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注重研究 强化目标 落实积累

2023-08-30王建平

陕西教育·教学 2023年8期
关键词:命题考查学科

王建平

在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语文学科应立足于教情学情,从注重高考研究、强化素养目标、落实积累要求等方面入手,紧紧依据和抓住教—学—评一体化的逻辑关系,把教学与考试、教学与评价有机统一起来,变教师的一味讲解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变盲目刷题为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等方面的综合提升,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一、注重高考研究,把握考试方向

高考研究是提高备考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关键。要适应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要求,教师首先要做一个研究型教师,研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研究关于高考改革的文件,研究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等,这样才能把握教育改革和高考命题方向,从而提高复习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从命题立意、命题内容、考查方式、命题材料、命题方式等五个方面提出命题原则和阅卷原则。《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优化考试内容,突出立德树人导向,重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试题形式,加强情境设计,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增加综合性、开放性、应用性、探究性试题。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提出“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一核”指出高考的核心功能,回答“为什么考”的问题;“四层”指出高考的考查内容,回答“考什么”的问题;“四翼”指出高考的考查要求,回答“怎么考”的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

从上述的一系列的政策“组合拳”可以看到对课程改革的重视,对教育评价和高考改革的重视。据此来研究高考,可以清楚地发现高考命题的趋势:一是命题立意,指向“学科素养”,以学科核心素养为考查目标;二是命题内容,以情景任务为试题主要载体,以综合考查为命题内容导向,设置指向核心素养的问题或任务;三是考查形式,以综合考查作为命题导向,通过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实行综合性的测试形式;四是命题材料,选材突出时代性、典型性和多样性,贴近学生生活,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材料的选用;五是命题方式,追求创新,多设置主观性、开放性题目的命题方式,展现学生智慧,鼓励学生的发挥和创造。

综观这几年的全国卷高考试题可以发现高考试题的变化及规律,研究这些变化及规律,无疑会对语文教学和精准备考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语文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作业设计、检测考试等教学环节中,有意识地依据课程标准,对标高考要求,提高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及高考的贴近度,把复习备考落实于高中语文学习全过程,更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聚焦核心素养,强化教学目标

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就语文学科而言,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又明确提出了12条课程目标,同时提出了学业质量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将核心素养目标具体化,并在单元学习中加以落实,具体为每一节课的课时目标。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课堂实施,都应对应核心素养要求,通过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达成,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那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具体有哪些?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高考语文学科中包括哪些考查内容?有哪些具体要求?这对日常教学和高考备考至关重要,因为只有明确了这些,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才能科学恰当地确定教学目标,更好地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全面把握学业质量标准,实现“教—学—评”一体化,以考促教,服务和引导教学。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性质决定了其突出的育人价值,决定了其在培养学生必备品格方面的独特优势。高考语文必然会突出语文课程的学科特点,以选才育人的核心价值为引领,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以阅读与表达作为关键能力,以语言、文学、文化等必备知识为学科基础,重在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语文知识灵活、有效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阅读和表达是语文学习的核心领域,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是语文的关键能力,也是高考语文试题的两大方面。阅读能力包括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评价能力、活用能力、阅读技巧等。在高考试卷中,阅读能力的考查包括信息性阅读、文学性阅读和古代诗文阅读三个部分。信息性阅读是以求知求真的态度与方式阅读文本,从而不断拓宽知识面、增强认知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在高考试卷中,信息性阅读包括论述性文本阅读和实用性文本阅读。正是因为两者考查能力的一致性,新高考卷中将论述性文本阅读和实用性文本阅读合二为一,整体设计。文学性阅读是以审美的态度和方式阅读文本,涵养性情,滋润心灵,从而不断提升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丰富学生关于文学和世界的想象与认知,其对象主要是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作品。古代诗文阅读显示了积淀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发挥着涵养人文素质、提升文化自信的积极作用,在高考试卷中包括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和名篇名句默写。表达能力包括语言策略与技能、写作能力两个方面。语言策略与技能是指基于具体的语言情境,根据不同的对象和目的进行准确、连贯、得体表达的能力,在高考卷中表现为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考查。写作能力是指在特定情境中,运用语言文字构建语篇进行表达和交流活动的能力,在高考试卷中表现为整篇写作(含微写作),包括对学生审题立意、构思谋篇、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考查。

明确语文关键能力的内容,才能更好地理解高考语文试卷的结构和考查内容,并能结合课程标准相关任务群的要求,在平时教学中很好地加以落实,从而更好地完成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如果教师在平时教学中都有意识地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确定具体的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把语文学习更多地与高考要求统一起来,把平时作业设计、检测考试与高考训练统一起来,变一年备考为三年备考,这样才更易于核心素养目标的落实,才能真正地实现精准备考、高效备考。

三、抓好平时教学,落实积累要求

语文学科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培养出来的,而是学生长期大量的阅读和系统的语言训练的结果,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日积月累不断丰富和养成的结果。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抓好平时教学,落实积累要求。

