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题材纪录片的主题提炼与符号呈现

2023-09-01徐桐沁

大众文艺 2023年11期
关键词:题材纪录片符号

徐桐沁

(重庆城市职业学院,重庆 400000)

一、老年题材纪录片的影像符号发展

老年题材纪录片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变迁,影像符号的塑造在主题的提炼中经历着不同阶段的发展。至1990年开始,真正意义上的老年题材纪录片开始出现。从1949—1966年,这一时期老年题材纪录片的主题带有鲜明的教化色彩[1]。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社会背景下的老年题材纪录片,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具有样板化的符号特点。在纪录片《红旗渠》(1969年)的主题提炼中,通过展现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过程,此时的老年群体带有浓厚的勤劳和勇敢的影像符号。

在1976~1989年,这一时期的纪录片处于转折时期,纪录片《老北京的叙说》(1984年)片中几位老年人的出现代表着新旧时代交替的影像符号。20世纪90年代,老年题材纪录片进入了创作者的视野。纪录片《老年婚姻咨询所见闻》(1990年)该主题通过一家老年婚姻咨询所的视角来展现老年人的爱情。其中婚介所、音乐茶座等场所是老年人真实生活的符号化象征。《德兴坊》(1992年)讲述了上海三位老年人面临住房的问题,这时的房屋象征着老年群体的实现问题,凸显出老来何居的社会现象。纪录片《三节草》(1997年)全片通过女主人公的讲述以及视听语言的影像符号来讲述整个动人的故事。

21世纪,老年题材纪录片的主题表达开始变得多元化,纪录片的创作数量和创作角度有了新的提升,例如《阮奶奶征婚》(2003年)纪录片的主题提炼通过创作者对隔着栏杆的儿子进行采访来暗喻阮奶奶和儿子之间的矛盾,也是当今社会对于老年人再婚现象不同看法的符号化呈现。2001—2010年,老年题材纪录片逐渐体现创作者的独特思想,纪录片《劫后》(2008年)讲述了刘奶奶重建老房子的故事,此时的老房子作为一种影像符号,刘奶奶重建的不仅仅是一个晚年可以居住的场所,在主题的提炼上更象征着一种战胜困难的乐观心态。《和凤鸣》(2007年)主要通过和凤鸣老人回忆过去的故事,来回忆“文革”时期对社会和人民带来的伤害和痛苦,而和凤鸣老人则是“文革”时代战争下的牺牲品,是一个时期的政治斗争缩影。

2011~2016年,中国纪录片产业进入持续发展阶段,老年题材纪录片的主题表达也有了一次质的飞跃,纪录片《被遗忘的时光》(2010年)讲述失智老人的真实生活,让更多的受众开始关注这群老年群体。《青春啦啦队》(2011年)引领大众积极乐观地面对老年生活。《金色阳光》(2012年)李安格和朋友们追寻音乐梦想的故事。《我只认识你》(2015年)讲述身患阿尔兹海默症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四季的景色变化和夕阳倾洒在两位老人的场景,都用影像化的符号显示出晚年夫妻感动的主题。

二、老年题材纪录片的影像符号分类

优秀纪录片的主题表达会恰到好处地体现出影像的符号化。《人物类纪录片的视觉表达研究》(董思妤,2018)中强调视觉的整体效果,要善于运用镜头的语言进行表达,主要包括画面的设计、光影的明暗以及构图的比例等等[2]。欧阳宏生在《纪录片概论》一书中提到纪录片的制作要契合电视艺术表达的创作规律,要合理地运用纪录片的各个系统,其中包括画面的构建、声音语言的表达等以此更好地满足受众的期待视野。其主要的影像符号分为两大类:纪实类影像符号和隐喻类影像符号[3]。

(一)纪实类影像符号

《人物形象与意蕴情感:老年题材纪录片中的老年人形象建构研究》(谢琳茵,2020)提出了老年题材纪录片的主题意蕴需要通过后期剪辑的重组,将现实中发生的故事通过镜头的形式呈现给受众,并且要在视听语言等方面丰富人物的形象和主题的表达[4]。《高龄老人付绿花》(姬俐娟,2019)提出纪实类影像符号以直接电影的拍摄方式为主,其具体的表现形式为运用老年人的同期声、口述等影像符号,真实地表达出老年人的生活现状和主题提炼[5]。《中国老年题材纪录片的创作研究——兼论毕业作品<舞出快乐>》(邱天琪,2021)中提出老年题材纪录片的影像符号应该具有真实性[6]。在纪录片《听三奶奶讲过去的事情》(2012年)中,创作者为了在主题上展示真实的故事,运用主角口述个人史的方式进行讲述。并且,强调在纪录片的拍摄中,纪实类影像符号的呈现可与人物的风俗习惯和故事背景进行结合。纪录片《三节草》(1997年)讲述了肖淑明老人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展现了“走婚”这种少数民族特有的婚嫁方式,丰富了主题表达的文化性。

