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儿童诗指导学生习作的策略

2023-08-24朱敏

名师在线·中旬刊 2023年7期
关键词:儿童诗读写结合低年级

摘 要: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儿童诗。儿童诗虽然语言浅显,但情感深厚。学生在诵读儿童诗的过程中,会在储备语言知识的同时,学会用浅显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增强读写能力。当前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存在“无物”“无招”“无效”问题。对此,教师应立足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依托儿童诗指导学生习作。在文章中,作者依据自身教学经验,以模仿型儿童诗读写结合、感悟型儿童诗读写结合、改编型儿童诗读写结合为重点,具体论述依托儿童诗指导低年级学生习作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低年级;儿童诗;读写结合;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3)20-0014-03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诗占比很大。但是,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缺乏对儿童诗的正确认知,仅仅将儿童诗作为阅读材料,机械地引导学生诵读,由此引发了“只顾诵读,不顾习作”这一教学现状[1]。儿童诗往往用简约的文字表达真挚的情感。在诵读儿童诗的过程中,学生会了解儿童诗的特点,储备习作素材,获取习作方法,积累习作经验,由此创作儿童诗,增强认知,锻炼读写能力。同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明了阅读、写作关系,提倡读写结合教学。所以,在低年级儿童诗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将儿童诗作为阅读文本,还要将儿童诗作为写作范本,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吸收,在习作中倾吐,实现读写结合,增强学习效果。

一、开展模仿型儿童诗读写结合活动

模仿型儿童诗读写结合是引导学生在诵读儿童诗的过程中,储备习作素材,积累习作经验的活动。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因此,教师可以开展模仿型儿童诗读写结合活动,助力学生在模仿中获得应有的发展[2]。

(一)想象画面,储备习作素材

储备习作素材是模仿型儿童诗读写结合活动的重要任务。在丰富的习作素材的助力下,学生会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儿童诗利用简约的语言描绘了美丽的画面。学生通过想象画面,既可以理解文本内容,又可以储备习作素材,一举两得。因此,在开展模仿型儿童诗读写结合活动时,教师要以儿童诗描绘的场景为基础,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储备习作素材。

例如,《彩色的梦》共有四个小节,其中第一小节写了“我有一把彩色的梦”,第二、第三和第四小节描绘了彩色梦境。在梦境中,色彩、音响、气味构成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基于儿童诗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如“脚尖滑过的地方,大块的草坪,绿了;大朵的野花,红了;大片的天空,蓝了,蓝——得——透——明”。学生开动脑筋,在脑海中想象相关画面,感受森林中的美丽景象。在学生想象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森林之外,还可以用彩色的笔勾勒出哪些美丽的梦境?”与此同时,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大海、城市、荒漠图片。这些图片中的事物极具特色。学生在观察时,发现事物的特征,并就此展开想象,描绘美丽的画面。如有学生说道:“无边无际的大海上波浪滚滚。波浪在阳光的照耀下发出光芒。”如此,学生便可以轻松地储备丰富的习作素材,感受现实世界的多姿多彩,增强对文本内容的认知。

(二)搭建支架,积累习作经验

习作经验是学生在不断仿写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丰富的习作经验便于学生知道“写什么”“如何写”[3]。儿童诗契合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征,能为低年级学生提供创作的基础。但是,受语言运用能力的影响,大部分低年级学生不知道如何组建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对此,教师要以儿童诗中的句子、段落等为立足点,搭建支架,引导学生汲取语言经验,建立积极情感,由此知道“写什么”“如何写”。

例如,《四季》采用拟人手法,分别描写了草芽、荷叶、谷穗、雪人与四季的对话内容,展现出了不同季节的特点。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将自己设想为草芽、荷叶、谷穗、雪人,感受美丽的四季景象,了解了四季的典型特征。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学生经历了春、夏、秋、冬,认识了不同季节的典型景物,了解了不同季节的特征。于是,教师基于学生的生活经历,搭建支架,引导学生迁移生活认知,认真想象,仿写诗句。具体而言,教师可搭建支架:“( ),他对( )说:‘我是春天!( ),他对( )说:‘我是夏天!( ),他对( )说:‘我是秋天!( ),他( )地说:‘我是冬天!”在阅读认知、生活认知的支撑下,学生发挥想象力,紧扣典型事物,描绘具体场景,自主模仿创作。例如,有学生写道:“鲜花艳艳,他对白云说:‘我是春天;雷雨阵阵,他对路人说:‘我是夏天;稻谷累累,他对大地说:‘我是秋天;白雪飘飘,他漫天飞舞地说:‘我是冬天。”如此,学生不仅可以进一步理解儿童诗内容,还可以锻炼想象能力和书写能力,提高读写水平。

