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学科结构化动作技能教学的内涵解析与策略研究

2023-08-22李国虎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3年6期
关键词:结构化教学小学体育

李国虎

[摘 要]结构化教学是近些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教学质量。在小学体育课堂中开展结构化动作技能教学,是践行新课程理念的重要体现,能够为体育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在“生命至上,健康第一”的教学大环境下,教师要从结构化教学的视角出发,唤醒、激发学生的运动意识,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运动训练中,快速掌握体育运动知识和基本技能,提升体育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体育;结构化教学;动作技能

[中图分类号] G623.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18-0042-03

随着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推广和应用,各种新型教法不断涌现。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革新教学形式已经成为学科教学的重要出路。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体育学科在增进身体健康、锻炼意志品质、提升身体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身体、心理正处于发展的重要阶段,增强学生身心抵抗力是小学体育教学的目标追求,也是学生探究活动顺利推进的基础和保障。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看似单一,其实不然,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素质决定了小学阶段的体育锻炼有其复杂性、独特性。结构化教学符合体育学科的特点,对教学系统规划和设计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教师不妨从结构化教学的视角出发,对体育动作技能教学进行研究,让学生的运动锻炼自然发生,从而提升学生的体质。

一、结构化动作技能教学内涵解析

教育家布鲁姆认为,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必须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缺乏结构作为参考,知識学习定然是低效的,短时间内就会被遗忘。知识看似孤立存在,其实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关联,是以体系化、结构化的形式呈现出来的。知识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将知识点割裂开来,而是以结构化意识、思路呈现知识,引导学生厘清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这就是结构化教学的内涵。结构化教学能够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触及知识的本质,完成认知体系的构建,进而在多种学习形式的共同助力下达到能力的顶层,培养结构化思维。

结构化动作技能教学则是针对体育学科而言的,它是结构化理念运用到学科教学中的具体体现。传统的体育教学将单个的知识技能传授放在首要位置,强调对某一技能的掌握。结构化动作技能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将动作技能教学看作一个连贯的整体,从宏观层面出发,倡导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作技能进行组合,对体育教学活动展开设计,突出动作技能之间关联性和层次性的特征。结构化动作技能教学是对传统教学形式的一种突破,新的教学路径的规划需要改变教学着力点,以结构化的形式将运动技能串联起来,让学生吸收、掌握完整的动作,在多重迁移中提升运动技能。

二、小学体育结构化动作技能教学策略研究

1.内容结构化,凸显学科独特属性

作为教学活动的载体,教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学生素养形成不可或缺的资源。同时,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教师智慧的体现。不同于其他学科,体育教材的内容相对固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一定的自主性,可以教材内容为依据,辅以教材以外的相关内容。而且,开放性的内容选择能让课堂教学变得丰盈、有趣起来。然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学生素养的形成并不成正比。学科素养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单一化的教学内容很难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结构化的教学内容更能彰显学科属性和价值,促使学生窥得体育学科全貌,逐渐形成学科思维。

例如,“足球盘带与过人技术培训”一课的内容主要针对四年级学生,因为这个年龄层次的学生运动热情较高,身体的柔韧性较好。为此,教师可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年级分层着手,展开结构化教学设计和引导。课堂上,教师先做运球示范操作,介绍几种常用的技术动作,再增加“撞墙式”队友配合的内容,为后续教学“过人”的技能做好准备。相对于单独运球,集体互动、队友配合更为重要,对操作技术的要求也更高。在具体的训练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从最基础的动作学起,逐渐渗透一些技术含量高的内容,特别是团队技术应用的知识。这里,教师先明确训练主题,再对足球盘带技术进行展示,及时传授动作要领,组织学生开展互动训练。在教学环节的层层推进中,学生的思维进入活跃状态,提升了对学习内容的感知度。

按照动作技能发展水平的不同,体育学习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如初级认知阶段、中级改进阶段、高级完善阶段。对不同发展层次水平的学生,教师要有组合意识,将不同类型的知识进行交叉组合,以某一组合为基点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过程结构化,明晰教学活动方向

内容结构化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但内容呈现需要一定的载体,教学活动是在动态化的内容呈现中完成的,所以动作技能在呈现过程中也要体现结构化的特点。小学阶段,学生接收信息的能力有限,他们对事物的感知、对动作技能的掌握往往是从简单的开始。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决定了教学过程的展现形式。具体操作时,教师要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精准的把握,由易到难,从最基础、最简单的动作着手,对学生展开针对性引导,给出具体的示范,让他们在动作观看中快速形成感知,在循序渐进的探索中触及动作技能核心。教师是学生的榜样,从情感上来说,教师的言行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言行。在展示动作技能要领的过程中,教师要对自身有精准的定位,通过言行给学生带来积极的、深远的影响,让他们爱上体育运动,并在运动中发现更优秀的自己。

例如,“蹲踞式起跑”的教学,学生对短跑虽然比较熟悉,兴趣较浓厚,但对其中的一些细节掌握不到位,动作不够规范。为了更好地将动作展示出来,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知,教师进行动作示范。教师先进行连贯的动作示范,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动作技术。学生看后欢呼雀跃,掌声不断,对教师的崇拜之情溢于言表。整体性的感受是重要的,再加上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动作技巧,所以教师还要将动作进行分解,以促进学生理解。动作分解考验的是教师的教学智慧,若分解恰当合理、趣味横生,就能使学生在观察感知中对动作学习充满浓厚的探索欲。接着,教师从动作的展现形式和着力点这两个方面进行讲解,边讲解边示范;同时,利用手机将讲解过程录制下来,为后续的个别指导提供依据。教师是课堂的参与者和引导者,要发挥主导作用,将教学引向深处。这里,教师的示范契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学生理解动作技术要领。

