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认语言学之哲学渊源与实践探究

2023-08-22宋依晓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唯物论认知语言学哲学

宋依晓

内容摘要:哲学是人文学科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是一切科学的科学。把哲学知识搞透,用哲学思路研究人文学科是必由之路,反之语言学理论的出现是时代思维的产物,哲学思想的映射。语言学研究可以向哲学输送新理论或新观点,推动哲学向纵深发展。体认语言学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体验哲学及认知语言学之上的本土化修补,坚持“现实—认知—语言”的核心原则,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代表着哲学和语言学的理论前沿。探析体认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梳理体认语言学的发展脉络,展望其应用前景,有助于体认真实的世界,加强语言文化建设和交流,丰富语言学科体系,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实现“立民族之林”中国梦。

关键词:哲学 体认语言学 唯物论 人本观 认知语言学

哲学与语言学互为摇篮。是哲学的,定能为语言研究所用;是语言的,必然关涉哲学理论,这两个学科唇齿相依,同生共长。[1]坚实的哲学知识,清晰的哲学思路,辩证的哲学分析方法可以给语言学研究带来新思路,开辟新路径,带来新成果。邢福义(2015)指出“我们不能没有哲学意识,多了解点语言哲学,多思考些语言哲学问题,这对个人素质的提高和整个学科档次的上升,都会大有好处的”。[2]反之,语言学理论为现代哲学贡献了新理论,新观点,如认知语言学对心智空间和概念整合的阐释推动了哲学和逻辑学的相关研究。

哲学研究逃不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存在与思维)问题”。语言哲学强调通过语言的逻辑分析来论述这一关系。[3]王寅(2014)提出的本土化理论体认语言学(Embodied-Cognitive Linguistics,简称ECL),[3]坚持核心“现实一认知一语言”的核心原则,认为语言是人们基于对现实世界的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而形成的,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立场和语言研究中的人本观

ECL坚持通过分析语言揭示其后的“体验过程”和“认知方式”。换言之,(语言)哲学家与语言学家目标一致,携手研究,旨在通过分析语言解释语言习得现象,揭示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

一.从认知语言学到体认语言学

(一)三场语言学革命

20世纪三场语言学革命是当时流行哲学思想的映照。Saussure关注语言系统内部要素的形式和关系,贯彻“关门打语言”策略,从共时的角度出发,研究聚焦于抽象的,理想化的“语言系统”。[4]Chomsky一方面继承了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观的“共时、关门”观点,增加了“天赋观、自治观”等,另一方面批判结构主义对结构本质的论述模糊、将共时和历时切割开来。因此,他倡导从心智角度来解释语言来源和成因,认为人一出生脑子里就镶嵌着一个“黑匣子”(又称语言习得机制,LAD),经过一定的刺激就能无意识地习得语言。乔氏将语言学研究引向了心智(即认知)的方向。[5]然而,索绪尔和乔姆斯基的理论受西方形而上学的影响,将客观论和唯心论作为哲学基础,把持了语言学舞台近百年,与时代潮流相悖,应当扭转。20世纪70年代认知语言学登场,体验哲学被看做其直接哲学基础,语言先验论和天赋观逐渐被语言体验观和整体观取代,主流范式“生成语言学”分崩离析。

(二)认知语言学及其哲学基础—体验哲学

认知语言学自出现到繁荣,一方面得到广泛接受和推崇,成为主流研究范式,另一方面受到了理论和现实的多重挑战。首先,其哲学基础,即体验哲学在各个层面上饱受合理性质疑。Rakova(2002)和Haser(2005)否认体验哲学是哲学上的“第三条道路”,指出体验现实主义理论基础不扎实,陷入了“极端经验主义”的漩涡。[6][7]方法论上,(Sandra1998,王馥芳2017)认为体验哲学有物理主义,简化主义,相对主义,循环论证等倾向。[8][9]理论构建上,核心概念界定模糊,理论内涵宽泛,核心概念之间的区分有待明确等等。体验哲学并没有朝着创立者所期待的方向发展,推倒西方传统哲学这座大山,反之,影响力江河日下。

