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华语电影中岭南声音景观的呈现及其意义探析*

2023-09-01彭碧萍

大众文艺 2023年11期
关键词:岭南文化粤语华语

彭碧萍

(广东财经大学湾区影视产业学院,广东广州 510320)

岭南作为一个地域概念,今指华南区域范围,主要包括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等地区。在南国风土人情的浸润下,伴随着历史发展进程,这一区域形成了具有多元、务实、开放、兼容、重商、创新等特点的岭南文化。[1]岭南文化给予华语电影创作的灵感,甚至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岭南电影。华语电影中的岭南特色借助丰富多彩的影视视听语言得以展现,其中电影的声音元素为观众创造了具有岭南特色的“听觉”世界,呈现出岭南声音景观。岭南声音景观为激发听众的岭南地域意识,塑造岭南形象,展现出岭南风情,传播岭南文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当代华语电影中岭南声音景观的呈现伴随着影视声音创作理念的发展,形成了固有的呈现方式。

一、华语电影中的岭南声音景观呈现方式

华语电影中岭南声音景观的呈现以影视艺术中的声音元素作为媒介。电影声音元素主要包括有声语言、音乐、音效三个部分,它们在电影中作为基调声、信号声以及标志声,呈现出岭南的声音景观。

(一)以有声语言标识岭南气质

有声语言是电影中最重要的声音元素,主要是指电影角色的语言内容,形式上多分为对白、独白、旁白等,在电影中具有交代剧情,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同时也可以用来表现角色的内心情感和塑造人物形象,甚至可以直接表达创作者的观点以及影视作品的主题。由于有声语言系统中包含各种各样的地域方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地域方言承载着地域文化的形成历史和发展历程,在电影中运用地域方言是呈现地域声音景观最有效的方式。在华语电影中岭南声音景观的呈现可以通过岭南地区的方言。

岭南的地域文化产生了最具影响力的粤方言。粤方言统称为“粤语”或“广东话”,在岭南地区极为流行,是一种传播力较强的南方方言。粤语在华语电影中的使用,甚至衍生出了粤语电影。电影叙事立足于岭南地区,电影角色使用粤语作为对白交流,其岭南声音景观的呈现尤为浓厚,如1963年王为一导演的电影《七十二家房客》将故事背景设定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广州,全剧采用了粤语配音,因此凸出电影叙事的岭南地域背景。实际上《七十二家房客》是根据上海市大公滑稽剧团同名舞台剧改编而成,原剧的故事背景发生在上海,但经过王为一导演的艺术创作以及粤语的运用,1963年的这部电影呈现出浓厚的岭南地域色彩并成为岭南电影的经典。本片中粤语的运用贴近生活,用有声语言刻画出众多鲜活生动的底层人物形象,也呈现出具有生活气息的岭南声音景观,引起观众的共鸣。同时岭南文化中其他的方言如客家话、潮汕话等运用在华语电影作品中,都能依托其所呈现的岭南声音景观标识电影叙事的岭南背景,例如近几年上映的潮汕话方言电影《爸,我一定行》《带你去见我妈》以及客家话方言电影《围屋喜事》等。

(二)以电影音乐渲染岭南氛围

电影音乐是电影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突出电影作品的抒情性、戏剧性和渲染氛围,包括环境氛围、时代气氛和地方色彩等等。由于音乐艺术在其悠久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突出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同时带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印记,因此电影音乐利用这一特性进行电影叙事和地域风格塑造。在华语电影中,岭南声音景观也可以借助电影音乐得以呈现,尤其是岭南音乐。

岭南音乐的乐种十分丰富,包括广府音乐、潮州音乐、客家音乐以及岭南其他少数民族音乐等等。在华语电影中较常运用岭南传统音乐作为岭南声音景观的基调声,渲染岭南氛围。岭南传统音乐具有曲调轻快,节奏明快,旋律活泼的特点,在电影中具有较高的辨识度。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摄制,蔡楚生和王为一导演的电影《南海潮》一开场就是一首根据广东音乐《赛龙夺锦》的音乐素材改编而成的电影音乐。《赛龙夺锦》原本是由何柳堂创作,表现南方端午节龙舟竞渡的热闹场景。在电影《南海潮》开场中使用这首具有岭南传统风格的电影音乐既能展现南海人民热火朝天建设新中国的时代氛围,也能凸显故事发生的岭南文化背景。除此之外,《南海潮》多次运用岭南音乐呈现岭南声音景观,例如在渔霸高仁利家办宴会以及酒馆赌博等多个故事场景中铺垫了岭南风格的背景音乐,营造岭南氛围,将岭南声音景观一以贯之。同时在影片中使用粤语演唱的《咸水歌》作为插曲,咸水歌是粤语方言地区沿海船民渔家传唱的一种民歌。这首歌含蓄的对唱既符合电影所展现的时代背景,也借歌曲所呈现的岭南声音景观让观众感受到电影场景中金喜和阿彩的郎情妾意,进一步凸显了电影的岭南特色。岭南音乐一直是华语电影中呈现岭南声音景观的有力手法,也是除有声语言以外最常用的表达形式。如《羊城奇遇记》《羊城暗哨》等以岭南地区为故事发生背景的电影作品,虽然都是采用都是国语配音,但是由于采用岭南音乐呈现出岭南声音景观,渲染了故事中的岭南氛围。

