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话、习作、写作的概念辨析与教学应对

2023-08-18李丽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3年7期
关键词:写话写作习作

李丽

【关键词】写话;习作;写作;概念辨析;教学应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写话、习作、写作是每一位语文老师都绕不过去的三个概念,这涉及对写作教学核心概念的认知及相应的教学行为。下面,笔者试对这三个概念进行辨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应对。

一、写话、习作、写作的产生及概念界定

新中国成立后,关于写作教学内容的命名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在小学阶段,“作文”长期成为小学写作活动的代名词。在2000 年颁布的教学大纲中,“写话”与“习作”分别成为小学第一学段和第二、三学段写作教学的叫法,2001 年及以后颁布的三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沿用了这些名称,“写话”“习作”“写作”三个名称同时出现在课程标准中(见表1)。

从2000年的语文教学大纲,到2001年及之后的三版课程标准,并没有给“写话”“习作”“写作”三个不同称谓进行具体定义,研究者只能从学段的不同上来理解这三者之间的差异。“写话”是第一学段的学习目标,“习作”是第二、三学段的学习目标,到了第四学段,写作目标回归“写作”之名。

关于写话,朱自清先生认为,写话中的“话”与生活中说的话不是同样的内容。“写的白话不等于说话,写的白话文更不等于说话。写和说到底是两回事。”“说的白话和写的白话绝不是一致的;它们该各有各的标准。”[1]潘新和认为,写话不应该是写生活中的話,而是把生活中的说话变成书面语言写出来。这样才有书面语的语感。[2]他还认为,习作是简单写作,是在教学情境下进行的写的训练,是一种虚拟的写作,导致读者意识的淡薄。而写作指向书面语的创制与表现,使教学与实践归于同一。[3]

根据语文教学实践和对写作教学的研究,笔者认为,这三个关于写作的概念可以这样来描述:写话是小学一、二年级学生以写作为学习内容,通过对日常生活事件进行书面化语言表达训练的写作实践。习作是小学三至六年级学生以完整的篇章为写作成果,以常见的表达方式,用书面化语言描述见闻、表达感受的写作实践。写作,从广义角度来说,包括了写话和习作。用书面化语言进行表达的实践行为都可以称为写作。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视角看,狭义的写作则是六年级以后的学生书面化语言表达的实践活动。

很多教师对这三个写作教学概念的认识模糊不清,教学方法的选择也往往不够合理。因此,有必要对这三个概念加以辨析,以帮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准确把握,精准应对。

二、写话与习作辨析

1. 教学目标异中有关联

写话是学生学习书面表达的开端。第一学段特别强调兴趣的培养。写话的长度由一句到两句、由短句到长句逐渐过渡。一年级要求可以低一些,写一句以上完整通顺的话即可。二年级则要求写通顺、连贯的几句话。从一句话到几句话,从“完整通顺”到“通顺连贯”,表达内容、形式和结构的要求次递提升。

习作是在写话基础上表达的进阶。从三年级开始,学生要能写一段连贯的话,将意思表达清楚。四年级要求能具体、完整地写一件事,写人、事、物时能抓住特点,有条理。从四年级开始,对习作内容的具体性和条理性有了明确要求。

二者在教学目标上既有不同要求也有一定的承接关系。一般来说,写话以“句子”为基本写作单位,以“段”为目标。到了习作,则是以“段”为基本写作单位,在此基础上学习文章的内在结构逻辑,以“篇”为目标。

2. 教学内容异中有梯度

写话和习作内容范围不同。写话的内容比较简单。一年级的写话以看图写话和观察事物为主要素材来源;写的内容范围较窄,以直观感受为主。习作内容则丰富许多,人、事、物、景都是习作的内容。写话关注句式的准确,习作关注段的完整性、层次性和篇章的结构等。

从新课程标准的学段要求看,第一学段写话的要求是“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4],第二学段的要求是“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5]。从“留心”到“观察”,由“写自己想说的话、想象中的事物”到“写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二者对于内容的要求有所上升,呈现出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

3. 训练方法异中有承接

写话对学生的要求是“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显然,想说的话和日常生活的口语是有区别的,应该趋向于规范化的语言表达。训练方法更关注向规范的书面语学习,养成规范化的语言表达习惯。

从篇幅上来看,习作的句子数量更多,表述结构更复杂。训练方法要求学生侧重于“学会观察周围世界”“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从课程目标的表述中能够发现,习作训练更关注方法的形成和习惯的养成。