与此同时,认知语言学在最近20年却以“星星之火燎原之势”迅猛发展,成为研究主流。以Lakoff和Johnson为代表的认知语言学派批判了索绪尔只谈语言系统,忽略人和现实世界因素的“语言先验论”观点,摆脱了乔姆斯基推崇的心智“天赋观”和“自治论”的束缚,主张人类的心智、概念、语言都来自于和真实世界的互动体验,坚持“心智的体验性、认知无意识性和思维的隐喻性”三项原则,顺应了建设性后现代哲学思潮的洪流。但是认知语言学仍有偏颇之处。其一,“认知”二字界定不明,理解多样,用法含糊,不但不能使人们一目了然地知晓其理论方向和具体内容,反而有误导之嫌。[3]虽然认知语言学尝试与其他学科将结合,但皆不可避免地因缺乏统一范式而导致对有关“认知”概念的模糊界定。[10]其二,认知语言学提出了“体验性(embodiment)”这一特征,但实际研究却主要关注语言使用主体的认知机制而较少关注体验,着重探讨认知,却闭口不提mind从何而来。其缺乏唯物论所强调的“物质决定精神”。其三,他们的论著中没有“唯物论”“人本观”“社会性”相关论述,哲学视野具有局限性。

(三)体认语言学

鉴于此,体认语言学应运而生。体认语言学理论与Lakoff和Johnson的认知语言学一脉相承,是对西方认知语言学的继承和发展,“既长于斯也高于斯”。[11]体认语言学继承了认知语言学强调的“人类中心主义”,认为语言是人脑的认知机制和客观世界共同作用的产物,而非单向的对现实世界的简单反映。其拓展了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实现了从“体验哲学”到“后现代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大跨步,凸显语言研究中的“唯物论”和“人本观”。它关注人与现实、语言的双向互动关系。一方面,人与现实的关系是唯物论“物质决定精神”的反映,另一方面,人可以借助语言在头脑中加工反映意识,以此反作用于物质,彰显人的主观能动性。

1.关键词之剖析

“体认”一词最早创立于宋朝,沿用至今。“体”重在“身体力行”,凸显“互动体验”之义;“认”强调“认知加工”。析言之,“体”意指语言的体验基础,揭示了语言产生的经验理据。“认”指认知,是人类思维层面的概念、判断、推理,概念等同于“心智”、“心理”,万事万物均需通过人脑方可被认識和理解。“人之认知”是“真实世界”与“语言表达”的桥梁。人类和世界进行互动体验后,在大脑中进行抽象概括,最后产出口头语言或书面文字。体验是认知的基础,认知是体验的升华,两者相互转化。这就是所说的“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到感知”无限循环的学习过程,也正是“存在vs思维”互动辩证关系的反映。[3]值得注意的是,“体”承认现实的相同性,“认”承认语言的主观性和差异性。人类在体认世界的过程中,往往基于不同的目的,侧重于事物的不同方面,故而体认的结果有异。这就可以解释为何同一事物,命名会有差异,如相同的东西,在有的地方叫洋芋,在另一个地方叫土豆,还有叫马铃薯、地瓜等的地方。[12]

“现实—认知—语言”从左到右为“决定作用”,没有人类对现实世界的具身体验,不会在大脑中产生认知,也就不会形成语言,与唯物论和人本观的基本原理吻合。王寅认为体认语言学的核心原则不仅代表着20世纪三场语言学革命的基本发展脉络,而且刚好对应西哲的三个转向,即“现实”对应于毕因论,意在透视出现实世界背后所存在的本质;“认知”对应于认识论,聚焦于知识源自哪里;“语言”对应于语言论,旨在通过语言分析解决存在与思维的关系。[3]“语言哲学”的目标是通过语言分析解释存在和思维的关系,揭示语言背后的认知机制,阐明语言通过认知与物质世界建立联系。这正是陈嘉映(2013)所论述:通过语言分析和概念考察便可澄清哲学问题,明了世界的道理。[13]

2.特点之阐释

体认语言学是后现代哲学的产物,兼具综合性、多层性和实践性的特点。首先,体认语言学涉及哲学、逻辑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英语语言学和汉语语言学)等学科,可谓说是“海纳百川”。其次,语言的各个层面(语音、词、句、语篇)都可以用体认来解释。例如,英民族通过“体(aspect)”来实现动作进行的方式和状况;用“态”来表达施动性和受动性。最后,体认语言学已广泛应用于外语教学和翻译。其致力于解释语言之成因,揭示语言表达的认知机制,使外语学习者既“见树又见林”,避免出现“一叶障目”的现象,极大地推动了外语教学和语言习得。

