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农村幼儿园实际浇灌生态文明之花

2023-08-25成素双

幸福家庭 2023年9期
关键词:文明幼儿园幼儿

成素双

教师遵循正确的儿童发展观和科学的教育原则,将生态文明教育有机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的方方面面,能让幼儿深入了解自己生活的环境,形成对自然、对社会的积极态度。教师绿化、净化、美化幼儿园的环境,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生态文明教育,能让真善美的种子在幼儿的心中生根发芽。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幼儿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有了更优质的土壤和得天独厚的条件。现在,无论是城市幼儿园还是农村幼儿园,都在根据园所的实际情况进行园本课程研究,笔者认为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也需如此。幼儿园管理者应积极听取园内一线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幼儿园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园区幼儿的知识经验等实际情况,结合《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文件的相关要求,遵循正确的儿童发展观和科学的教育原则,将生态文明教育有机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开展综合化的生态文明教育

陈鹤琴曾说:“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他认为传统的书本严重脱离了自然、社会和儿童的生活,主张开展“活教育”,认为“活教育没有课内和课外之别,活教育也没有分节的时间表,而是以儿童活动本身的需要来决定时间的长短”。这说明,幼儿园应坚持开展综合化的生态文明教育,做到既坚持探索、发现的科学认识方法,又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社会性。

幼儿园里各种各样的树木可以成为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幼儿在探索树木的过程中能认识到树不仅可以给人类和其他动物提供休息场地和食物,还可以用来造纸、做草药、做家具、盖房子等。

例如,在带领幼儿阅读了绘本《树真好》后,笔者组织幼儿开展了仿编诗歌活动。在活动中,幼儿说出了“树真好,我们在大树下涂涂画画,一点儿也不晒”“树真好,我们捡了好多树叶,做了漂亮的树叶贴画,贴在班里很好看”“树真好,我们摘了树上的山楂,还用山楂做了甜甜的糖葫芦”等句子。

在语言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谈话、讲述故事等形式,告诉幼儿有关动植物的知识,让幼儿逐渐懂得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的道理。例如,在带领幼儿阅读了绘本《小水珠找家》后,笔者引导幼儿用养鱼换下来的水去浇花,并告诉幼儿这样不仅能节约水资源,还能给植物提供养分,促进植物的生长,从而增强了幼儿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笔者还拓展了上述语言活动的内容,带领幼儿开展了艺术活动,让幼儿利用废旧物品和自然材料制作各种有趣的玩具、装饰物等,并将其用来装扮活动室、教室,让幼儿真正明白了“变废为宝”的道理,树立了环保意识。

从上述这些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的活动中,幼儿能对生态环境形成粗浅的认识,但这远远不够。在生态文明教育中,教师不仅要让幼儿获得对自然事物的形象认识,还要帮助其了解这些事物之间的联系,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取丰富的直接经验,并对这些经验加以抽象概括,使其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体系。

一般来说,教师可以将科学领域的课程作为开展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载体,在科学活动中向幼儿讲解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及其与自然环境、人类的相互关系,强调人类对它们的关心、爱护态度,让幼儿意识到自然界是各种有生命物体的家,从而让幼儿初步萌发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之后,教师可以此为基点,将生态文明教育延伸到其他领域,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结合幼儿教育目标的层次性和教育内容的连续性,开展不同难度的系列教育活动。

二、开展随机性、趣味性的生态文明教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思想,他认为生活即教育,一日生活皆课程。可见,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时,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善于发现幼儿活动中蕴藏的教育元素,并加以充分利用,开展随机性、趣味性的生态文明教育。

好奇心是幼儿学习和探究新事物最重要、最持续的动力,是幼儿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先决条件。因此,对于幼儿的好奇心,在不危及幼儿的安全与健康的前提下,教师应该鼓励幼儿,耐心倾听并支持、引导幼儿大胆尝试,在此基础上给出合理的建议,以帮助幼儿获得更多知识与经验。陈鹤琴说:“小孩子具有喜欢野外生活的心理特点。小孩子到门外去就欢喜,终日关在屋子里就不高兴。”在幼儿的眼里,西瓜虫是淘气的伙伴,小蜗牛是亲密的朋友。幼儿喜欢亲身体验大自然的喜怒哀乐,喜欢和大自然亲密地对话。教师要充分认识和利用幼儿的这一特点,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此基础上开展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

例如,在午餐后的散步活动中,笔者班上的幼儿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种植园地,他们会看看草莓变红了没,瞧一眼心爱的小金鱼、小蝌蚪在干什么。有次,幼儿在葡萄架下的草丛里发现了几只可爱的小蜗牛,于是,笔者和幼儿在葡萄架下一起打著节拍,开心地唱起了歌曲《蜗牛与黄鹂鸟》。

