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对民生循环的影响

2023-08-23侯杰潘海燕袁林森

统计与决策 2023年15期
关键词:县域民生空间

侯杰,潘海燕,袁林森

(1.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a.科研处;b.会计学院,长沙 410205;2.湖南交通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0 引言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重点和难点在于补齐“三农”短板,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是推动循环发展的重要引擎,是畅通国内循环的关键和战略支点。目前,关于国内大循环的内涵研究,林毅夫(2021)[1]认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我国发展经济的基本规律,深化改革、打通在国内循环的一些“堵点”需要扩大开放。王捷和陈少晖(2022)[2]发现,“调整论”认为国内大循环战略是对我国经济结构系统的调整,“修正论”认为国内大循环战略是立足国内实际对过去经济发展战略所做的重大修正,“继承创新论”认为国内大循环战略是对以往经济发展战略的继承与创新。在国内大循环的实践路径上,国内大循环的实践路径主要有两点,一是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堵点[3—6],二是从体制构建和制度创新着手畅通国内大循环。

关于乡村产业振兴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实践研究。目前,关于农业农村融入国内大循环的实现路径,钟钰等(2021)[7]认为,农业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基础支撑和关键变量,政府应通过融合要素、对接主体、绿色发展、科技赋能等方式扩大农产品消费的“内循环”,谋划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农业高质量发展;王博和毛锦凰(2021)[8]认为,在新发展格局构建过程中,需要通过乡村振兴战略加速消费潜力释放、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投资需求增长、生产要素配置优化;蒋瑛和黄其力(2022)[9]通过四川省数字乡村的实践经验验证了数字乡村具有夯实国内大循环的协同作用。赵莎莎(2022)[10]以国内大循环中技术循环维度为研究视角,利用2000—201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研究网络基础设施与人力资本水平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不同传导机制。

国内大循环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相互融合,二者在政策目标上具有内在一致性。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助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重点在于突破民生循环“堵点”。以人民为中心、改善民生福祉的民生循环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基点和目标。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背景下,如何从实证角度分析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对民生循环水平的影响①民生循环是指在短期内能够减轻国内国际重大突发事件增加的就业、应急储备资源等压力;在中长期内能够构建更完善的教育、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体系,以及优化收入分配格局等。资料来源: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09/30/c_1126561281.htm。,让乡村振兴更好地嵌入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中,是当前亟须研究的重点问题。本文基于此背景,侧重研究乡村产业振兴影响民生循环的问题,这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

1 研究设计

1.1 数据来源

本文以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中的611个贫困县作为研究对象,考虑到新阶段扶贫攻坚工作于2011年开始,本文将2011—2020年作为样本时间范围,最终得到共计6110个样本观测值,每个省份涉及的贫困县数量如下页表1所示。

表1 14个片区的贫困县样本数量

1.2 变量选取

(1)被解释变量

民生循环质量(Cirl)为本文的被解释变量。鉴于影响乡村振兴发展水平、提升区域民生循环质量的因子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征,为全面客观地衡量区域民生循环质量,本文将民生循环质量分解为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住房保障供应体系和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四个维度①资料来源: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9224342687551387,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6105656911264568。,如表2所示。

表2 民生循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表2中的8个三级指标,利用最大熵技术法计算得出611个贫困县2011—2020年的民生循环质量。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步,构建原始数据矩阵U=(uij)mn,其中,m表示贫困县数量,n表示指标数量。

第三步,计算指标Gj的输出熵Ej:

其中,K=(lnm)-1。

第四步,计算指标Gj的权重Wj为:

其中,确定量dj=1-Ej。

第五步,根据权重计算民生循环质量:

具体权重见表3。

表3 民生循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的权重

(2)核心解释变量

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四个维度为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基于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为全面客观地衡量乡村振兴发展水平,本文借鉴杨雪(2023)[11]、李晓夏(2022)[12]的研究,在专家调研的基础上,将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分解为农村产业发展水平、农村生态环境水平、农村社会发展水平、农民生活发展水平四个维度,如表4所示。

