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下的初中思维成长型课堂山东省烟台开发区实验中学课堂改革“成果要报”

2023-08-19李成满张锦玲马淑晓郭江翠吴梦莎于洁梅

基础教育论坛 2023年12期
关键词:成长型双减学科

李 环 魏 静 李成满 王 丽 张锦玲 车 笛 马淑晓 郭江翠 吴梦莎 孙 洁 于洁梅

(山东省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中学)

编者按:山东省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中学自2013 年起,开始进行优化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学校“初中思维成长型课堂教学研究”被立项为2021 年山东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年度课题(批准号:2021ZC200)。2022 年2 月,学校获评山东省首批全环境育人规范校,重点在践行全环境育人理念,落实“双减”工作要求,深化教育管理改革和课程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创新探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初中思维成长型课堂教学研究述评

随着“双减”政策的提出,寻求课堂高品质势在必行。教育者既要落实学科教学育人理念,也要探寻学科教学育人本源,从而建立学生认知思维与学科思维之间的联系,打造有深度、有内涵、更有思维含量的高品质课堂。《初中思维成长型课堂教学研究》这一课题明确提出“学科思维育人”,从促进初中学生思维发展的视角,通过理论和实践研究给出适合于初中学生思维发展的课堂建设内涵,形成序列化的体系和策略,为课堂改革注入本质内涵。

思维成长型课堂的核心价值

《初中思维成长型课堂教学研究》基于我们长期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持续关注。学生课堂上学习是否真实发生,是否达到深度学习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科思维培养恰恰是学科核心素养核心所在。因此,初中思维成长型课堂建设,是为了探索建立普适性的促进初中学生思维成长的策略方法体系。其目标是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通过深度学习过程实现,关注的是学生最终思维品质的提升。

思维成长型课堂将初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作为学校课堂的核心追求,旨在通过学科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的学科关键能力。探索建立可操作性的思维活动流程,建立思维培养策略方法体系,促进学生思维品质优化提升,通过思维提升落实学科育人。

学科思维是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内容,思维教学是学科教学的核心,是指向本质的深度学习。初中阶段是学生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跨度比较大的时间段,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适应学科任务,培养学科思维品质,顺利进入高中具有重要影响。

我们专注初中思维成长型课堂建设,主要探索包括对思维课堂教学流程进行课堂检验,并赋予其学科内涵,探索深度学习策略;在探索过程中,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进行积极思考,教会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反思能力,并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学生思维的自我规划、明确、调节、修正是思维教学研究不可回避的问题。由于学科限制,需要老师们提出契合学科及学生实际的研究点,在常规课堂中思考实践,最终形成真正的思维成长课堂教学策略。

思维成长型课堂的研究内容

(一)思维成长型课堂教学理念研究

本课题立足课堂,着重研究各学科思维成长型课堂理论构建及结构体系研究(从素养落实和思维成长的视角)。研究深度学习理论引领课堂的思维教学,研究大单元教学理念如何优化课堂思维结构以及信息技术如何赋能课堂,实现学生思维的进阶式发展;研究各学科核心素养对思维品质的阐述,如何分学科、分课型将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进而追溯课堂本质;同时,研究思维心理学如何将思维进行归类,利用心理学理念解读思维,奠定研究基点。

本课题研究特色的本质在于在研究过程中会不断丰富理念内涵,将泛化理论具体为促进学生思维成长的理念呈现。

(二)思维成长型课堂教学基本策略研究

本层面主要从横纵两个方面探索:横向上进行各学科思维课堂教学设计研究,如学科思维课堂流程研究;学生思维过程中有效自我监控策略研究;学科思维方法可视化研究;以批判性思维为代表的高阶思维培养策略研究;学生思维品质学科化提升并有效迁移策略研究等等。纵向上对学生的思维进阶策略进行研究,对在思维进阶方面遇到的思维阻碍及其突破思维阻碍的方式方法等进行研究。

(三)学生思维发展评价体系研究

评价策略是本课题的难点,从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进行:一是初中学生思维进阶的评价策略研究,确立学生思维发展的评价指标;二是学生思维过程评价研究,主要解决课堂上诊断学生思维过程有效性进行的评价指标设计;三是针对教师层面思维教学设计的品质设计有效评价指标,四是关注初中学生思维差异的评价研究。通过不同侧重,打造出一套测评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为教师思维课堂的设计提供参考,为学生思维进阶提升提供自我评估的标准。

