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流行语构式“ 我太X了 ”探析

2023-08-19陆薇薇

今古文创 2023年29期
关键词:句法语义

【摘要】网络流行语构式“我太X了”不仅在网络语言环境中被高频使用,在人们现实生活的交流中也经常出现。“我太X了”作为一个具有感叹意味的新兴流行语构式,其变项X的语义与常见用法相比较,发生了词义的转移、词义轻重程度的改变和词义的缩小等改变。该构式使用第一人称单数形式,将程度副词“太”和语气词“了”搭配使用,变项X以单音节为主。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构式;“我太X了”;句法;语义;语用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6-8264(2023)29-0122-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9.037

“网络语言是一种新兴的语言形式……广义上的网络语言是指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和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及网民在聊天室、BBS等通信平台软件上常用的词语及符号。”[1]“我太X了”是近几年兴起的网络流行语构式,目前仍较高频率地出现在网络空间和现实生活里。这些流行语本身和相关的表情包都被网友们在网络生活里广泛使用着。本文将从多角度对该构式进行分析,以期加深人们对“我太X了”的理解,帮助人们更理性地对其进行运用。

一、“我太X了”的句法分析

(一)充当句子成分

(1)以为自己已经把工作做得完美了,结果并没有,我太菜了是事实。(新浪微博2019-12-31)(作主语)

(2)跟朋友打游戏一直落地成盒,我一直认为是对手太厉害了,今天才发现是我太菜了。(新浪微博2023-02-26)(作宾语)

(3)印象深刻的瞬间王一博拿了一把写着我太难了的扇子。(新浪微博2023-03-21)(作定语)

(二)作为单句或分句出现

1.作为单句使用

(4)蛋蛋:“我太难了!”(新浪微博2023-04-05)

2.作为分句出现

(5)我太牛了,从万邦走路走到天汉大剧院,自己都佩服自己。(新浪微博2023-04-08)

该构式可在句子中充当句子成分,作主语、宾语和定语的情况比较常见,也可以作为单句使用,常用于接话者直接回答发话人问题的场合,或用于说话人直接表达情感、态度的语境中。有时该构式会作为分句出现,从而确保句子的完整性。

二、变项X的语义变化情况

该构式的变项X主要是形容词。能进入X的各类词与它们在现代汉语的常用语义相比较,情况可分为三方面,即语义的转移、语义轻重程度的改变和语义的缩小。

(一)语义的转移

语义的转移指进入“X”的词所表达的含义此前并没有出现过,即语义重心发生了转移,有时原词X的词性也会发生改变。例如:

(6)今天中午没办法休息,一会马上要出去找文件,我太南了。(新浪微博2023-03-26)

(7)夜灯和玫瑰,还有这个色调,我太可了。(新浪微博2023-02-08)

(8)我太佛了,演唱会怎么办?已经开始焦虑了,以后每天超话发帖,不能只是签到了。(?新浪微博2022-02-28)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对“南”的解释可以简要概括为三类:1.方位词。2.南部地区。3.姓。“可”的义项包括:可1:1.动词。表示同意或适合、符合。2.动助动词。表示允许或可能,也表示值得。3.副词。大约。4.介词。可着。5. 早期白话里往往表示(病)好;痊愈。6.姓。可2:1.连词。表示转折。2.副词。表示强调。或加强反问语气。或表示疑问的语气。“佛”的解释包含:1.佛陀的简称。2.佛教徒称修行圆满的人。3.佛教。4.佛像。5.佛号或佛经。[2]

例(6)可知“我”面对的是中午得不到休息,还得继续出门工作的情况,身体和心理都深感疲惫,觉得自己身处的情况很辛苦、艰难。不难发现,例句的“南”与“难”的含义一致,而非其本义,该语义与原义毫不相关,仅仅是采用“谐音”的方式,使麻将桌上的“南风”增添了新的感情色彩,使该短语更具趣味性。

例(7)表达了“我”对这些场景和色调感到非常满意,很想推荐给更多人共享喜悦。此处的“可”改变了词类,属于“形容词”的用法,其含义可包括“喜爱的”“推荐的”,因此可以被副词“太”修饰。“我太可了”这一表达常被运用于主体“我”认可面对某种情形、人或事物等,而这对象本身于主体而言是“值得的”,因此这里的“可”与原义之间依然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例(8)中的“我”在面对演唱会临近时感到了焦虑,因为之前的“我”状态不积极,只签到而没有更多举动,整体上呈现一种比较“丧”的随缘的心理状态和处事方式,因此决定进行改变。此处的“佛”由原本的名词变成了展现人的状态的形容词。原义的“佛”与佛教有关,一般意义上,佛教的核心思想与“空”有关,即“缘”“无欲求”等,渐渐地在网络环境中就产生了“佛系文化”,也影响了“我太佛了”中“佛”的含义,因此两者仍有一定的关联。

(二)语义的轻重程度改变

语义轻重程度的改变指的是进入变项X的词在网络空间中被不断地使用后,其意义的轻重程度发生了改变,一般是原义重,今义轻。例如:

(9)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许多人的生活轨迹……首届“居家留学生”应运而生。他们自我调侃说,上的是“家里蹲大学”,直呼“我太难了”!(央视网2021-01-07)

(10)我太惨了,拔个智齿还能刚好扁桃体发炎了,然后到目前为止,我感觉有咽喉炎复发的趋势。花钱找罪受。(新浪微博2022-01-07)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难”的解释主要有:1.形容词。取“易”相反的含义。2.动词。使某人感到困难。3.用在动词前,表示使人不满意的性质在哪方面;不好。“惨”的解释包含:1.形容词。悲惨;凄惨。2.形容词。程度严重;厉害。3.凶恶;狠毒。[2]例(9)展现了疫情之下留学生们无法正常地出国学习,无法亲身体验国外的学习生活,被迫成了首届“居家留学生”的无奈。例(10)中,本来拔了智齿可以使自己的口腔问题得到解决,却不料接连引发“我”身体上的其他疾病,各种病痛的叠加使“我”感到非常痛苦和烦躁,同时也后悔自己做了拔智齿的决定。

在以上两个例句中,“难”和“惨”的基本语义没有发生变化,没有产生新意。但是对比一般的用法,如“事情难办”和“情况惨烈”,可以发现一般的用法多是指向事物本身,即客体的“难”和“惨”,客观性较强。进入“我太X了”的结构之后,“难”和“惨”指向主体“我”,主观性较强,多用在倾诉自身遭遇的语境中,有释放内心压力,寻求情感共鸣的作用,词义的表达程度相对较轻。如例(9)中留学生们失去了在国外生活的乐趣,但与以往的留学形式相比,该“留学”方式也包含某种别样的趣味,是一种新奇的体验,并不全是令人不快的感受。

(三)语义的缩小

语义的缩小指某个词进入网络流行语“我太X了”之后,其语义范围小于原本常用的情况,且在一般情况下会包含在原本的语义范围里。例如:

(11)谁能想到,我煎个饺子都没能一次成功啊,不是我不喜欢做饭,是我太菜了……(新浪微博2023-04-09)

汉字“菜”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里有以下几个释义:1.能做副食品的植物;蔬菜。2.专供食用的。3.专指油菜。4.经过烹调供下饭下酒的蔬菜、蛋品、鱼、肉等。5.形容词。质量低;水平低;能力差。6.姓。[2]

“菜”一词进入网络流行语“我太X了”这一结构使用的是其形容词的语义。根据词典的解释,可以发现“菜”在一般情况下既可以修饰“物”,说明“质量低”;也可以修饰人,说明某人在完成某事时“水平低”或“能力差”。例(11)的“我”表示自己并非不爱做饭,只是由于能力不足,水平不够,连煎饺子这样的小事都失败了,因此感慨“我太菜了”。综上,可推知“菜”进入该网络流行语之后语义缩小了,只留下与人有关的意义。

三、“我太X了”的语用意义

“语用是指人们在一定的语境中对于语言的实际运用活动,特别是话语表达和话语理解等活动……话语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两大显著的特点:一是语意具体化,二是产生言外之意。”[3]句式“我太X了”的语用意义并非各组成部分的简单相加,此处将重点分析该句式在具体的语境中的语用意义及言外之意。

构式“我太X了”原本只是用来表达说话者本人对于自身某种处境的感叹,且句式本身带有更为强烈的语气,加深了“X”的程度。但这些结构在网络语言环境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了“调侃”“戏谑”“赞叹”等意味,“X”的词义也发生了变化。这些新增的语用意义无法严格地从结构的组成部分直接推出,例如:

(12)一男子因恐高过玻璃栈道时害怕,被保安搀扶着往前走。该男子不敢低头往下看,一直仰头看着天,实力演繹“我太难了”!(人民日报官方微博2019-10-07)

(13)上学忘记买定期,刷了三天公交卡发现直接把一个月的路费给刷掉了,我太牛了。(新浪微博2023-04-10)

结合词典的解释和具体的语境,我们可以推断出:例(12)中的表层含义是该男子走玻璃栈道时因恐高而产生的担心、紧张以及恐惧的心理使其整个过程显得极为艰难,以至于需要在保安的搀扶下才能继续往前走。一句“我太难了”将其恐惧和艰难凸显得淋漓尽致。而该男子全程仰头的情景也无疑给旁观者增添了许多调侃意味,确实称得上“实力演绎”。该男子和围观者都会对这样的画面印象深刻,甚至发出同情、戏谑等各种感叹。例(13)中的“我”由于一时疏忽导致三天花完了一个月的路费,造成了不小的损失,但已经无法挽回,只能用“我太牛了”反向调侃自己“太厉害了”,以此达到减轻心理负担的效果。

综上,我们可以推知“我太X了”是一个具有感叹意味的新兴网络流行语构式。其语用义可基本概括为:表达说话者对自己所面对的某种情形表示主观的调侃、戏谑或赞叹等含义,具有主观认定的功能,能够直接体现说话者的立场或情感态度。

