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就业指导类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

2023-08-26李燕娜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7期
关键词:实践探索三全育人就业指导

李燕娜

摘  要:在“三全育人”背景下,为加强就业指导类课程思政作用,教师可在就业指导类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进行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通过挖掘思政资源、确立培养目标、深度融合课程三种实践措施,以优化课程设计、强化教师队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作为保障机制,在实践中探索就业指导类课程思政的实施,发挥课程育人优势,努力培养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高层次人才。

关键词:“三全育人”;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1-0109-04

高校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主渠道,但专业课与思政课教育之间仍处于“孤岛”的状态[1]。在新形势下,为了改变这种状态,要利用好课堂这个主渠道。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做出了一系列的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2]。因此,推进就业指导类课程思政的实践,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和创新创业能力势在必行。

一、就业指导类课程思政内涵

(一)课程思政理念概述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渠道。从课程思政的理念来看,课程思政就是“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3]。课程思政是指高校所有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发挥课程育人功能。通常,一切蕴含在专业课程知识体系中,有利于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领或德育的资源都可作为课程思政元素,通过高校教师的课堂传授和实践教学,将学生能力的培养与主流价值观塑造融会贯通,使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的内容找到契合点,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良好品格,培养出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4]。

(二)就业指导类课程思政内涵

所谓就业指导类课程思政,是指在就业指导类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大学时期正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大学生经历三年或四年的高等教育即将走上社会岗位为社会奉献力量,因而需要将思政元素与大学生的职业观培育密切融合,将思政元素和个人特质、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方面高度融合,使大学生自觉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5]。

(三)就业指导类课程思政的实践价值

就业指导类课程是落实“三全育人”目标的有效载体,在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对大学生的培养有很大的影响和帮助,主要表现为:其一,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长期以来,就业指导类课程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就业实践能力,忽视了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精神、社会价值引导等,因此有必要在就业指导类课程中融入职业道德感、职业责任感、职业使命感,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和素养,实现对大学生的综合培养,使大学生毕业后更好选择工作岗位并融入社会。其二,有助于调动大学生学习和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为了完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需在课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等,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和自觉感,推动学生以振兴祖国为己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二、高校就业指导类课程思政的实践措施

(一)挖资源,让课程内容更有深度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强调,“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就业指导类课程内容的整体把握上挖掘课程中的思政资源,首先应坚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并结合大学生的发展特点、学习需求以及成长成才期望,寻求就业指导类课程知识点与思政教育内容之间的结合点,将显性和隐性的思政元素融入课堂中,全过程将爱国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工匠精神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重要思政元素融入课程讲授中。通过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和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大学生努力实现个人理想和现实目标,使其在课程思政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树立科学的职业发展观和职业道德观[6]。

(二)立目标,让课程目标更有力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大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高校教育要始终围绕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不同的角度确立目标以提高课程思政的效果。第一,在国家层面,就业指导类课程在建立课程目标时,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努力将学生个人职业理想与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使命相结合,形成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第二,在社会层面,就业指导类课程应依托专业教育培养体系,建设有特色、人才培养有特点、个人发展有特长的培养模式,努力实现具有全球视野、家国情怀、创新精神、专业素养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为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优秀的人才[7]。第三,在学校层面,基于就业指导类课程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的具体情况,遵循教育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尊重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文化自信。总之,就业指导类课程思政的目标不仅体现在宏观上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应该在微观上促进学生发展全面化和个性化。

(三)深融合,让课程思政更有广度

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和融合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融入教学活动,将就业指导类课程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不是将两者进行简单堆砌,也不是将思政元素强加于就业指导类课程的理论传授和实践教学中,而是需要统筹规划,以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方式整合思政资源,以课堂教育为重要渠道,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主要载体,得到“1+1>2”的效果。在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中,教师应结合就业指导类课程中的具体内容和特点,积极转变教育觀念,凸显德育的强大优势。此外,还应强化思政课程在价值观引导中的主导作用,使二者共同发力,实现价值观培养的共振效应。具体到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重点探索大学生的专业素养、职业道德、职业责任以及创新精神培育,结合不同的学生特点和专业特色帮助大学生学习和领悟工匠精神。此外,教师应结合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帮助大学生了解全球视野和家国情怀,使大学生自觉将自己的职业理想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

三、高校就业指导类课程思政保障机制

(一)坚持导向,优化课程顶层设计

就业指导类课程思政旨在引导大学生全面探索自我和了解外部环境,初步形成未来职业生涯和就业发展的方向。要达成这个目标,需要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重导向来优化课程顶层设计,合力保证课程思政的推进。

第一,以知识传授为导向,优化课程设计。就业指导类课程的实践性强,考查课程设计是否合理,以学生能否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作为评判标准,因此要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实践,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学生实践环节完善顶层设计,全面优化就业指导类课程思政教育格局。

第二,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建立课程评价。为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围绕课程思政的理念和思路,在学校层面,要加强专业、学院、学校多个职能部门之间的统筹规划,制订相应的鼓励政策,激励并支持教师开展本课程思政实践教学活动,建立长效机制,尽快完善就业指导类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库,合理制订教学计划及大纲,建立健全评价反馈机制。

第三,以价值观塑造为导向,加强课程建设。在学科建设层面,要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结合学校环境以及专业特点,提高课程思政的导向性,鼓励教师编写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规范化就业指导类教材,实现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引领[8]。