思维成长型课堂的实践成果

(一)确立了科学的主题式案例研修思路

“思维成长型课堂”教学研究以深度探究思维成长型课堂基本理念、基本策略和评价体系引领课堂建设为顶层规划,采用行动研究的方式,聚焦“学生思维能力”与“学科思维能力”培养,以“学科核心素养”“单元整体视角”“教学评一致性”“信息技术”等多元因素融合为手段,经历主题确立、系统规划、课堂实践、反思调整、特色推广五个阶段。构建出“理念+要素+策略+评价”的课堂研究基本框架,并对完整的思维活动流程进行探究和归纳,确立了“主题设计—实践观测—问题探寻—策略研讨—目标改进”的科学的主题式案例研修思路。

(二)形成了系统的“思维成长型课堂”研修体系

“思维成长型课堂”以“思维”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引领,结合学校课改特色,确定研修主题,通过深度体验学科特质,融通多元课改理念,建立学科框架体系,为学校深度课堂建设提供整体规划,逐步形成了三大特色:

一是分拆主题推进。校本研修每学期通过五个子主题进行进阶式研究,各教研组针对“思维成长型课堂”五个子主题的推进配档进行切实研究,每月一个主题,打造本组相关主题课例,并按照时间配档进行课例研讨,形成听课、磨课、评课、阶段总结一体化,打造精品案例,形成一个递进的研究脉络。

二是采取“研讨课+常态课+观摩课”三课协同的形式,确定主题,分课型多次研讨,最终在常态课中应用,并在观摩活动中推广。

三是构建“理念+要素+策略+评价”课堂研究的基本框架,并对完整的思维活动流程进行探究和归纳。

教师通过“思维成长型课堂”主题探索,广泛研究多元智能、深度学习、思维心理学等理论,探究具有学科特色的思维成长课堂要素、课堂策略以及课堂评价,形成课堂研究的系统化思路,以此融通所有的课堂研究,让课堂研究落到实处。

(三)形成了线上线下混合式课题研究策略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思维成长型课堂”校本研修推动课堂教学关系的深度调整和课堂思维模式的重大变革,引领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组织管理等方面作出全方位变革,从根本上改善学生的课堂状态,改进学生的学习习惯。

疫情期间,为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应用信息化与学科整合的能力,开展了“信息技术赋能线上教学课例研讨”活动,引领教师科学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深化课堂研究,科学使用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形成了线上“思维成长型课堂”主题课例研讨新模式,并针对各学科不同课型进行各年级主题课例研讨,优化了课堂教学,打造了各年级各学科不同课型的课例样本,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助力。

“思维成长型课堂”校本研修引领教师提升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式,提升课堂品质,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极大提升,核心素养得到有效培养,在各类教学成果测评中,我校学生均位于区域领先地位。且多次举办区域跨区域课堂观摩活动,辐射带动区域课堂教学的发展。(本文执笔:李环 魏静)

初中生语文思维能力培养实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对“思维能力”的定义如下: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思维具有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笔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基于学程优化的思维能力培养实践,在开展散文《白杨礼赞》教学时,以“读”作为本课设计的主线,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优化,设计6 个学习活动,以便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习活动1:速读课文,话说白杨。

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用“作者赞美了_____的白杨树”的句式来说一句话。调动学生的直观感受,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明确作者是从白杨生长的环境、形和神三个方面进行了赞美,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和直觉思维。

学习活动2:自读课文,感环境美。

将问题“自读课文第2 段,思考文中写了什么样的高原?”前置,让学生在自读时进行思考、分析和比较,关注段落中赞美白杨的词句,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明确作者是从“黄绿错综(色)、无边无垠(广)、坦荡如砥(平)”来对黄土高原进行了赞美,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接下来,沿着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感受:一开始是“雄壮”或“伟大”,最后感觉到“单调”,思考其背后的原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这一变化,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师生合作朗读的方式,学生朗读第3 段,教师朗读第4 段,体会作者这样写作的目的。学生会比较容易地发现,第2 段描写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是为描写白杨树的形象作铺垫。在这个环节中,通过归纳和比较,重点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学习活动3:合作朗读,品形神美。