(三)以电影音效彰显岭南底蕴

电影音效能够传递故事场景的环境信息,塑造特定的电影情境。电影音效包括环境音响和动作效果声,环境音响涉及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的音响效果;而动作效果声主要包括电影角色的动作变化产生的各种各样的声音效果。电影音效具有时空特性,它能直观展现电影叙事的时空特点,也是电影声音景观得以呈现的关键元素。地域特色的电影音效同样能彰显地域文化的底蕴。

电影音效地域色彩的展现往往需要借助标志性的音响效果,这些音效元素必然与当地的生活息息相关,成为背景环境。在华语电影中,彰显岭南底蕴的电影音效通常作为环境音响出现。例如1979年上映的《山乡风云》讲述了华南游击队在女队长刘琴的带领下突破国民党的围剿成功转移并建立新革命根据地的故事。电影开场展现了热闹喧嚣的南方集市景象,虽然本片采用了国语配音,但是在开头的集市场景中能听到售卖凉茶的商贩所发出的粤语吆喝声。1984年上映的电影《雅马哈鱼档》展现了改革开放之初广州的市井风情,影片有诸多菜市场的场景,这些场景所使用的环境声都极其具有生活气息,如商贩的粤语叫卖声,本地顾客与商贩讨价还价的声音等等。同时,收音机、电视机等现代媒介工具在当代华语电影中发出的音响效果也有利于岭南声音景观的呈现,例如1992年上映的爱情电影《痴男靓女》用粤语城市广播作为背景描述广州城市青年万嘉龙的日常生活。这些作为背景的环境音响在电影中构建了岭南声音景观,勾勒出岭南的生活底色和文化底蕴。

二、华语电影中岭南声音景观的意义

华语电影中的岭南声音景观并不只是简单地再现现实中的岭南,而是承载着观众对于岭南的想象,通过客观呈现和主观建构再一次重塑岭南地域形象,拓宽电影所展现的岭南文化空间。

(一)岭南声音景观勾起观众的岭南记忆

岭南声音景观在华语电影中的呈现能够反映时代的变迁,勾起观众对于岭南的记忆。记忆是潜藏在日常生活中的意识,需要外界的刺激才能被打开,如视觉的或者听觉的符号媒介。《声音纪念品:听觉技术,记忆,和文化实践》一书中提到听觉怀旧,作者认为“听觉怀旧是在个人与社群之间公共空间内发生的,人的记忆也在此形成。”[2]这本书指出了声音景观勾连了听觉与记忆,搭建了个人记忆与群体记忆之间的桥梁。听觉记忆也是建立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之上,听觉记忆被触发的前提是听众曾经拥有的听觉体验或者在文化实践中积累的知识储备。每一个地域都有独特的声音符号,正如城市中的标志性建筑一样,会留存在观众的记忆当中。基于这样的身体经验,电影的创作者利用这些留存的记忆,将有代表地域性的声音元素安排进入电影的艺术表达之中,使地域性声音景观在电影中呈现的同时,也进一步激发了观众的地域想象。华语电影中所使用的岭南地域方言、岭南音乐和岭南环境所产生的音响效果,能够为电影观众呈现出岭南声音景观,华语电影中的岭南声音景观勾连了观众对于岭南的听觉记忆,使观众参与到岭南形象的构建当中。

(二)岭南声音景观提升岭南地域形象

岭南声音景观在影像中的呈现不仅依靠影视艺术工作者的声音设计,同时也依赖观众的主动参与。在影视声音景观的呈现体系中要求观众作为主体,经过感知的三个路径:听觉行为、声音印象以及声音想象完成最终的声音景观构建,这一过程使得岭南地域形象在观众的脑海中得以建立。相较于视觉体验,通过听觉感知岭南声音景观而形成的岭南地域形象要更加深刻和立体。首先,为了呈现岭南声音景观,影视创作者将具有岭南特色的声音元素以高度凝练的方式出现,从听觉角度强调了电影的岭南特色,展现了岭南的气质。其次,岭南声音景观借助声音的流动性树立岭南地域形象的立体感。华语电影中的岭南声音景观唤醒了电影观众对于岭南文化的关注。

