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2023-08-30席小毅

陕西教育·教学 2023年8期
关键词:思想道德法治道德

席小毅

道德与法治课程对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认识的缺失

在应试教育的今天,学校、教师和家长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不太重视,大家思考最多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孩子的成绩,导致孩子不懂爱、不知感恩、冷漠,把老师、家长的付出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2.缺少专职教师

从调查情况来看,部分学校无专职道德与法治教师,一般是班主任或行政人员兼任,部分教师对教材内容了解不够充分,教育理念不够新颖,教学水平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3.对内容把握不够

部分教师并没有将新课改的理念与实际教学相结合,过于依赖教材内容,难以把握重难点知识,教学方法不太合理。

4.教学方法滞后

部分教师常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内容和形式单一,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缺乏兴趣,教学目标很难实现。

二、创新教学方法

1.将思想道德教育落到实处

学生的思想道德与知识储备相比,前者更为重要。因此,学校不能忽视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一定要将其与其他学科同等对待,充分发挥其育人作用,特别是要利用好课堂这个重要平台,将思想道德教育真正、有效、扎实地落到实处。作为教师要改变成绩第一的传统思想观念,要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学校要与家庭相互配合,有机结合;家庭教育也一定要跟上,要与学校同步进行。

2.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过于古板、单一,使得课堂失去了活力。笔者认为,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将主动权还给学生,建设科学、公平、高效、合理、实用的现代课堂。还要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和语文素养。

3.充实、丰富教学内容

虽然教材一些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得非常紧密,但多数学生还是觉得教材中的一些小案例缺乏代入感,他们学习兴趣不高。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有效的方法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激趣法,也可以直接通过案例创设情境,如引入情境—社会生活、创设情境—人物故事等,使学生对案例教学有更加系统、直观、全面、完整的认识。

例如,在讲授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可亲可敬的家乡人》一课时,当讲到每天早起晚睡、辛勤工作的清洁工时,笔者出示了一些清洁工劳动的图片,并播放了一些视频,为学生介绍了清洁工的工作情况,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的重要性,以及应该怎样保护他们的劳动成果等。学生的共情点被激发了,轻而易举就进入了角色。

4.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学校可以安排一些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相关的实践活动,如请法治副校长、片警来校对学生进行法制、交通安全教育,让学生观看法治小节目,参观地铁站,体会地铁人员的辛苦等,使学生从小树立安全意识。

例如,在讲授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家乡新变化》一课时,笔者带领学生参观了高铁站、超市、公园等,让学生实地感受家乡的巨大变化。学生一个个激动不已,他们的爱国情、爱乡情油然而生,立志要为国家發展、家乡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又如,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清新空气是个宝》一课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情况,知道“三废”的危害性。笔者提前一周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并让学生在课堂上说一说自己发现的问题。有学生说:“河里排废水,烟囱冒黑烟。”有学生说:“灰尘大,鞋子上满是尘土。”还有学生说:“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根据学生的回答,笔者问道:“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了这么多危害,我们该如何解决呢?”有学生说:“美化环境,从我做起。”有学生说:“爱绿护绿,你我有责。”还有学生说:“我是大自然的守护者。”一堂课在愉悦、激烈的讨论中轻松结束了,教学效果非常好。

再如,在讲授《学做快乐鸟》一课时,笔者让学生扮演快乐鸟参与班级活动,以情景剧的形式让学生学习对待不快乐的方法,学会与他人一起分享快乐。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补充。

总之,如何使课堂缤纷多彩,递增效应是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我们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还要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

作者单位   西安经开第十小学

猜你喜欢

思想道德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创新机制 多措并举 加快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向纵深推进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