表4 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各维度的衡量指标

(3)控制变量

考虑到农村人力资本(lnK)和农业基础设施(lnRn)会对区域民生循环质量产生一定影响,本文将其作为控制变量,并分别选用乡村从业人员数和农业机械动力作为其衡量指标。为消除异方差性,使结果更稳健,对部分变量做取对数处理。

1.3 空间计量模型构建

本文借鉴Marinos等(2022)[13]的做法,设定如下模型来进行空间计量检验:

式(6)是只包含被解释变量空间滞后的空间自回归模型(SAR),考察本县域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对民生循环的影响是否会受到邻近地区的影响。

式(7)是只包含空间误差项自相关的空间误差模型(SEM),分析相邻县域的随机误差项是否基于空间传导机制影响本县域的民生循环质量。

式(8)是综合考虑上述两种空间传导机制的空间杜宾模型(SDM),认为本县域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对民生循环的影响不仅受到区域自身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影响,还会受到邻近地区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和民生循环的影响。

在上述三个模型中,i表示县城,t为年份。Cirl表示民生循环质量,lnRind、lnRcol、lnRsoc、lnRliv分别表示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四个维度,Control是控制变量,ρ表示区域民生循环空间滞后项系数,λ表示空间误差项的系数,θ表示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空间滞后项系数,σ表示邻近地区的控制变量对本县域民生循环质量的影响程度,W表示反地理距离的空间权重矩阵,具体形式为:

其中,dij表示县域i和县域j之间的地理距离,1/dij表示县域i和县域j之间地理距离的倒数,主对角线元素dii表示县域i本身的地理距离,即矩阵W的主对角线取值均为0。

2 实证结果分析

2.1 空间相关性检验

在构建空间计量模型之前,需要利用Moran’s I(莫兰指数)对各县的民生循环质量进行空间相关性检验。由表5可知,2011—2020年的莫兰指数均通过了1%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这表明民生循环质量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即各县民生循环质量在空间分布上存在集聚现象。

表5 民生循环质量的空间分布检验

为了更加清晰地显示各县民生循环质量的空间聚集情况,本文还绘制了2011年和2020年贫困县民生循环质量分布的散点图(见图1和图2)。可以看出大多数贫困县位于第一和第三象限的正相关区域,表明民生循环质量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进行空间计量分析是有必要的。

图1 2011年贫困县民生循环质量分布

图2 2020年贫困县民生循环质量分布

2.2 空间计量模型回归结果

本文采用了三种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分析,实证结果如下页表6所示。三类空间计量模型的空间滞后项系数均显著为正,且都在1%的水平上通过检验,表明贫困地区的民生循环质量会受到邻近地区的影响。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四个维度在三种模型中除系数大小略有差异外,回归系数的方向大体一致,且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实证结果具有较强的稳健性。尤其是在空间杜宾模型中,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四个维度估计系数均为正,且通过了1%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说明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四个维度有利于提高国内循环中的民生循环质量。同时,W*ln-Rind、W*lnRcol、W*lnRsoc、W*lnRliv的系数也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四个维度对邻近地区的民生循环质量具有强空间效应。

表6 空间计量模型回归结果

2.3 空间杜宾模型效应分解

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对总效应进行分解可以分析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结果见下页表7。本地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对本地民生循环质量有负向影响,但不显著;第二产业发展水平对本地民生循环质量具有正向影响,对邻接地区民生循环质量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同时,本地农村社会发展水平、农民生活发展水平对民生循环质量也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在5%的水平上显著。

表7 空间杜宾模型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分解

2.4 区域异质性

我国贫困县大部分属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具体而言,有19个县属于东部地区,有130个县属于中部地区,有448个县属于西部地区,还有14个县属于东北地区。受地理区位特征和乡村振兴发展水平提升国内循环中的民生循环质量的区域性影响,可能会导致空间相关性存在差异,因此本文进一步基于空间杜宾模型(SDM)展开区域异质性分析。

如表8所示,ρ的估计系数始终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民生循环质量确实存在空间溢出效应。lnRind的估计系数代表着本县域农村产业发展水平对本县域民生循环质量的影响,在西部和东北地区本县域农村产业发展水平能显著提升本县域民生循环质量,且这种影响分别在10%和5%的水平上显著;lnRsoc的估计系数代表着本县域农村社会发展水平对本县域民生循环质量的影响,在中部和西部地区本县域农村社会发展水平能显著提升本县域民生循环质量,且这种影响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在东部地区,lnRliv的估计系数为负,这可能是由于东部地区网络基础设施相对较为完善,人均宽带接入用户数对区域民生循环质量影响不显著,而在中部、西部以及东北地区,人均宽带接入用户数对区域民生循环质量存在正向影响。

