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教育去“小学化”还幼儿快乐童年的探究

2023-08-27赵金萍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小学化幼小衔接幼儿教育

赵金萍

摘  要:“小学化”倾向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害无益。在长期应试教育指挥棒的驱使下,有的学生进入小学需要参加入学考试,这让学龄前儿童提前进入了小学生活。幼儿教育“小学化”会导致学生厌学,甚至扭曲学生的天性,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已引起社会高度关注。为防止和纠正幼儿园“小学化”的倾向,国家出台了相应的教育政策、法律和法规,以此来规范办园行为,将“区域活动”作为主打教育活动途径,让游戏回归幼儿活动本真,还幼儿快乐的童年。

关键词:“小学化”;幼儿教育;幼小衔接

4、5岁的幼儿像小学生一样背着书包去上学,整整齐齐坐在教室里学运算、学拼音、写汉字等,这类情景在2018年以前幼儿园中随处可见,直至现在仍然存在。围绕升学指挥棒,幼儿教育应有的教学方式被打乱,幼教开始出现“小学化”倾向,幼儿园里藏着“小学校”,很多幼儿园课程表中还安排了各类名目的英语、蒙式数学等“特色”内容。甚至在许多幼儿园内,中班教室的黑板上写有数学运算题,墙壁上还张贴着醒目的汉语拼音表和英语字母表,开设小学课程。很多幼儿园把这种教育当成“特色”招揽家长,并美其名曰:学校在中班和大班都安排了数学、英语等幼小衔接课程,是能够为学生上小学打下良好基础的。使学生脸上本该有的天使般的笑容荡然无存,没有了自由翱翔的翅膀。

一、幼儿园“小学化”的成因分析

一是在长期应试教育指挥棒的驱使下,学生从小学阶段就展开了激烈竞争,导致进入小学必须参加入学考试,而且考题对拼音和算术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竞争压力下移到幼儿教育阶段,很多幼儿园以“发掘学生潜力”为目标,让学龄前儿童提前进入了小学生活。二是为迎合家长的需求,幼儿园如果无动于衷,就只能眼睁睁看着生源流失。近年来特别是公办园出现一个怪圈,每到中班升大班时,很多家长选择去上开设幼小衔接课程的私立园。利益驱使下许多幼儿园特别是私立幼儿园打着“双语班”“幼小衔接班”的特色招牌,吸引生源,提高收费标准。当幼儿还在上幼儿园时,许多家长已经开始为幼儿“恶补”拼音、写字、算术,且家长之间还互相交流、切磋,不甘落后。如此循环,这种幼儿园教学模式“小学化”之风将愈演愈烈。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带来的危害

(一)拔苗助长、欲速则不达,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小学化”倾向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害无益,幼儿的身体机能和神经系统都很脆弱。研究显示,学生年龄越小专注力时间越短:3岁约为9分钟,4岁约为12分钟,5岁约为14分钟。如果长时间注意力太集中,大脑易疲劳,会对神经系统造成伤害。而且,学生的智力水平还不具备系统学习的能力,過早强制灌输,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在游戏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这种“隐性教育”对学生今后创新思维的培养,远比通过机械记忆认识几个字、学做几道题重要得多。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会导致学生厌学,甚至扭曲幼儿的天性

为了能进一所好的小学,有的家长会给在幼儿园的孩子连续报汉语拼音班、数学启蒙班、英语会话班等多个课外学习班,这样的家长已屡见不鲜。最后得到的是学生恐惧地说出:“我不要上学!”

