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与听障高中小说教学深度融合的路径优化

2023-08-20米秀兰

高考·上 2023年6期
关键词:祝福深度融合信息技术

米秀兰

摘 要:在小说《祝福》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听障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在数字化教育环境下,合理运用网络资源,信息技术赋能特教课堂,以生本理念推动教学创新。注重教学设计,重视教学过程,利用多种信息技术支持分板块重体验开展学习活动,不断优化教学路径,关注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提高听障高中生小说鉴赏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听障高中小说教学;深度融合;《祝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把握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趋势,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变革中的价值和功能。學者何克抗认为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途径与方法是“要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1]。随着《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推行,“持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据此高中小说教学应结合听障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在数字化教育环境下,合理运用网络资源及信息技术软件,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采取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教—学—评”一体化。本文以高中教材中小说《祝福》教学为例,阐述将信息技术与听障高中语文教学深度融合,探讨听障高中语文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路径。

一、小说《祝福》的教学设计

小说教学对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挥着重要作用。《祝福》是高中语文必修的经典小说篇目,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首篇,编排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二课。

本课教学对象为听障高三备考班的学生,他们对学习小说大都有较浓厚的兴趣,大部分学生也具备初步的小说赏读知识。学生已经学习过鲁迅先生的不少文章,特别是学习过《故乡》《孔乙己》之后,对于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形象、主题意义有了初步的认知。根据课前利用问卷星调查学情所得数据分析得知:《祝福》的字词句大部分学生不难理解,但文章的写作背景、倒叙方法、故事情节及主题思想学生难以理解。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实施建议里提出“要借助信息技术优化整合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经历多样化的学习过程……需要进一步探索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流程、资源支持、学习评估等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要素的新变化,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模式”[2]。根据人教版高中必修三的第一单元单元导读中提示,提到小说教学中“人物性格的刻画往往直接提示主题”,在教学时要注重对人物的刻画。

基于以上认识,在《祝福》一课的教学案例设计中,笔者设计了“借助网络资源做好预习准备、依托信息技术分板块引导学生理解鉴赏《祝福》文本、运用多种形式总结提升深度体验文章主题思想”三个教学阶段。采用问卷调查法、预习指导法、梳理概括法、分板块讲授法、品读鉴赏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讨论法、体验法、在线测试法等教学方法。在数字化环境下,秉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根据听障高中生的学习认知特点,不断改革创新课堂结构及教学模式。

二、小说《祝福》的教学过程

(一)课前精准掌握学情,根据学情提供点餐式的资源包

预习准备阶段,利用问卷星软件设计《祝福》学情分析调查表推送到班群,教师收集后台数据精准掌握学情;根据具体学情提供点餐式的资源包;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展开预习:教师通过班级群发布学习任务单(任务单分A\B\C三种),学生借助网络平台收集学习资料,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相应学习资源包,推送预习导学案(导学案分A\B\C三种),利用问卷星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培养学生预习能力。

(二)课中利用多种技术开展分板块教学、合作探究学习

学生通过一周课余时间的预习之后,教师展开教学活动。在数字化环境下,通过哔哔网站搜索到微课《祥林嫂三次肖像描写》稍作加工,再制作微课《知人论世——走近鲁迅》及《祝福中的倒叙方法》,通过学习平台发布导学案,利用101教育PPT授课,根据学生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及策略,以便精准地指导学生理解鉴赏文本。精读原文分板块教学阶段,分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叙述方法、语言特色、主题分析五个板块进行教学,在人物形象分析环节指导学生分三组进行合作探究学习。运用多种形式提升深度体验文章主题思想,再次品读文章,利用思维导图再次厘清故事情节,借助经典影视资源加深学生对主题思想的理解,开展辩论会,让学生分组选择感兴趣的片段制作微电影,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课后延展,加深理解

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祝福》这篇文章,教师收集了《鲁迅<祝福>文学评论》《鉴赏小说“环境”要素》《祥林嫂悲剧深刻的陪衬艺术》三篇评论,课后通过微信群发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选择性拓展阅读,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还通过安排学生观看电影、指导排演课本剧、拍摄情景剧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题,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小说鉴赏能力及信息技术素养[3]。

三、小说《祝福》教学路径及实效

在小说《祝福》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具体学情,数字化环境下分三个教学阶段,多种信息技术支持开展分板块重体验学习活动,以生本理念推动教学创新,信息技术赋能特教课堂,提高学生小说鉴赏能力的同时也关注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一)整合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自主预习,构建“先学后教”的课堂模式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倪文尖教授在《小说的读法与教法漫谈——以<祝福>教学为中心》一文中提道:小说的教学,第一要加强预习[4]。因此笔者提前一周布置预习任务,设计导学案,引导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下对鲁迅的资料进行搜集整合,并分层提供相关学习资料,让学生自主预习,进行文本初读为后面的分板块学习做铺垫。

学习任务一:让学生在网络上收集关于鲁迅先生的相关介绍、《彷徨》的相关介绍,让学生对鲁迅先生、鲁迅作品集、《祝福》原文等有初步了解。

学习任务二:以年为计数单位制作鲁迅先生的大事年表,注意填写每一对应时期的代表作品。

学习任务三:了解《彷徨》的创作背景,并归纳总结出《祝福》的创作背景。

学习任务四:让学生初步阅读《祝福》原文,在感受深刻或者不懂的地方写下批注,并与其他同学分享。

(二)多种信息技术支持,以问题为导向,任务层层驱动,开展分板块教学

1.根据新课标理念、单元教学提示、“定篇”选文的教学要求以及具体学情,分五个板块进行教学

在精读精讲阶段的学习中,要求学生精读原文,能够准确把握《祝福》文本中呈现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语言特色、叙事结构、主题主旨,并初步掌握文本解读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讀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的能力,以求能够全面、清晰、明确地领会《祝福》。因为《祝福》这篇小说篇幅较长,内容比较丰富,人物众多,因为听障高中生语言积累无法跟正常学生相比,所以分五个板块教学,共安排十课时授课。