(二)隐喻类影像符号

在《老年题材纪录片的形象探究与主题分析》(马书雅,2022年)提到了纪录片《人生第一次•养老》(2020年)中提出应将从视听层面进行分析,包括对影片的色彩、声音和画面等等,用框式构图隐喻老年群体在社会中的孤寂和无助。用老年人在阳光下散步的场景,象征着老年群体即将受到社会关爱的主题表达[7]。整体的思路从影像符号出发,以纪录片的视听语言系统为基础,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在《老年题材纪录片中的情感表达策略》(许梦瑶,2021)提到纪录片的主题可通过视觉形象的符号化进行体现[8]。景别的大小暗示着人物情感距离的远近。在特写镜头的运用中,常与细节元素结合起来。在纪录片《人生果实》(2017年)中通过大量门外悬挂的门牌特写镜头展现出老年人乐观、积极面对生活的主题。在《老年题材纪录片<银发汹涌>视听语言分析》(田甜,2022)中提到空镜头的运用可以在影像上达到隐喻的作用[9]。纪录片《银发汹涌》(2014年)中,创作者通过泛黄的日历、敞开的大门等影像,象征着老年群体孤独、渴望情感交流的生活。

三、老年题材纪录片主题提炼的影像符号呈现

纪录片的主题提炼离不开影像符号的表达,这种影像符号的建构包含着画面营造、听觉设计以及文字的书写,其中包括道具、光影、人物、人声、音乐和文字等视听元素,共同塑造出一个意义深刻的主题意蕴[10]。

(一)影像符号的画面营造

1.道具:细节的隐喻

道具在老年题材纪录片的主题提炼中充当着表意的功能,道具不局限于具体的实物,还可以包含自然环境,受众既可以通过道具追溯出故事发生的年代和地点还可以探索出纪录片的线索。纪录片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发展,早期的纪录片故事和人物都较为单一,老年题材纪录片的主题也显得尤为简单,纪录片的讲述主要是主人翁和特定道具之间发生故事。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受众的期待视野和审美期待不断变化,纪录片的表达更多地增添了视觉与听觉的营造,但道具依然在纪录片的表达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除此之外,道具还可以反映人物的职业、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等,纪录片中多次出现的道具尤其值得受众注意。相同道具在不同时期、场景下的变化,往往暗示着细节的变化。

2.光影:情绪的渲染

光影造型在老年题材纪录片的主题提炼中是一种情绪的外化,光是摄影创作中需要重视的部分之一,是画面是否完整的判断准则,利用光影的融合,可以加深创作人物的情绪起伏,强化人物的内心世界,以此来达到表情达意,在老年题材纪录片主题的创作中,光影的运用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纪录片主要是使用中间调来完成叙事和情绪的宣泄,此时的画面只存在较少的用光,整体的感官形式较为单一,随着彩色时代的到来,纪录片开始运用更多的光影来塑造人物的形象,并且对于纪录片的创作,不同的创作者有着不同的处理方式,进而也会产生不一样的作品效果。

纪录片的摄影是在二维屏幕展现立体的空间,若光影处理不当,将会出现视觉上的不匹配,为了达到更好的视觉效果,可选择较小的光线角度,这种角度易使晨雾、水气、暮需等介质明显,增强透视效果,同时亦表现时间概念和写意效果。在纪录片的运用中可以适当地加强受众的视觉冲击力,以此达到渲染整个影片的情感氛围。

