期间。1960年蒙哥马利元帅访华时,毛泽东接见了他。蒙哥马利元帅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毛泽东主席指挥的三大战役可以和人类历史上任何一次著名的战役媲美。毛泽东主席说:“实际上我真正更得意的应该是四渡赤水,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笔。”

娄山关大捷的取得来之不易,毛泽东带领部队在贵州重山中反复穿插,在赤水河上反复横渡,奇招连连,让蒋介石根本摸不清楚这种“随机”模式。毛泽东在军事指挥上的成功,是实事求是思想的成功。毛泽东不按章法出牌,结合红军实际情况,不与敌人展开攻坚战,保存队伍,挽救革命。

(三)结合地理重现战役的困难

娄山关战役不能脱离四渡赤水孤立地来谈。战役的胜利,与前期的战略准备,错综的历史、军事、政治形势紧密联系。部队如何行进,如果攻守,敌我位置分析,都离不开地理知识。在地图上,学生可以清晰看到在黔、滇、桂、粤的敌军布阵,可以看到河流山脉的分布,更可以看到几乎垂直于地面的娄山。

通过对战时地理情况的了解,学生才能感受“雄关”之“雄”,才能更深切体会毛泽东在被四面夹击的危险境况中带领部队杀出一条生路的不易,才能从“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读出红军藐视困难、敢于向困难作斗争而且能够战胜困难的英雄气概,读出到毛泽东作为革命领袖的博大胸怀。

(四)结合音乐营造战时情境

《忆秦娥•娄山关》“喇叭声咽”是需要学生重点关注的。低低的、吹不响的冲锋号角,是一种怎样的声音?在战场上,嘹亮的冲锋号又是怎样一种旋律?

“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夸美纽斯曾认为,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该尽量地放到感官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都应该放到视官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都应该放到听官跟前。……假如有一件东西能够同时在几个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应当和几种感官去接触。”[7]

为了适当给学生营造战时情境,烘托惨烈氛围,帮助学生把“咽”字品出滋味,音乐的融入十分必要。

毛泽东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军事家的身份,让他的诗词作品带有“诗史”特质。东方巨人的国际形象,让读者在读毛泽东诗词作品的时候,不能撇开作者进行纯文学的赏析。甚至读诗读词的最终意义不是诗词本身,而在于了解时代,了解时代中的毛泽东,那个一生奋斗过程是在痛苦与希望、艰难与顺利、失意与胜利之间挣扎着、战斗着、行进着的毛泽东。

从毛泽东奇绝壮美、雄伟恢宏、大气磅礴的诗篇中,读者可以看到他对社会生活哲学真理的窥知、探索与追寻。毛泽东的诗歌就像是一扇敞开的窗户,直通他的灵魂。在这扇窗下,读者可以看到毛泽东的大视野、大胸怀、大境界,看到他非凡的胆识和宏大气魄。

猜你喜欢

娄山关诗词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娄山关》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娄山关花海
“超学科”来啦
谈艺术歌曲《忆秦娥·娄山关》的钢琴伴奏
解说娄山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