二、开展感悟型儿童诗读写结合活动

感悟型儿童诗读写结合是学生在诵读儿童诗的过程中感悟写法、情感的活动。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儿童诗的写法、情感是难以掌握的内容。教师要根据具体的儿童诗内容,使用适宜的方式开展感悟型儿童诗读写结合活动,助力学生突破学习难点。

(一)多样朗读,感悟写法

写法是学生创作儿童诗的“工具”[4]。在多样写法的支撑下,学生会知道“怎样写”。在创作儿童诗时,作者会使用不同的方法,凸显音乐美、节奏美,使儿童诗内容具有想象性和审美性。朗读是低年級学生学习儿童诗的方式之一。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品味作者的写作方法,感受表达效果,建立良好的阅读认知。所以,教师可以组织多样的朗读活动,引导学生感悟并掌握儿童诗的写法。

例如,在教学《听听,秋的声音》时,教师可先组织自由朗读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要读准字音,勾画难以理解的内容,并反复朗读。在朗读时,学生发挥自主性,迁移已有认知,初步认知儿童诗内容及其写法。接着,教师组织名家范读活动。教师借助电子白板播放名家朗读音频,要求学生边听边读。在名家的带领下,学生再次朗读,强化感受。之后,教师要求学生再次聆听名家朗读,找出描写秋天声音的语句。在此次聆听的过程中,学生认真思考,将视线集中在有关秋天的声音上。与此同时,不少学生感受到了儿童诗歌的语言美。然后,教师依据学生的倾听、朗读情况,耐心点拨,加深学生对秋天声音的认知。在进行点拨时,教师重点描绘秋天的声音以及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在学生建立一定的认知后,教师组织合作赛读活动。在体验活动时,男生朗读1~3小节,女生朗读4~6小节。为增强学生朗读效果,教师播放音乐。学生在美妙音乐的吸引下,高度集中注意力,遷移阅读认知,感受秋天的声音的美好,增强感悟。在这样一次次诵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认知儿童诗内容,还可以轻松地感悟儿童诗的写法,感受儿童诗的韵律美、节奏美,为创作美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补白表达,感悟情感

情感是创作儿童诗的起始点和落脚点。在强烈情感的驱动下,学生会产生创作欲望。在创作时,学生会使用适宜的语言、方法,表露情感。儿童诗中不乏留白。留白是作者因情节需要或情感需要故意省略的内容,可以使学生获得广阔的想象空间,了解情节或感悟情感。因此,教师要以儿童诗中的留白为立足点,引导学生进行补白表达,感悟其中蕴含的深厚情感。

例如,作者在《夜色》中描绘了爸爸为了帮助“我”克服对黑夜的畏惧,在晚上带“我”出门散步的故事。在诵读儿童诗的过程中,学生要感受“我”对黑夜的恐惧和欣赏夜色时的心情。教师可以这两种心情为入手点,寻找相关的留白,引导学生建立感悟。如在引导学生感受“我”畏惧黑夜的心情时,教师要求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边阅读边勾画表现“我”胆小的语句。学生认真阅读,找出相关内容。有学生说道:“可我一看窗外心就乱跳……”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窗外到底有什么让‘我不敢向外看?”在思考时,学生迁移生活经验,在脑海中描绘不同的可怕的黑夜场景,与“我”产生情感共鸣。之后,教师鼓励学生带着害怕的心情读出相关语句。在诵读时,学生继续想象可怕的画面,感受、表达“我”对黑夜的畏惧。同时,学生会因此了解留白的用法和使用效果,积累儿童诗创作经验。

三、开展改编型儿童诗读写结合活动

改编型儿童诗读写结合是学生发散思维,迁移阅读认知,改写儿童诗形式、内容的活动。改编儿童诗的方式有很多,如改编儿童诗的形式,改编儿童诗的构段等。教师要依据教学实际,选用适宜的方式开展改编型儿童诗读写结合活动。

