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路向:把握生活脉搏 提升育人品质

2023-08-19陈瑞文福建省长汀县实验小学

基础教育论坛 2023年12期
关键词:生活化法治道德

陈瑞文(福建省长汀县实验小学)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理论。他认为,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意义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更是如此。教师需要准确把握生活脉搏,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基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相关的课程内容,开展生活化教学,使学生的课程学习与学生生活融为一体,解决道德与法治学习中的知行统一问题,从而提升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品质。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一)融入生活元素,提升学生兴趣

道德与法治教学需要将生活作为教育的中心,课程教学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教育的内容以及教育的方法,也需要紧密围绕学生的实际生活安排和设置。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避免对相关理论夸夸其谈,而是需要在具体教学中融入生活元素,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场景中加以体会,这样才能将自身的体验内化为自身认识,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提升学科教学效果。

统编版小学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我们是班级的主人”课程教学中,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集体意识,提高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基于“生活即教育”理念,教师可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学生校园生活,融入生活元素。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进入小学阶段以来,班级的学习生活中在班委会的组织下开展了哪些具体工作,借此体会班委会在班级中的工作职责;在此基础上,体会班委会的产生过程。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领会班委会的民主选举程序,在懂得什么是“民主”的同时,意识到自己和班委同样具有参与班级建设的责任和义务。

(二)引入热点话题,促进知识内化

信息时代下,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渠道更加开阔,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需要注重体现学科教学的时代性特征。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引入社会热点话题,不但能够让课程更富时代感,还能以此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探究兴趣,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形成适合自身发展和适应时代发展所需的关键能力。

统编版小学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土 我们的家园”课程教学中,教材采用了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了我国的国土状况。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本章节内容时可以引入当前世界关注的“台海”话题。教学中,教师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弥补教材内容的不足,不仅赋予道德与法治学科更强的时代感,还能让学生从中更多涉猎教材以外的学科知识,让学生具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在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自己生活的世界,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让维护祖国和平统一的思想和理念得以延承。

(三)挖掘生活实例,加深学生理解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在创编过程中遵循着三大主线,即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而在“儿童与社会”为主线的内容之中则运用了大量“引古喻今”的方式。比如统编版小学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课程中,教材中引入了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名言警句,在“阅读角”列举了“鲁女爱国”的事例。这种方式虽然同样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但是,与小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叶圣陶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可根据教学需求,采用具有生活性和时代感的案例作为教材的必要补充,实现教学内容的拓展。

二、教学形式生活化

道德与法治课程具备生活化的基本特征,课程教学需要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作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由此可见,课程在设置和创编之初便充分兼顾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特点,需要让学生亲历体验、感悟的过程,从中获得成长。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形式上作出相应转变,实现教学形式生活化,让学生在轻松、愉悦氛围中思考,在真实活动中积累生活经验,丰富阅历,孕育优秀道德品质。

(一)营造生活化氛围,体味生活

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转变以往知识化教学方式,努力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氛围,与学生之间构建一种相互尊重,互相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打破传统教学僵化的氛围壁垒,让道德思想和理念能够悄无声息地渗透每个学生心田,引发学生的思考和体悟。比如:统编版小学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一单元的“快乐学习”教学中,教师不妨改变以往的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的教学方式,而是采用“围坐”的形式围绕教材提供的话题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教师可以参与其中,引导学生回顾三年来在小学期间的学习经历,想一想有哪些收获、哪些快乐,自然而然会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一直陪伴在自己身边,自己在“学习”中逐渐长大;同时,教师也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讲一讲自己是怎样在教学的同时不断学习的,让学生深深体会到“学习”是让自己不断成长和发展的途径和手段,学习不但能够增长自己的见识,增强自己本领,还能为国家和更多的人做贡献。不仅自己要学习,老师也要学习;不仅现在要学习,长大了也要不断学习。教师可以在生活化氛围中与学生畅谈、互动,这样既可将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思想和理念渗透给学生,又能牵引学生思路逐渐走向深入,让学生在无意识中受到思想和道德教育,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从而实现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无痕教学。

(二)开展生活化活动,回归生活

新课标强调,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需要在教师指导下,使儿童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遵循新课标指导,教师可将目光从教室中投向更加开阔、更加贴近学生的环境中。通过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活动,让教育回归生活、回归社会、回归自然,实现开放性的道德与法治教学。