第一课时厘清文章脉络并对小说情节命名;第二课时在思维导图的引领下概括故事梗概;第三课时梳理主要人物;第四、五、六课时分析祥林嫂及鲁四老爷人物形象并概括他们的形象特征,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第七课时(分析《祝福》叙述顺序)弄清《祝福》故事情节,学习倒叙方法;第八课时(分析《祝福》语言特色)通过具体句子理解《祝福》语言重复性、精准性的特色;第九课时(主题分析)理解《祝福》的主题,探索造成祥林嫂命运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第十课时(深度体验)让学生通过观看电影、角色扮演的方式再次深入文本,深度体验《祝福》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以问题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突破教学重难点

课堂上以问题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以小组为单位自行梳理,相互质疑,相互辩论,合作探究,掌握课文内容,笔者只在学生讨论比较热烈,而且学生本身较难把握的几个问题上加以点拨。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祝福》的主题,突破“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这一教学难点。笔者设计以下三个问题:

①《祝福》主要讲述了谁的人生悲剧?

②谁是杀死祥林嫂的凶手呢?

③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探索造成祥林嫂命运悲剧的社会根源,笔者又进一步设计如下问题:

①我们当地大年夜有何风俗习惯?有什么避忌?祥林嫂在大年夜死去,按风俗习惯,周围的人会怎么对待?

②造成祥林嫂在大年夜死去的原因是什么?

③为什么作者会这样写?

通过以上问题的设计,把繁难的问题简单化,便于学生接受,有助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每一课时都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如第一课时(情节命名)划分段落,厘清文章脉络,并给各情节命名;第二课时(故事梗概)写出《祝福》的故事梗概;第三课时(梳理主要人物)根据导学案的提示梳理归纳课文的主要人物形象;第四课时完成小练笔《祥林嫂,我想对你说》;第十课时学生根据小说内容编排课本剧。

3.依据听障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发挥听障学生的视觉优势,多种信息技术支持,开展合作探究学习

充分发挥听障学生的视觉优势,在数字化环境下巧用问卷调查、导学案、微课、表格、经典电影、情境表演等,把知识可视化。利用“概念图”等可视化工具绘制知识结构体系,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在授课过程中,共使用三节微课,设计七份导学案,七张表格,分别是表1鲁迅先生大事年表,表2情节命名,表3人物形象归纳,表4祥林嫂的事件梳理,表5祥林嫂人物刻画,表6祥林嫂年谱简表,表7鲁四老爷人物刻画。

在总结体验阶段,通过观看电影、辩论会、演课本剧等合作学习活动深度体验小说人物情感,理解小说的主题。选择经典影视作品《祥林嫂》,利用晚自习时间和学生一起观看,通过分小组讨论探究来理解文章主题,引导学生针对祥林嫂的死因开展辩论会。设计课本剧表演环节:让四个小组的学生表演“祥林嫂向周围的人倾诉”这一片段。一个小组表演时,另外三个小组的学生做观众,当评委。这样,在合作竞争中,学生顺利地把握了文章主题。为了充分挖掘听障学生潜能,还布置课后任务,让学生自编自演《祝福》中某个片段。这几个环节充分利用听障生丰富的肢体语言,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活动中,符合新课程改革中发掘学生潜能这一指导精神。

(三)落实分层教学,实施精准教学,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精准教学实施重点在于了解学情,调整教学设计,重构教学流程,做到能面向全体,尊重差异,实现个别化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本教学案例中,预习阶段运用问卷星进行学情调查,根据学情教师设计不同的课程资源包、不同的任务单、不同的导学案;课中运用101教育PPT后台大数据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再根据收集的数据调整教学进度,更好地实施分层教学:包括设定共性与差异性的教学目标、提供点餐式的教学资源、设计不同难度的任务单及导学案、布置适合各个层次学生的练习及作业等。课后阅读拓展及活动体验阶段,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发不同的阅读材料,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分配不同的辩论或表演角色,让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跳一跳”可以摘到桃子,让每一节课每位学生都学有所得,尽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

(四)实施全方位多元化评价,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0年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数字化下听障语文课堂对学生的评价,不仅是关注学生在学习中所获得知识的多少,而且更要关注各方面的能力发展,在《祝福》一课的教学中,主要实施以下集中评价方式:

1.学生自主评价。(通过课堂回答,实现过程性自主评价)

2.学生互评。(通过小组讨论,课堂补充实现学生之间互相肯定或补充)

3.智能评价。(平板观看视频微课、平板答题,后台大数据即时反馈完成情况,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效果)

4.教师评价。(根据个体差异采用全过程多元评价)

5.课后通过问卷调查,综合评价。(利用问卷星进行线上问卷调查,根据问卷调查收集数据)

结束语

总之,《祝福》一课在数字化教育环境下摸索信息技术与听障高中小说教学深度融合的路径:通过指导学生借助网络平台资源自主预习、借助微课、问卷星、101教育PPT等多种信息技术,分板块教学,泛读相关课程资料、观看电影、角色扮演的方式深入文本,理解本文所蕴含的主旨,既提高学生的小说鉴赏能力,又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还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实现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有效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4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2020(5):43-44.

[3]兰梓心.作为“定篇”的祝福教学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21.

[4]倪文尖.小说的读法与教法漫谈:以祝福教学为中心[J].名作欣赏,2015(5):97-104.

猜你喜欢

祝福深度融合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论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
读写结合,让《祝福》闪烁时尚的光泽
从女性独立人格缺失出发,解读《祝福》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