学生对动作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要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示范是极其关键的。教师的动作示范相对科学,有一定的感染力,能够在学生心中树立良好形象。因此,教师要在慢动作的呈现、分解中完成教学示范,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为下一步的实践操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实践结构化,丰富学生多重体验

运动能力的提升、素养的形成不是嘴上说说而已,需要在实践中完成转化。在实践过程中,机械的、生搬硬套的教学形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了更好地凸显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对实践过程展开优化、创新,基于学生的学习生长点,综合考量多种因素,设计结构化实践训练。结构化运动技能的训练要求学生主动参与,通过一定的任务完成知识积累和技能提升,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小学阶段,学生的运动基础、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学习需求丰富多样。设计结构化的实践训练,为科学性教学提供了可能,能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要有现代化教学意识,不仅要从横向教学的完整性出发,展开训练指引,还要从纵向教学的层次性出发,对整堂课展开梳理构建。这样能使学生的认知由理论层面上升到实践操作层面,逐渐形成主动挖掘探索的学习意识,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运动能力。

在实践训练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在结构化教学的基础上,从趣味性的角度出发,制订不同层次的训练目标,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例如,教学“不同方式的跳跃”时,由于跳跃这项运动是让学生通过不同方式进行移动和跳跃的练习,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跳跃的方法,培养他们身体的协调性。跳跃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单脚跳、双脚跳、跨步加双脚跳等,都能给学生带来不同的体验。为了更好地推进课堂教学进程,教师摒弃传统单人作战的方式,让学生自由选择合作伙伴,以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运动训练。这样组建起来的小组更能发挥集体的智慧,促使学生快速进入运动状态,体验不同方式的跳跃。体育运动本身是有趣的、多元的,教师要从实践训练中寻找突破点,帮助学生打开学习思路,激发学生运动训练的兴趣,提高运动训练的价值。

另外,教师要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对体育运动实践进行探索。一方面,从全面性的角度出发,将运动能力的发展、健康行为的培养进行融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从学生渐进生长的动态层面出发,创设多层次的体验情境,增强学生运动训练的效果。

4.评价结构化,提升动作技能效度

作为教学诊断的标杆、激励学生的法宝,评价的导向作用是显著的。学生在评价中接收相关信息,能对自我学习过程、能力体现有更精准的把握。不仅如此,评价是师生、生生互动交流的具体体现。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设置渐变性的标杆,因为不同运动基础的学生展现动作的形式不尽相同。面对学生参差不齐的动作展现,教师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标准进行评价,而要基于客观现实,设置差异化的评价形式,从不同视角出发,对学生进行公正评价。对教师来说,评价是站在更高层次对学生展开指导、点拨;对学生来说,评价是一种客观的反馈,是矫正自身认知方向的重要方法。在接收评价信息的过程中,学生展开自我反省,调整学习策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关键能力。

常规的体育教学评价,教师的落脚点是学生的运动成绩以及对动作技能要领的掌握,这样的评价显然既不正确又不科学。新课程理念指出,课程评价要素要多元化,从学习态度、体能呈现、情感意志等不同视角,寻找评价点,并让学生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提升运动积极性。例如,教学“篮球的行进间急停急起运球”时,教师进行示范演示,对动作技能要领进行展示。学生对篮球运動非常感兴趣,沉浸其中,但部分学生掌握不好步伐,运球过程中出现了偏差。为了及时矫正学生的错误,教师设置了一项展示活动,让学生在相互监督中更好地把握动作技能。在展示过程中,学生的问题凸显出来。教师先让“监督者”进行评价,因为学生之间的相互监督是一对一的,他们的点评最具有针对性。学生情绪高涨,从优缺点这两个方面出发,进行具体、细致的评价。接着,教师从整体上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指出个别学生的典型错误。评价形式多样化,能让学生对自身运动技能的掌握情况有更加精准的了解。只有评价的激励、反馈作用体现得淋漓尽致,学生才能从中受益。

新课程理念对教学评价提出了更为细致的要求,教师要灵活运用评价对学生进行激励,关注他们认知、行为上的进步,用鼓励的话语温暖学生。评价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涵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助力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因此,教师要牢记评价初衷,从多元化的角度出发,对学生的动作呈现、探索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思维深刻性等方面进行评价,交叉推进阶段性评价与综合评价,让他们对自身的优缺点有精准的把握,根据自身短板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做出调整。

体育教育是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给学生的深度学习保驾护航,教师要用新的教学思想武装自己,对教学模式展开深入探索,通过结构化教学,让学生在知识积累中理顺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体育知识与技能。因此,教师要从教学的内容、过程、实践、评价等方面出发,结合小学阶段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知度和兴趣度,规划教学实施路径,促进结构化教学与体育学科的相互融通,实现教与学的协调发展,让学生形成运动自觉,在达成教学目标的同时,提升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 参 考 文 献 ]

[1] 吴桥.体育教学的结构化意蕴[J].中国学校体育,2020,39(1):24-25.

[2] 李丽,郭巍.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结构化大单元构建与评价研究[J].体育教学,2021,41(10):21-22,26.

[3] 徐庆涛,曹强,赵明,陆立冬.体育学科结构化教学的实践探讨[J].教学与管理,2022(14):57-60.

(责编 杜 华)

猜你喜欢

结构化教学小学体育
让语文教学从“碎片化”走向“结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