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幼衔接阶段基于合作学习的信息化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2023-08-23苏卿子

考试周刊 2023年28期
关键词:合作学习信息化

摘 要:小幼衔接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重要过渡期,教师要结合学生特点,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优秀学习品质,拓宽自主认知和提升自理能力,为学生顺利稳步开展小学学习生活提前做好培养工作。基于合作学习模式进行信息化语文教学工作,是小幼衔接阶段的重要教学策略,对帮助学生进入语文学习状态、培养学科思维、锻炼听说读写等综合学习品質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教师科学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带领学生探索语文学科的奥秘,提升语文学科教学的情境性、实践性、探究性、趣味性和主动性能力,以实现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语文学科学习能力的培养及在学习中提升良好学习品质的目标。

关键词:小幼衔接;合作学习;信息化;语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3.2+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28-0039-05

一、 引言

目前,小幼衔接阶段存在家长文化程度较低、家庭教育方式不合理、小幼衔接教育“小学化”或“缺失化”等问题。因此,如何以小学为实践主体,有效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综观现存小幼衔接研究,国内外学者对小幼衔接的关注度正逐渐提高。聚焦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课程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措施等,均与幼儿园存在较大差异。为了提升小幼衔接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学科探索能力,要通过加大小幼衔接教学力度,运用合作学习模式开展信息化语文教学活动,提升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探索兴趣,实现幼儿园向小学平稳过渡的目标,提升学生在心理上、生理上、能力上的适应能力。因此,在小幼衔接阶段,教师要创设舒适、温馨、和谐、自主的语文教学环境,帮助学生放松心态、拓展思维、开阔眼界,走进合作学习下的信息化语文课程,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能力,以语文学习为载体,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为小学阶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奠定坚实基础。

二、 小幼衔接阶段基于合作学习的信息化语文教学着力点

(一)语文课程的设计

小幼衔接阶段的语文课程设计,要融合合作学习模式、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提升学生课堂探索兴趣和动力,促使其在有效课程设计中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总结真实的学习心得,凸显语文课程设计的指引性作用。同时,教师要结合过渡期的学生思想和行为特点,通过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探索思维、创新意识等,科学落实信息化教学目标,增强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另外,教师要围绕小幼衔接阶段语文教学课程设计,运用学生能接受的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合作学习能力,促使学生从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为小学阶段开展适应性学习活动助力。语文课程设计要秉承科学性、权威性、集体性、创新性原则,锻炼小幼衔接阶段学生的认知、行为、思想、情感等综合能力,为其全面发展做好铺垫工作。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

语文学科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实际认知特点,在以年龄为前提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凸显出语文课程内容选择的权威性,为学生培养良好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提供助力。小幼衔接阶段,教师在语文课程教学活动中,要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进行教学内容选择,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探索能力、思考能力应用适宜的课程内容,锻炼其语文听、说、读、写综合技能,增强学生语文认知意识,使其在适宜的课程内容中全面性、系统性地发展。

听,是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重要训练环节。教师要结合语文课程内容,从学生的“听”入手,下达各种指令,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带领学生学会倾听,针对教师课堂讲解内容以及多媒体教学课件内容,帮助学生通过听进行信息捕捉能力训练,增强其对课程内容的熟悉能力。同时,利用与同伴之间的交流沟通,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为开展系统性语文课程学习活动做好铺垫工作。

说,小幼衔接过渡阶段,教师围绕课程内容,锻炼学生说的能力,使学生在课程探索中形成主动学习思想,在自我表达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课程学习思维,通过多媒体交互手段,提供朗读、诵读、阅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锻炼说的能力。同时,利用课堂提问和质疑,引发学生说的意愿,及时通过语言描述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说的过程,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读,科学融合幼儿园阶段及小学低年级语文课程内容,教师要为学生选取具有阅读价值的内容供学生阅读,结合图片、文字、视频、动画等形式,以直观认知为起点,培养学生读的意识,使学生通过读的过程,形成语言文字逻辑思维能力,并正确理解文字符号的意义。教师根据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任务,带领学生围绕语文课本开展阅读学习,并利用绘本、生活实用读本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拓宽语文知识吸收路径,提升学生读的能力。

