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管控策略浅析

2023-08-22刘惠丹刘颖仪陈立伟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3年6期
关键词:质量管控道德与法治策略

刘惠丹 刘颖仪 陈立伟

[摘 要]课堂教学质量管控,就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过程。通过对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爱心的传递者》的第二课时课堂教学质量管控探索,提出课前准备质量管控、课中过程质量管控、课后“知行合一”质量管控、教学实践经验总结质量管控等策略,以建构课堂教学质量管控策略系统,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质量管控;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1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18-0018-03

向40分钟的课堂要质量,就必须精耕细作,对课堂教学质量实行管控。深化小学课堂教学改革,从质量管理入手是一个重要的改革方向,要遵循管理的五要素,即实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进行操作,以实施有质量的精细化管理。下面以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爱心的传递者》的第二课时为例,对课堂教学质量管控策略进行初步探索。

策略一:课前准备质量管控

课前准备质量管控,主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分析。

(一)单元内容的科学分析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一个单元成组进行编排,围绕一条主线螺旋上升,每课之间或隐或显地存在着联系。因此,科学分析单元整体内容的编排理念、方向和设计思路,对有效落实教材的育人目标起着关键作用。以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本单元围绕“公共生活”这一学习主题,设计了《大家的“朋友”》《生活离不开规则》《爱心的传递者》三课内容。设计思路是从公共生活中具体的“物”——公共设施,过渡到抽象的遵守公共规则的意识和态度,最后落脚在帮助学生形成关爱、同情的社会性情感,培养学生讲文明、守秩序、懂关爱的公共生活观和公共生活方式。

在本单元的课前准备中,发现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帮助他人需要讲究方法和智慧存在困惑,所以我们以《爱心的传递者》的第二课时《善于帮助别人》去探索课堂教学质量的管控策略。关爱、同情的社会性情感是学生公共生活必备的情感,但在关爱内涵、关爱方式上,还需要对学生进行深入的教育。因此,本节课教学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关爱他人要从他人的需要出发,讲究智慧和方法,培养学生热心助人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二)教学生态的认知分析

1.做好学情分析

学生是独立的生命个体,是正在成长中的人,因此他們的生活体验、学习基础和学习方式各不相同。课前充分做好学情分析,才能基于学生实际设计教学。课前可利用几分钟时间对全班学生进行学情探测:

A.生活中,你们都有帮助别人或者接受别人帮助的事情吗?(90%的学生举手)

B.你认为帮助别人需要讲究方法吗?(30%的学生举手)

C.帮助他人要注意什么呢?(全班学生沉默)

很明显,学生因为自身经验有限,心智发育尚不成熟,认为帮助别人就是以自己的意愿为主,对于对方能否或乐意接受帮助全然不知,这样就有可能导致他们在帮助别人时遭受挫折或者无意中伤害了别人。基于此,我们把“学习关爱他人的方法和智慧,善于帮助别人”作为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将“引导学生做巧用方法的爱心传递者”作为本课时的教学难点。

2.做好教情分析

教师是学生知识的引路人,自身情感的投入、对课程内容的把握、采用的方式方法、对学生的有效评价等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因此,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富有朝气的精神状态,带领学生进入课堂学习之中。

3.做好媒体资源分析

教材是以学生真实的生活资源构成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善于利用媒体资源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彼人彼物与现实中的此人此物建立联系,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三)目标制订的细致分析

目标的制订,既要紧扣课程标准、教育大纲的要求,将教材的育人目标转化、细化为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育,又要根据学情适时调整教学目标,使其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善于帮助别人》一课为例,“学习关爱他人的方法和智慧,引导学生做巧用方法的爱心传递者”这一总目标,可以围绕以下三个目标维度进行细化。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助人的基本知识,并能够联系本土资源,了解一些公益机构,知道通过什么途径参与公益性活动,成为巧用方法的爱心传递者;着重培养学生与人交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亲身体验等能力,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体会他人的心情和需要,尊重他人的意愿和想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助人的真实情感,既乐于助人又善于助人,形成有爱心、有责任心的美好品质,让学生经历快乐学习、建立自信心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明理导行、知行合一、体验互动,感受传递爱心的人生价值。

这样进行细化体现了目标的层次性,有利于将总目标逐步落实到教学组织和资源配置中,把“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的课程核心目标转化为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育。

(四)教、学具配备的具体分析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性、活动性、开放性的课程,活动是其教学中最常见的组织形式。为了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需要充分准备使用到的教具、学具。需要注意的是,在制作教、学具的过程中,要遵循节能环保、不浪费的原则,让学生通过动手制作来体验成功的快乐。

策略二:课中过程质量管控

(一)管控好情境激趣导入

好的课堂导入,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重要。根据三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课始,教师把绘本故事《帮倒忙先生》引进课堂,通过视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并提出问题:“犀牛‘忙忙这么热心助人,大家为什么还不开心呢?”这样教学能快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引出“善于帮助别人”的主题。

(二)管控好学生探究全程

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活动主动地进行建构,而不是依赖教师的直接传授。因此,我们主要通过设计“明理达意”和“拓展导行”两个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关爱他人的方法和智慧,做巧用方法的爱心传递者。

