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脐灸低温烫伤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策

2023-08-24王小曾霞杨翠张玉春

贵州医药 2023年8期
关键词:艾柱敏感度低温

王小 曾霞 杨翠 张玉春

(安康市中医医院消化内科,陕西 安康 725000)

本文所述脐灸也叫灸脐法、蒸脐法、熏脐法[1],是祖国医学的瑰宝,消化系统疾病是脐灸疗法的优势病种[2]。低温烫伤也可称为低热烧伤,是指机体长时间接触温度<50℃的热源,造成从真皮浅层至真皮深层及皮下各层组织的渐进性损伤[3]。脐灸过程有如煎煮药物,宜文火慢煮[4],有研究证明灸热的温度达到45~48℃(<50℃)是灸药发挥生物作用最佳温度且人体可耐受[5]。脐灸所需时长1~2.5 h,若温度控制不佳,局部皮肤需长时间处于50℃左右的温度下,极易发生烫伤。本研究收集2019年07月至2019年11月消化内科门诊及住院部接受脐灸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目的是探讨发生低温烫伤的危险因素,为制定预防及处理措施提供参考。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统计自2019年07月至2019年11月期间消化内科门诊及住院行脐灸治疗的患者,共计403例,其中5例过敏,7人未规范治疗,有效观察病例数共391人,其中男性191人,女性200人,年龄16~87岁。纳入标准:(1)年龄≧16岁;(2)符合脐灸适应证;(3)无药物过敏史;(4)局部皮肤完整无破损;(5)同意此项治疗,能正常沟通极度配合者。排除标准:(1)有精神病史或精神症状;(2)感知觉障碍者;(3)对热极度不耐受者;(4)有哮喘病史、过敏性鼻炎等病史;(5)有严重心肺疾病、出血性疾病者;(6)中途放弃治疗者;(7)期间发生过敏反应者。

1.2方法 (1)操作方法:暂无统一的操作标准,参考高树中教授、杨继国教授等研究[6],操作方法如下:①取面粉60 g加赋形剂制作一干湿度适宜的面碗,此面碗要求底座直径6~7 cm,底座有一直径2~3 cm、高度2 cm的孔(此孔直径比病人神阙穴直径长0.5~1 cm),外壁高5 cm[7];②备用大小固定的艾柱;③病人排空二便,饮用150 mL温开水,平卧于床,放松全身,充分暴露腹部皮肤,予以毛巾覆盖腹部预留面碗位置;④面碗正对神阙穴,孔内填充药物至平孔最高平面,置艾柱灸烤,上放置红外线烤灯;⑤待每一个艾柱充分燃烧后更换下一柱,直至病人有全腹部温热感或肠鸣音明显[8],一般5-7柱为宜;⑥结束后观察记录局部皮肤情况,局部予以封穴,饮用150 mL温水,观察20 min无异常离去。(2)低温烫伤皮肤评估方法:根据“四分五度法”烫伤分级[9],I度烫伤也叫红斑性烧伤,局部干燥、红、肿、热、痛,无水泡;浅Ⅱ度烫伤局部红肿明显,有大小不一的水疱,内含淡黄色澄清液体或含蛋白凝固的胶状物;深Ⅱ度烫伤局部肿胀,表皮较白或棕黄,间或有较小水疱,痛觉减退。脐灸过程中最常见的是I度、浅Ⅱ度、深Ⅱ度烫伤。(3)面碗表面含水量评估方法:选用高精度智能水分测试仪,测试成型面碗表面湿度。(4)患者热敏度评估方法:准备水温计,治疗碗中装50~55℃水,将纱布块浸入,然后放置于患者脐部,让患者表达热感觉,不热为不敏感,微热或较热但可耐受为普通敏感,极热或较热但不能耐受为极敏感。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构成比或率(%)表示,单因素采用卡方检验比较组间差异,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将单因素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作为自变量纳入多因素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一般情况 391例脐灸治疗的患者95例发生低温烫伤(24.3%),其中I度烫伤91例(95.8%),浅Ⅱ度烫伤3例(3.2%),深Ⅱ度烫伤1例(1.0%)。

2.2脐灸低温烫伤相关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提示脐灸低温烫伤发生与文化程度、患者热敏感度、艾柱大小、面碗成分、赋形剂、面碗表面含水量、烤灯距离、点火位置、填塞药物松紧度、年龄有关(P<0.05),而与性别、证候分型、点火时间无关(P>0.05)。见表1。

表1 脐灸低温烫伤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例(%)]