虽然二者的训练方法有所不同,但无论是从教材编排顺序,还是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写话和习作在写作方法上都有承接关系。第一学段要求“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6],第二学段要求“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7]。首先,“乐于”是一种兴趣支撑下的无意识自主行为,“尝试”则是理性指导下的有意识的选择。从“乐于”到“尝试”,意味着“尝试”应该在兴趣的基础上进行,要求学生对表达产生内在动力。其次,“词语”变化为“语言材料”。词语是语言材料的一部分,学生需要不断扩大语言积累的范围。

三、习作与写作辨析

名称上的不同,表明写作教学的阶段不同。对写话与习作进行比较分析后,有必要再厘清习作与写作的关系。“习作”与“写作”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在教学中有许多不同。

1. 内在性质:从“习”到“写”

“习”是学习,练习。习作的重点在“习”,是为写作打基础的阶段。写作学习必然经历从不会到会、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习作侧重的并不是写成写作学意义上的成熟作品,而是在练习中学习写作知识,掌握写作方法,学习修改经验,形成基本的写作素养。这是一个反复训练、逐步提升的过程。作为奠基阶段,其学习过程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小学生从不会写作向能够写出简单的文章迈进,实现从段落练习到完整篇章的跨越。任何技能的高级状态,必然少不了研习阶段的反复实践。习作是学生写作能力在小学阶段写作基础训练的形态,为写作素养的培养打下了基础。总的来说,基础性是习作教学的定位。

写作重点在“写”,是写作能力提高的阶段。从第四学段开始,写作更强调有目的地“写”,或为真实情感交流的需要而写,或为说明或论述观点而写,或为某项工作需要而写。从七年级“写作”之名回归及至日后各类文字表达的需要,都归于“写作”,而不再有“习作”的说法。虽然学校中“写作课”的写作活动实际上大多还是应学习的需要而作,但严格来讲仍处于写作练习的过程中。名称的变化,淡化了写作“习”的味道,更多地突出“用”的功能和“创”的意味。其中,“创”体现在新课程标准对写作具体目标的要求上,即强调写出“自己”。在写作活动中,写作主体的经历、学识、视角的不同,成就了各种精彩纷呈的作品。学生从学习“写作”开始,逐步熟练运用各类写作方法,学习利用文字更为成熟地表达与交流。

2. 学习内容:从简单到丰富

习作阶段的学习,对文体类别与写作能力的要求较为简单。小学阶段的习作,从文体上看,除个别常见应用文体的训练,大多偏重于叙事。对于人、事、物、景的描写与叙述是习作的主要内容,可以归入记叙文。从文体的角度看,习作的内容范围较窄。从写作能力的训练上看,在习作阶段,学生要学会的主要是对文章整体结构的初步处理能力、对书面语言的基础运用能力,以及表达真情实感的交流分享意识。

写作阶段的学习,在文类训练和写作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更高。第四学段的写作文体包括记叙性文章、说明性文章、议论性文章,还有常见的应用文,涵盖习作阶段学习的所有文体。这四类文体也包括了学生未来学习和生活需要的大多数文章类型。即使是与习作阶段同质的记叙性文章,在第四学段的内容立意和表达方法等方面的要求也更高。从写作能力看,第四学段的写作强调独立思考与创作,讲求“创意”。小学习作也讲求学生个性化的表达,但跳不出“习”的框架。在写作阶段,“写出创意”这一点得到特别强化。

3. 思维表达:从感性趋向理性

习作阶段的写作,基于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遵循儿童感知世界的方式,以观察和想象为主。通过观察,儿童获得习作的第一手素材;通过想象,儿童的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在习作中获得发展的空间。在习作训练中,儿童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自然流露。第四学段的写作仍然强调对自然、社会的观察,在观察中更注重个人的审视与思考,以及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与体验,突出写作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在写作阶段,客观理性的说明、描述,严谨有力的论辩、陈述成为写作阶段的又一个重点;对思维的逻辑性要求也更高,思辨性表达的训练逐渐增多。

四、写话、习作和写作的教学应对

写话、习作和写作三者的联系是紧密的,是从低层次向高层次的螺旋式提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准确把握三者的概念,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保持对写作的持续动力,使各学段学生达到应有的写作水平。

1. 聚焦学段,精准定位

在第一学段,写话教学的目标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和学习水平。在进入小学时,学生的语文能力并不是零起点,其已具备基本的日常言语交流能力。在这一基础上,写话要重点训练句子的通顺、完整、规范表达。例如,借助观察,用几句话说清楚一幅图或多幅图上的内容。在目标定位上,基础目标是表达正确、通顺,为习作奠定基础。