(二)强化队伍,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

随着就业指导类课程思政开展,教师不仅是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先锋者和领路人,也是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的行为主体。由于教师学科背景不一,一些教师或因经验不足,或因专业知识水平不足,难以将二者有机融合,对就业指导类课程思政建设相关知识的掌握不充分,这也将直接影响就业指导类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开展及其效果,因此,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就成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保障。

首先,在教师选择方面,优先考虑本科或是硕士阶段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的教师、辅导员或学校的行政人员。除此之外,还可选择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法学等专业背景的教师来担任就业指导类课程思政的教学任务,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将就业指导类课程与思政元素融合[9],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提升就业指导与思政融合的实效性。其次,在教师培训方面,为了保障就业指导类课程思政的实效性,学校需尽快补齐师资力量薄弱的短板,加大师资力量培训力度,有针对性地鼓励教师参加全国性的思政课骨干研究培训和就业指导和就业创业课程研修培训,学校内部鼓励就业指导类课程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之间的有效沟通,有针对性地进行集体研讨、协同教研,参加或组织就业指导类课程专家论坛,进行就业指导类课程的科学研究。最后,在教师的专业化培养方面,为了保障教师队伍的专业性和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学校可以通过校外实践基地加强和完善教师的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习惯,让教师具备更强的工作意识,并且明确职业道德,提高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指导能力,进而提升课程思政教育的效果。

(三)加强管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传统简单的知识传授已经不能满足新一代学生的需求,就业指导类课程思政最终教育效果取决于教育对象对课程思政元素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故在挖掘思政元素时还应注意尊重当代大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兴趣爱好等因素,选取与大学生生活接近的、符合课程思政教育目标的教育内容。这要求高校教师在日常就业指导类课程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专业特点以及认知水平,对课程思政课堂进行多样化探索、运用和管理,才能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大学生主动学习[10]。

第一,在教学过程中,探索更多的、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模式。可通过“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由教师设计课程的演示主题,在提升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角色转变,由“被动”变“主动”,鼓励大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积极选择课程思政中具有正能量的人物进行分享,让学生将现实生活与典型人物联系起来,并深入理解和领会人物精神,从而强化自我奉献意识和责任意识。

第二,通过教师对就业指导类课程中所蕴含的隐性思政元素进行充分挖掘,根据实际情况创造学生自主思考的环境和条件,用不同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大胆探索知识、尊重劳动成果的精神,在不断实践与反思中强化自身的专业技能和实际行动,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提升专业技能,形成独立成熟的职业技能意识,树立职业梦想,并为之拼搏奋斗,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新时代工匠[11]。

(四)注重实践,发挥课程育人优势

就业指导类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就业创业实践活动是就业指导类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锤炼大学生思想道德的重要途径。因此为达到“三全育人”的要求,在进行课程实践时要注重更新实践内容和实践方式,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主动就业创业和创新的实践能力,要求学生具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的能力,解决现实存在的就业创业问题[12]。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需充分发挥课程育人优势,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实践活动中,如在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活动月时,可结合建党百年大事件,将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传播生涯成长理念与坚定不移跟党走结合起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精神,引导其科学规划未来,增强自我认同感、民族归属感以及对未来职业的使命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奋斗者和接班人。还要开展相关的社会实践、劳动实践、参观学习以及参加创新创业竞赛等,让学生在这些实践活动中认识大国工匠,进一步学习大国工匠精神,找到自己乐意终身学习的榜样,进而引导学生从实践课程中学习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汲取大国工匠的精神养分,用精神促进成长,用知识反哺社会,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从而真正发挥课程思政育人优势。

课程思政既不是单一的课程,也不是孤立的教学活动,而是一项系统、复杂的教育工程。在就业指导类课程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落实课程思政理念,强化就业指导类课程思政的引領作用,在就业指导类课程思政中发挥思政育人的优势,培育出更多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就业创业人才[13]。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所有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EB/OL]. (2020-06-06).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006/t20200608_463719.html.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EB/OL]. (2020-06-0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3] 习近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09(01).

[4] 王学俭,石岩. 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02):50-58.

[5] 李伟,王秦,王彦芳. 新商科背景下一体化推进“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索[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21,35(02):33-39.

[6] 刘笑,刘江华,唐丽坤. 就业指导类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实践探索[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2):55-56.

[7] 王秀艳. 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索与实践[J]. 教育教学论坛,2022(02):106-109.

[8] 欧阳润,程样国. 高质量就业引领四课联动课程思政:理论互动、价值导向、实践进路[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53(02):111-118.

[9] 黄宁花,禹旭才. 系统思维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实践反思与优化路径[J]. 高校教育管理,2022(16):106-115.

[10] 杨波,苏波. 大思政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刍议[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2):46-48.

[11] 叶韬,侯春晓,侯捷,等. 课程思政教育观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路径研究[J]. 陕西教育(高教),2022(01):67-68.

[12] 曹树春.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思政探究[J].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21,19(03):36-38.

[13] 翁祥栋.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思政:现状、可行性与路径[J]. 中国大学生就业,2021(21):48-51.

(荐稿人:李纪岩,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罗欣)

猜你喜欢

实践探索三全育人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新形势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浅谈新时期煤矿员工教育培训的实践探索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