为了品味白杨的形美和神美,采用男生和女生分角色朗读的形式进行。先划分第5 段的层次,再合作朗读,朗读前教师进行朗读提示(逗号间要停顿,形容词要重读,注意标点符号)。第1 层文中有对于白杨干、枝、叶和皮的描写,写出了白杨的形态美,属于实写;第2 层文中出现了“力争上游、倔强挺立、努力向上、不折不挠”等形容词,写出了白杨的气质美,属于虚写。通过合作朗读,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通过对内容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学习活动4:赏读课文,悟象征美。

《白杨礼赞》第7 段和第8 段是写得非常美、非常有气势的段落,非常适合朗读和赏读。学生先朗读课文,然后思考其美在什么地方,以“我认为写得好的是______”或“我认为写得美的是______”开头,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独到的见解。利用赏读的形式,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美,在表达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也对白杨所象征的对象有了初步的把握。

学习活动5:对比朗读,解象征意。

将第7 段中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让学生进行对比朗读,感受标点和句式的妙处,进一步领悟白杨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然后,再齐读缩写后的白杨礼赞,形成对白杨树的形象认知和对白杨精神的理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辩证思维。

学习活动6:问题思辨,弘扬精神。

创设问题情境:“在抗战时期,《白杨礼赞》激励了广大爱国的热血青年,为了抗战的胜利舍生忘死、前仆后继,新时代是否需要弘扬“白杨”精神?又该如何弘扬“白杨”精神?”,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以男女生分组发言的形式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树立、弘扬并践行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贴近散文教学的实际,遵照学生语文学习由浅入深、有表及里的原则,围绕“读”这一学习活动设计的核心词,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根据学习内容,开展速读、自读、合作朗读、对比朗读、齐读等多种学习活动,营造沉浸式的课堂学习情境,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扎实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执笔:李成满)

初中数学思维成长型课堂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和“双减”政策的落实,学校教育正面临新的挑战。针对具体学科,思考构建数学思维成长型课堂是烟台开发区实验中学数学教研组必然的研究方向。基于我校思维成长型课堂的建设,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探讨构建数学思维成长型课堂的教学策略。

巧用情境创设,激活思维

情境理论认为,知识是情境的,学习是知识与情境之间的互动,思维是对知识进行整理和处理,如果离开特定的问题环境,就很难真正地培养出思考的能力。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和解决问题,就需要创造一个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环境,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去体验和领悟。

例如,在讲解“等式与方程”内容时,利用生活中的天平引入,以此将抽象的数学定理生活化,同时借助生活化情景让学生体会定理的形成过程。在讲解“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一课时,用一片破碎的平行四边形玻璃引入,让学生探究“如何复原破碎玻璃”这一实际问题,激发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好的问题情景不但能使学生的学习动力得到充分发挥,而且能为思维的发展提供依据。如果我们让学生在问题的解答中培养出数学思考能力,那么在生活中学生则会从数学的角度来看待和解决问题。

借用课堂活动,表达思维

在思维成长型课堂建设中,我们重点关注课堂活动设计,凝练课堂流程,通过自主静思(基于问题,自主思考)、互动析思(呈现资源,合作探究)、可视优思(课堂交流,优化方法)等多种活动方式实现学生多层次的思维表达。

以初四专题复习课“反比例函数中的面积问题”为例,先通过具体题目让学生自主探索反比例函数面积问题的解决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将思考问题的方式通过具体题目实现思维的初步外显,这是学生的第一次表达。然后再进行小组讨论,通过生生互动和思维碰撞,借助语言表述实现学生的第二次表达。最后在交流展示中,通过总结提炼确定解题的通解通法,实现学生的第三次表达。

这样借助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实现多种形式的表达将思维可视化,通过展示、说理、质疑、辨析等多种方式来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

善用课堂小结,结构思维

在课堂小结环节,通过归纳、提炼、思维导图等方法,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建立联系,从而完善知识体系,发展学生的结构化思维。在课堂上,可以大胆地让同学们对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所用的思想方法进行归纳,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思考。比如,在《实数》这一节课的小结中,不仅要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更应该让学生回顾整个数系扩充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仅对整个数的发展历史有了清晰的认识,更构建了牢固的知识体系。