二.研究现状及启发

体认语言学现有研究聚焦于哲学基础阐释、理论创新与发展、语言个案分析、交叉學科研究四个方面。

第一,学者们不约而同地从哲学史角度论证体认语言学的科学性和前沿性,解析现实、认知和语言三者之间的关系。牛保义(2021)结合具体的语言实例论证了现实、认知和语言的互动反映关系。[14]林克勤(2022)从语言的体验性考量、主体性辨析、历史性探秘三个维度分析了体认语言学中渗透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人本观和历史观。[15]

其次,理论创新有很多方法。第一是提出全新理论,比如语言学发展历程中的三次革命,新观点的出现是对旧观点的颠覆和重构。第二,整合他人有关理论,合成一个新观点。如:图式范畴观、事件域认知模型(ECM)、命名转喻观等。新观点被用来对语言中的各类现象进行研究,既有继承,也有发展。如,周永平(2014)把体认观与概念整合,对汉英器官量词的体认性进行了对比研究,搭建了ECP的理论框架;[16]唐国宇和顾金成(2017)将“事件域认知模型(ECM)”和“突显原则”相结合,并兼顾“隐转喻”认知方式,通过分析中国八大菜系4000条菜名,建构了“事件域突显模型(ECM+)”。[17]可以发现,体认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已经拓展到了更广阔的视野—后现代哲学,后辈正基于这些理论探索语言的深层本质,进行跨学科交融,与逻辑学、汉语语言文学、心理学等结合起来,不断丰富体认语言学的理论。

第三,语言个案分析。体认语言学可以解释语言的各个层面,学者们以体认语言学为理论基础,结合相关语言事实,探讨其体认机制。研究包括:汉语成语的转喻机制,[18]指类句的外延内涵分析,[19]歇后语的体认性—基于体认语言学的思考,[20]抽象位移事件的体认性及其语言编码,[21]论体认概称思维,[12]体认语言学与汉语公益性反预期话语—以“小林漫画”话语为例。[22]

第四,体认语言学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研究,形成了“体认+”研究模式。体认语言学最先应用于外语教学和翻译,教学上,林正军发表一系列文章对体认语言观进行阐释,强调体验和认知密不可分,体认是语言产生和发展的原动力,是语言习得的根本途径。[23][24][25](王寅,王天翼 2019)将体认语言学和认知语法相结合,以体认语言学为基础,重构了英语语法教学思路。[26]简言之,语言体认观对外语教学和语言习得提供了新思路,开辟了新道路,学科体系正在逐步丰富和完善。

翻译实践上,随着认知语言学本土化为体认语言学,认知翻译学也随之修补为了体认翻译学,为国内的翻译界增添了新思路。王寅(2019)以《红楼梦》中300个成语的英译本翻译实例解释了语言各层次上的翻译方式,[27]对比了汉语成语英译的认知过程及其效果,给与翻译实践启发。其思想辐射到多领域,如文学研究,尤其是中外文学作品对比分析和中国古典诗词的体认研究;跨国别的文化术语现象对比分析研究;更有对“中药命名的转喻体认性”和“旅游网站新闻标题的体认性”研究等等。

王铭玉、康喆文(2021,2022)以人本观和体认观为切入点,提出了构建体认符号学的构想,又基于符号的多模态特征,对儿童文学绘本《咕噜牛》英汉双语绘本进行分析,尝试扩展体认符号学的研究范畴;[28][29]赵秀凤、黄伟玲(2022)以公益海报中的图文双关为例,论述多模态双关呈现出现实性感知、互动性协同、异质性同构、转喻性整合的体认特征。[30]可以发现,当今后现代哲学、文学盛行,研究者应该把握时代的风向,紧跟时代的步伐,冲破老思想、旧理念的枷锁,创新思维、与时俱进。

当代人文社科研究之前沿正处于后现代时期,“中国后语言哲学”也在建设和成形之中,ECL正是这一时期的产物。理论体系需要不断完善,需要应用于实践中。一方面,本文详细阐述了ECL坚持通过分析语言揭示其后的“认知方式”和“体验过程”,坚守马克思的唯物论立场,认为物质决定精神,现实决定认知,同时不否认后者对前者的影响作用,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相同。哲学和语言学的历史渊源,两者紧密交织,相依相存,哲学界季国清教授(1999)指出,外语界和汉语界的语言学同仁不仅要学习(语言)哲学,而且还要研修后现代哲学。[31]另一方面,梳理了体认语言学的发展脉络,总结了研究现状,展望其发展前景,只有知史、鉴今、才能观照未来。

ECL对西方的理论既有继承也有发展,与全世界人文学科研究前沿接轨,以期构建我国特色语言理论体系,契合学科交叉融合精神,彰显中国特色。同时推动了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为全球学术进步添砖加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参考文献

[1]王寅.哲学与语言学互为摇篮[J].外语学刊,2017(2):1-6.