3.人物:真实的介入

老年题材纪录片的主题提炼需要展现出真实性。纪录片的拍摄形式主要有真理电影美学理论和直接电影美学理念,两者在纪录片的艺术表达上有着不一样的美感,真理电影美学家提倡静默式纪录,只运用摄影器材和相关设备进行拍摄,不做过多的引导,以一种客观、公正的视角对纪录片发生的人和故事进行捕捉,而直接电影美学家倡导创作者的有意介入,纪录片的创作者例如纪录片的摄影师可以出现在纪录片中进行干预,此时的创作者被赋予了双重的身份,参与纪录片创作的同时,也推动了整个故事的发生,这种介入的方式可以是针对性地提问、也可以是创作者直接和主人翁的争吵或者是对其生活一段时间的跟踪和拍摄,这种方式还可以拉近创作者和被拍摄人物的距离感,但直接电影提出的介入方式曾造人诟病,称其割裂了纪录片的真实性,太过于主观和情绪化,但笔者认为恰好是创作者的参与,更能体现纪录片正在发生的真实感,记录一种“正在发生的故事”,此时的创作者和被拍摄对象是一对符号关系,两者的影像的表达方式不是相互打破的,二是相互联系和融合的。

(二)影像符号的听觉设计

老年题材纪录片的主题提炼,除了运用画面造型的符号之外,还存在着听觉的影像符号表达,是老年题材纪录片创作中尤其重要的一部分,主要包括人声和音乐等,各个部分承担着不同的叙事和表达主题的功能。

1.人声:画面营造的丰富

声音主要由人声、音响、音乐等共同完成纪录片的叙事作用。画面语言是纪录片的重要表现元素,人声在创作中起着补充说明信息的功能,两者各自承担着功能、职责又彼此相互联系和影响。除此之外,人声语言还承担着连接的作用,甚至还起着渲染主题和营造氛围的作用。

老年题材纪录片的人声经历了多个时代的发展。早期的纪录片,由于技术的缺陷导致了人声语言在纪录片传播中的形势较为单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革新,纪录片的人声语言逐渐丰富。纪录片的内容主要通过影像来保留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但对于过去发生的历史事件和无法搬演的故事情节,需要解说词来增添信息,此时的信息还可以有效地引导受众的视角和情感的表达。又能进一步丰富画面的信息,增添受众的视听效果。

2.音乐:现场环境的渲染

音乐在老年题材纪录片的主题表达上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其纪录片的画面造型单单只满足了受众的视觉享受,而音乐对受众的听觉有着丰富的作用,在主题的表达上更能使受众感受到纪录片的整体基调和主人翁的情绪起伏,使纪录片要表达的主题和现场环境更加地具象化和形象性。但音乐的添加也分为几种形式,其中一种是音乐契合画面的造型艺术,另一种则与画面表达的内容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此时的音乐加强了情绪起伏的对比,具有一定的戏谑性和讽刺意味,使受众在音乐的烘托中感受主题深刻的现实性。

(三)影像符号的语言书写

老年题材纪录片的语言符号不同于前文所提及的人声符号,它也不属于电影的广义语言,纪录片的语言具有表意的功能,一是它们各自的部分形成相应的文化含义,二是各个部分有序的排列和组合又能重新塑造出影片的主题意蕴和创作者情感的表达,前者多体现在影片的字幕或者叙述性文字等,而后者多是各个影像段落的衔接和组合。

1.文字符号

文字表达由抽象性和想象性思维综合而成,文字的表达方式包含有首尾呼应、隐喻象征、虚实相称等方式,老年题材纪录片的主题提炼中存在着大量的文字,常见的如字幕、片头片尾以及剧中出现的道具、印有的文字等,这些文字符号的制作,虽然远没有画面造型和声音语言能吸引受众的兴趣,但文字符号的出现依然承担着补充和说明信息的功能,并且也能起到承上启下和串联各个段落的作用。

2.段落符号

老年题材纪录片的创作需要各个段落的连接才能共同创作出完整的主题意蕴,单独的画面造型符号和文字描述不能形成完整的逻辑表达,著名学者麦茨曾提出八大组合段理论并被广泛用于影片的叙事结构分析。[11]麦茨认为,“镜头构成了场景,场景又构成了组合段,并将这种组合段切分为八种模式,包括:(1)非时序性组合段;(2)顺时序性组合段;(3)平行组合段;(4)插入组合段;(5)描述组合段;(6)叙事组合段;(7)交替叙事组合段;(8)线性叙事组合段。”

结语

目前,老年题材纪录片的影像符号经过历史和社会的变迁已进入持续发展阶段,纪实类影像符号与隐喻类影像符号在老年题材纪录片的主题提炼上各自体现出不同的特点。对于老年题材纪录片的主题提炼,创作者可运用影像符号的画面造型、影像符号的听觉设计、影像符号的语言书写等方面丰富其情感的表达。

猜你喜欢

题材纪录片符号
学符号,比多少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符号的由来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变符号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6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