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法治思维视域下我国茶文化建设路径

2023-08-25韩晨泽

福建茶叶 2023年7期
关键词:茶农茶文化法治

韩晨泽

(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长治 046000)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南平武夷山市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考察并强调,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坚持绿色发展方向,强化品牌意识,优化营销流通环境,打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与法治文化结合发展,可以规范人们道德行为,提高人们道德素养,强化人们精神和体魄[1]。因此,有必要围绕法治思维,深入探讨茶文化建设新路径,以期为我国茶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1 法治思维视域下我国茶文化建设价值意蕴

1.1 有益于塑造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法治思维视域下,加强我国茶文化建设,有益于塑造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茶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在加强茶文化建设过程中,适当融入法治文化,更有利于规范茶产业规模化发展,更好地传播茶文化。而且,通过加强茶文化建设,助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让人们在进行种茶、采茶以及制茶等环节时,能够进一步感受到茶文化中蕴藏的深层内涵,使他们养成坚强、吃苦耐劳的优秀意志品质,帮助他们塑造民族性格,传递民族精神[2]。

1.2 有益于道德养成和道德行为的规范

法治思维视域下,加强我国茶文化建设,有益于道德养成和道德行为的规范。茶文化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如坚持、吃苦耐劳、奋斗等优秀品质[3]。在法治思维下加强茶文化建设,一方面可以进一步规范茶文化建设行为和过程,让人们按照有关法律规定,以保护和传承茶文化为前提,去拓展茶文化传播渠道,有助于提高人们道德素养;另一方面可以激发人们传播和弘扬茶文化的热情,进而吸引人们主动参与进来,学习茶文化中的蕴含的哲学思想,学习团结互助、吃苦耐劳等优秀的品质与精神,不断规范人们道德行为。

1.3 有益于意志品质和体能的增强

法治思维视域下,加强我国茶文化建设,有益于意志品质和体能的增强。一方面,种茶、采茶以及制茶等是个重复单调、耗时且又耗费体力的过程,期间需要人们拥有坚强的体魄。只有拥有较高的身体体能,才能顺利完成种茶、采茶以及制茶等环节操作,不断推动茶产业发展,传播茶文化。另一方面,从制茶这一环节来看,其包含采摘、晾晒、揉捻、炒制等具体操作,不仅需要人们专心致志,还要具备坚强、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4]。因此,在法治思维下加强茶文化建设,可以有效锻炼意志品质,增强身体体能。

2 法治思维视域下我国茶文化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

2.1 “法治文化+茶文化”发展中教育途径拓展有待加强

将法治文化和茶文化融入校园,让学生在了解和学习茶文化知识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强化自身法治意识,促进学生更好成长和发展[5]。随着国家对茶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日益重视,越来越多高校将茶文化引进校园,开展茶文化交流活动,但是有关“法治文化+茶文化”的教育宣传还比较少,“法治文化+茶文化”发展中教育途径拓展有待加强,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有关“法治文化+茶文化”的课堂建设缺失,教师对法治文化和茶文化的讲解不足,学生对法律法规知识了解不足,缺乏学习茶文化的兴趣。另一方面,学校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未能将法治文化与茶文化有效联系起来,法治宣传形式创新不足,传统文化内涵不够丰富,导致“法治文化+茶文化”教育宣传效果不理想。

2.2 法律服务供给与茶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不匹配

随着茶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茶农茶企的业务合作项目逐渐增多,对法律服务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优化法律服务,有助于规范茶农茶企经营行为,还能帮助茶农茶企化解风险,促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目前情况来看,部分地区法律服务供给与茶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不匹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设综合化、一站式、规范化建设不足,市、县、乡镇、村间的法律服务平台缺乏有效沟通,且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不够健全,法治培训、法治讲堂等服务有待优化,存在经营风险防范不及时的问题,无法满足茶农茶企发展的实际需要。

2.3 法治文化与茶文化融合传播形式有待丰富

要想推动茶文化快速发展,还需要有效融入法治文化,加快法治精神和民族文化有机结合,以法治思维规范茶文化建设和发展。但是,目前还存在法治文化与茶文化融合传播形式有待丰富的问题,具体表现为:部分地区的茶文化传播形式创新不足,“茶+法”法律驿站建设不够深入,对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不足,造成传播内容丰富化、多样化缺失,对群众的吸引力不强,降低群众参与互动意愿。而且,目前关于“茶文化+法治文化+生态旅游”的建设还比较薄弱,游客参与“茶文化+法治文化”传播活动的体验还不够深入,最终影响“茶文化+法治文化”的传播效果。

