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农民收入增长的基本情况与区域差异分析

2023-08-24李恺文

安徽农学通报 2023年13期
关键词:泰尔农民收入支配

苏 云 李恺文

(1安徽工商管理学院,安徽合肥 230022;2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安徽合肥 230036)

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要防止财富的两极分化,也要以缩小地区差距[1]、城乡差距[2]、收入财富差距[3]为着力点,着力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化解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问题,切实让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意味着包括农民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实现共同物质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富裕[4],实现共同富裕需要确保农业稳产增效、农村全面振兴、农民致富增收。当前,高质量发展理念要求持续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地市间农民收入差距[5]。本文在梳理归纳安徽省农民收入增长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安徽省各地市间农民收入增长的特征事实及差异,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1 安徽省农民收入增长的基本情况

1.1 安徽省农民收入增长事实

2014—2021 年,安徽省农民收入整体呈现稳步增长趋势(图1)。农民可支配收入由2014 年的9 916 元增长至2021 年的18 372 元,绝对值增加8 456 元,年均增长率为10.60%。依据增长速率分析,安徽省农民收入增长率2021年最高,为10.48%;2020年最低,为7.84%。这期间,农民可支配收入整体增长1倍左右。

图1 2014—2021年安徽省农民可支配收入变化趋势

自2014 年安徽省统计局公布农民可支配收入以来,安徽省农民收入增长率整体呈现波动式上升趋势,可分为3个阶段。

1.1.12014—2016 年低速增长阶段在此阶段,农村劳动生产力过剩造成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6],农民自身综合素质、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等问题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民增收[7-8]。因此,在此阶段安徽省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较慢,每年的增长率为8%左右。2014年,安徽省农民可支配收入为9 916元,2016年达到11 720元,年均增长902元。在农民收入低速增长阶段中,受2015年的生产价格上涨事实的影响[9],安徽省人均消费性支出同比上年增长13.80%,但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并未有很大的提高,农民收入增长率从2015 年的9.12%下降到2016 年的8.32%,但整体呈现上涨趋势,农民可支配收入总量在增长。

1.1.22016—2019 年平稳上涨阶段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提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康养产业,农村经济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10],有效调动了乡村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11]。安徽省内旅游资源较为丰富,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稳步上升,依靠旅游业发展农民收入得到较大幅度增长[12],安徽省出台的很多惠农政策也有效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民可支配收入由2016年的11 720元上涨至2019年的15 416元,增长了3 696元,年均增长率由2016年的8.32%上涨至2019年的10.15%。

1.1.32019—2021 年短暂下降逐渐至高速增长阶段2020 年以来,受疫情的影响,农民收入增速下滑较为明显[13],安徽省也不例外。安徽省农民收入遭遇了短暂的增速下滑过程,但总体收入呈现逐年增长趋。安徽省农民收入增长整体表现为稳步增长,增幅逐季回升[14]。尤其是安徽省民生政策成效显著,转移净收入贡献大。随着最低生活保障政策不断完善,保基本民生的政策加大,标准不断上调,全省农民转移净收入快速增长,对农民增收的贡献最大,居4 项收入之首。农民可支配收入由2019 年的15 416元增长至2021年的18 368元,农民收入增长率表现为2019 年的10.15%下降为2020 年的7.84%。但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有效防控,2021 年全省农民收入增长率攀至新高,2021年收入增长率为10.48%。

1.2 安徽省地市间农民收入增长事实

2014—2021年,安徽省16个地市农民可支配收入呈现逐年稳步增长态势(见表1)。从各地市农民可支配收入增长速率变化来看,马鞍山市农民收入年均增长率居全省首位,年均增长率为14.00%;淮南市农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为7.29%,为全省农民收入增长末位,安徽省其他区域农民收入增长速率比较均衡。

表1 安徽省16地市农民可支配收入情况

2 安徽省农民收入增长的区域差异分解

为了对安徽省农民收入增长的地市差异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找出不同地区与不同影响因素对收入差距的贡献因素,对差距进行进一步的分解。泰尔指数是学者们用来分析收入地市差异状况的重要工具,数值越大则表示收入差异程度越大[15]。本研究利用泰尔指数对安徽省16个地市农民收入增长差异进行分解,泰尔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N代表地市个数,yi为i地市经济指标占整体的比重,pi为i地市人口数占整体的比重。本文采用泰尔指数,数据中收入数据为GDP,以GDP 比重进行加权计算。

定义第i地市的城市间差异为:

则总差异可被TP分解为:

式中,TBR表示地市间差异。

通过对安徽省16 地市农村居民收入进行泰尔指数的测算(表2)可知,安徽省农村居民收入的总体差距主要来源于16个地市间的差距,安徽省地市间的农民收入差距在逐年缩小。

表2 安徽省地市间农村居民收入泰尔指数及贡献率

由表2 可知,2021 年安徽省地市间差距达到81.51%。2014—2021 年,安徽省地市间的差距对总体差距的贡献率平均达到82.13%。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地市间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加大,到2021年安徽省地市间的差距对总体差距的贡献率达到81.51%。在安徽省16个地市内部差距中,尤其以合肥市、马鞍山市、安庆市的内部差距最大,而淮北市的内部差距最小。因此,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同时还要以缩小地市间的农民收入增长差距为主要任务,要着重从缩小各地市间差距较大的地区为着眼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并实施地区差异化农民收入增长政策。

3 结论与建议

通过泰尔指数及其分解方法对安徽省农民收入差距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2014—2021 年,安徽省农民收入差距的泰尔指数大体呈现逐渐缩小的趋势。安徽省农民收入差距主要是由地市间差距造成的,地市间差距对安徽省农民收入差距的贡献率达到81.51%,地区内差距达到18.49%。安徽省农民收入增长的同时,地市间农民收入增长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根据以上分析,要全面提升农民收入总水平、缩小地市间农民收入增长差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精准施策。

第一,发展多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拓宽农民的增收致富渠道。安徽省特色农产品种类繁多,产量丰富,农产品生产销售是农民重要的收入来源。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能够使农民从农产品销售中获得更大收益。第二,适时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培训,赋予省内高等院校招收农民参与职业教育资格。提升农民职业素质教育,降低农民增收风险,强化农民收入分配意识。将教育资源更多地向低收入区域农民倾斜,开展省内不同区域的教育对口帮扶。第三,完善农村土地的市场交易,加大土地的流转力度,创新土地的流转方式,加大有偿退出补偿力度,为农民创造更多的财产性收入。第四,加大对农业的生产补贴力度,减少农民的生产成本;拓宽农业生产补贴资金来源,扩大农业生产补贴范围;增加农业生产补贴覆盖对象,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全方面完善安徽省涉农补贴支持制度,尤其是针对低收入区域农民增加农业保险补贴力度,增加农民的转移性收入。第五,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积极推动构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目标,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质上就是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组成部分。

猜你喜欢

泰尔农民收入支配
百忍寺
百忍寺
陕西农民收入:一路爬坡过坎
人在干什么?增收不单靠出门打工——搬迁后农民收入来源报告
跟踪导练(四)4
御媛丹、崀霞湘溢、泰尔生物涉水直销
基于决策空间变换最近邻方法的Pareto支配性预测
“十三五”期间中国农民收入年均增长6.5%
随心支配的清迈美食探店记
农民收入增长周期的多尺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