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体验—表达”的学校德育范式探索

2023-08-30姜伟杰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23年7期
关键词:表达体验德育

【摘 要】德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品德,不仅需要强调过程、注重体验,更要关注实效、注重表达。为夯实德育的体验与表达过程,打通体验与表达的通道,江苏省丹阳市丹凤实验小学建构德育的“体验—表达”范式,营造“体验—表达”育人环境,开发“体验—表达”育人课程,开展“体验—表达”育人活动,设置“体验—表达”朝阳评价,努力构建儿童道德生活新样态。

【关键词】“体验—表达”;德育;儿童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30-0026-04

【作者简介】姜伟杰,江苏省丹阳市丹凤实验小学(江苏丹阳,212300)副校长,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一、学校德育工作中的现实问题

当前,学校德育出现了两大缺位:一是过于注重形式,只关注德育的表达。为了达成预期效果,有些学校在实施德育活动时忽略过程指导,导致学生的能力无法得到真正发展。二是无法着眼未来,只关注当下的德育体验。一些学校在德育实施过程中花费了很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目标指向不明,评价机制不健全,评价措施不科学,导致学生的行为和精神面貌迟迟得不到改善。无疑,这两种德育的实施是缺位的,更是不完整的。体验是德育的实施过程,表达是德育的彰显,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只有夯实德育的体验与表达过程,打通体验与表达的通道,才能实现让儿童从道德认知到道德情感再到道德行为的成长过程。

二、学校德育中的“体验—表达”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陶行知先生也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实践体验是认知的开始,是获取认知的必要途径,而认知又是对实践的升华。

学校德育是学生道德成长“体验—表达”的结果,要让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的顿悟,从而上升到学生道德行为的主动、自觉。

体验,讲究特定情境中的亲身经历、深刻领悟,是学生获得道德经验的基础,也是学生道德成长的一种方式,为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提供了有效路径。这里的体验包括知觉体验、思维体验、情感体验和行为体验等。表达,是在道德体验后产生的情感、态度及行为。德育活动讲究的是真实体验、真情表达,只有获得好的体验,才会有好的表达。

三、德育“体验—表达”的校本实践

近年来,江苏省丹阳市丹凤实验小学结合学校文化,立足德育实效,建构基于“体验—表达”的“五jin(g)”德育范式(见图1),努力构建儿童道德生活的新样态,强化德育体验,深化德育表达,进行了有效实践。

“惊”是德育“体验—表达”的第一环节。教师通过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体验欲望;学生通过观察、倾听等活动产生疑问,激起兴趣。“境”是德育“体验—表达”的第二环节。教师围绕学生产生的疑问,确定主题,创设相关情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确主题任务,共同创设适合“体验—表达”的情境。“进”是德育“体验—表达”的第三环节。教师引领学生在情境中有序、充分体验,获得道德经验。“经”是德育“体验—表达”的第四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参与“体验—表达”的活动情况,给予点拨和引导;学生交流研讨,对原有经验进行加工,形成正确的价值认同。“竞”是德育“体验—表达”的第五环节。教师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鼓励学生用行为、语言等多元形式进行积极展示,分享经验和情感,由内化理解到竞相表达。

(一)营造“体验—表達”育人环境

良好的环境是学生道德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德育“体验—表达”的基础。学校充分融通原有的德育主题场馆,积极开发校内、校外“体验—表达”育人资源,建设适合学生道德生活的“体验—表达”德育园。学校层面,建立了季子小书院、校史陈列馆、民俗文化体验馆、姓氏展览馆、礼仪大长廊、凤娃展示台等;班级层面,设置了班级常规评比角、优秀凤娃展示墙等。这些场所的建设为学生搭建了“体验—表达”的平台,为学生实现道德的体验与表达营造了合适的环境。

季子小书院借助丹阳特有的人文资源,陈列有关道德素质教育的书籍,宣传诚信文化,让学生在季子文化的熏陶下学会诚信。校史陈列馆帮助学生了解校史,培养“校荣我荣”的使命感。民俗文化体验馆通过展示丹阳市传统农耕文化物品,让学生了解先辈的智慧及创造精神,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姓氏展览馆收集整理了不同姓氏的新旧族谱,让学生在这里追根溯源,深刻感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树牢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礼仪大长廊,一个楼层设置一个主题,将八礼四仪、名人道德故事悬挂在墙上,让学生在名人的指引下养成优秀的道德品质。一个个道德体验区,就是一个个道德成长馆,就是一本本思政教科书,学生在浓厚的道德文化浸染中得到发展与提升。

