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碧道建设水环境治理思路与经验
——以增江碧道试点为例

2023-08-28吴伟滔

建材与装饰 2023年26期
关键词:碧道环境治理生态

吴伟滔

(广州市水务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641)

0 引言

2019 年广东省提出高标准推进广东“万里碧道”建设,在南粤大地打造“河清岸绿、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生态廊道。在此背景下,广州市增城区在“增江画廊”良好基础条件上,以水为脉,碧道为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动水治理与景观、休闲、游憩、历史人文等相结合,并且启动增江碧道建设,致力打造江河安澜的雨洪通道、诗情画意的休闲文化廊道、水陆联动发展的滨水发展带。而碧道建设不仅包括景观与游憩系统的建设,更包括城市水系统安全的提升、城市水资源保障与水环境改善,以及城市水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在广东省内多个城市将碧道建设作为城市水系统治理的关键手段,借助污水治理、环境保护、堤防加固等手段形成典型水环境治理样板。

1 项目概况

本碧道建设项目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北起光辉大桥,南至初溪拦河坝,全长13km,依托上位规划情况及场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与历史底蕴,围绕碧道建设“5+1”重点任务,包括水资源保障、水安全提升、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景观与游憩系统构建五大建设任务和共建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以“增江碧道,山水画廊”为主题,实现第一条水岸同治的高标准城镇型碧道建设,生态保护与修复指标控制如表1 所示。

表1 生态保护与修复指标控制

2 碧道建设水环境治理思路

2.1 生态保护与修复统筹规划

碧道建设水环境治理主要为了改善碧道生态系统的现状,以此为前提通过水元素治理、生态空间渗透等手段改善碧道滨水地域的生态环境,以此提升碧道生态品质与质量,碧道类型如图1 所示。

图1 碧道类型

(1)围绕碧道水元素进行改善与改造。本碧道项目的建设要点即为水元素,因此碧道建设的质量与品质就在于优良的水质,水环境质量以及水资源的充沛性也直接影响着水环境治理效果。因此,对本碧道项目进行建设时,在保障水安全的基础上对水资源与生态进行了保护,做到不干扰生物生存,聚焦碧道生态空间、碧道生产建设的协调与规划。

(2)做好碧道生态空间渗透。碧道不仅是城市水环境治理的关键,更是连接生态系统与城市系统的桥梁。因此在建设碧道廊道时,使碧道与周边生态环境相连接构成完整的生态网络。例如,本碧道建设项目将闲置滩涂地进行规划,将空间设计、水安全设计相融合构建了滩涂水环境治理系统,并结合碧道使用与服务需求建设了多个游憩点。

2.2 深耕场地文化,打造地域名片

营造良好的地域特色和生态空间能够有效提升水资源治理效果,因此在碧道建设水环境治理工作当中必须构建以地域特色为基础的施工背景,根据当地碧道设计主题属性,在建设过程当中重视开发体验式地域生态环境,推动生态资源以更具生机和活力的方式呈现出来,激发当地群众对健康且极具当地特色生态空间的向往和探索乐趣,不仅能够呈现出当地历史文化底蕴,同时也能够使当地的水环境形成易辨认且具有历史特色的社会交往空间[1]。

本次借着增江碧道建设的契机,项目围绕五大文化打造进行阐述,保护和利用增江历史文化资源,突出增城地域文化,延续城市文脉,重塑一幅独特的人文精神图景,打造一条关于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的增江画廊。增江碧道标志如图2 所示。

图2 增江碧道标志

(1)田园文化(荔江公园、田园绿道)。依托增江山水田园格局及优美的生态底蕴,增城建设有国内最长最美的绿道网络,将田园特色(荔林、竹林、农家风情等)与绿道游线结合,游人骑行迂回于乡间果林,尽享增江两岸自然风光和山水文化之美。

(2)创意文化(1978 文化创意园)。一个具有历史场地记忆的文化创意区域,利用旧厂房、仓库、就村庄进行开发性改造,围绕电影、音乐、广告、设计等文创产业形成一个带有记忆元素的文化创意产业链,打造以电影为核心的特色旅游小镇。

(3)历史文化(增江晚渡、南山凤塔、雁塔啼鸣、双塔锁江、西山堤围、圣皇洲)。增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之城,经历2800 多年的风雨洗礼,留下了许多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典故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发展与变迁。通过深入挖掘增江一江两岸人文亮点、发现增城的历史文化,重新描绘生动的人文历史典故,寻觅属于这城市深邃的文化源泉,唤醒人们对这片土地的记忆与热爱。

(4)休闲文化(活力沙滩、龙舟赛场、初溪公园)。增江水域条件丰富,根据不同的水域条件设计多样岸线形式,营造生动的亲水空间,为游人提供多层次的滨水休闲景观体验。

(5)生态文化(鹤之洲湿地公园、圣皇洲、初溪湿地)。依托增江画廊得天独厚的山水自然条件,将划分出鸟类重点活动范围进行保护与低强度开发,既维持原有生境且不影响鸟类繁衍生息的前提下,与增江旅游观光(观鸟摄影、科普教育等)相结合。

3 碧道建设水环境治理经验

3.1 立体碧道,高效串联

立体碧道建设遵循生态优先、安全为首的原则,在不大改变山体原结构前提下,经过多轮方案比选,最终采用“锚索+特选速生绿植”加固边坡,防止边坡坍塌。考虑到边坡不稳定性,实施过程采用马帮运输建筑材料,减少土坡荷载,在狭小的作业空间最大限度发挥马帮优势,解决施工问题的同时减少重型机械对原生土的扰动[2]。

