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词教学中树立文化自信的基本策略

2023-08-30孙郡霞

陕西教育·教学 2023年8期
关键词:讲授古诗词教师

孙郡霞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课程内容的第一主题与载体形式,明确提出“注重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指出古诗词是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载体之一。因此,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让学生从中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提升核心素养,达到诗词育人的目的,语文教师就要在教学策略上下功夫,在教学内容上合理取舍,在教学方式上推陈出新,寻找最佳切入点,使学生通过学习感受古诗词之美,领悟古诗词之境,从而树立文化自信。

一、关注语文工具性特点,抓实语言学用训练点

1.抓古诗词体裁

古诗词表现形式各不相同,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还有不讲格律押韵的古风等;有诗、有词、有曲,词有词牌名,曲有曲牌名。因此,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情为学生适度渗透这些文化知识,让学生从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例如,在讲授《题西林壁》一诗时,教师要为学生介绍“题壁诗”和“寓理诗”的特点;讲授格律诗时,教师要为学生讲解韵律诗的相关知识;讲授词、曲时,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填词的原因……这些正是需要学生继承传播的传统文化知识。

2.抓字音字意

在讲授《清平乐·村居》中“乐”字的读音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乐”是和乐而歌的一种形式,在词牌名中有专用读音,应读“yu-”;“剥”的读音,让学生根据字义进行判断;“莲蓬”中“蓬”的读音,教师要渗透格律诗的押韵知识,让学生明白读“p9ng”是古诗词押韵的需要。在讲授《杨氏之子》中“惠”字时,教师可以将识字、写字、了解通假字合并在一起,让学生准确而直观地掌握“惠”字的不同意思。此外,古诗词中还有一些特殊字,这些字按古代节律规则来说应该发某个旧读音,但现代汉语规范音中却找不到这个旧读音。遇此特殊情况时,教师应该将其统一到现在规范音标上来,这样更便于教学,如“斜”字的发音争议就是此类问题的典型表现。在《山行》一诗第二、四句“白云生处有人家……霜叶红于二月花”末尾一字“家”“花”的韵腹都是“a”,因而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末尾一字“斜”按照古代节律,其韵腹应是“a”,但在现代汉语规范音中“斜”已没有“xi1”的读音了,此字须依从现代发音读“xi9”,如《过故人庄》中“青山郭外斜”中的“斜”也同样念“xi9”。

因此,教师要在理解教材、掌握语文基础知识、了解“老字号从古,多音字从义”这一古诗词认读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游刃有余地选择最简洁的方法为学生讲授古诗词。

3.抓诗词题眼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抓“诗眼”的方法。古诗词语言文字的穿透力、感染力极强,透过这些文字,学生可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品的主题思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的诗眼就是一个“喜”字,可谓是“一处有喜,处处都是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从哪里可以看到处处都是‘喜呢?”当学生按照诗句顺序找到“剑外忽闻收蓟北”时,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这是喜从天降”;学生读出“初闻涕泪满衣裳”时,教师追问“这是喜极——”,学生应声回答“喜极而泣”;学生读出“却看妻子愁何在”时,教师继续追问“这是——”,学生回答“喜笑颜开”。如此这般,“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欣喜若狂就水到渠成地被学生回答了出来。当教师抓住“诗眼”落实语言文字运用时,不期然地撞击出了情感,不期然地为学生搭建了放飞心灵的舞台,让学生与文本及作者同呼吸、共悲喜,积淀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这便是古诗词解读、诗句理解、诗文感悟最好的方法。