活用迁移应用,拓展思维

优秀的思维素质的发展和形成依赖于思维和认知结构的科学迁移和培养。因此教学中要灵活运用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多解归一、多题归一让学生在发散的基础上进行聚合,从而提升思维品质。

例如,通过例题变式,由一个基本问题出发,设计递进式的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或者通过设计一些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变式问题,拓宽学生思维技能和加深思维的深度。

总之,思维成长型课堂注重激发人的潜能,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关注情境的创设,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要注重课堂活动的设计,实现学生思维的显性表达,更要借力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思维的多角度培养。同时,作为教师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调整教学策略,实现课堂的提质增效。(本文执笔:王丽 张锦玲)

初中英语思维成长型课堂建设实践

学校确立的课堂愿景是保障每一位学生投入高品质的深度学习;对课堂学习的深化设计是以高品质学习培育学生的高阶思维。英语学科在践行深度学习理念的过程中发现,让学生产生高阶思维既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主张,也是深度学习的实现路径。因此,为了落实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必须着眼于思维成长型课堂的建设与发展。

纵向:构建“四年一体”英语进阶式思维成长课堂结构体系

进阶式的思维课堂结构体系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英语思维为核心,基于初中英语学科思维品质综合发展的要求和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及思维发展水平,构建了符合不同年级学生思维层级发展的思维化课堂,制定了符合该年级思维能力发展聚焦点:初一学生聚焦文本的提炼分析能力,初二学生聚焦比较辨析能力,初三学生聚焦归纳总结能力,初四学生聚焦评价与创新能力。不同年级的思维能力聚焦点逐阶递进,这就促使老师以大格局去认识教育的发展演变趋势,以结构化的视角去观察、理解和把握课堂教学,同时清醒地认识自己在教学中的责任和使命,明确课堂改革的内涵和外延,促进新课标在英语学科的发生、变化,最终帮助学生形成初中阶段英语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

横向:探索以发展学生思维成长为核心的课堂实施路径

英语学习课堂设计以教材为载体,通过创设真实的语用情境,引导学生感知分析、比较归纳、评价创新,引发课堂的深度学习,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通过教研组层面、备课组层面的逐级研讨与不断实践,在学校思维成长型课堂的基础上突出学科特色,即激发启思(情境创设激活思维)—自主静思(语料感知启迪思维)—互动析思(问题序列深化思维)—可视优思(思维可视优化思维)—迁移拓思(能力迁移创新思维)。

激发启思——情境创设激活思维。思维成长型课堂的先行组织重在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思维动机。真实情境需要兼具真实性、联结性、引发性等特点,同时注重学生的知识建构,唤醒旧知。

自主静思——语料感知启迪思维。语料是语言学科的主要学习资源,不仅包含阅读语料更包含听力、写作等多样性的语言学习资料。结合语言材料,引导学生发散联想相关的背景知识,启发学生的先行认知,帮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感知归纳、预测推理等多项思维活动架构知识体系。

互动析思——问题序列深化思维。“内容问题化、问题思维化、思维活动化”,用问题序列的不断深化,带领学生逐步实现深度思考。序列化的问题实际上是教师为学生搭建的思维支架,学生以序列化问题为指导,自主思考和探究主题,从而改进思维方式和策略,实现思维的深化。

可视优思——思维可视优化思维。英语课堂通过多样的可视化工具呈现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监控深度学习的过程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等进行总结和反思,形成学生的自我认知策略,促使学生根据任务和目标状态主动选择有效手段和策略,善于自我评价以检验学习效果,从而优化思维发展。

迁移拓思——能力迁移创新思维。这是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的重要区别,也是思维的最高层级。迁移运用既可以是思维训练成果的检验,更可以是创新思维的起点。关注辨析,通过转换角度得出不同见解为学生注入灵活思维活力,这是思维化课堂升华环节。

在英语思维成长型课堂上,教师由讲授者转变为组织者和引导者,更加关注教学过程与学生学习效果的关系。思维成长型课堂对所有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师深入钻研新课标和教材,为学生积极搭建课堂学习脚手架,更使教师自身的思维意识、思维品质和教学设计能力得到了提升和发展。(本文执笔:车笛)

