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评《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循环经济伦理研究》

2023-08-29万佳悦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统计与决策 2023年15期
关键词:伦理马克思文明

万佳悦/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文明发展的基础,生态与文明是共生共荣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循环经济是维持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平衡的新型经济发展方式,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实施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使经济活动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节约与生态保护的目标。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从生态伦理的哲学角度进行剖析,实施经济学领域设计建构,以构建科学社会主义的逻辑结构和思想框架为目标,体现了伦理学与经济学的统一、价值批判和制度批判的统一,是一种科学的、革命的思想。深入研究循环经济伦理对于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由柴艳平等撰著的《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循环经济伦理研究》(人民出版社,2021年4月)一书深刻揭示了生态与文明发展的关系,以及循环经济对两者关系与规律的应用特征,在回顾人类经济形态演变历史和资本主义发展史的基础上,对其作出了理性的生态伦理审视与反思。作者立足马克思循环经济伦理基本思想,从伦理合理性角度为循环经济作了正义辩护,并在揭示现代循环经济思想内涵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内外循环经济实践及其启示,最终引申出循环经济发展中国方案的战略定位与实践策略。

一、从经济伦理出发,系统揭示循环经济伦理思想内涵意蕴与理解范式

对循环经济思想的深厚意蕴及相关专业概念进行阐释与分析是《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循环经济伦理研究》一书的研究重点,作者用全书三分之一的篇幅分别对循环经济伦理意蕴、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与西方循环经济思想内涵与区别、现代循环经济伦理思想及其理解范式作了详细论述。在忠实还原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基本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经济现象进行理论分析,使读者对循环经济的理解不浮于表面,能够把握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背后的伦理意蕴,建构起对现代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方式合理的理解范式。

要彰显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的科学性与革命性,就要在正确理解其本质内涵的基础上,将其与对西方循环经济思想进行对照分析,理清两者的本质差异。对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基本内涵的揭示,该书抓住了《资本论》中早期对循环经济概念的论述:“生产排泄物”和“消费排泄物”再利用、清洁生产、生产条件节约等思想。这里分析了循环经济思想的提出与马克思自然观的联系,通过揭示人与自然之间物质能量变换思想,进而将循环经济理论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联系起来,并总结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为接下来分析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与西方循环经济思想的区别奠定了基础。马克思认识到环境利益的对抗是社会利益对抗的表现形式,经济利益的对抗性以环境问题的症状“表征”出来,生态问题的背后是经济利益的冲突,根源在于以私有制为前提的市场竞争关系。通过对比分析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与西方生态经济学、西方环境伦理学的差异,指出西方循环经济思想的局限所在。通过分析“循环经济”实现客观条件与马克思生态伦理观的契合性,充分揭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发展循环经济所具有的优越性。

该书不仅从宏观伦理层面揭示了循环经济理论创新与超越(扩大道德范围,由原本过度关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伦理关系到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且从微观经济层面分析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践行“3R”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的必要性。循环经济对企业所承担的环境责任有具体明确且强制性的规定,进行清洁生产,是从源头减小污染最有效的模式,也意味着企业在环境保护领域要由被动反应转为主动控制,哪怕承担环保责任不能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企业也必须承担环保责任。

二、从经济历史出发,深刻反思人类经济形态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向

从经济文明形态的发展历史层面看,人类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种基本形态,相应地也就有了原始经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三种经济形态之分。在构建与保护生态环境势在必行之时,从马克思主义视角对人类经历过的三种经济形态进行生态伦理审视具有重要意义。该书在逐一分析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认识深度及生产生活方式对自然影响程度的过程中,推进了对经济文明形态与生态环境关系演变的深刻反思。由于工业经济是人类当下正在经历的经济形态,因而该书对人类经济形态的生态伦理审视也更多地落脚于现代工业经济模式之上。作者以揭示现代工业文明造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状态为论述目标,结合现代工业经济发展现实支撑,即基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现代经济体系,将对工业经济的审视自然转变为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审视与批判,使该书论述整体上呈现论据充分、逻辑清晰的特点。

该书强调,审视和反思工业经济及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弊端需要先找准工业经济发展的理论支撑,即资本主义经济的理论基础:资本市场的“经济人”假设、资本逻辑的形而上学性以及资本统治的政治道德性。作者对此进行了逐一分析,通过对“经济人”假设、资本逻辑的形而上学性、资本统治的政治道德性的非合理性论证,突显了循环经济在转变经济增长模式、转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重要作用。在“经济人”假设层面,资本主义经济以“经济人”作为市场的基本计算单位,这种预设具有明显的反生态性质,其奉行的是理性原则、经济原则,而非自然原则、生态原则,作者分析了这种原则背后的思维设计特征,及其对加剧人与自然矛盾的影响,进而提出了“生态人”假设。在资本逻辑的形而上学性层面,作者揭示了资本主义市场背后经济系统与自然系统关系的实质,以及资本逐利性对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异化影响,强调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实施生态转向的必要性。在资本统治的政治道德性层面,通过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增长模式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等生态恶化的联系,反映了资本统治的反政治道德性。

三、从经济实践出发,客观分析循环经济国内外实践及中国方案的构建

从经济实践出发,对美国、日本以及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发展实践进行理论探索,客观分析不同经济体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设计与战略实施特征,并将其与国内循环经济发展战略进行对比,讨论循环经济发展“中国方案”的战略定位、基本框架和实践方法,并总结出经验启示,是该书的一大亮点。该书不仅溯源了各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背景与历程,还着重分析了循环经济的发展战略与实践模式,并探讨了该国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制度创新、模式构建和采取措施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提炼出对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可供借鉴的经验启示。该书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对美国循环经济实践模式进行分析,并分别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杜邦企业内部循环模式、政府推动的生态工业园区模式和全社会循环型生产消费模式进行深入研究,总结了不同模式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刺激作用及其局限特征,同时通过梳理循环经济发展实践中所制定的基本原则,突显了美国循环经济实践的预防控制原则、联动保护原则、强化责任意识原则、公平公正原则等战略原则对保障循环经济发展的创新性、可持续性和适应性的重要意义。对日本与德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分析同样遵循背景历程梳理——发展战略分析——实践模式讨论——经验得失总结这一论述模式,使该部分的论述呈现较强的逻辑性与系统性。

最后,该书分析了循环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形势下的战略定位,通过分解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指导思想、根本保障、基本要求等相关理论概念,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结构,并从党政、企业、社会、公众等不同层面阐释了新时代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践策略。因此,从整体上看,该书对于深化我国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具有较好的理论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伦理马克思文明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