表8 地区异质性检验结果

W*lnRind的估计系数代表着农村产业发展水平对相邻地区民生循环质量的空间溢出效应,该系数在中部和东北地区为正,在东部和西部地区均为负,表明在中部和东北地区,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发挥产业结构优化对邻近地区的民生循环质量的影响;在东部和西部地区,要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充分发挥第二产业对邻近地区的民生循环质量的影响。W*lnRsoc的估计系数代表农村社会发展水平对相邻地区民生循环质量的空间溢出效应,该系数在东部地区为正,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为负,表明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农村社会发展水平虽然能够提高本地区的民生循环质量,但对相邻地区民生循环质量的提高产生抑制作用。W*lnRliv的估计系数代表农民生活发展水平对相邻地区民生循环质量的空间溢出效应,该系数在东部和东北地区为正,在中部和西部地区为负,表明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农民生活发展水平虽然能够提高本地区的民生循环质量,但对相邻地区民生循环质量的提高产生抑制作用,这可能是由于本地区宽带接入用户数增加,提高了本地区电商发展水平,而间接减少了邻近地区的电子商务销售额,从而降低了邻近地区民生循环质量。

3 结论与启示

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助力农村民生循环质量提升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本地区第二产业和农村生态环境水平不仅提高了本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助力民生循环质量提升,还对邻近地区民生循环质量有溢出效应;本地区农村社会发展水平和农民生活发展水平提高了本地区民生循环质量,但对邻近地区民生循环质量有抑制效应。

中部、东北地区农村产业发展水平的空间溢出效应为正,东部、西部地区农村产业发展水平的空间溢出效应为负;农村生态环境水平助力民生循环质量的空间溢出效应在西部地区最显著,东部地区次之,东北地区最小;东部地区农村社会发展水平的空间溢出效应为正,其他地区农村社会发展水平的空间溢出效应为负;东部、东北地区农民生活发展水平的空间溢出效应为正,中部、西部地区农民生活发展水平的空间溢出效应为负。因此,通过提高乡村振兴发展水平来助力民生循环质量提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对东部地区而言,加快推进农村产业发展,始终把产业振兴作为重中之重,加快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畅通区域民生循环奠定坚实基础。东部地区应该重点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投入,在政策资金上给予优惠以保证东部地区服务行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从地方财力看,应加大东部地区的地方财政投入,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应发挥其辐射作用。

第二,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应重视农民生活发展水平对本地区的正向效应,大力发挥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一是大力增加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宽带接入用户数量,形成动力更强、结构更优、质量更高的内生增长动能,持续缩小数字鸿沟,使基本公共服务能够延伸到乡村,农村电子商务能够健康持续均衡推进。二是依托中西部地区的稀缺和特色农产品资源,扶持中西部地区特色产业发展,为区域特色农产品提供发展平台,提高电子商务交易额特别是网络零售额,使其成为区域内需增长新支点;对农产品进行标准化和品牌化升级,着力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助力农村高质量发展。

第三,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一是强化科技支撑,充分发挥各类电子商务平台的衔接作用,依托农科院、相关供销职业技术学校,为农民提供职业技术培训平台,避免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的过度使用,提高农产品单位产量。二是着力实施农业绿色发展行动,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有机农业,大力推进减量增效、绿色替代、种养循环、综合治理。

第四,促进东、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协同发展。通常来说,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农民收入水平较中西部地区而言更高,易刺激人们消费,助力商贸流通;而西部地区相对落后,政府应鼓励在西部地区积极创办、领办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把单个的农民整合为群体优势,形成以当地特色农产品为主导的产业,推动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进而推动东、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协同发展,促进城乡有机体紧密融合、循环畅通,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强有力的供给保障和需求支撑。

猜你喜欢

县域民生空间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空间是什么?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创享空间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
一项县域中招政策的回顾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