初中生物理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物理核心素养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顺利融入物理知识庞大体系并发展物理思维。以下根据物理教学实践总结培养与发展思维方法策略,做如下探讨。

实践意识的培养

物理实践意识的内涵非常广,不仅包括科学实验探究,也包括学生所接触到的不同的日常实践体验、亲自动手的小实验、对现实现象的好奇、观察、质疑等等。培养实践意识为物理模型的构建提供了经验基础,为物理知识的学习提供了载体,也为知识迁移打好了基础,这本身就是思维成长、思维品质锻炼的过程。我们鼓励学生勤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大自然中的现象、生产生活中的现象,勤思考,多动手。实践意识培养形式多样,包括各种实验类、研究性学习、项目化学习、实践作业等。

注重科学探究的严谨“操练”

科学探究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等七大步骤,对于初次接触物理的初中生来说,进行探究实验、演示实验、测量实验、创新实验,只有经历不同实验的反复操练,才能形成思维的自动化。庞大的物理实验体系是学生的思维训练场,学生在做中思考、质疑、创新、改进,实现学生手脑相互作用,协同促进科学思维的发展。有人曾说,“开窍”就你反复把一件事情做好了,你就习得了这种做事的思维与做事所带来的思维。

物理模型构建能力的培养

构建物理模型是物理学习的主要内容。学生缺乏实践经验,不明白物理过程与生活中实践过的哪些物理场景有联系,根据情境也无法构建起物理过程模型;另外,学生的分析、迁移能力差,根据条件只能分析到过程的第一步,不能推到二步或者三步,不能将思维长度与物理过程的前因后果通过顺推与逆推的方式找到融合点;或者不能发散思维通过其他方法解决问题。这其中涉及思维的整体性、系统性、严谨性、发散性等。

我们的实践主要是通过简易实验探究建构出理想模型,通过理想模型探究获得理论规律,在迁移运用中,从复杂环境中重构相对简易模型,探寻出物理过程的本质,提取出简易模型加之规律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在复杂信息与物理过程中提取核心信息与物理过程的能力,分析去除干扰因素,挖掘隐含条件并建立各物理量的联系。在教学中重在充分利用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和谐氛围中展开充分的对话与相互理解、相互碰撞、相互启发,从而开阔、打通、提升各个层次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批判性等。

课堂上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指向关键问题或者核心内容的优质任务驱动的设置。科学思维的培养过程一般都需经历实践动手、观察思考、迁移应用、创新发明等,很多核心环节非常契合任务驱动或者问题驱动的形式。在学生的思维切入点上设置问题驱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实验设计或创新更多的是在学生思维的阻碍点、增长点上设置问题,为学生点开思路,让学生及时调整路径,将物理探究引入深处;在交流反馈环节则是思维碰撞、思维发散、思维优化提升的环节。通过一套完整的包含思维含量的流程性程序,学生才能真正将知识内化于心并迁移应用。

注重有效的“问”。高质量提问可以触动学生多条思维之弦,可以引爆学生的思维,同时暴露学生学情与差异。

对于物理问题的提问与追问,首先要预设有思维含量的提问,去除简单化、结果化的无效提问,同时也要合理使用有效追问与相互启发。比如学生的错误回答,要追问错误背后的所隐藏的学生的思维障碍,进而纠正错误轨迹。

对于综合性强的物理题目则需要教师在对学生综合能力训练的基础上,根据学情抛出牵引型的问题,引导学生串联物理过程,运用物理规律,理顺自己的思维路径,长期思维的训练学生会逐步实现思维的自动化,主动去“悟”。(本文执笔:马淑晓)

初中道德与法治思维成长型课堂建设实践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回答“成长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的学科。但在实际教学中,对待这门学科,学生不入心问题严重。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而更好的提升学科的育人效果?在学校提出的“思维成长型课堂”这一核心概念的指引下,道德与法治教研组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研究核心素养,思维成长“有内涵”

2022 年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确定道德与法治课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个方面。教研组对新课程标准进行了系统的学习,结合“五四”学制的现状,将课程目标对应教材进行了细致的对照和思考。