1.重视教材,强化基础,提升课堂质量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的“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是对素质教育中高考核心功能的概括,其中“引导教学”强调发挥高考指挥棒的正向作用,教考一致,學考一致,以考促教。这对一线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会起到很好的督促作用,有助于引导教师更加重视平时教学,重视教材和用好教材,将精力用在平时,用在课堂,通过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提高学生成绩,促使学生重视语文学习,重视基础积累。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及建构理解的过程。新知是建立在旧知基础之上的,学习的本质就是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多年以来,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高考考试材料取自课外,但考点和答案却在课内,但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在这方面表现并不明显,导致语文学科得不到重视,教师不重视教材教学、学生不重视语文学习的现象时有发生。更有甚者,有的教师不按课程计划完成教材学习就早早进入高考考点复习。2022年高考试题注重关联教材,强化语文基础。比如全国甲、乙卷中,文言文阅读从侧重记忆能力的文化常识考查转为侧重理解能力的文言实词、虚词考查;古代诗歌阅读试题要求学生将其与教材所选王勃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进行比较,分析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何不同。命题材料呼应教材,题干设问、答案设计注意与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建立知识链接,增强和教材的关联度,引导师生通过教材强化语文基础,以考促教,以考导学,这是一个很好的命题指向。

高考的胜利来源于每一节课的胜利,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教师要从根本抓起,从平时抓起,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认真用教材教,既不随意提高或降低标准,也不随意增加或删除内容,做到应教尽教,筑牢学生基础。在每一册教材、每一单元、每一节课的学习中,教师要聚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明确课程目标,研读教材、吃透教材,明确单元学习任务,明确所属学习任务群所要求的学习目标与内容,依据课标中的“教学提示”和“学习要求”,结合学情组织教学,引导学生掌握必备知识,形成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回归本真,加强阅读,提高语文素养

阅读是语文教育的核心, 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抓住了阅读,就是守住了语文学习的本真。语文教师都知道,凡是阅读写作能力强、语文学科素养好、语文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绝对是广泛阅读的学生。从2022年高考全国卷试题来看,现代文阅读材料使用了政论文、学术论文、科普文、专著导言、小说、散文、纪实作品等文体,有单一文本,也有复合文本;在复合文本中,有纯文字文本,也有带图示的文本。古代诗歌阅读材料取材范围更加广。如果考生平时没有广泛的阅读,没有静心阅读的习惯和较高的阅读理解能力,要在短时间内深入文本阅读且正确理解文本是根本做不到的。

新高考背景下,命题呈现出“无价值,不入题;无思维,不命题;无情境,不成题”的特征,试题设置更加灵活且有一定思维深度,考生完成阅读理解题一定是立足于真正理解文本。那种单纯以套路化、模板化题型训练答题技巧来提高成绩是绝对行不通的。比如2022年全国乙卷第8题“这封信情真意切,‘恍恍惚惚的情感状态更是一再呈现。请分析这种恍惚感的由来”,第9题“对于弟弟先后在上海和山西的两段生活,‘我都放在周围年轻人的群体生活中来叙述,且有不同的感受。请对此加以分析”;再如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第8题“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第9题“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子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完成这些题目,没有套路、模板可用,所谓的答题技巧统统失效,考生只有深入文本,正确理解文本,才能够准确作答。

研究发现,在平时训练和模拟考试中,有的学生不认真审题,动辄套用模板,导致答非所问;有的学生对文本主旨理解错误,导致答题方向错误,满盘皆输,这些都是没有真正理解文本造成的。因此,教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做的是从起始年级开始就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学生阅读视野,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多媒介获取阅读内容,让学生在广泛阅读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语感,进而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语文素养及阅读与表达能力等。

3.适应变化,精讲精练,减少机械刷题

综观近几年高考语文试题发现,每年都有创新,每年都有新意。高考试卷结构、考查内容、考查形式的变化已经成为一种常态。2022年全国卷高考语文中使用新题型,扩大试题的开放性与灵活度,进一步降低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的得分收益,引导学生认识到低效的学习方式只会带来无效的压力和负担。这启示我们,在语文训练中既要抓好常规题型,还要注意题型创新;既要注意题型训练,又要避免机械刷题。要立足学生真正掌握,注意学生学科思维培养,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维方法的掌握,适应变化常态,做到有备无患,处变不惊。要对标高考要求,提高能力素养,抛弃题海战术,选择科学有效的训练。

语文是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必然是通过语言实践的。考查学生的言语能力也必然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语言实践和语言情境。2022年的全国卷语文的语言运用题突出创新,全国甲卷在选择题里考查了标点和修辞,全国乙卷选择题减少,主观题增加。这种不断变化与创新,促使学生不能靠死记硬背、机械刷题及答题技巧训练等来取得高分。语言运用题更加突出实际运用,贴近生活。比如对成语的考查,由选择题变为直接填写成语的填空题,且试题答案并不唯一,学生作答只要符合上下文语境即可得分,考点也相应从侧重考查近义成语差异的辨析变为侧重考查成语的积累与应用。再比如病句题由辨析语病变为修改语病,符合生活实际需要,更能考查学生自主修改语病的能力。这与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的学习要求也是一致的。

总之,教学需要研究,研究提高效益。语文教师只有通过研究才能把握教情学情,把握高考命题方向、难易程度和考查重点,把高考备考贯穿于高中教学的全过程,聚焦核心素养目标,抓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好每一节课,在平时教学中更加自觉地贴近高考,将“教考评”三者真正统一起来,夯实高考备考之基,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   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虢镇中学

猜你喜欢

命题考查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超学科”来啦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