4.抓诗文诵读

古诗词以优美的画面、鲜明的节奏、深远的意境、委婉的音韵给人以情的陶冶和美的享受,这种情感与美感只有在入情入境地读中才能感受到。一般古诗词教学主要突出三次朗讀,一读得一招,招招见能力。一读要字正腔圆。学生要想读得字正腔圆,必须准确流利,这是古诗词朗读能力养成的基本要求。二读要抑扬顿挫。要想读得抑扬顿挫,必须理解古诗词的情感与韵律,这是古诗词朗读技能提升的要求。三读要清楚明白。要想读得清楚明白,必须熟悉文本的创作背景,这是高质量朗读水平的要求。看似简简单单三个层次的读,其实对学生语言基本功要求特别高。语言文字始终是语文教学的奠基工程,朗读是语言表达内化、外显的一种形式,与学生的生活密不可分,朗读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养成的。三次朗读恰恰是学生循序渐进认知、理解、领悟文本的重要过程,意义深远,作用弥久。

二、着眼语文人文性特点,找准思想认知拓展线

诗言志,词抒情。《静夜思》的月夜思乡、《独坐敬亭山》的孤独寂寞、《望洞庭》的宁静心境、《示儿》的抱憾之情都溢于言表。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时为学生介绍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帮助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了解古诗词背后的故事和人物,为学生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1.找古诗词情感切入线

教学导入语就像歌曲的前奏一样,教师如果在每节古诗词教学伊始精心设计导入语,就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与作者在作品传达的情意中产生共鸣。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我们从题目便能看出其中蕴含作者浓浓的思念之情。教学伊始,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浓浓的思念氛围,如因为思念,月光也被注入了人类的情感,这才有了李白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因为思念,雨滴也寄托了人类的哀愁,这才有了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因为思念,花草也体现了人类的心声,这才有了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寄托思念之情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看看作者是怎么寄托思念之情的。

2.找文化背景渗透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语文课程不仅要教给学生语言文字,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继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在讲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时,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作者杜甫的生平,并拓展杜甫思乡的相关诗句,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让学生补充,从而加深对作者的了解和古诗的理解。这种教学形式跳出了就诗教诗的束缚,学生视野宽阔了,宽在由一诗之教学到作者诗作之特点,宽在由一诗之情到作者诗作之情,宽到由一诗之背景到整个时代之背景。

在讲授《示儿》一诗时,教师可以抓住“悲”字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和文化渗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悲在何处?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心声?”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就会轻而易举地理解“悲在不见九州同。”此时,教师可以适时补充陆游所处的时代背景,补充陆游忧国忧民的一些诗句,如“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平生铁石心,忘家思报国”“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等。学生只有了解了古诗词的创作背景,才能与作者共情,从而充分体会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深刻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3.找思想教育拓展线

古诗词寥寥几字却有“管中窥豹”的大作用,教师可以通过一首诗向同一题材拓展延伸,以此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延伸点可以是“由人引申”,如讲授陆游的诗作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拓展其同一主题思想的作品,让学生从中体会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可以是“由景引申”,如讲授描写瀑布的古诗词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拓展描写瀑布的相关古诗词,让学生从中感受祖国山河之壮美;还可以是“由情引申”,如讲授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拓展延伸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让学生从中感受杜甫之喜是为战乱平息、国家重归统一而喜,是为百姓不再流离失所而喜,是为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而喜。这种教学方式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补充与延伸,是讓古诗词焕发魅力,以及将中华传统文化根植于学生心灵深处的又一举措。

三、立足认知渐进性特点,研辨学习内容涉及面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中华文化中熠熠发光。每一首入选教材的古诗词都有其精妙之处,教师只有对古诗词、作者、教学目标胸有成竹,才能科学研辨,适度增减,合理取舍,让学生学得有兴趣,学得有方法,学得有情怀。

1.辨作者生平与时代背景

一首古诗词往往包含着诗人的喜怒哀乐,体现着作者的生平经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古诗词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

《惠崇春江晚景》的作者苏轼平生经历丰富,成就巨大。在讲授这首诗时,教师可以从“正是河豚欲上时”一句让学生猜一猜苏轼为什么要写河豚,引出苏轼在江南为官,喜欢美食,发明东坡肉,再引出诗句中蒌蒿、芦芽与河豚同煮的名家语言,从而将古诗词文化与饮食文化完美结合在了一起,学生从中感受到了人间烟火是最美好祥和的生活。