某报纸上戏剧性地刊登了这么个学童趣谈:“书包最重的人是我,作业最多的人是我,起得最早的人是我,睡得最晚的人是我,最辛苦的人是我,是我是我,还是我……”教育行业从业者应知晓,不快乐的学生是无法用兴趣盎然的双眼去寻找和发现的,而这份兴趣恰恰是吸引学生开始学习的第一步。让一个学前儿童还未入学就开始厌学,这是最不该做的一件事。“不要让学生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已经让很多学生输掉了对学习知识的渴望和探知未来的兴趣。特别是家长心中的那份过早的“输赢”感,可能正是在无意识中“逼”学生误入歧途的那把刀子。学生3-6岁在幼儿园的这段时期,其实是其人格养成的重要阶段,家长不能一味地关注于学习,而忽视了健康积极的人生观和能力的养成。

三、幼儿教育去“小学化”还幼儿快乐童年策略

(一)培养家长正确育儿观念

改变认识:1. 提前应试教育不等于早期智力开发。2. 跑得早不等于跑得好。3. 技多不压身不等于填鸭式灌输。

鲁迅曾在《狂人日记》里发出“救救学生”的呐喊。面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倾向,人们再次发出“救救学生”的呼吁。然而,有专家认为,追根溯源,要想“救学生”恐怕还得先“救大人”。在成人的社会,学生被寄予无限期望,父母未实现的梦想,就千方百计放在学生身上实现,大人们做不到的事情,却偏要学生做到。于是,学前教育——人生的所谓“起跑线”,便被赋予“万能”的色彩:父母五音不全,却希望音乐班能把学生变成“贝多芬”;父母数学不及格,却希望奥数班能把学生变成“陈景润”。

“救学生”须先“救大人”。学校应定期向家长宣传幼儿教育理念、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培养目标,力争在共同培育学生方面与家长达成共识。

(二)幼儿教育去“小学化”政策应加强支持

2016年教育部新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园工作规程》,要求坚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保育和教育相结合,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严禁在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进行技能强化训练等违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做法,坚决抵制社会上以幼教为名进行的不科学甚至损害幼儿身心健康的活动,严禁任何学校以任何理由进行小学生入学考试。2018年9月11日为了防止和纠正幼儿园“小学化”的倾向,国家先后出台了相应的教育政策、法律和法规,以此规范办园行为,加强对幼儿学习和发展的专业咨询和指导,2021年3月30日教育部发布教基〔2021〕4号文《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再次强调坚持儿童为本,关注儿童发展的连续性,尊重儿童的原有经验和发展差异;关注儿童发展的整体性,帮助儿童做好身心全面准备和适应;关注儿童发展的可持续性,培养有益于儿童终身发展的习惯与能力。

与其押上学生的健康和幸福做赌注,来换取学生长大后的成功,不如顺其自然,给学生一个正常的快乐的童年,因为再多的成就,也不能把一个人失去的童年补偿回来。

(三)提高幼教工作者综合素质

幼教工作者是帮助家长真正理解和形成“以幼儿发展为本、终身教育和科学的幼儿教育”新思想,促进家长成为预防和避免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主体之一的重要力量。提高幼育综合素质有以下内容:

一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幼儿教师应是全面的复合型人才,要做到十會:会学习、会服务、会整合、会合作、会创新、会编教材、会尊重学生、会依法执教、会科学评价幼儿、会研究。能严格按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的内容“要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引导幼儿。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尤其要避免只重视知识和技能,忽略情感、社会性和实际能力的倾向。

二是充分发挥专家引领“走出去,请进来”,吸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在互相学习中使传统落后的教育方式得到改变。依法执教,让“小学化”现象得到遏制。

三是做好家、园、校三方联动,贯彻落实《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的要求,建立“幼小衔接学校共同体”长效机制。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各项工作,为幼儿顺利进入小学做好充足的准备。

四、幼儿园去“小学化”倾向的具体实践策略

(一)将区域活动作为主打教育活动的途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区域活动正好是强调教育环境、以幼儿为主体侧重开放的教育活动,能为幼儿提供更多地按照自己兴趣和能力进行活动的机会,使幼儿更多地体验成功乐趣和愉快感,这将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区域活动通常是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能为幼儿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和自我表现的机会,增加了同伴间的相互了解,尤其是对同伴在课堂教学和一般集体活动中所不可能表现出来的才能和优点的了解,这将有利于提高相当一部分幼儿的“威信”和受欢迎程度。儿童在区域活动中进行多种形式的学习,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自由游戏中学习、个人学习、与同伴一起学习等。增加了教师直接接触幼儿的机会,使每个幼儿更加有机会感受到教师的关注。