(一)改编儿童诗的形式

改编儿童诗的形式是指用不同的形式(如角色扮演)感受或展现儿童诗的内容。这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在体验此活动时,学生会发挥主观能动性,借助适宜的方式展现儿童诗内容,借此理解儿童诗内容,同时发展想象能力,体会儿童诗创作特点,为创作儿童诗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听听,秋的声音》一课为例,大部分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内容,感受到了大树和黄叶之间的深厚情感。基于此,教师引导学生表达大树和黄叶感情好的原因。学生在再次诵读儿童诗时,将视线集中在大树和黄叶告别这一场景上。教师立足于此,引导学生和同桌合作,分别化身为大树和黄叶,想象、演绎它们告别的场景。学生兴致高昂,迁移生活经验,联想友人告别的场景,组建语言,动情地进行表述。如“黄叶”

紧紧地拉着“大树”的手,带着哭腔说:“大树老哥,我要走了。我真的好舍不得离开你啊!”“大树”情绪激动地说:“黄叶老弟,我也舍不得你啊!你走了我会想念你的。你一定不要忘记我呀!明年春天的时候,一定要再来啊!”“黄叶”拥抱“大树”,流下眼泪。学生动情地演绎,改变了儿童诗的形式,尤其深刻地感悟到了黄叶和大树之间的情感,加深了对儿童诗内容的理解。部分学生甚至增强了儿童诗创作欲望,乐于利用写、演等方式创编儿童诗,提高了创作能力。

(二)改编儿童诗的构段

构段是指建构儿童诗段落的方式。部分作者在一首儿童诗中使用相同的构段方式,有的使用不同的构段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相同的构段方式改编为不同的构段方式,或将不同的构段方式改编为相同的方式。学生通过改编构段方式,既可以加深对儿童诗内容的理解,又可以了解构段方法,积累儿童诗创编经验,锻炼儿童诗编创能力。

例如,《四个太阳》的前三段使用了相同的构段方式,即“我画了什么,做了什么,结果怎样”。第四段使用了不同的构段方式。在参与阅读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反复诵读前三段,了解了具体内容、创作方法,感受了构段特点。此外,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体会了春天的特点。基于学生的阅读所得和生活经历,教师组织改编活动。在组织活动时,教师要求学生模仿前三段的段落特点,改编第四段。在体验活动的过程中,部分学生自主分析前三段的构段方式,发现其共同特征,建立“模板”。同时,这些学生开动脑筋,联想生活经历,感受春天的特点,并以此为基础,书写段落。有学生写道:“我画了个彩色的太阳送给春天。小草从地下钻出头来,绿油油的。五颜六色的花朵抬起小脸,

仰望天空。小朋友们穿着不同颜色的衣服,笑啊,跳啊。”有学生写道:“我画了个彩色的太阳,送给春天。公园里,小草嫩绿,花朵艳丽;校园里,小朋友们你追我赶。”之后,教师按照如此方式,引导学生总结第四段的段落特点,并以此段落为“模板”,改编前三个段落。学生通过体验如此活动,切实锻炼了想象能力、编创能力。立足学生的改编情况,教师鼓励学生选定一种构段方式,自主编创“四个太阳”。学生在迁移阅读经验的同时,发挥想象力,编创儿童诗,实现了学以致用,提高了编创水平。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依托儿童诗指导学生习作,可以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书写儿童诗,做到读写结合,提升其读写水平。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立足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以儿童诗为基础,开展模仿型儿童诗读写结合活动、感悟型儿童诗读写结合活动、改编型儿童诗读写结合活动,引导学生在阅读儿童诗的过程中,储备习作素材,学习习作方法,积累习作经验,做好习作准备工作。

参考文献

黄丽玲.随文写话,自主表达:谈低年级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策略[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2(2):54-56.

马红.读写结合助力小学儿童诗教学:以《听听,秋的声音》为例[J].语文新读写,2021(21):88-90.

张雪.小学低段儿童诗读写结合教学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21.

张萌.小学语文儿童诗“读写结合”教学设计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21.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开放课题“依托儿童诗指导学生习作的策略研究”(立项号:KCA2022246)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朱敏(1978.7-),女,福建邵武人,任教于福建省邵武市昭阳中心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

猜你喜欢

儿童诗读写结合低年级
教案《创作儿童诗》
创作儿童诗的有效教学策略
长了翅膀的儿童诗
结合实践再探指导写作之最佳策略
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探究
浅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说话能力
一年级同音字教学例谈
读写结合,分散指导,坚持“下水”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