观察是学生接收外部信息最为直接的方式。通过观察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发现许多与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相关的元素,进而将生活与学科内容联系起来,用生活元素促进学生理解学科知识,让学科知识指导学生体验生活。比如:三年级小学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三单元“我们的公共生活”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间活动中观察同学们开展的各类游戏,在玩耍中观察游戏的规则,记录下游戏名称和游戏规则;抑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上学时,一边行走,一边观察马路上车辆的通行状况,从中积累大量生活元素,感受“规则”在生活中的存在,体会“生活处处有规则”,使学生意识到“有了规则,生活才更加有序”,让学生逐渐形成对“规则”的正确认识,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

新课标指出,道德寓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良好品德的培养必须在儿童的生活中进行。基于此,教师可以围绕学生生活开展教学活动,以此,帮助学生形成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体悟,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例如“我们的公共生活”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出教室,和同学们一起走进社会公共场所去参观、访问。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附近的公园参观,在绿荫环绕,风景秀美的公园中,随处可见温馨提示,提醒人们爱护公园绿化,禁止在公园内采摘;走到餐厅门口,便可清晰地看到门上粘贴着“推”“拉”,提示人们注意开门的方式,等等,从中实际感受社会生活中也是处处有规则。

三、教学手段生活化

(一)内容讲解生活化,强化心灵触动

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在课堂上的不同讲解方式能够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学习感受。教师的旁征博引,高谈阔论很容易让学生被教师渊博的知识所折服,形成对教学内容和知识理论的认可;而教师将生活作为素材进行抽丝剥茧式的层层分析,更容易让知识理论浸润学生思想和心理,令其获得感化。因此,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需要注重运用生活化讲解方式,以此增强对学生内心的触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感染,生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例如“爱心的传递者”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日常生活通过设问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比如:“上学路上,如果突然下起大雨,你此时没有带伞,你会想到什么?”“此时如果有同学跑过来和你共撑一把伞,你心里会有什么感觉?”“你愿不愿意和这样的同学交朋友?”“为什么愿意和这样的同学交朋友?”教师在本课教学中避免了单纯的语言教化,而是采用设置生活化问题层层引导的方式,让学生独立思考、判断,随时调整和控制着学生的思维路径,将他们逐渐引向对“爱心”的思考中。

“问题”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在问题的启发下学生会逐渐意识到,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困难,希望能够有人提供帮助,而其他人也会产生和自己一样的心理,需要自己的爱心和帮助,而且通过自己的热心帮助,还能获得他人的信赖。

这种渐进性、生活化的引导方式更加容易获得学生心灵反馈,让学生将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融入对问题的理解中,逐渐加深对道理的认知并将这种认识转化为自身适应社会生活的必需品格,反映到学生的道德行为上,使其能够“知行合一”,从而提高道德与法治学科思想教化的效果。

(二)课后练习生活化,巩固课堂所学

课后练习是促进学生将道德思想内化的过程。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模式中,教师通常以布置课后书写任务的方式,令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和内容。不仅增加了学生课业负担,占用了学生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还很难达到培育学生道德品质的最终目的。对此,教师需要转变以往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布置一些具有生活化场景的体验任务,以此达到巩固课堂所学的效果。

比如,统编版小学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从‘白色污染’说起”课程教学中,需要让学生认识到“塑料”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两面性,塑料既能够给人类带来便捷,又能够给生活环境带来污染。本课教学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社会调查类的任务。比如:和爸爸、妈妈一同到菜市场或超市购物,观察半个小时中人们使用塑料袋的数量;访问售货员阿姨,每天需要用掉多少个塑料袋?观察路边的草地上、小河边有多少由塑料袋产生的垃圾?想一想怎样才能够减少这种“白色垃圾”?

教师布置的课后学习任务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不仅符合当前教育政策的要求,实现课后学习任务的弹性化,还能促进学生认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汲取知识营养的方法和意识,促进学生将正确的道德认识付诸生活实践。

总之,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德育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关键时期,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养的主要途径。“生活即教育”,教师需要在新课标指导下围绕学生认知特点充分挖掘生活化教学元素并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从而提升课程教学效果,优化育人品质。

猜你喜欢

生活化法治道德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