区域活动可以给幼儿提供更丰富的学习经验,使他们在一种没有压力的环境中主动学习。区域活动的内容是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能力和教育目标的要求设置的。如为拓宽幼儿的视野,丰富幼儿的知识,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可组织幼儿郊游、参观农贸市场、游动物园等活动,然后在建构区增设各种小动物,角色区增加“小市场”等。活动中幼儿通过联想,“动物园”“小市场”等活动就出现了。可以说有些知识不是靠他人传授的,而是自己观察、自己发现的。区域活动给幼儿提供了亲自探索和发现的机会,使幼儿能在自己的认知水平、操作水平上进行学习,把环境中潜在的价值转化为真正的现实价值,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二)让游戏回归幼儿活动本真,还幼儿快乐童年

陈鹤琴先生说:“幼儿园的主要方法是游戏。从游戏中去促进儿童的智力、道德、审美和体力的发展,扩大儿童的眼界、判断力、观察力和敏捷性,发展他们集体生活的习惯。”顺应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发挥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性,把游戏作为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成了当前学前教育界的共识。可在三方面打造园本游戏:

一是传统集体游戏和户外游戏相结合。让幼儿在游戏中通过教师有预设、有目的的游戏方案,来让幼儿达到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

二是为幼儿游戏提供物质保障。充分打造户外自主游戏,打破班级,提供充分的游戏器械,特别是师生共同制作的户外游戏器械,如纸箱做的“履带”,报纸做的“多变快乐棒”等,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到自制玩具带来的成就感和喜悦感,更加增添了幼儿自主发明、动手制作的兴趣及更加自主地参与游戏。

三是探索园本特色体育游戏。比如结合红色教育利用红色故事制订红色园本体游,如《送鸡毛信》《地道战》《我是小小兵》等红色园本游戏,并利用自制的玩具,幼儿的参与度高涨,通过走、跑、跳、钻、爬、攀、荡绳等,充分结合幼儿园实际,打造“生态、传统、挑战、探索、快乐”的游戏,让“课程游戏化”。关注课程与游戏的互融共生关系,让学生在游戏中生长。

(三)科学做好幼小衔接,让学生稳步踏入小学生活

充分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实施科学的保育教育工作,同时将入学准备教育有机渗透于幼儿园三年保育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帮助幼儿做好身心各方面准备,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

一是与周边小学成立幼小衔接共同体,坚持双向衔接。强化衔接意识,幼儿园与小学协同合作,通过联合教研进行深入的探讨、交流,达到教育目标一致。

二是积极承办市学前教育中心教研组开展的“幼小衔接背景下科学领域教学活动”。结合幼儿园实际制订研究方案,选择合适的切入点以教学活动研究为抓手提升教师的教研能力,开展以教代研,定课研究,一课多讲等形式的教研活动;开展与联盟学校结对子,走进校园、走进幼儿园,园校联合教研。达到“全面合作、理念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目标。

幼教工作者应从自身做起,采取可行措施,全力遏制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让幼儿教育回归本质,一定是让幼儿在自然中成长、在童话中成长、在阅读中成长,在游戏中探索成长。还学生一双美丽的翅膀,让他们都能在蓝天中自由、健康、快乐地翱翔。

参考文献:

[1]鲍文英,张守勇. 守望童年 快乐成长——滨州市滨城育英学园[J]. 山东教育,2019(33):2.

[2]方斯.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导下的幼小衔接策略[J]. 教师教育论坛,2021,34(08):95.

[3]归宏飞. 幼小衔接阶段的家校共育路径探寻[J]. 新课程研究,2022(36):83-85.

(责任编辑:陈华康)

猜你喜欢

小学化幼小衔接幼儿教育
简谈大班幼儿跳绳能力的培养
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克服小学化倾向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如何有效利用游戏实施班级管理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内化外来资源开辟幼儿教育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