“春风又绿江岸南,明月何时照我还”是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流传千古的名句,能流传至今的原因是“绿”字的绝妙用法,用颜色写出了动态,这真是妙笔生花。其实,诗中的“还”字体现了作者当时的心境与时代背景,这才是写情的神来之笔。《泊船瓜洲》第一句通过描写京口和瓜洲距离之短及船行之快,流露出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第二句写诗人回望居住地钟山,产生依依不舍之情;第三句描写了春意盎然的江南景色;第四句以疑问语气结尾,再次强调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字里行间有伤感消沉之情,有深深的思乡之意,还有对自己前途命运的担忧之情,“明月何时照我还”就是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一腔愁情的真实写照。

2.辨内容难度与情感态度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采用课内一首带课外一首的教学方法,有时还会以合适的古诗词为课例进行教学。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编者将这篇经典诗作放在二年级教材中,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让学生初步感受作者贾岛的诗风特点。在讲授这首诗时,教师可以根据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填空的形式让学生在一问一答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如果编者将这首诗放在高年级,其目的在于让学生赏析贾岛作为苦吟诗人的“苦吟”特点,了解“隐者”这类人物的形象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就要通过补充诗中缺失的词句,让学生明白诗人能用四句说清楚事情绝不用八句来说,能用五个字说清楚绝不用八个字来说,这样学生就能从中感受诗人用词的严谨。此外,教师还要抓住“松、药、山、云”四个字,让学生了解“隐者”刚正不阿、济世救人、胸襟宽广、行踪飘忽的特点。由此可见,年级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教师授课时选择的内容与情感渗透点自然也不同。

3.辨学习形式与语言应用

古诗词学习的时间与空间不应只在课堂上,还应在课外阅读活动中,学生通过学习可以感受古诗词的视觉冲击,感悟古诗词的语言之美,意境之美。

《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在讲授这首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关于长征的革命诗词阅读并分享,当学生说出聂荣臻的“安顺急抢渡,大渡勇夺桥。两军夹江上,泸定决分晓”、杨成武的“无边风雨夜,天堑大渡横。火把照征途,飞兵夺泸定”时,他们对《长征》中的“大渡桥横铁索寒”就会理解得更加深入;学生说出林伯渠的《长征》“刚过草地到巴阿,无那西风日末斜。且喜境界新耳目,不虞粮秣少胡麻。巨猿解缆技殊巧,野虻射人事可嗟。前路纵遥知马力,谁予便利敢分家”时,就能够感受到《长征》中的“红军不怕远征难”的大无畏精神。还可以鼓励学生搜集毛泽东其他诗词进行诵读,如从《忆秦娥·娄山关》中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感受红军战士的豪迈,从《清平乐·六盘山》中的“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感受伟人非凡的气概。

此外,教师还可以将古诗词教学延伸到课外,与其他活动相结合。例如,在讲授《长相思》一诗时,教师可以根据单元主题进行“由情引申”的思乡诗词积累,开展思乡主题的诗词竞赛;在讲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这首诗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创作“二十四节气”绘本,让学生将古诗词与二十四节气紧密结合,这既是对课堂教学的深度补充与延伸,又是将古诗词文化根植学生心灵深处的最佳方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作为语文教师,深耕古诗词教学之道,深研古诗词教学之法,深悟古诗词教学之境,是教育、引领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因素。愿以此文,抛砖引玉,用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对古诗词教学的粗浅认识,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大放异彩。

作者单位   陕西省延安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讲授古诗词教师
踏青古诗词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我学习和讲授世界民族音乐课程的经验和体会
思政课教学中如何做到讲授“活”?
古诗词中的新年
注重有效讲授 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