[2]邢福义.后语言哲学之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5.

[3]王寅.后现代哲学视野下的体认语言学[J].外国语文,2014,30(6):61-67.

[4]Saussure, F. de.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16.

[5]王寅.体认语言学的理论价值和历史意义[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23,30(02):7-17+110.

[6]Rakova, M. The philosophy of embodied realism: A high price to pay? [J]. Cognitive Linguistics, 2002,13 (3) : 215-244.

[7]Haser, V. Metaphor, Metonymy, and Experientialist Philosophy: Challenging Cognitive Semantics[M].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2005.

[8]Sandra, D. What linguists can and cant tell you about the human mind: A reply to Croft [J]. Cognitive Linguistics, 1998,9 (4) : 361-378.

[9]王馥芳.体验现实主义:理论争议和挑战[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4) : 20-25.

[10]汪少华,杨开烨.新时代中国政治话语的体认性研究——以习近平讲话为例[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5 (2) : 10-17.

[11]王寅.20世纪三场语言学革命——体认语言学之学术前沿[J].外国语文研究,2015,(2):2-11.

[12]张凌.论体认概称思维[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5(2):18-23.

[13]陈嘉映.(2013).谈谈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语法//钱冠连、王寅.语言哲学研究(第二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14]牛保义.试析体认语言学的核心原则[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21,28(01):26-35+158.

[15]林克勤.体认语言学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人本观和历史观[J].外国语文,2022,38(04):96-102.

[16]周永平.基于语料库的汉英器官量词认知对比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4,22(2):9-13.

[17]唐国宇,顾金成.基于“事件域突显模型”的菜肴命名模式研究[J].外国语文,2017,33(02):82-90.

[18]魏在江.体认语言学视域下汉语成语的转喻机制研究[J].中国外语,2019,16(6):26-33.

[19]雷卿.體认视角下指类句的外延内涵分析[J].中国外语,2019,16(06):44-49.

[20]王寅.歇后语的体认性——基于体认语言学的思考[J].当代修辞学,2020,(5):29-36.

[21]张克定.抽象位移事件的体认性和语言编码[J].语言教育,2020,8(1):33-39.

[22]李勇忠,白黎.体认语言学与汉语公益性反预期话语——以“小林漫画话语为例”[J].山东外语教学,2022,43(03):31-39.

[23]林正军,张宇.基于体认语言观的外语教学探索[J].外语教学与研究,2020,52(2):261-272+321.

[24]林正军,张存.体认语言观阐发[J].外语教学,2021,42(5):1-6.

[25]林正军.基于体认语言观的中小学英语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22,42(2):95-101.

[26]王寅,王天翼.基于体认语言学的英语语法教学[J].外语界,2019,(1):44-52.

[27]王寅.体认语言学视野下的汉语成语英译——基于《红楼梦》三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J].中国翻译,2019,40(4):156-164+190.

[28]王铭玉,康喆文.后现代体验人本视域下的符号体认观[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21,44(02):1-8+158.

[29]王铭玉,康喆文.符号体认的多模态表达——以儿童文学绘本《咕噜牛》中英文版本为例[J].中国外语,2022,19(06):31-37.

[30]赵秀凤,黄伟玲.多模态双关的体认性——基于体认语言学的分析[J].外语研究,2022,39(01):7-11.

[31]季国清.语言研究的后现代化迫在眉睫[J].外语学刊,1999,(1).

猜你喜欢

唯物论认知语言学哲学
认知语言学在日语惯用语教学中的应用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构式语法与句法浅析
拉图尔论“物”——走向新唯物论的科学哲学
生成中的科学——“唯物论转向”的哲学意义
当代科学哲学的唯物论转向(专题讨论)
科学哲学为何要回到“唯物论”?——从“数学与善”的关系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