四、“我太X了”的主要特点

(一)使用第一人称单数

网络流行语构式“我太X了”在具体的运用情境中,表达的是以“我”为主体、对某种状态的感叹。根据上文可知,通常情况下的“我”是作为实际的说话人/书写者存在的。这种用法最为常见,可以直接地体现说话人的情感态度和观点立场。有时是使用者以事件参与者(单个人)的口吻来说的,这种用法不会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第二或第三人称,因此往往可以有效地展现出事件参与者的情感或立场,也能拉进与读者或受话者的距离,能更好地进入“我”的角色;还有一类是使用者以某一群人的口吻进行运用的,不使用“我们”“你们”等复数形式,一方面遵循了口语中的流行语追求精炼的原则,另一方面以群体中某个人为代表概括所有人的心态,能够体现所表达情感态度的典型性、代表性。

(二)程度副词“太”和语气词“了”搭配使用

在日常的语言交流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单音节程度副词是“很”与“太”,其中“很”的使用频率最高,但该网络流行语选择了“太”。主要的单音节语气词有“了、吧、啊、嘛、啦”等,该网络流行语选用“了”。由此形成“我太X了”的搭配,该部分将探究选择此搭配的原因及其在语用中的作用。

究其原因,我们发现“大多数绝对程度副词都不能与‘了配合使用,构成感叹句,‘太例外。”[4]从语言表达的形式上看,“太+X”进入句子中后在句末常常带上语气词“了”,而“很”基本上不与“了”同时出现。若程度副词“太”和语气词“了”同时出现,往往说明某种情况已经发生或者表示性状已然。“太”在语义上具有[+已然性],因而与表示性状已然或已定的“了”语义兼容,“很”具有[已然性],从语义上排斥“了”,并体现为语形上的不共现。尤其当“太”修饰的是单音节成分时,“了”同时起着调节韵律和完句的作用。[5]如“这张照片我太可了!”该例句中“我”的感叹已经产生,以“我太可了”作为整个句子的结尾,如果缺少“了”将导致无法成句的情况,其韵律也会被破坏。

析其作用,我们发现“我太X了”的搭配本身不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其语用中的感情态度的情况往往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推知。根据“X”的感情色彩,该搭配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当X表达赞叹、欣赏的肯定义时,句子的感情表达程度将会在原有意义的基础上加深。如:“这顿火锅我太可了!”表达的是“我”对这顿火锅非常满意,进行了高度夸赞,语气也得到加强。二是当“X”是贬义的词语或表示说话者消极的情感倾向时,整个结构的否定意义会有所舒缓,此时的“了”往往发音较轻。如“我期待已久的电影今天上映了,但又想去参加朋友的聚会,我太难了!”实际上两个选择的结果都能给“我”带来积极的体验。说“我太难了”只是表达程度轻微的“抱怨”,且隐含着“兴奋”的心理因素。

(三)X以单音节为主

通过上文的例句,我们可以发现在该构式中能够进入变项X的词主要是单音节的形容词,但有时单音节的X可以替换为与原词意义一致的双音节形容词,例如:

(14)今年提倡就地过年没办法回家,年货也不想置办,我太佛系了。(新浪微博2022-01-27)

(15)华流音乐节首站全阵容官宣,这个阵容我太可以了!(新浪微博2023-03-28)

例(14)中“我太佛系了”与“我太佛了”意义相同,同样表达“我”随缘、无所谓的心态和行为方式。例(15)“我太可以了”与“我太可了”含义一致,体现“我”对音乐节阵容非常满意,表达了对它的期待值很高。

但X为双音节词的使用频率远小于单音节的情况,主要是因为单音节形容词本身概括性较强,且单个字的用法使整个网络流行语更为简洁,读起来可以更加节省时间和力气,符合语言经济原则。

五、小结

网络流行语“我太X了”是一个具有感叹意味的新兴流行语构式,其语用义在于表达说话者对自己所面对的某种情形表示主观的调侃、戏谑或赞叹,具有主观认定的功能,能够直接体现说话者的立场或情感态度。其变项X的语义与常见用法相比较,发生了词义的转移、词义轻重程度的改变和词义的缩小等改变。该构式使用第一人称单数形式,将程度副詞“太”和语气词“了”搭配使用,变项X以单音节为主。该构式从出现以来不断发展,不仅在网络语言环境中被高频使用,在人们的现实生活里也经常出现,其今后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运用及其可能发生的演变值得我们继续关注。

参考文献:

[1]徐朝晖.当代流行语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纂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3]邢福义.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李宇凤.程度副词句法语用特点的调查研究——兼论程度副词量性特征与其句法语用特征的对应[J].汉语学习,2007,(2):36-49.

[5]廖娟.“很”、“太”的共时与历时考察[D].湖南大学,2012.

作者简介:

陆薇薇,女,壮族,广西贺州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语用。

猜你喜欢

句法语义
句法与句意(外一篇)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语言与语义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疑问词“怎么”句法功能的演变及其动因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
信息结构与句法异位
“深+N季”组配的认知语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