(三)岭南声音景观拓展岭南空间内涵

岭南声音景观对于岭南空间的拓展是基于声音所特有的空间属性,例如声音的频率引起的音调和音色的变化,声音的强度,以及声音传播带来的回声和混响等。电影的声音景观形成了影片中的空间,和视觉信息一起,构建出虚拟的世界。电影画面中展现的岭南空间总是指向画内的空间、地理的空间,如岭南城市中的街道、天桥;岭南乡村里的田埂、河边等。而声音不受画幅的限定,多声道环绕声技术使得声音在电影叙事的时空中“自由”穿行,电影中的声音景观可以展示岭南空间的另一种状态,这种空间超越屏幕,不仅包含画内,同时能够拓展到画外。依托于电影声音重放技术而呈现的岭南声音景观让观众的身心冲破画幅的束缚,感受到岭南声音景观的流动性。同时,华语电影中岭南声音景观所指向的岭南空间不仅是物理的空间,更是文化的空间。通过岭南声音景观的呈现,电影中一个个岭南文化空间如乡村市集、城市市场、早茶餐厅、游河小艇等在听觉的世界中被建构起来,这些文化空间既展现着岭南人民的市井民俗和日常百态,也显示着岭南无处不在的消费文化和商业精神。文化空间与物理空间的融合提升了电影中岭南的地域文化内涵,促使观众更加沉浸于电影所创造的岭南时空之中。

三、当代华语电影中岭南声音景观的创作思考

从既有的电影创作来看,华语电影中的岭南声音景观呈现还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城市化的推进,人口流动性增强,电影声音景观的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声音的地域特色正逐渐削弱。[3]同时华语电影多借助音乐和有声语言呈现岭南声音景观,较为忽视音效的作用。新时代的华语电影要探索地域化和国际化的融合发展,对岭南声音景观的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当代华语电影的岭南声音景观呈现仍需努力改进和完善。

(一)基于文化认同书写新时代的岭南声音景观

地域性的声音景观向观众传达了电影中的所表现出来的地域风俗、文化内涵,引起观众的艺术共鸣,达成地域文化认同。观众基于对地域文化的认同参与影像中地域性声音景观的构建;反过来,这个构建的过程也再一次强化了观众对于地域文化的认同。[4]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也是走向文化自信的基础。华语电影呈现的岭南声音景观在推动岭南文化认同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影视声音的创作者应当结合影片叙事的需要,有意识地挖掘具有岭南地域特色的声音景观来展现新时代的岭南形象,增强岭南文化认同感。在全球文化视野下,华语电影中的岭南声音景观呈现能够凸显中国的地域特色。独特的地域风情能让电影作品产生感召力和震撼力,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进一步推动岭南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二)借助声音技术呈现沉浸式的岭南声音景观

电影声音技术的革新与进步对电影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单声道到双声道再到多声道,观众的听觉体验变得越来越丰富,声音景观的呈现也从平面逐渐走向立体。当前电影多采用沉浸式声音技术例如杜比全景声系统、DTS:X临境音、Auro-3D系统等,这些技术有利于展现电影声音的空间属性。沉浸式环绕声技术改变了以往电影声音重放技术只能在水平层面还音的模式,纳入重放环境的上方空间,使电影声音的重放变成了三维立体化的形态。[5]同时沉浸式环绕声技术能够在精确的位置上为观众营造逼真的声音效果,体现声音元素尤其是电影音效的丰富细节。因此,利用先进的电影声音技术令观众沉浸于岭南声音景观之中成为当前华语电影创作的必然选择。沉浸式的岭南声音景观能够带领观众直观地走近岭南文化,感受岭南风情,以指向更广阔的岭南空间范围。

结语

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为华语电影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同时华语电影也为地域文化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尤其是通过类型丰富的影视声音元素呈现出的地域性声音景观。电影中的地域性的声音景观传播了地域文化,彰显了文化软实力的力量,因此地域性声音景观在电影中的呈现已经成为华语电影创作的一大源泉。如何利用声音景观讲好电影中的地域故事,提升华语电影在全球的文化影响力也是未来地域性声音景观要提升的能力。华语电影中岭南声音景观的呈现与发展承载着岭南文化的传播和传承,由于岭南地区特有的传播力,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时代背景下,华语电影中岭南声音景观的呈现有着更为重大的历史意义,它将有利于实现听觉共同体的搭建,增强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向心力。

猜你喜欢

岭南文化粤语华语
岭南文化名家
曹景行:华语新闻界里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广府人
——粤语·女独·伴唱
粤语对话庄文强 如何平衡双雄故事
优雅古风与经典流行的全新演绎 童丽《粤语十大金曲Ⅱ》
新加坡华语的语音与流变
岭南文化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的应用
2016广东省粤语歌曲创作征集活动通知
在外来务工人员中普及社会科学知识与岭南文化的教育
基于岭南文化的生态意识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