3 法治思维视域下我国茶文化建设路径

3.1 搭建“茶文化+法治文化”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

针对“法治文化+茶文化”发展中教育途径拓展有待加强问题,学校应该紧跟国家政策指导,把握茶文化核心要素,结合法治文化,再利用线上学习平台,发挥线下课堂优势,搭建“茶文化+法治文化”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其一,课前。教师先将教学资源分享至微信群或学习平台,再结合实际案例,提出问题。接着引导学生自行观看教学视频,学习法律知识和茶文化知识,结合问题分析背后的缘由,并尝试找到问题解决的办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二,课中。首先,教师收集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遭遇的难题,并对争议最大的问题进行详细讲解。期间,教师可以配合小动画、案例视频、图片等解剖问题,从浅到深,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引导学生逐步发现问题的根源并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其次,教师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并就现存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各抒己见,增进学生交流,提高学生表达能力。最后,教师使用角色扮演的方法,编制有关涉茶纠纷的剧本,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加深体验。这个过程中,教师可充当旁白角色,适当穿插一些专业的法律知识和茶文化知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帮助学生理解角色,理解课堂知识点,完成课堂表演活动。通过构建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有效传播茶文化,还能培育学生法治思维,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

3.2 加强“茶文化+法治文化”校园活动实践

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可以加深学生实践体验,增强学生对茶文化和法治文化的认识,并进一步了解相关知识,培育学生文化自信和法治思维,这对学生更好地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因此,学校有必要围绕“茶文化+法治文化”,加强校园活动实践。其一,学校可以和有关部门提前做好沟通工作,组织开展“法治进校园,走出学校感受茶文化”活动,让学生沐浴法治阳光,感受茶文化魅力。例如,法律工作人员以“与法同行,健康成长”为主题,结合青少年身心特点,通过播放电影片段、案例讲述、互动交流等方式,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校园欺凌的本质和表现形式,以及如何预防性侵害,引导同学们树立尊法守法意识,提高学法用法能力。课后,法律工作人员可以和学生、志愿者一起前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习革命历史,学习茶文化,传承传统茶制作工艺。其二,学校结合法治思维,围绕茶文化,组织学生开展制茶技能比赛。通过茶艺表演、手工制茶比赛、茶文化科普、二十四节气展等多个版块,展示茶文化魅力。比赛期间,学校可要求学生将法律知识巧妙融入茶艺表演、茶文化科普中,由评委根据学生表现进行打分,其中“法治+茶”文化知识结合效果最好的学生可获得比赛奖励。学校还可以围绕“法治文化+茶文化”,开展二次视频创作比赛。其三,法治宣传志愿者、茶文化研究领域的专家将茶文化与法治小故事有机结合,创新法治宣传形式,丰富传统文化法治内涵,让法治宣传更有吸引力,增强宣传效果,同时也能调动学生对茶文化的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并了解茶文化知识,传播茶文化[6]。

3.3 提供多元化公共法律服务

关于法律服务供给与茶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不匹配问题,地方有关部门要发挥引导作用,让市、县、乡镇、村间的法律服务平台联系起来,结合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搭建综合化、一站式、规范化的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提供多元化公共法律服务。其一,在建设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时,要结合各法律服务平台工作经验和优势特点,将市、县、乡镇、村现有的资源整合到一起,建设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同时,增加更多智能化、现代化服务设备,如人工智能机器人、智能语音播报等,引领茶农茶企进行服务咨询,精准服务,帮助他们及时解决问题,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其二,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设完成后,可按照问题咨询类型及问题风险大小,通过平台逐一分配。比如,针对风险程度比较小的问题,可以让法律服务志愿者进村给茶农普及茶产业相关的法律知识,并进行实际调查,了解清楚事情原委,再对症下药,精准采取解决措施,帮助茶农解决实际问题,促进茶农合规经营。其三,聚焦茶农茶企急难愁盼,以实际法律需求为出发点,开展法治培训、法治讲堂等公共法律服务,让茶农茶企了解更多法律知识,培育茶农法治思维,引导茶企依法合规经营,并让他们学会使用法律手段,帮助企业、茶农防范化解风险,保证经营效益。