写,教师根据幼儿园阶段幼儿的语言文字功底,鼓励幼儿在课程探究中培养学习意识,强化课程探究学习能力。比如:教师利用古诗词、儿歌、识字等基础学习内容,培养幼儿的积累意识,通过在听、说、读中的语言文字积累,形成良好的写作素材,促使幼儿通过简单写的过程进行语文知识输出,提升语文课程综合学习能力。

三、 小幼衔接阶段基于合作学习的信息化语文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方法存在差异

学生在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过渡期,会受到教学方法不同的影响,在生活、学习、运动等环境中,难以建立良好的适应力。主要原因是幼儿园与小学在教学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不能进行有效的过渡,导致自身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在幼儿园阶段,教师多是运用形象、直观的方式进行教学指导,利用唱歌、跳舞、游戏、故事等形式营造课堂的气氛。因此,幼儿上课比较自由、开放;小学阶段,教师在多媒体使用中,以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为主,在进行课程教学时,比较注重课堂教学秩序,需要学生从感性思维转化到理性思维,一些学生不能适应小学课堂教学形式,会存在抵触和畏惧的心理,难以进入小学语文课程学习状态,阻碍了提高学生语文课程的综合学习能力。

(二)教学措施存在差异

幼儿园阶段,教材内容篇幅短、内容少,且图文并茂的特点被学生所接受。教师在运用教材过程中,主要以游戏活动的形式开展探索学习活动,学生在课堂上一边学习、一边玩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另外,幼儿园阶段,教师课程讲解常常伴随玩具、玩偶、脸谱等元素进行教学,符合幼儿园阶段学生的心理。反观小学语文教学,教材内容以文字为主、以插图为辅,学生在课堂上虽然有互动交流环节,但课堂学习严格要求纪律性,学生不能随意说话、随处走动等。另外,小学语文知识点较多,且内容存在一定的难度,初为小学生的孩子们适应能力较弱,使其缺乏一定的思考时间和表达时间,导致学生学习语文课程时相对吃力。

(三)学习认知范围差异

小幼衔接过渡阶段,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创新能力过程中,要从心理上、情感上给予学生引导,帮助其明确课程学习目标、增强课堂探究兴趣,为开展多样性、创新性课程探索活动提供助力。根据幼儿园与小学的学习认知范围可以看出,二者存在一定差异:幼儿园阶段,教师重视课堂活动形式,简化课堂活动效果,且课堂探索中,语文知识略微渗透,不能占据主导地位,实现了幼儿在学中玩、在玩中学的目标,但是幼儿的学习认知范围相对闭塞;小学阶段,教师重视学生的听说能力训练,在具体教学实践活动中,倡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拓展探究等形式进行认知范围拓展,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在这样的差异下,使幼儿园与小学阶段学生认知存在差异。

四、 小幼衔接阶段基于合作学习的信息化语文教学的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兴趣培养

小幼衔接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幼儿园与小学在语文教学模式、方法、理念的不同,围绕过渡阶段学生成长的发展特点,针对性开展教学情境创设工作,促使学生在适宜的教学情境中产生情感共鸣,增强学生语文课程学习综合能力,为学生全面建构课程学习意识、形成探究学习思想、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提供助力。同时,教师巧妙运用合作学习模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增强学生环境适应能力。借助信息化语文教学手段,对课程结构进行合理设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学生顺利、平稳实现小幼衔接过渡做好准备。

例如,在小学一年级时,教师要结合小幼衔接语文教学内容,帮助学生锻炼拼音、识字等综合能力,让学生以幼儿园阶段拼音、识字为基础,锻炼自我表达能力,提升学生课程学习技能,从而做好小幼衔接教育教学工作。同时,教师要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区域开展一年级语文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具备课程学习思想建构能力,跟随教师的节奏展开对语文课程的探究学习活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认知能力,科学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工作,帮助每一位学生掌握语文学科知识,形成语文学习意识,平稳完成小幼衔接过渡任务,增强学生语文课程学习的综合能力。在信息化语文课堂情境创设过程中,教师要结合生活实际,引领学生进行语文拼音、识字探索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在与同伴、教师的交流中,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共享语文课程资源。比如:教师通过创设“打招呼”情境,帮助幼儿掌握拼音、识字学习的技巧和方法,了解语文课程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形态,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学生早晨入校、上课问好、离校道别、师生见面等情境中,帮助学生深入感知语言沟通的重要性,促使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领会语言文字的重要性,从而坚定拼音与识字学习信念,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意识与兴趣。同时,在學习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时,在打招呼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感受拼音拼读的重要性,提升学生准确拼读拼音的能力,在幼儿园拼读的基础上实现自我提升。