1.明理达意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开展层层深入的三个体验活动。

(1)平等待人,情景体验演一演

秉持静态教材动态化的理念,课前让学生演绎教材上两幅插图的内容,将教材中的彼人彼事换成现实生活中的此人此事。由于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所以他们容易发现身边不平等、不友好态度助人的现象,如嘲笑别人个子矮、手脚不灵活等。课上,组织学生进行组内交流探讨:“应该怎么说、怎么做才恰当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上台把正确的做法演绎出来,让同学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助人要友善真诚、平等待人。

(2)了解需要,案例分析说一说

教材中的文字对学生来说不够生动有趣,教师要充分利用媒体资源为课堂增光添彩。如课堂上让学生观看与本课“相关链接”内容相符的新闻事件——“重阳节献爱心”,并围绕“为什么志愿者献爱心的行为会让老人们感到烦恼?”这个问题,开展现场采访活动:“老爷爷,这么频繁的探望,您身体有什么感觉?”“老奶奶,实际上您需要洗这么多次脚吗?您想对这些志愿者说些什么呢?”通过对问题的探讨,让学生懂得换位思考,明白助人就要从别人的实际需要出发,这样才能帮到点子上。课尾,让学生联系生活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不了解你的需要,出现帮倒忙的事?这时你有什么感受?”

(3)尊重隐私,聆听故事想一想

鉴于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们对教材中“阅读角”的故事进行二度创作,加入一些更有利于学生理解隐私和意愿的话语,并在讲述感人的故事后,让学生想一想:“班主任为什么不把真相告诉方明呢?”由于有了前面的故事做铺垫,学生很容易知道原因“为了保护方明的自尊心”,从而明白了助人需要尊重他人的隐私和意愿。

2.拓展导行

道德与法治教学注重让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在“拓展导行”这一活动中,我们主要拓展了智慧助人的方法,以促进学生学用统一,内化所学的知识。

(1)延续方法,联系生活议一议

通过展示实际生活中的情景,让学生议一议“当有人从高空摔落,你该如何帮助他”。有学生回答道:“把他扶起来,送他去校医室。”教师追问:“这样做到底对不对呢?我们来听听医生是怎么说的。”医生告诉我们,当遇到这种情况时,不要轻易搬动伤者,因为这样容易对伤者造成二次伤害。通过制造认知冲突,使学生明白帮助他人是需要讲究智慧的,从而对智慧助人的方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助他信件,谁来帮帮我

我们还对“求助信封”的内容进行了拓展,创设“两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以抽签的方式抽取问题。课堂上,教师组织小组成员互相讨论交流、协商合作,共同解决信封内的求助问题。在学生反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吸收了多少、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是多少。通过这个活动,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内化道德认知,深化情感体验。

策略三:课后“知行合一”质量管控

道德与法治学科追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效果,强调人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与社会性行为的和谐统一。为了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达成“知行合一”的价值追求,课后我们以监管作业、师生评价、示范引领、反馈检查等手段,做到常跟踪、勤交流、互共勉。

以《善于帮助别人》一课为例,课前我们设计了“爱心存折”,里面有日期、助人之事、公益活动、积分、盖章等项目内容,以此建立学生的爱心档案,学期中、学期末评选“爱心大使”。此外,还根据教学主题设计相应的记录卡、导行表、评价表,激励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践行道德与法治学科“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的课程理念。在学生分享、汇报成果时,教师要对学生做到及时、正确、客观的评价,并时刻观察学生的表现,以此判断评价是否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用。

策略四:教学实践经验总结质量管控

本次探索,为我们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了一条可借鉴的实施路径。现将我们的经验总结如下:

(一)从整体入手建构策略系统,是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管控的一笔宝贵财富

道德与法治教材共有12册,根据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环境,由近及远,以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国家、世界这六大生活领域来编写,包含七大主题,共计47个单元。每一册教材虽有不同的目标要求,但都围绕“学生的生活”这条主线,综合交叉,螺旋上升。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总揽全局,从整体目标入手,树立大德育观,将教材内容具体细化为一个个课时目标,因材施教,选择有效的教、学法,以实现总体目标。

(二)明理导行、知行合一,是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管控行之有效之道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核心任务。课堂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育的结束。教师要通过生动活泼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构建道德认知,使学生把在课堂上的所学所思、所感所悟带到生活中去實践、去探索,从而不断丰富社会认知,更好地参与社会,实现德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标。

(三)明理导行体验式教学,是符合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管控的生态举措

道德存于生活之中,如何将学生的生活经历转变成生活经验?最有效的路径之一便是开展体验式教学。教师教学中可通过多种形式的体验活动来调动学生的认知和经验、情感和体验,进而生成新的经验,引领他们的生活和发展。

(四)可推广、有质量的经验,是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管控不断探索的动力之源

2016年,国家教育部把《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更名为《道德与法治》,意味着这门课程将经历大变革、大洗礼。可以看到,现行的《道德与法治》教材呈现出来的内容更完善、更系统、更具体,更能体现国家对法治中国建设的迫切愿望,集中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青少年的希冀与要求。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初心和使命。我们要积极探索出育人的有效经验,让有价值的经验得以推广、实践,让每一节道德与法治课都熠熠生辉。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钟守权.传承与发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初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 胡莉英,高德胜.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基本路径[J].课程教材,2020(1):57-60.

(责编 杜 华)

猜你喜欢

质量管控道德与法治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浅析桥梁基础钻孔桩施工技术控制
市政工程给排水管道施工质量管控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