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高校声乐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2023-09-01沈丹李想

大众文艺 2023年11期
关键词:声乐古诗词思政

沈丹 李想

(哈尔滨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86)

坚持立德树人、文化育人、道路自信、文化自信,是现阶段高校教育的基本任务和工作方针。贯彻宣传新时代的思想指南,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服务原则,探索适合高校教育发展的新道路,为造就一代新人才、培养一批新精英创造有利条件。声乐专业在高校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音乐技能、艺术涵养、情怀意识的教育培养,引导学生注重挖掘歌曲素材的思政元素,为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的全面展开奠定基础。声乐教学改革,无疑是对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有力践行。

一、文化自信的文化内涵

关于文化自信的具体表现和深度理解,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给予了不同的看法和定义,仅以本文声乐专业视角考虑,文化自信的内容和价值可从以下几点开展论述:

第一,文化自信是对精神面貌、思想认知的重点解读,是建设新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的重要标志。如今,中华民族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世界地位的攀升,民族复兴势在必行。文化自信源于华夏子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对党和国家的信任,促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文化自信既是动力、亦是保障,是达成民族使命的重要前提。所以,声乐专业应以此为根据积极筹措、创新设计,实现思政教育、技能教育的紧密融合,为学生的日后发展保驾护航。

第二,文化自信是思想意识的主旋律,不容侵犯。如今,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带动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社会经济水平正在持续提升,人类社会活动日益频繁。然而,不同的意识形态即代表着制度与体系的差别甚至是对立,我国所坚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主义道路,在利益诉求、文化输出等方面与西方各国奉行的主义截然不同,有着本质上的区别,面对来自外界的压力、胁迫,只有认准社会主义、弘扬文化自信,方可立足于世界舞台[1]。高校学生即将进入社会、步入工作岗位,倘若思想意识不坚决、政治立场不稳定,缺乏积极正向的价值观、人生观,极易被各种名利诱惑误导,进而失去本心、忘乎所以,有鉴于此,声乐专业应承担起文化育人的职责,这是所有一线教育工作者都应认真思考的问题。

第三,文化自信是精神层面的驱动力,有利于自我发展。文化自信最真实的表现,就是学习者通过了解本国文化及各民族文化,持续不断地收获理论、汲取营养,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内在动力,推动着学习者对本国及民族的文化特征给予高度认同,文化犹如种子般深入头脑、铭记于心,伴随着学识的进步、年龄的增加,家国情怀和民族意识也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孕育、生长。正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高校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打造理想社会的主力军,文化自信促使学生关注国家及社会的前途和命运,一种前所未有的责任感油然而生,鼓励着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总之,文化自信无异于精神领域的“洗心革面”,是道德意识、责任意识的优化与进步。

第四,文化自信是对文化“美”的理解。特定的条件或环境下,关于文化之美有着不同的见解和议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事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伟大工程,它所追求的和谐、自由、民主,即是文化自信的理论体现,也是文化之美的另一种解释。声乐专业中,教师会不断丰富个人的教学手段,力求声乐课程能够打动学生的内心,激发深埋于心间的灵感,让学生拓展求知视野、开辟学习渠道,发现声乐专业的艺术之美,实现灵魂深处的自由与释放。有鉴于此,二者的美存在一定的共性,这是文化自信向声乐专业课程渗透的重要佐证,为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创造了更有利的空间。

二、以古诗词艺术歌曲实现声乐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璀璨靓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流传至今天,已然形成了无可撼动的坚实壁垒,中华古诗词集百家之所长,立意深远、风格多变、极具韵律,文人墨客多以诗词创作宣泄情感,或仕途坎坷、或言情明志,其中也不乏爱国之士的慷慨陈词,不同的社会背景、人文风气、理想理念等因素,决定了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作品的主旨大意,正因古诗词风格的多变性,引起了后世的普遍关注学习。时至今日,音乐人士利用古诗句进行创作填词,为古诗词赋予了多种表达形式,配以音乐烘托作品意境、提炼艺术精髓,促使社会再度掀起了“诗歌热”的浪潮[2]。传承经典文明、弘扬传统文化,是每一位国人的义务和责任。就眼下的声乐专业教学而言,过于注重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忽视了音乐本身具有的艺术素养解读,导致学生存在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困扰,尤其对中华传统文化缺乏应有的认知和态度,对相关课程不感兴趣,这是当前声乐专业教学值得关注的问题。通过融入现代音乐作曲技法,大大提升了古诗词的传唱性和艺术感染力,伴随着跟唱学唱、难点剖析、深入探究等一系列训练,学生逐渐对古代诗词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了解诗词的要义和概念,有助于树立文化意识、增强文学修养。此外,古诗词类音乐作品的精髓之处,在于以教促学、以学促思,让中华传统美德成为声乐专业教学的一部分,引导当代大学生关注社会发展、聚焦生活百态,树立崇高的家国情怀和民族意识,认同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可见,在倡导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今天,重视挖掘古诗词的文化元素、拓展声乐专业教学领域,可激发高校学生的内在潜力和音乐天赋,也为今后声乐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信息。