核心素养的培养,要建立在学科关键能力提升的基础上,通过主题教研,教研组确定课程的关键能力可以分为阅读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道德情感能力、综合实践能力、政治信念能力等六个方面,这与后来烟台市教科院确定的学科阅读能力、学科思维能力、学科表达能力、情感体验能力、道德实践能力五个方面的关键能力高度重合。

科学规划流程,思维成长“有规矩”

新授课的流程:热点剖析 以案导思—情景体验,自主静思—小组合作,追问析思—导图分类,总结理思—学以致用,迁移拓思。

复习课的教学流程:寻关键词,局部明思—思维导图,整体理思—典例练习,寻误静思—拓展应用,迁移展思—总结方法,自主反思。

流程针对不同课型有所区别。新授课要结合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充分理解新的知识,情境设置要符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复习课要找到学生学习中的易错点、思维停滞点,所以局部和整体的梳理,学生自主的反思非常重要。

实践中出真知,思维成长“有方法”

深度学习的发生助力思维成长。要让学生产生深度学习需要设计具有层次性和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对于道德与法治课来说,任务伴随情景而生。所以,我们需要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思维的发展状况创设解决方式具有个性化与差异性的课堂情景,激发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提出不同的问题,提高学生探究的欲望,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深化道德认同的目的。

及时有效的评价纠正思维方向。或表扬、或建议、或批评的课堂评价是激励学生、指明思考方向的重要手段。在实践中,老师们根据不同课型,创新评价方式。新授课借助调查问卷、学历案等方法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对新内容的接受程度;复习课借助思维导图、自主模拟练习等方法归纳总结,形成整体的认知。除此之外,我们更加重视学生之间的评价,通过同伴的建议,引导学生学会自评、自省。

科学合理的作业延伸思维品质。作业是课堂的延伸,在“双减”政策下,提升作业质量迫在眉睫。教研组进行作业的创新设计,形成了横纵交互的作业模式。纵向作业以思维导图的形式为主,培养学生阅读材料、提炼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横向作业以实践拓展为主,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迁移拓展的能力。例如,六年级设计家庭和校园的小活动,如父母画像、老师的档案、班级生活指南等。八年级的作业走进社会大课堂,借助烟台市公布的一百多个社会大课堂的场所,鼓励学生走进社会、开阔视野。

学校道德与法治教研组的老师们一致认为:思维能力是让课堂起涟漪的风,是促使学习发生质变的钥匙。我们以科学的课堂流程、生活化的情境,借助有序列的问题和有效的教学评价,让学生在课堂中放飞思维的翅膀。同时提质课后作业,在总结反思和拓展实践中,厚重思维成长的力量,助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执笔:郭江翠)

初中历史思维成长型课堂教学策略

初中历史新课标提出“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创新型人才成长奠定基础”,这就要求摒弃一言堂、死记硬背的老模式,立足学生思维发展、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在思辨中感知历史的魅力。

技术创设情景,兴趣引发思考

历史学科特点导致很多学生片面地把历史看作“过去”,主观增加了认知障碍和理解难度。初中学生刚接触历史,在不恰当的认识和僵化的教学模式下,就会丧失对历史的兴趣。好的情境创设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历史认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历史情境的创设带来的便利,AR 技术、网络云平台、时空地图等都可以服务于历史教学。例如,在中国历史第二册《盛唐气象》中,可以用云参观博物馆的方式打破时空限制,让学生置身盛唐情景中,通过文物感知唐代的技术精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在《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一课中,通过《清明上河图》动态图的展示,将课本的冰冷文字化身为热闹生动的街景,会极大激发学生的探索欲。

当然深度思考的发生还需要有问题引导和教师指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提前预设。例如,在云参观博物馆中可以通过唐代侍女俑的文物对比,让学生总结唐代开放包容的文化特点,再进一步思考唐文化在今天的痕迹,从而感知中华文化的一脉相承,体会民族自豪感。