格构梁中心选用生长速度快、复绿效果好的植被,迅速让边坡复绿防止水土流失,经比选筛选出以狗牙根为建种群,暖性地被“白灰毛豆+望江南”为补充,“木豆+山麻黄+龙船花”为点缀的组合模式,保障养护三月能全面覆盖格梁中心进行快速覆绿,通过植物群落自身演替,格网内一年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植物格局。

游憩系统的建设结合山体护坡加固,按照“三道一带”的空间格局进行打造,一层亲水道为串联观海长廊与圣皇洲的骑行道;二层半山腰设置是连接山体公园的慢行步道;三层为登山道,既能全面观看上游城区天际线、“双塔锁江”等景点,又能多角度感受圣皇洲“千鸟归巢”的奇观;三道合一高效串联沿江景点形成滨水景观带,为行人提供“水清岸绿”多层次的游憩空间[3]。

3.2 水源涵养,还塘于江

结合水系连通、生态护岸建设及水域生态系统构建等措施对鱼塘(436.85 亩)、滩地(146.36 亩)进行生态化改造,与增江联通打造江畔生态湿地——荔湖湿地,构建生态河塘、江畔湿地景观,完善河道和湿地的自然生态环境。

(1)水系联通。通过地形改造将滩地鱼塘与增江联通,结合土坎、小型水闸、溢流口等设置建设为湿地水源涵养区,进一步提升地表水消纳及水资源利用;消除污染源的同时有效修复岸边生态效果,降低水土流失,使增江水质得到提升。目前项目段增江常年保持Ⅲ类水及以上高标准,有力保障增江观光游船、皮划艇训练、赛龙舟等水上运动的开展[4]。

(2)生态护岸建设。滩地进行生态化改造,并新增浅水湿地367 亩、无人的生态鸟岛15.35 亩,为动植物创造丰富的生境,提升区域物种多样性,为鸟类保育,生物多样性繁衍提供保障,展现增江“水草丰美”的美好景象,生态断面如图3 所示。

图3 生态断面

3.3 千鸟归巢,和谐共生

依托增江画廊得天独厚的山水自然条件,将划分出鸟类重点活动范围进行保护与低强度开发,保存鹤之洲(250 亩)、圣皇洲(52 亩)鸟类生存环境,新增无人岛(66.24 亩)供鸟类繁衍栖息。其中江心岛-圣皇洲是自古以来增城的著名鸟岛,岛上植物主要以竹林为主,鹭鸟在竹林筑巢,岛上被观察到的鸟类包括有白鹭、夜鹭、黑鸢、褐翅鸦鹃、领鸺鹠、斑头鸺鹠、池鹭、八哥、丝光椋鸟等100 多种。其中黑鸢、褐翅鸦鹃、领鸺鹠、斑头鸺鹠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原江心岛由于经历洪水冲刷呈现不同程度的坍塌;工程实施过程中不断优化加固方案,采用“生态袋+抛石+滩涂”相结合模式,有效提升江心岛护脚抗冲刷能力,将鸟与游人活动增加了生态屏障及鸟类觅食空间,既维持原有生境又不影响鸟类繁衍生息的前提下与增江旅游观光(观鸟摄影、科普教育等)相结合。

随着增江碧道建设完工,其生态效益越发明显,原江心岛鹭鸟活动踪迹已逐渐遍布鹤之洲湿地公园、观海长廊、荔湖湿地公园等重要节点。每到傍晚成群结队的鹭鸟从远方的天际聚拢回归圣皇洲岛,满天飞鸟盘旋,遮天蔽日,鹭鸣此起彼伏,遍传江心,整个圣皇洲便成了一座天然的巨型“鸟巢”,真正达到鸟类生境“保护、休闲、教育”的多重目标,展现“白鹭成群”之美。

3.4 海绵建设,弹性复合

在本次碧道项目建设中,将“渗滞蓄净用排”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融入其中,结合周边鱼塘、绿洲、滩地、溪流等生态元素构建复合弹性生态空间,并利用低洼地区地势优势,建设具备“调、滞、蓄洪”功能的缓冲区,构建内湖湿地、漫滩湿地、天然岛屿、自然草地、沙滩滩涂等多样性生态空间。在建设碧道过程中利用雨水花园的建设、生物滞留带建设、植草沟建设、人工湿地处理、透水铺装工程等丰富了碧道项目河岸系统[5]。为城市的防潮排洪、净水排涝等提供了优势与方便。同时复合弹性生态空间的建设,重新建立城市与江的互动关系,形成弹性复合的水岸空间,增强城市的韧性。

4 结语

增江碧道紧密依托增江画廊“山水林田湖草”的自然资源禀赋,有效串联了城市重要功能组团,重塑健康自然的蜿蜒河湖岸线和生态驳岸,恢复自然浅滩,营造多层次体验滨水空间,为广东万里碧道建设起到示范性作用,为增江流域提升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打造了良好生态环境。

碧道建设已经成为广东省以及全国的创新性治水工程实践,并践行生态文明的创新探索路径。将碧道建设重心从服务功能转向生态功能,提升碧道水环境治理能力。而水环境治理的问题较为复杂,必须要在明确碧道建设水环境治理思路,不断完善河道保护与排水、治水措施,进而实现集生态、地域文化与绿色为一体的工程项目。

猜你喜欢

碧道环境治理生态
绿色生态视角下碧道景观建设与实践分析
广东万里碧道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研究
——以广州市为例*
“生态养生”娱晚年
揭阳碧道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深圳石岩湖生态碧道景观设计回顾
联合国环境治理体制
数字传声:环境治理变中向好
坚决打好环境治理攻坚战持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