(二)有利于提高文学素养

随着国家的强盛、社会的发展,新时期对人才梯队建设质量的要求与日俱增,单一化、片面化的教育理论已经难以符合现阶段的种种需求。作为声乐专业的学生而言,未来将有机会成为本专业的教职人员,岗位的特殊性就决定了学生必须同时具备专业技能和文学素养,只有双管齐下方能确保教学工作的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这是身为教师或是其他岗位人员应该掌握的一项职业本领,也是一种具有专业性、领域性的道德标准[3]。以今天的视角来看,古诗词及各种二次创作演变的歌曲,其产生的艺术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了预期标准,先人的文学精神和重要思想始终影响着后世文人,加之古诗词本身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各种诗风文体数不胜数,借助古诗词歌曲开展声乐教学,往往可起到耳目一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学生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艺术审美、文学素养等,均可得到有效的提升,在保证综合素质进步发展的前提下,学生才有信心走向岗位、步入社会,为国家的日益强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就此看来,借助古诗词歌曲进行声乐教学,间接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延伸创造了必要条件。

(三)有利于丰富教学素材

教材内容质量直接决定着声乐教学效果的好或坏。如今,以古诗词为载体的音乐艺术流行于大江南北,这得益于古诗词的传唱性和适配性,基于此项特点,运用古诗词歌曲开展声乐教学是完全可行的。从种类上区分,古诗词歌曲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种形式:其一,以古代文人墨客或有志之士的诗词为基础,经过岁月的变迁、艺术的传承,由当代音乐家进行部分整理后呈现于世,内容还原度高,比较经典的作品有“阳关三叠”“杏花天影”“关山月”等;其二,由近现代部分作曲人士不断吸收借鉴中西方的作曲技艺,对原作品进行二创或改良,创作了一部部脍炙人口、为人熟知的音乐作品,如“满江红”“登鹳雀楼”“关雎”“大江东去”等。不同的曲风和唱法交织荟萃,共同造就了古诗词的典雅美、艺术美、融合美,不同年代的古诗词歌曲作品,符合当时社会的艺术审美共性。

古诗词歌曲拥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学素养,它与当代流行的通俗乐、美声乐、民乐等,在唱法上有着截然不同的一面[4]。比如古诗词歌曲是以念唱古文的方式引出正文,流行类歌曲则以白话文为主,且声乐演出对演唱者的基本素质有着很高的要求,如学生不理解诗词大意和篇章结构,缺乏情感表述、缺少内心感悟,便很难诠释古诗词歌曲的艺术精髓,稍有差池就会功亏一篑,因此在教学中还需谨慎对待。

三、借助古诗词艺术歌曲强化声乐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巧妙设计声乐教学

课程思政是近年来教育界热议的话题,党和国家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评价,其目的在于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等领域的作用和功能,通过挖掘思政元素、渗透德育知识,不断健全课程思政理论体系,最终实现文化育人、立德树人。其中,专业学科知识和育人要素的整合是重中之重,这就说明声乐专业教学应改变以往教条的思路和方法,提高情感教育、品质教育的教学地位,为育人育才打造新契机。

课程思政的有效性,以声乐课堂教学设计是否贴合实际需求以及教学成效是否吻合教学目标为判断依据,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思政课堂的建设者,肩负着培养一代新人的重责,因此教师应充分掌握思政元素的提炼技巧,结合不同类型的古诗词歌曲作品创设不同的课堂环境。如教学“满江红”这首诗词歌时,教师的首要任务是配合历史知识讲解演唱技巧,将学生代入作者视角体验作品创作的心路历程:该部作品分为上、下两部分,第一部分从“怒发冲冠”起,至“空悲切”结束,因节奏稍显缓慢、情感较为含蓄,可视为整部作品的引子部分,用于下文铺垫。“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字里行间已经表达出岳飞胸怀理想却不得志的情感,演唱时要注意随着乐曲的行进不断变化演唱情绪。“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回首过去三十年,为国家浴血奋战、舍生忘死,功名如同尘土般过眼云烟,只有云和月验证着自己一路走来的艰辛与拼搏。注意该句与“莫等闲……空悲切”的唱法,要求学生压抑情绪,如同讲述故事一样娓娓道来,应表现出无奈的悲戚之感。