(二)开发“体验—表达”育人课程

为了让德育的“体验—表达”有具体的实施载体,除了链接学生的日常生活外,学校还紧紧围绕《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开发了校本化德育园课程。课程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以思政课程为主导、其他学科为补充、《凤娃展翅》读本为拓展,在思政课、班会课、晨会课中实施,为学生构建立体的德育课程框架,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程引领下自主参与体验活动,实现德行表达,获得道德生长。

(三)开展“体验—表达”育人活动

1.找准切入主题

学校围绕“乐实践、善合作、慧表达”新时代丹凤娃的培养目标设计主题活动。如为了让学生在校园内能遵守校纪校规,做个讲礼仪的丹凤娃,学校分别从班级、校级两个层面开展“礼仪监督岗—榜样示范岗”双岗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不同的岗位体验中觉察、对照,总结优秀典型,发现不足之处,从而规范自我行为。为了让学生做个有爱的丹凤娃,学校在每年的3月8日组织学生开展“妈妈,我想对你说……”书信交流活动;在10月1日国庆节这天,组织开展“我给祖国妈妈献礼”爱的表达活动。努力对标选题,让德育更有针对性,德育的体验与表达才能相互对应,产生反应。

2.突破衔接难点

要想顺利打通德育体验与表达的通道,实现无缝对接,就要努力突破两者的衔接难点。以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为例,如果只是简单地把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相关内容读给学生听,对于小学生而言,理解很困难,而且这样的德育方式无法真正走心,那么体验与表达的通道一定是不通畅的。因此基于儿童立场,打通体验与表达的通道,必须形成系统的教育体系。首先,学校开通了红领巾广播,让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真正入心入脑,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认识;其次,要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深化理解,学校每天中午安排15分钟时间,周一聆听党史小故事,周二听习爷爷的声音,周三集体合唱红色经典歌曲,周四尋访身边的党员模范,听听他们的故事,周五讲述学习心得。学生在环环相扣的活动中了解党的二十大精神,激起爱国情怀。

3.丰富活动形式

学校应丰富德育活动形式,充分创造德育体验的机会,激起学生体验、表达的愿望。为此,学校依托德育园设计了“雏凤365”活动,从班级走向年级,从年级走向校园,从校园走向家庭,从家庭走向社会,让每时每地都能成为学生道德“体验—表达”的重要场所。如为了让学生体会劳动的不易,珍惜劳动成果,学校每月举办“斗菜”大会,让学生走向食堂和菜场,经历择菜、洗菜、切菜、炒菜、品菜的过程,体验劳动的艰辛。活动后,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在食堂用餐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原先挑食的学生现在吃得特别香,有的更是做到了光盘。通过活动,学生真正理解了学校的许多用餐规定,能够文明用餐,并且更加敬佩食堂的工作人员。走进菜场开展售卖的公益实践活动充分展示了“丹凤优秀娃”的风采,学校将售卖款项全部用于资助贫困地区儿童,培养学生帮扶助困的道德品质,不断激发学生道德养成的持续动力。

(四)设置“体验—表达”朝阳评价

“丹凤朝阳”是学校的办学理念,旨在培养向阳而生、追求美好的丹凤学子。为了激励学生体验、表达的愿望与热情,学校设置了“体验奖章”评选活动,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成为一个讲爱、有德的丹凤娃,让全体师生成为朝阳评价的实施主体。学科教师结合学科特点,充分挖掘学科中的道德因子,为学生搭建体验与表达的平台。班主任结合学生日常表现,将过程性评价作为评价依据。学期结束,学校组织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评,评出各学科“鸣凤章”“金凤奖”奖章,学生争章夺奖的结果也将作为学科量化评价中的一项内容,写入学生的“雏凤成长册”。课程实施有过程,有结果,也有评价。学生在塑造、践行优雅丹凤娃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主动、越来越积极。

“体验—表达”德育范式将促使各学科学习方式发生转变,切实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态,从追求“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的结果性目标,转变为不仅追求结果还要讲究“经历、体验、探索、表达”的过程性目标。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充分体验与表达,兴趣不断被激发,学习能力逐渐增强,具有更强的道德思辨能力、判断能力、实践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师在实施探究中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儿童发展观,校园成了师生、生生共生共长的道德乐园,呈现出学校德育新样态。

猜你喜欢

表达体验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服装设计中的色彩语言探讨
提高高中学生的英语书面表达能力之我见
试论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宗教音乐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展现与表达研究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