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营造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浓厚氛围的路径初探*

2023-09-01张晨曦冯韬

大众文艺 2023年11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营造时代

张晨曦 冯韬

(南京工业大学,江苏南京 211816)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提出了“营造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浓厚氛围”的要求,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的主要群体,理论知识水平高,文化修养程度深。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提升学校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坚持和完善高等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内容,也是推进国家社会发展建设的重要举措。

一、营造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浓厚氛围的意义与价值

(一)营造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浓厚氛围是深化爱国主义教育信念的基础性工程

当前,受国际关系和局势的影响,世界对中国有着不客观的认知,国人爱国主义信念和情怀也因此遭受冲击,显得不够从容和坚定。爱国主义情怀、民族主义自豪感是每一位仁人志士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这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必然需要,也是对国家实力的充分信任。在新时代背景下,通过营造爱国主义教育的浓厚氛围,将爱国主义充斥在国人的生活学习工作当中,以小见大,深刻理解感受深深的爱国主义教育情怀,汇集正能量。

(二)营造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浓厚氛围是促进弘扬文化传播理念的关键性工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剖析了文化传播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性和面临的重大问题,明确指出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传统单一的问题。我们要营造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浓厚氛围,创新方式,通过对历史人物、英雄烈士的宣传和学习,影响自己,传播他人,弘扬中国精神,传播文化理念。让营造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浓厚氛围将中国文化带向国际,让中国文化在全世界绚烂发光,让世界角落遍布中国文化的身影。

(三)营造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浓厚氛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定性工程

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华儿女最自然、最朴素的情感。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只有牢记中华民族的使命,坚定中国人民的信念,将营造爱国主义教育浓厚氛围作为提升爱国主义精神的必然选择,团结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汇聚能量,才能实现最终目标。

二、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氛围的现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民族的未来和社会的希望,承载着社会主体的巨大作用,新时代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的主力军,优秀而充满希望。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氛围是大学生教育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巩固高等学校教育理念的必要支撑,也是国家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为全面、真实地了解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氛围的现状,2021年1-3月,对20余所兄弟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652份,从判断力、行动力、认识的深刻性和了解的全面性四个方面深入调查,这些问卷经过分析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现状。

(一)外部社会环境纷繁,影响判断力

当前阶段,国际关系格局正面临深刻的利益调整与力量更迭,国际局势纷繁复杂[3]。新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发展迅速,其快速发展导致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存在误差,加之全球受新冠疫情传播疾病的影响,各方信息纷扰,难以辨别正误。调查显示,部分大学生思想并未发展成熟,容易受误导信息的影响而判断失误,没有形成独立思考的判断能力。由此可见,新时代大学生遭受国际关系和网络环境的多重影响,对充斥着多元文化的世界缺乏足够的认知和判断力。

(二)爱国主义热情高涨,缺乏行动力

新时代大学生成长在物质环境相对充裕的年代,家庭教育质量高,独立自主能力强,综合素质较为全面,情绪饱满积极,对世界充满热情。调查问卷显示,30.83%的被访对象选择非常愿意在国家面临灾难时义务参军为国家奉献力量,46.17%选择比较愿意,可见新时代大学生怀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51.69%的被访对象虽关注国家政策方针却不能准确领悟文件精神,纸上谈兵无法将爱国主义热情落到实处,可见缺乏主动性和具体实施行为。

(三)国家重大人物事件,缺乏深刻性

学习和了解国家重大人物事件是民族的导向和文化的传承,是国家和社会传递民族精神的缩影,是每一位公民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调查问卷显示,有超过45%的被访对象不了解近期国家发生的重大事件,对于身边像(十大杰出青年、感动中国人物等)典型人物和时代楷模也知之甚少,无法阐述其精神内涵,可见新时代大学生对于国家重大事件以及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做出伟大贡献的英雄人物认识不够深刻。

(四)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缺失全面性

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积淀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4],是中华民族奋力拼搏的成果,是中国深厚文化软实力的体现。调查问卷显示,被访对象对于武术中的抱拳礼、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手狮、戏曲中的人物角色等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读和曲解,可见新时代大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学习不够全面。

三、营造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浓厚氛围的实施路径

习近平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5]。新时代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的中坚力量,深深影响着国家的未来和方向。本文现以《纲要》提出的要求作为指导思想,充分结合现状,将爱国主义思想贯彻到新时代大学生思想实践的方方面面,并提出具体实施路径。

(一)丰富主流媒体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形式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擅于利用网络获取信息。新时代的中国网络发展迅速,各式各样的媒体应运而生,有些民间媒体报道的信息误导性较强,而大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对正误信息的判断力,这些信息达不到正面宣传的意义和价值,甚至还可能会引起大学生思想上的严重偏差。为了让新时代大学生在网络模式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受到有意义的熏陶,党报、党刊、电视台、广播台等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主流媒体需要丰富其网络宣传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开发类似于学习强国APP这样立足于党员的学习平台,丰富其中的栏目,明晰当中的类别并大力宣传;积极宣传与爱国主义教育相关的报道,做出新颖、接地气、适合新时代大学生且使之感兴趣的宣传内容:讲好中国故事,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制作并且播放类似中国文艺等优秀爱国主义教育作品;采访报道留学生、外派教师国外生活积极感触等,大力传播主流价值观,努力营造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浓厚氛围,让大学生置身其中,感受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怀并产生为之自豪向之学习的崇尚感。