2.3脐灸低温烫伤相关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 为探讨脐灸低温烫伤发生的危险因素,将以上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文化程度、患者热敏感度、艾柱大小、面碗成分、赋形剂、面碗表面含水量、烤灯距离、点火位置、填塞药物松紧度、年龄作为自变量,是否发生低温烫伤为因变量。见表2。

表2 脐灸低温烫伤危险因素与赋值说明

2.4将以上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热敏感度、艾柱大小、面碗成分、烤灯距离、点火位置、填塞药物松紧度、年龄为脐灸低温烫伤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3。

表3 脐灸低温烫伤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

3 讨 论

本研究中低温烫伤发生率为24.3%,发生率比较高,原因与本研究纳入标准比较宽松有关,临床中有一些情况无法与烫伤区分开,1例病人灸后脐部出现大量水分并出现水泡,不排除是排病反应,2例年轻病人治疗过程中并无烫或痛的表现,4~6 h后洗澡之后局部出现水泡,9例病人局部微红晕,皮温正常,指压变白,但有刺痛感。只要患者局部出现水泡或者红、热、痛、肿、麻等不适,此项研究中都视为烫伤。

本研究中显示,患者热敏感度、艾柱大小、面碗成分、烤灯距离、点火位置、填塞药物松紧度、年龄是低温烫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9-10]。

针对发现的以上危险因素,拟定了以下预防及应急处理对策,作为大家参考。预防:(1)操作前正确评估热敏感度,询问有无烫伤史,准备水温计,治疗碗中装50~55℃水,将纱布块浸入,然后放置于患者脐部,让患者感受,不热为不敏感,微热或较热但可耐受为普通敏感,极热或较热但不能耐受为极敏感,也可选择热水袋测试,用体温枪测试热水袋表面温度;(2)目前无法精准控温,要重视病人的主观感受,操作者应因人因病掌握适合病情的火候,主动询问,冷静判断;(3)艾柱的大小目前无统一标准,应以病人能耐受为宜,艾柱要紧实,并非越大越好;(4)目前为止全麦是面碗的良好原料,面碗要坚硬有型,无裂纹,干湿度适宜;(5)烤灯以20~30 cm为宜,根据患者的敏感度、耐受度调节,以病人自觉局部持续温热舒服为宜,注意避免周围皮肤直接受红外线长时间照射;(6)点火位置从尖端点火;(7)脐灸的环境要安静无风扰,温度22~24℃,湿度50%~60%适宜,避免风扰空气对流增加燃烧,使浮火太盛,耗损患者阳气;(8)心情不舒畅者、烦躁好动者,容易面碗移位导致火灰落下,发生烫伤,嘱咐患者保持心情平和,不要大笑大声说话情绪激动,不要随意挪动体位,灸前排空大小便;(9)脐周薄涂甘油、石蜡油或美宝烧伤膏,可增加面碗与皮肤贴合,且有效预防烫伤;(10)6 h内避免洗澡,施灸后饮食宜清淡,忌海鲜、羊肉、狗肉等食物。对发生低温烫伤者,I度烫伤局部薄涂湿润烧伤膏,每天3次,每次换药需把上次残余药膏擦净,避免搔抓皮肤,3日左右即可痊愈,Ⅱ度烫伤水疱小者,待疱液自行吸收,局部薄涂湿润烧伤膏,每日4次换药,局部覆盖无菌纱布块保护皮肤完整,7~10日左右痊愈,水疱大者,局部消毒后1 mL针抽取疱液,爱尔碘消毒与涂湿润烧伤膏交替,待疱液分泌少量时,交替涂抹促表皮生长因子,每日各3次,14~21 d痊愈[13-15]。 实施对策后统计2020年05月至09月门诊及住院接受脐灸治疗的患者共206例,发生低温烫伤11例,发生率5.3%,均为I度烫伤,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说明对策有效。不足之处:本研究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本研究对象均来自我科,单中心样本量少,其次本研究为观察性研究,观察时间较短,再次很多方面无法详细数据化,比如患者敏感度,不能做更好的数据比较处理,本研究未找出简便高效的温度控制的方法,也是以后的研究方向。

猜你喜欢

艾柱敏感度低温
《真空与低温》征稿说明
艾灸床运行过程中表面的温度分析
艾柱挥发油和燃烧产物成分GC-MS分析及抗氧化活性比较
基于低温等离子体修饰的PET/PVC浮选分离
全体外预应力节段梁动力特性对于接缝的敏感度研究
基于红外成像技术的艾柱燃烧温度特性研究*
零下低温引发的火灾
电视台记者新闻敏感度培养策略
在京韩国留学生跨文化敏感度实证研究
Diodes高性能汽车霍尔效应闭锁提供多种敏感度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