(二)注重合作缩小差异,增强整体综合能力

小学阶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人成长特点,有针对性、有目标性地进行教学引导,促使学生之间逐步缩小个体差异,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均衡性教育能力。教师要秉承公平、公正、公开的态度,在课程教学活动中,带领学生开展课堂实践学习活动,增强学生对知识要点与重点的掌握能力,从而快速适应小学语文课程学习环境和节奏,促使小学生平稳度过小幼衔接阶段,向着小学美好的生活进发。教师根据每一位小学生的特点,首先制订一对一的教学方案;在此基础上设计一对多教学方案,通过循序渐进地过渡,帮助学生从幼儿角色向小学生角色转换,使幼儿在亲身经历自身变化中,形成自律意识、提升综合能力。

例如:教师巧妙运用合作学习模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的形式带领其开展课程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性意识,为在小学班级大家庭中获得成长而努力。在探索学习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教材中的《雪地里的小画家》课文时,教师针对每一个合作学习小组创设不同的问题,促使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进行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比如:教师将学生分成4~6人/组,创设3个相关的问题,指定各个小组对问题进行探究讨论。第1~4组讨论问题:冬天到了,雪地里的小动物们不怕冷,纷纷来到森林里的雪地上画画,它们都有谁?都画了什么?第5~8组讨论问题:这些小动物的画为什么不同?请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第8~12组讨论问题:冬天小动物们都出来画画了,成为一名又一名小画家,为什么青蛙会在洞里睡觉呢?在一系列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学生逐步建构语文学习意识,使学生在课程探索中形成独立学习思想、具备合作学习能力,不断提升对语文学习环境的适应能力。同时,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发挥个人优势,完成小组合作学习任务,感受集体性学习的力量,实现以强带弱的教育目标,促使学生科学建构课程学习意识,缩小语文知识学习的差异,让小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运用幼儿园的学习心境进行知识探索,逐步实现语文知识积累,增强幼儿课程学习综合能力。

(三)认知小学学习生活,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小幼衔接阶段,生活与学习发生了变化,适应能力差的学生难以快速融入环境进行学习,导致学生在进入小学后不能打好基础。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语文课程教学活动中,通过运用合作学习的模式,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在信息化教学手段下,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生小学学习生活适应能力,发挥小幼衔接教学作用。首先,做好开学第一课引导。幼儿进入小学,成为一名真正的小学生后,要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激发其探索学习兴趣,使其跟随教师的节奏进行知识探索,提高课堂学习能力。比如:在开学第一课时,教师要在语文课堂上,带领学生进行班级环境、学校环境的参观,解答学生的问题,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一方面,拓宽教师了解学生的路径;另一方面,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从而减轻学生课堂学习压力、增强课程学习综合能力。在开学第一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幼儿园的学习生活,同时介绍小学语文学习生活,让幼儿做到心中有数,在未来学习生活中有自己的初步计划。其次,明确课堂教学任务,激发学生探索兴趣。教师要在语文课程教学活动中,对课堂教学任务进行及时分享,让小学生认识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在进行探索学习活动中,围绕具体知识点进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课程学习综合能力。比如:在课时方面,结合每周课时,引导学生制订详细的学习计划,锻炼学生自主规划的能力,为进行自主性语文课程学习活动做好铺垫。比如:在探索学习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材中的《乌鸦喝水》时,教师在课前导入环节,及时与学生分享本课时的学习任务:任务1:读课文,质疑、梳理问题;任务2:自读课文,注意字音;任务3:读1~3自然段,思考提出的问题;任务4:4人/组进行交流讨论,解读本课中心思想。在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后,减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压力,使其建构课程学习思维,提升知识学习技能。最后,注重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教师要根据学生在幼儿园阶段的语文知识储备情况,合理开展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工作,以培养幼儿良好学习习惯为核心,帮助学生适应小学学习生活,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探索学习能力,从而提高课程学习整体成效。比如:注重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听课能力、复习能力,不再仅仅限于书面固定模式的作业。基于培养学生探究力,实践力等综合能力为目标,以听说读写等形式开展训练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良好学习品质,为开展高品质的小幼衔接语文教学工作拓宽路径。