(二)将大学生班级管理、党团支部建设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

新时代大学生以高校培养为主,高校大学生班级管理、党团支部建设占据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部分,深刻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班级管理、党团支部建设的方式能引导大学生往奋力一心、凝聚力强、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激发行动力,形成正向激励,推动良性循环。反之会引发组织软弱涣散、慵懒懈怠的现象。将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与班级管理、党团支部建设相结合,制定相应的班规和团体章程,学习传统礼仪,遵守规章制度,发挥引领和规范的作用。可组织分享各种经验交流会,交流自己对于祖国发展壮大的感悟和生长于祖国怀抱下的所获心得;观看爱国主义教育纪录片,了解祖国大好河山;推选组织中的积极分子组成委员会,让积极分子发挥带头作用,从思想、行动上引发正面思考,将爱国主义情怀其他班团、党团的灵魂当中;与社区民间艺术团体打造关系度,让大学生多多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技艺,深刻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貌,并不断传承下去;积极组织大学生参观如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馆、故宫博物院、国防部维和中心等主题的教育基地,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推动行为发展,引领班建、团建、党建蓬勃发展,营造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浓厚氛围。

(三)高校、社区广泛开展向典型学习实践活动

高校、社区是大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的组织,是大学生赖以生存密切联系的场所,与大学生的思维活动息息相关。高校团委、工会等部门可以广泛开展向英雄致敬的活动,充分了解历史,尊重人物,向模范带头人学习,向身边的榜样楷模学习,向爱国贤士学习。高校可通过组织体育运动会传递体育精神,向苏炳添等奥运灵魂人物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通过开展五四青年节、表彰大会等活动,聆听感动人物的爱国事迹,向经典学习;通过举办音乐会、舞蹈诗等艺术节活动,用艺术表演形式与大学生产生共情,让大学生通过感官深切体会爱国主义情怀。社区可在假期组织系列向身边杰出人物、向基层人物学习活动:让大学生以志愿者、体验者的身份参与进来,体会优秀人的所作所为,从细腻中感受伟大;可在实践活动中加入帮扶环节,让大学生从帮助关爱中体会情感,以小见大,从而逐步领会爱国主义情感的深刻;也可将实践活动以举办讲座的方式进行,或者邀请人物进行访谈、分享自身经历,娓娓道来,让人动容。高校、社区双管齐下,让新时代大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感悟并积极投入志愿工作,以切身行动深刻感受爱国精神,营造尊重历史、关爱英雄、学习榜样、捍卫模范的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浓厚氛围。

(四)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课程

新时代大学生置身于高校环境之中,德智体美劳需全方位发展,但主要仍以学业为主,学业优劣对大学生影响颇深。高校所授课程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高校课程教学也是与大学生沟通思想的主要渠道。《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根据不同类型课程的特点和育人要求,分别明确了公共基础课、专业教育课、实践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6]。高校教师可对其授课内容进行调整优化:授课过程中将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内容与哲学社会相关的专业课程、必修课程或者选修课程相结合,例如人文教育、中国近代史、军事理论、形式与政策、民族体育等课程,全面系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爱国主义思想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融入课程当中;也可鼓励高校教师对课程教材进行适当调整优化,将爱国主义教育国家最新政策、爱国主义教育时事汇入教材当中,让大学生在努力学习的同时也能实时了解国家大事,引导大学生有兴趣的眼光、积极的态度、求知的欲望汲取知识。通过对高校课程教材内容的优化、授课方式的调整将爱国主义教育精神融会贯通。

(五)优化国际交流项目政策,体验爱国主义情感

新时代大学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喜欢尝试各种新鲜事物,对世界各国不同文化充满好奇之心,很多大学生选择出国留学深造,实际是想走出国门,给自己增加一个了解世界的机会。最近几年因疫情传播等因素,国际线下交流合作项目受到影响,中国的大学生“出不去”,国外的留学生“回不来”,面对疫情各方受阻的大环境,高校等机构可将国际交流项目相关政策作出优化,以便大学生能获得体验国外文化学习氛围的机会。可将线下访问交流团组、冬夏令营团组、交换生访学团组等转换成线上方式进行课程培训;文化体验环节部分可以用直播和对话的形式线上“面对面”交流,通过镜头感受不同国家的文化风貌;项目交流期间,可以让参加项目的大学生互相建立联系,通过软件互换信息,也让中国的大学生更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受中国风采的博大,体验中国文化的精深。国内国外多文化之间的碰撞,让大学生深感自己置身于幸福的国家,体验爱国主义情感,再多方引导,正能量宣传,达到弘扬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

(六)健全高校教师爱国主义素质管理体系

高校教师队伍的质量关系着国家教育的发展前景和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7]。高校教师是大学生在高等教育基础上求知、求学的引路人,是传递大学生课本知识、生活经验的知心朋友,也是大学生在高校中接触最多影响最深的人。新时代大学生年轻有朝气思想不够成熟,容易受身边人影响,高校教师在与之接触过程中需发挥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正向作用,引导培养学生获得探索求真务实的精神,具备迎难而上的勇气和岿然不动的毅力,使其健康向上、蓬勃发展。高校应健全教师爱国主义素质管理体系,加强管理提升教师队伍的爱国主义教育情怀,深刻理解理论学习内涵,明确实践综合定位,潜移默化提升爱国主义氛围感,从根本上达到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

爱国主义作为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积淀下来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民族力量[8]。我国进入新时代以来,对爱国主义教育极为重视,尤其重视高文化、高素质、高水平的新一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营造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浓厚氛围,将爱国主义思想深深刻入脑海、爱国主义精神牢牢植入心灵,从根本上达到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营造时代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爱国主义教育
营造方寸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