又如,一场大雨过后,笔者和幼儿一起观察小蚂蚁的窝、蚯蚓的家、小蜗牛走路的痕迹,欣赏雨后的彩虹,呼吸雨后新鲜的空气。在此过程中,幼儿提出了“大雨过后为什么会出现彩虹”“刚刚下这么大的雨,小蚂蚁会被淹死吗”“下大雨的时候小蝴蝶去哪里了”“这是几星瓢虫,它是益虫还是害虫”等问题。为了让幼儿获得更多知识,培养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笔者对幼儿说:“呀!这几个问题有点难,我不太清楚,我们一起去看书,从书上寻找答案吧!”

在实际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不断学习的精神,以应对幼儿千奇百怪的“为什么”,还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以随时捕捉教育契机,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幼儿一日活动。因此,教师要多看书、多上网查证,及时丰富知识储备,和幼儿一起学习、成长。

三、开展多样化的生态文明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是幼儿成长过程中接受教育的起点。教师要发挥家庭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家长密切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相关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大部分生活习惯和智能是在儿童时期形成的。在这个时期,幼儿的精力旺盛,可塑性强,如果教师和家长此时对幼儿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就能帮助其树立良好的生态意识。在此前提下,随着儿童的逐渐成长,这种生态意识就会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习惯,这比成人后的教育具有更加显著的效果。

农村中美丽的田野、潺潺的流水、成片的果园是教师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极好的教育资源,教师可以结合踏春、赏秋等活动,组织幼儿欣赏田野的四季变化,还可以开展远足活动,带领幼儿到草地上野炊,让幼儿听风儿欢唱,在小树林中搜寻蝉小时候的家,聆听草丛中虫儿的低语,培养幼儿亲近自然的情感。

此外,教师可以鼓励家长带领幼儿参加一些农忙期间的劳作活动,如摘棉花、拾豆子、捡麦穗、挖山药、种大蒜等。这不仅能锻炼幼儿的身体,增强幼儿的耐力,还能培养幼儿爱劳动的品质和对劳动人民的崇敬之情,使其养成珍惜粮食的好习惯。

例如,在每年的植树节,笔者所在幼儿园都会组织全园性的亲子植树活动,引导幼儿与家长一起亲手把一棵棵小树苗栽下,浇下一桶桶清水,让幼儿从自己的劳动中体会劳动的艰辛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爱护小树苗了解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从而引发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的话题。

此外,每年的立春、谷雨、夏至、霜降等二十四节气,还有“世界环境日”“世界无烟日”“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等,都是教师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时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

例如,在芒种前后,教师可以带领幼儿阅读相关的绘本故事,让幼儿了解“芒”是指一些有芒的各类作物,如大麦、小麦等,“种”是种植的意思,表示此时是晚谷、黍、稷等作物播种最忙的时候。在阅读绘本故事后,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开展种植活动,让幼儿参与松土、播种、浇水、除草、采摘等环节,体验种植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从而让幼儿懂得珍惜粮食。

又如,在“世界环境日”,笔者所在幼儿园开展了以“爱驻我家·绿靠大家”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先组织幼儿集体观看环保影片,让幼儿通过影片中的故事情节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接着,各班利用废旧材料,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绿色创作活动。比如:小班幼儿涂染松果并将其制成了风铃,用来装扮活动室;中班幼儿用废旧易拉罐制作了体育运动小器械“小高跷”,将其踩在脚下锻炼身体的平衡能力,获得了满满的成就感;大班幼儿用报纸、快递箱、包装袋等废旧材料设计并制作衣服,举办了“环保时装秀”。同时,種植园地也热闹非凡,有的幼儿手提水壶给韭菜、薄荷浇水,有的幼儿在拔草,还有的幼儿在观察植物,豆角、辣椒等植物在幼儿的呵护下更加生机勃勃。最后,教师向家长发放了“世界环境日 我们在行动”倡议书。家长们在绿色展板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表示愿意共同携手保护环境,践行低碳绿色生活。

结语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也是一个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实现的目标。笔者认为,生态文明教育绝不是说什么大道理,而是让幼儿在生活中亲身感受、体验、操作,认识这个世界的多样性,感受世界的美好,从而让真善美的种子在幼儿的心中生根发芽。

(作者单位:广饶县广饶街道中心幼儿园)

猜你喜欢

文明幼儿园幼儿
请文明演绎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我爱幼儿园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漫说文明
欢乐的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对不文明说“不”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