3.4 铸牢茶产业法治屏障妥善化解涉茶矛盾纠纷

随着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不断推进,其对法律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为充分满足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际需要,地方有关部门应该积极铸牢茶产业法治屏障,妥善化解涉茶矛盾纠纷,促进茶企健康、规范发展。其一,铸牢茶产业法治屏障。首先,统筹整合各类公共法律服务资源,组建专业的法律服务团队,如律师法律服务团、涉茶矛盾纠纷调解服务团、法律援助服务团、公证服务团等;其次,在上述基础上,采用“司法行政+公共法律服务”相结合的工作模式,为茶苗、茶园、茶企、茶师、茶市、茶城六大关键环节提供法律服务;再次,选派优秀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组担任村(社区)法律顾问,通过采用微信群、视频或语音电话、现场服务等服务模式,有效拓宽法律服务范围,为更多茶农和茶企提供专业的法律服务指导;最后,深入企业开展法治体检,为企业提供“一对一”精准法律服务,指导、帮助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各项规章制度,促进企业依法、规范、健康发展。其二,妥善化解涉茶矛盾纠纷。针对涉茶纠纷,司法局应联合法院、自然资源局等部门,联合印发相关政策文件,提出相关建议,为做好涉茶行政争议诉前调解工作提供机制保障。比如,地方政府可组织成立涉茶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专门受理调处各类涉茶矛盾纠纷,并以“善听诉求、善明事理、善理思路、善提方案”的“四善”涉茶调解法积极开展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同时,建立涉茶产业行政争议调解中心,完善涉茶产业行政争议调解服务体系,制定全套调解服务体系标准,帮助茶农或茶企解决矛盾纠纷。

3.5 打造“法治茶馆”品牌和“茶+法”法律驿站

对于法治文化与茶文化融合传播形式有待丰富问题,地方有关部门可以不断更新时代新理念,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发展理念,打造“法治茶馆”品牌,建设“茶+法”法律驿站。一方面,打造“法治茶馆”品牌。首先,地方有关部门可以结合本土优势,使用法治主题讲座、法治小品展演、建设法律知识角等多种形式,让法治走进茶馆,打造群众身边的“普法学校”,让品茶、学法成为当地群众茶馆生活新常态,进一步增强法治宣传教育的群众认可度、接受度;其次,充分发挥老年志愿者法治宣讲团经验丰富、贴近群众等优势,组建老年志愿团,每周定期邀请团队成员前往“法治茶馆”为群众讲解法律法规,讨论社会关注度高的法治话题。讲解过程中,可以使用接地气的语气,带动群众参与互动的热情和积极性,宣传法律知识,传播法治思想。期间,还可以围绕茶文化进行友好交流和互动,让群众学会喝茶、品茶,养成喝茶的好习惯,助力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最后,综合多方力量、资源,构建“茶馆+普法”的新型茶文化和普法教育模式,使茶香、法韵以及本土文化实现有机结合,让茶文化、法治文化融入群众日常生活,有效传播法治文化和茶文化。另一方面,建设“茶+法”法律驿站。地方有关部门要将法治文化和茶文化有效结合,打造“茶+法”法律驿站。一方面,发布青年律师品读驿站的法治元素短片,带领群众品味茶的法治韵味;另一方面,组织《法韵茶乡》《说法》等法制节目汇演活动,调动群众参与。同时,搭建法韵茶乡-法治市集”,注意突出茶文化特色,吸引群众打卡,让群众在互动中学习法律知识,感受茶文化魅力。

3.6 推进“茶文化+法治文化+生态旅游”建设

随着旅游业不断发展,倾向于生态旅游的消费者逐渐增多,对生态旅游发展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求旅游产品多样化,要有一定的观赏性,还要不断完善旅游服务。因此,地方司法部门可以和旅游部门联合,以发展生态旅游、传播法治文化和茶文化为前提,开展“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主题宣传活动。一方面,组织开展茶田音乐节,吸引游客参与,同时安排大屏幕循环播放《民法典》宣传小动画,从民法典概述到亮点法条规定,向来访游客们,细致讲述了这部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生活百科全书”,培育游客法治思维,增强游客法律意识,学会使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另一方面,开放茶田市集,将《民法典》中的部分案例以更加形象的元素展示出来,建设系统的参观场景,包括案件发生情景、案件解决方法等。相关负责人可以将其设计成闯关模式,闯关成功者可以获得免费品尝茶饮的机会,并附赠茶饮礼品一份。这样一来,可以最大限度吸引游客参观游览,提高游客了解《民法典》的兴趣,还能更好地传播茶文化,提高茶文化和法治文化传播效果。

4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围绕法治文化,加快茶文化建设,不仅可以塑造人们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强化人们道德意识,规范人们道德行为,还能增强人们意志品质和体能。但是,目前我国茶文化建设过程中仍面临着“法治文化+茶文化”发展中教育途径拓展有待加强、法律服务供给与茶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不匹配、法治文化与茶文化融合传播形式有待丰富等现实困境。针对这些问题,有必要采取针对性措施:搭建“茶文化+法治文化”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加强“茶文化+法治文化”校园活动实践;提供多元化公共法律服务;铸牢茶产业法治屏障,妥善化解涉茶矛盾纠纷;打造“法治茶馆”品牌和“茶+法”法律驿站;推进“茶文化+法治文化+生态旅游”建设。

猜你喜欢

茶农茶文化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为茶农送上“及时油”
茶农创业培训现状及创新发展对策分析
茶文化的“办案经”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别具特色的俄罗斯茶文化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快乐的小茶农
基于茶农需求的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