进入习作阶段,第二、三学段的学生要学习文章的写作。首先,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习作目标的起点是训练学生学会搜集习作素材:一靠积累(阅读的收获,对范文的模仿),二靠观察,三靠想象。学会搜集素材,学生才不会无话可写。其次,是怎样写的问题。不同的文体有相应的训练重点。如写事的文章,要把事情写清楚;写景的文章,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写人的文章,要将人物的特点写具体等。具体的习作教学中,这些要求就成了相应的基础教学目标。

到了第四学段,要求会更高。如记叙文的写作,不但要写清楚事、物、人,还要“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写清楚”是简单的、浅层次的要求,“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是复杂的、深层次的要求。“表达意图明确”要明白为什么写、写给谁看,“内容具体充实”要明白写什么、怎样写。

2. 前后衔接,整体协调

语文学科的知识是成体系的、连贯的,写作教学亦是如此。从写作内容构成来看,学生要经历句子、段落、篇章的写作训练过程。从能力生成来看,写作能力在写作过程中得以形成,不同阶段的写作能力是基于前一阶段学习基础之上的。教师要适时地穿插基础写作能力的训练,关注新旧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要以整体思维观照写作知识、能力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同一知识、能力在不同年段之间的进阶。这就要求对每个写作知识点要做到正确认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厘清知识的起点,准确把握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发展情况,突破难点,避免散点突进。在具体的言语实践情境中,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将新的写作知识融入学生的写作经验,建构新的写作知识体系,形成写作能力。例如,在第二、三学段的习作教学中,教师不能孤立地看待每一个写作练习,而应该从写作能力形成的角度系统思考教学策略。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七中的写话,要求学生能够在图画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写话。纵向阅读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习作为《续写故事》,要求学生在前面几幅图的基础上想象故事,并进行续写。二者都是以想象为主题的写作练习。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整体思考同一“想象”的不同训练目标。看图写话是续写故事的基础,涉及的语言表达内容和形式彼此关联。在“想象”的统领下,将学生的兴趣与不同年段的语言表达要求结合起来,实现思维和写作能力的有序提升。

同样,第四学段写作教学要建立在小学习作能力的基础之上。第三、四学段的衔接在教材编排上体现明显。在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会记事”主题写作教学部分,教材先建立写作支架,借课文形成记事文章的结构图式,再用练笔的形式把可以“写清楚”的事情片段扩写得更丰满。从习作的“写清楚”到“写丰满、生动”,写作能力训练的层次紧密衔接。有了写作图式支架,在练笔实践情境中完成写作任务便水到渠成了。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写作能力现状,建立写作训练平台,拆解篇章创作难点,使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不是突兀、跳跃的,而是连贯、有序的。

3. 训练思维,激活表达

从写作的本质来说,思维是写作的底层逻辑。写话时,学生的写作素材主要靠观察、想象等感性思维获得;习作与写作阶段,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将参与其中。“写作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不只是为了写好文章,更是为了思维训练。”[8]写作思维品质的提升,需要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实现。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习作是以“观察”为训练主题的。从观察和表达的关系来看,观察本身不是写作,但观察是写作的基础,是學生获得直接经验的途径,指导观察的过程就是思维训练的过程。二者存在着逻辑上的契合,即观察输入与表达输出两端顺序相吻合。学生在表达时,教师要把思维训练渗入其中。感性思维帮助学生把直观感受想出来、说出来,逻辑思维帮助学生把感受有序呈现出来。思维方法的训练应该渗透习作的全过程。

在教学实践中,写作思维的训练不能忽视阅读教学对写作思维的促进作用。“教师提取了语文知识并用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才能对课文进行内部探查,并由此获得关于写作的启悟。”[9]作者的行文思路就是写作思维的路线。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让写作思维显性化,迁移写作思维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思维习惯。

在对义务教育阶段写作教学的三个不同概念的辨析和思考中发现,核心概念牵引着教学策略的选择,但总体上是连贯有序、衔接紧密的。只有正确把握写作教学的三个概念,才能连通写作教学的路径,达到学段写作教学目标;教师的写作教学才能从必然走向自然,学生的习作能力才能得以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才能得以落实。

猜你喜欢

写话写作习作
小学低年段写话练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论小学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如何让小学生写作返璞归真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写作教学策略初探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看图写话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