下半部分将情感推向高潮,旋律逐渐加快,好似战场拼杀、刀枪碰撞的打击感,在韵律和节奏方面与上半部分形成鲜明对比。“靖康耻……何时灭”,徽钦二帝被虏往北国,耻辱何时可报?愤恨何时可除?直至“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这部分的情绪带有层层递进、由弱至强的感受,特别是“靖康耻……何时灭”这十二个字,演唱时应注意咬字清晰、力度十足,将岳飞壮志未酬的一面完美展现出来。“待从头……朝天阙”,演唱时保持神情坚定、目光坚毅、慷慨激昂。一曲终了,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岳飞身上有哪些值得大家学习的品质,比如岳母刺字“精忠报国”,岳飞终其一生都没有背离母亲的教诲,是古往今来难得的忠孝两全之人;如“三十功名尘与土”,岳飞视功名金钱如粪土,收复失地是他唯一的理想与坚持;“壮志饥餐胡虏肉……”即便身处险境,依然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5]。课程思政的意义,就在于将古诗词作品蕴含的思政要素一一挖掘,迁移至当代教育中,以此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理解。

(二)注重明确教学目标

高校是知识教育和素养教育的主阵地,以培养专业型、应用型人才为办学宗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高校的性质决定了课程思政实施的必要性。声乐专业虽属于音乐教育领域,看似与众多工科或文科课程不同,但声乐艺术讲究对美的感受和体验,逐渐掌握理解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在素质教育、文化自信、立德树人等概念理念中常被提及。因此声乐专业教学应积极发挥这项功能,引导学生改善错误思想、纠正不良作风,树立正确的三观品质,具备辩证看待世间万物的能力,具有强烈的是非观、大局观,“德”与“才”二者缺一不可,其中尤以“德”作为人才素质的品鉴与评价,希望学生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益的人。在古诗词歌曲教学环节,教师应合理筛选作品素材,不同作品的中心思想和文化内涵是有着明显区别的。同时,为深入贯彻“文化自信”“立德树人”等教育理念,教师应结合学情科学设计教学进程,根据学生群体的个性差异制定适配方案。涉及思政教育时,必须以最正确、最有效、最具说服力的教学方法打动学生的内心,牢牢构筑思想和行为的防线,时刻谨记思政教育对个人成长的影响,随着教学的深入,使学生的思想层次得到升华,逐渐攀升至对社会、国家甚至是民族发展的探究与思考。

(三)打造精品师资队伍

声乐专业教学中引入思政理论,并实现教学工作的有效进行,这对广大一线工作者而言并不轻松,其与生俱来的系统性、复杂性、多变性,对教师自身的素质水平有着极高的标准和需求。鉴于此,高校应积极筹措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重教学质量、重精品课程、重学术研究的声乐教学骨干。如建立声乐专业研讨小组,采用师生推荐、能力考核等方式敲定小组成员,保证教学素质和职业修养符合有关标准,定期开展诸如古诗词歌曲创作展、校园古诗词歌曲演唱比赛、思政教育研讨活动等,推进课堂教学与课外延伸的整合对接,以古诗词歌曲为载体丰富教学活动、创设教育氛围;又如,高校可成立校内声乐名师工作室,动员本校优秀教师踊跃参加,为老中青三代教师赋予适配的教学任务,鼓励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中青教师开展传承式帮扶教育,彼此交流经验心得,形成教育助力[6];此外,建议高校面向社会聘请专业讲师莅临指导,定期开展古诗词歌曲研讨学习活动、精品公开课等,不断挖掘更多有益于教材填充的新资源、新素材,为教师开辟教学思路、拓宽育人视野,实现课程思政体系的全面升级。

结语

综上所述,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华传统文化持续发展、不断进步的重要标志,不同时代的作品涵盖着不同层次的艺术信息和文化要素,为声乐学生感知文化、认同文化、探究文化提供了重要渠道。在贯彻落实课程思政理念的大环境下,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引用,在弘扬传统文化、渗透思政教育等方面意义重大,是实现文化育人、立德树人的先进手段。

猜你喜欢

声乐古诗词思政
踏青古诗词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我和古诗词
声乐诊疗室
趣读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