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链长制的米仓山茶产业链优化研究
——以四川省旺苍县为例

2023-08-19申诗谣

黑龙江科学 2023年11期
关键词:米仓山旺苍县链长

申诗谣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广元 628000)

0 引言

广元市旺苍县位于四川盆地北缘,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受特殊的地理地貌影响,旺苍县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热资源及土壤有机物质丰富,“三废”排放较少,适宜发展A类绿色有机茶园。近年,旺苍县把扶持建设米仓山茶全产业链百亿产业集群作为本地特色产业的重中之重,形成了以米仓山茶全产业链百亿产业集群建设为龙头的现代特色农业“1+3”产业体系。截至2022年年底,旺苍县茶园面积达25万亩,其中黄茶面积达5.1万亩,茶叶产量达8000 t,实现综合产值50.18亿元[1]。

产业是一个业态总称,由有利益连接关系的众多主体组成。各个行业均能形成产业,产业中的各个主体可能经营方式及企业模式不同,但经营对象及范围往往相同,各个主体会围绕同一产品而展开各自的经济活动,并在各个行业内部进行有序分工,实现自身的内循环[2]。产业链包括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空间链4个维度,是指产业部门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依据特定的内部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形成的关联形态,会在相互对接中形成链条关系[3]。张海峰[4]提出,茶叶产业链主要包括纵向主干茶叶产业链和横向支干茶叶产业链。纵向主干茶叶产业链是指茶叶产业上下游有紧密关联的茶叶种植、茶叶加工、茶叶销售及产品服务等产业联结成一条纵向交织的产业链条。横向支干茶叶产业链是指以茶叶产业及茶产品为链条支撑,在竞合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指导下将茶业与旅游、养生、文化等产业进行关联结盟而衍生出的结盟型产业链。产业链的实质是对各个行业间的供给与需求进行合理调整,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使整个行业的效益最大化。产业链的发展会直接影响产品的生产、流通及升级。产业链链长制是由地方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并利用其协调能力突出、人脉资源广泛等优势,牵头负责产业链的建链、补链、强链、延链等工作,保障各个产业链的完整、稳定和持续发展[5],形成的基础是产业集聚,焦点是产业链生态,目标是实现产业链融通协作发展[6]。

为了全面推进旺苍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延长产业链,提高价值链,构建完备的茶叶全产业链,需通过链长制推动茶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对茶产业链进行优化升级。

1 米仓山茶产业横纵向产业链存在的问题

1.1 纵向主干茶叶产业链存在的问题

1)生产种植缺乏统一协调。旺苍县茶叶基地绝大部分位于海拔600~1000 m的中高山区域,大多数生产以家庭为单位,散户种植较多,缺少统一协调,茶园管理水平及规模化、标准化程度较低,未形成集中化的生产模式和规模效应。四川米仓山茶业集团有限公司木门镇亭子茶叶基地春茶亩可采鲜叶800斤以上,亩产值可达1.5万元,而普通茶农春茶平均鲜叶亩产约200斤,亩产值平均3000元左右[7]。

2)茶叶综合利用率低。旺苍县茶叶产业链主要以初加工为主,精深加工还处于起步阶段,茶叶开发能力有待提高,品种较单一,附加值偏低,产业链增值空间较为有限,高端资源配置效率整体偏低。旺苍县有茶叶企业39家,其中规模以上加工企业6家,茶叶加工自动化及精制化程度较低,精制茶加工量仅占全省的1.5%(全省11.7万t),产能利用率较低,茶叶资源弃采多、浪费多[8]。2020年,旺苍县7200吨茶叶均为传统茶产品,研发的绿(红)茶糕、冰激凌等深加工产品,尚未真正产生经济效益[7]。

3)市场销售管理能力不足。旺苍县米仓山茶有线上线下两种销售渠道。线上通过网络购物平台、直播带货进行销售,线下通过门店进行零售或批发。但旺苍县仅有4家企业使用米仓山茶品牌,尚未统一品牌、价格及生产加工标准,整体较为分散,不利于构建稳定的茶叶市场销售体系。缺乏统一标准会出现茶叶质量不安全、假冒伪劣等问题,影响销售秩序及消费者的购买体验。一些个体户茶农生产和加工的茶叶不符合市场标准,出现恶性竞争,致使市场主体间的利益不协调,不利于旺苍县茶叶的品牌建设。

1.2 横向支干茶叶产业链存在的问题

1)产业融合宣传力度不足。虽然米仓山茶品牌已有一定的知名度,但“茶叶+”其他产业的知名度还不够。旺苍县目前探索进行茶文、茶旅、茶养融合发展,但很少能在媒体平台上看到相关推文及视频,宣传力度不够,宣传模式较为单一。

2)“茶叶+”产业缺乏深度融合。旺苍县只有少数茶业经营主体将茶产业融入到了其他行业,大多数主体缺乏开发茶叶新产品及深度加工的能力。以“茶叶+旅游”为例,旺苍县有红色文化、贡茶文化及其他丰富的旅游资源,但重点产茶乡镇中仅有木门镇三合村、东河镇南阳村、高阳镇鹿渡村的茶旅融合要素较为齐全。有些茶园的旅游路线比较相似,活动项目较为单一,销售的产品也多以茶叶为主,缺乏创新性和能够体现文化特色的周边产品,尚未形成集农业观光体验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休闲茶叶产业链。