丰富探究形式,转换学习主体

传统历史教学中,往往教师提供史料和问题,学生是按照教师的思维进行学习,课堂探究活动往往时间短,重结果轻过程,学生的思考不全面或处于被动思考,课堂的主体仍然是老师。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需要打破固有模式,教师应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加强课堂与课下的联系,充分考虑学情和学生认知历史的特点,拓宽历史学习资源,巧用项目化教学方式,丰富历史探究形式,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激发学生真正的思考。例如,中国历史第四册《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这两课内容对改革开放政策进行了介绍,其中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性较强,如果仅通过传统的教师讲授、史料分析,学生难免会理解不透彻,而且对于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影响缺乏认识。在此可以联系地方史,教师设计主题,让学生采访身边的长辈,从身边人的口述史中感知历史的变迁,从家庭史变迁联系时代史感知历史的痕迹,感受政策带来的切实变化,同时也可以参观周边的城市展示中心等,寻找老照片、探寻地区发展,通过新老对比感受时代变迁。经过采访和考察之后再进行课堂交流,一方面提出自己在探究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彼此答疑思维碰撞,结合教师的指导和讲解,必然会增进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对历史的感悟。

多元评价体系,提供成长空间

多元评价是实现思维成长的历史课堂不可缺少的一环。首先是评价标准多元化。培养有批判思维的学生,需要创设开放性探究问题。在研读史料的基础上,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得出的不同结论,教师要给予积极引导,如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等问题上就应该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其次是评价主体多元化。为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目标,教学评价的主体也不应只有老师。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实现自我驱动;鼓励互评,互相取长补短;邀请家长评价,拓展学习范围。最后是评价方式多元化。思维发展应贯穿课堂始终,因此应综合运用诊断性、形成性、终结性评价。例如将讨论结果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组内互测展示学习效果、历史报告延续课堂学习等都是可参考的方式。

当今时代,有效提升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是每一位老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尤其对于刚刚接触历史的初中学生而言,这对于能否激发历史学习的兴趣,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发挥历史学科育人价值有重要作用。(本文执笔:吴梦莎)

初中生物可视化教学实践策略

笔者在“思维成长型课堂”建设中,以课堂教学为立足点,把握学科课程特征及其教学本质规律,运用深度学习的教育理念,采用行动研究的方式,聚焦“学生思维可视化”,探索建立普适性的促进初中学生思维成长的可视化策略方法体系,关注学生最终思维品质的提升。

依据工具说出来让无序思维逻辑化

在习题讲评课中,我们经常发现这样的现象:对于出错率较高的题目,教师往往急于给出思路和方法,使题目很快得以解决,但是在下次练习中学生还是容易出现读不懂题目、不知道考点是什么等系列问题。究其原因,学生的“学会”只是来自于“答案的积累”,而忽视了“解出题目的思维方法和过程”。

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借助思维工具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变“依靠感性经验答题”为“运用理性思考解题”。

在具体实践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一套习题分析思维工具模板:本题的关键词是什么?知识点在课本的哪一页?你的思维阻滞点在哪?你可以通过哪些方法解决该思维阻滞点?总结本题出错原因?在习题讲评课中,教师不急于讲题,而是出示该思维工具,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借助思维工具进行错题剖析,然后搭建平台让学生使用以上思维工具科学组织语言,对习题进行讲解。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能应用思维工具去分析题目,解决问题,理顺无序思维,形成系统化、逻辑化的思维体系。

借助工具画出来让抽象思维具体化

我校倡导各学科形成基于大概念、大单元或主题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例如,《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单元的学习正逢疫情学生居家学习,在对该单元进行复习时,笔者巧妙借助思维可视化工具帮助学生梳理构建本单元的知识体系。笔者以2022 年北京冬奥会为背景,创设了单元大情境,以谷爱凌在比赛过程中,感到心跳加快,血压升高,但是她仍然镇定自若出色地完成高难度动作的实例为导入,引出本单元的核心概念“人体各系统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相互联系和协调,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以适应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进而围绕核心概念发散思维师生共同初步构建本单元的概念结构图。接下来笔者给同学提供了多种在线思维导图编辑工具,如XMIND、Mindmaster 等,利用这些软件的多人协作功能,各个学习小组选取其中某几个概念借助思维导图的在线编辑功能,小组合作继续进行思维发散,完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在线编辑技术的应用,可以实时展示不同小组以及不同学生个体的思维,教师以及学生个人都可以清楚地看到概念构建的过程,清楚地捕捉到思维的停滞点和混淆点,通过生生互助以及师生互助,不断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记忆,进而有效构建生物知识体系,让抽象思维具象化。