(四)优化信息化教学过程,提升学生学习品质

小幼衔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创设合作学习环境,合理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实施教育策略,增强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全新认知能力,使其在课程探究中培养综合学习意识。教师要抓住信息化教学优势,开展全新的课程定位工作,在信息化课程建构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能力,让学生实现良好的小幼衔接过渡目标,凸显信息化教学的重要作用。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教材中的《明天要远足》时,教师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行为特点,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制作精良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兴趣,进而提升课程学习质量。首先,培养自主能力,优化课件内容。在《明天要远足》中,还原小学生对远足的期盼、渴望的心境,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联系生活实际,促使学生在“我要去远足”的情境中,围绕“小女孩”的心境设想自己的心境,使小学生与主人公产生情感共鸣,对远足的过程抱有期待和憧憬。其次,在多媒体教学课件中,为小学生呈现课文插图,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设想一下小女孩明天在遠足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明天她会坐什么交通工具?会看到什么样的风景?会遇到什么样的人?在远足中要克服哪些困难?通过远足会提升小女孩哪些品质?同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学生展现小女孩远足的路线图,她会经过超市、公园、博物馆,会坐公交车、骑自行车、步行等,结合这些远足的线索,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让小学生结合课件内容进行巧妙的构思和设想,感受课文中小女孩的心情。教师围绕教学课件中思维导图,锻炼学生的构思能力,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翻过来,唉——睡不着;翻过去,唉——睡不着;翻过来,翻过去,唉——到底什么时候,才天亮呢”等语句,让学生体会出小女孩“着急”的心情,并通过有感情的阅读,体现出小女孩急不可耐的情感,培养小学生的共鸣意识。最后,教师创设情感分享环节,结合多媒体课件中的问题:(1)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回忆一下自己在准备“远足”的过程中,会有和小女孩一样的心情吗?(2)这种急切的心情你还在哪种情况下会有?(3)通过对《明天要远足》的学习,你有什么样的心得体会?这时,小学生围绕具体问题积极回答,逐步培养学生自我表达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分享的过程,感受生活的美好、丰富自身的情感,认知语文课程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五、 结论

总而言之,小幼衔接阶段,教师要做好学生幼儿园到小学的思想转化和行为转化工作,促使学生在语文课程探究学习活动中培养自律意识、强化自主能力,根据语文课程知识点展开系统性提升训练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端正语文学习态度、掌握适用学习方法、增强理论结合实践能力等,展现小幼衔接过渡的创新性和前沿性理念,为提高学生语文学科综合能力提供助力。小幼衔接过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入学心态、行为表现等,随时结合适宜的信息化手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理念创新等工作,激发学生语文探索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程探究习惯,全面提升小幼衔接阶段语文教学质量与水平。

参考文献:

[1]潘伟斌.语言、环境与机会公平条件下小幼衔接背景:学龄前儿童语言生态及发展的策略[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5):103-104.

[2]王艳玲.艺术同构视域下绘本在小幼衔接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及实践研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2):109-112.

[3]王树妹.语文教学小幼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合作式学习路径探寻:评《新课程小学语文小幼衔接教学游戏指导与设计》[J].语文建设,2022(22):83-85.

[4]王代芬,杨燕霞.小幼断层理论视域下小幼衔接的教材路径探究:以部编版教材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为例[J].林区教学,2022(8):120-124.

[5]张琦.小幼衔接之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新课程(上),2019(7):176-177.

作者简介:苏卿子(1978~),女,汉族,贵州贵阳人,贵阳市第三实验小学,研究方向:语文。

猜你喜欢

合作学习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云会计”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中的应用分析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推进合作学习激活中职英语教学研究
合作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