3)基础设施有待完善,服务水平有待提高。消费者对文化、康养及旅游均有着较高的需求,但许多茶园缺乏有效的茶旅游活动或茶文化传播,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服务人员缺乏专业性、沟通交流不顺畅等问题,不能满足消费者从饮用茶叶、使用茶叶到感受茶叶等的多方面需求。

2 基于链长制的米仓山茶产业链优化措施

链长制能够以产业特色为中心,在产业链上下游持续发力,由点到链,形成区域特色产业的良性循环。链长制通常包含链长、链主、产业链三个要素。链长是指产业链倡导者、支持者、维护者、守望者,往往由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链主是指产业链企业协调合作中占据主导地位的龙头企业。产业链则通常兼顾战略新兴产业及特色发展产业。茶叶作为旺苍县农业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具备实施产业链链长制的条件,可通过延链、补链、强链集中力量进行重点突破,加速实现产业链的延伸、查缺补漏及整合强化。

2.1 延链

延链是指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对产业链进行延伸。产业链纵向延伸主要表现为在上游争取资源,在中下游挖掘更多市场潜力,实现产品价值增值。横向延伸是指拓宽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使各个产业环节和产品功能得以扩充。米仓山茶叶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产业链的延长:①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提高茶叶附加值。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做优精深加工,通过加工以茶叶提取物(如速溶茶、茶多酚、茶氨酸、茶黄素类)及全茶粉为主要原料的茶制品延长产业链,有效解决茶资源过剩的问题,提升茶资源利用率。②拓宽销售渠道。米仓山茶可以发展线上下单、线下提货的全渠道销售模式。企业可以在目标市场建体验店,吸引更多客户进店体验并了解茶文化,开发潜在客户,当客户想要购买时,可通过发放线上优惠券的形式拉近与消费者间的距离,鼓励消费者实现向线上消费的转移,这种全渠道销售模式能够保证产品质量,满足更多的市场需求,提高市场占有率及效益。③深化产业融合发展理念。着力推进茶文、茶旅、茶养融合发展,发挥链长制链长的作用,制定产业链融合发展技术路线,推进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人才引进、技术创新,积极拓展茶叶新业态,打造高质量“茶叶+”产业融合,实现茶叶融合多元化发展。

2.2 补链

补链即针对产业链中出现的问题和短板,由龙头企业带头克服困难,政府精准施策,查缺补漏,打通产业链发展的堵塞点,弥补产业链缺口,帮助产业链中小企业实现良性发展。①开展标准化种植。要想提高茶叶的生产效率,必须结合米仓山茶叶产地的自然状况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确定科学合理的种植流程,大力推广茶园耕作、除草、修剪、采摘、喷灌等实用设施设备,不断提升茶园生产的机械化、标准化水平。②提升初加工茶叶的质量。县级及以下龙头企业应提升加工设备技术水平及质量安全控制能力,对家庭式茶园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引导茶农购置采茶设备,积极参与培训,通过提升产地加工的保鲜、仓储、物流水平来实现产业链增值。

2.3 强链

强链是指把产业链中的重点项目建设与企业间的合作相结合,以此促进产业链发展。以产业链龙头企业为主导,引领深化开展产业链上中下游合作,企业间应相互协调,与地区间相联结,形成产业集群,促进全产业链高效运转。①加强“茶叶+”产业融合服务体系建设。提升茶文、茶旅、茶养服务质量,根据村庄、景点及游客需求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健全产业融合区的交通服务体系,规划建设旅游公路,设立茶园风景路线,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提升服务人员的素养,对其进行系统化岗前培训,展现出旺苍县良好的人文风貌。②加大品牌整合力度。发挥政府及协会的作用,向经营者宣传建设区域公共品牌的好处,并出台相应的行业规定及标准,强化米仓山茶的区域公共品牌监管力度,完善“区域公共品牌+核心企业品牌+标志性产品品牌”的品牌体系,统一生产标准、产品标识、包装监制、统一授权使用的管理模式。③增加产业融合宣传力度。在“互联网+”背景下充分利用直播和小视频等新媒体进行宣传,开展旅游微博、茶旅微电影等项目,并利用政府的影响力打造特色鲜明的茶文化、旅游、康养品牌,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 结束语

基于链长制对旺苍县米仓山茶叶产业链进行分析,找出其产业链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即生产种植缺乏统一协调,茶叶综合利用率低,市场销售管理能力不足,“茶叶+”产业缺乏深度融合,服务水平有待提高。旺苍县米仓山茶产业要利用好链长制的协调作用,充分整合内外部优势资源,明确各角色分工,建立产业链上下游协作机制,从而助力米仓山茶产业的集群建设。

猜你喜欢

米仓山旺苍县链长
旺苍县:助力返乡创业 增添乡村振兴新活力
中泰纺织集团:做最强“链长”,引领新疆纺织迈向新高度
旺苍县举行2019年扶贫日专场招聘会
碳链长度及不饱合度对脂肪酸低场核磁弛豫特性的影响
巴陕高速全线通车千年米仓道不再难
休哈特控制图的改进
登记——旺苍县新型农民培训报名现场速写
烷基链长及肽链电荷分布对脂肽双亲分子自组装及水凝胶化的影响
米仓山前缘长兴—飞仙关组油气成藏特征分析
旺苍县完成粮食补贴播面摸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