通过模型做出来让低阶思维高阶化

教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模型建构,提升思维能力呢?笔者及其团队开发了一系列的模型课,例如,物理模型—实物模型专题课;物理模型—识图专题课;概念模型—观念建构课;数学模型—曲线图专题课等。通过实物化、形象化、抽象化的模型建构方法让学生学会理性思考,在探究中理解生命观念,促进学生形成科学思维。

运用多种策略实现思维可视化可以将零散知识结构化、无序思路逻辑化、隐性思维显性化、抽象思维具体化、低阶思维高阶化、普通思维创新化。它既可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又可以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成长;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可以实现知识、思维、素养的全面发展。(本文执笔:孙洁)

“四级作业管理”助力思维成长型课堂教学

落实“双减”政策的根本在课堂,我们学校在“思维成长型课堂”教学研究过程中,坚决避免用量多质低的作业弥补低效的课堂教学,加强四方联动、协同管理,将减量提质的作业设计实践落到实处,以优质的作业管理助推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学校:统筹管理,规划作业策略,聚焦思维成长

学校落实新课标和学科核心素养,以“思维成长”为引领,构建作业管理的顶层规划,完善作业管理机制,探索作业优化策略,实现作业内容、作业形式与课堂教学目标高度衔接,达成作业为课堂教学服务的目的。

各级部每月向家长、学生发放“问卷星”,就作业的“质”和“量”进行检查反馈,杜绝机械重复作业;教务处每学期以年级或学科为单位举办优秀作业展,鼓励教师跨年级、跨学科相互学习和借鉴,设计跨学科整合性作业,不断提升作业质量;各教研组每学期末将优秀作业分类汇总,形成优秀学科单元作业集、特色作业集、融合作业集等资源包,上传学校网盘,实现优质作业资源的校级共享,也为校本研修积累了丰富的材料。

教研组:精准研修,设计作业方案,提升学科思维能力

各教研组立足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引领教师积极探索包括单元作业、课时作业、“项目式”主题综合实践作业等在内的高质量的作业“标准”,制定学科作业设计方案,为备课组作业设计提供正确的方向。

例如,我校生物教研组的作业规划:生物教研组高度重视素养教学,认为素养是学生带得走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深入研究初中生物学学科的实验探究、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模型建构、社会实践四大关键能力,依据各年级学生特点和各单元知识内容,设计了素养优先、纵横交互的作业模式。纵向三个年级的单元作业形式主要借助多种编辑工具画出思维导图,实现抽象思维的可视化,帮助学生明确发展过程,构建整体认知,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文本、提炼信息和总结归纳的能力;横向课时和学期作业以实践创新为主,设计调查类、制作类、实验类、观察类、种植类、剧展类等多彩作业形式,重点培养学生迁移拓展、实践创新的能力。

备课组:控量提质,优化作业设计,实现思维进阶

各备课组科学设计分层作业、弹性作业、个性化作业,积极探索实践性作业、探究性作业和跨学科综合性作业设计。各备课组单元作业设计主要围绕学科大概念,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契合单元教学内容的可视化工具,如思维导图、概念图、流程图等进行知识的系统梳理和反思,训练学生归纳演绎、抽象概括等多种思维方法,实现深度学习;构建聚焦思维进阶的课时作业实践流程,设置基础巩固类(识记、理解)、综合提升类(应用、综合)、自主选择类(拓展、创新)作业,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体现作业设计的递进性、精准化;“项目式”主题综合实践作业设计侧重学科内的知识整合,融入项目式学习理念,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真实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强化学科实践,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教师:指向发展,多元作业评价,激发思维潜能

“双减”政策提出,要“加强作业完成指导”。及时、恰当的作业反馈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作业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选拔”或“淘汰”,而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此,我校坚持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教师评价主体的作用,摒弃“唯分数论”,追求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巧用符号,如笑脸、花朵、大拇指等;常用等级,如A+、A、A-、B+、B、B-和C 等;善用批语,或表扬肯定,或鼓励激励等,从单向教师批改走向师生心灵对话,实现“教”与“学”之间的良性互动,不断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本文执笔:于洁梅)

猜你喜欢

成长型双减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成长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对经营绩效影响的实证检验
在创造中生长
——郑州市创新实验学校成长型课程体系初探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