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文中的风物志与故人思

2023-08-15张小军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赵佗兰亭集序故人

张小军

对语文课本中经典古诗文的解读,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教学要求。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限,需要教师适当引领他们并查阅很多相关资料,帮助其掌握查阅资料的技巧,通过持续不断地阅读、领悟与深思,逐渐把握阅读文本的情境再现能力,能钻到阅读世界背后,既懂风物志,又得故人思。

反复阅读图书,就是与故人相遇并深入倾谈,有很多书不经过长时间的追索式阅读,只能得到几许鳞爪。经典文本,风物与故人同在;情感丛生处,往往悲喜与心曲相通。书籍是深邃的,它不深入不足以出真知;书籍是含蓄的,需要反复吟咏,先得风物志,后想故人思。清人张潮《幽梦影》有言:“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无论是窥、望,还是玩,都要反复经常,才能得到精髓和要义,不然读书就会流于表面。

万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反复吟诵李白极目楚天——送孟浩然的诗篇:“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真是思接千载,虽故地风物犹在,但已是云涌星驰。

树木花纹的每一圈年轮里,都栖卧着故人的思绪。仿佛每一斧劈下去,都打开了过往闪电的天空。先人已乘仙鹤去,乌鹊遥遥接燕枝。曹操在诗歌《短歌行》中,用“乌鹊”燃点了内心挟主拼杀、身影彷徨的复杂感情。曹植在《白鹤赋》用“白鹤”自喻曹丕执政后情志压抑的痛苦,渴望能如白鹤挣脱束缚获取自由。

诗词、古迹里的风物志,一半是明媚,一半是哀伤,内中驻着说不尽的先人情思。草窗草色非梦窗,万相竞放一树霜。曾在广州参观南越王宫博物馆,看到两片记录胡枣树的生长、结果情况的竹简。原本,胡枣的故乡是河北,而南越国王宫里却珍藏着两棵来自河北的树。这是什么緣故呢?原来这里有一段故事。

秦始皇攻灭六国后,派军队一路向南进入百越。这支军队的统领是河北正定人赵佗。当时赵佗30岁左右,军队占领百越后,成立了3个郡:象郡、南海郡和桂林郡。秦始皇死后,中原大乱,赵佗紧急封闭韶关,秦军难于南下。赵佗后把三郡合一,自立南越国。此后,不论楚汉争霸,还是汉朝建立,赵佗一直对中原王朝采取断交态度。

没想到,身为南越国主公的赵佗,竟活了100多岁,到70岁时,他身边都是“南二代”。赵佗思乡,遂把早年从家乡移栽来的胡枣树当作知己,仿佛枣树就是他自己:一辞故国三千里,日日抚树梦易水。忽见行行冷秋雁,声声来应自故乡。江山回首,一线发如雪;故人叨念,胡枣枝上残月。

从成都出发,经广元走到汉中。汉中有个勉县(古称“沔”),这里有武侯墓,是诸葛亮埋骨之地。武侯墓前有座大山,便是定军山。定军山,也是黄忠斩夏侯渊的地方。诸葛亮于五丈原死前有遗命,葬己于定军山。按道理此处应葬黄忠才对,诸葛亮要葬也该葬回成都,葬在襄阳、南阳也能说通。

当我们站在定军山上俯瞰,方知诸葛亮后半辈子鞠躬尽瘁,就是为克复中原,完成北伐,而定军山是诸葛亮当时屯田、打造兵器之地,也是他的办公场所。他要葬在定军山,是希望自己去世后,还能看到后代将北伐大业继续下去。他写《出师表》的心情,与定军山一样坚韧、宏大。

风物志,载着绵绵不尽的故人思。曹操征乌桓,看到乌鹊栖坐树上,旁白似的叨念旷世之心,仿佛就在我们耳侧。清眺故人重分携,归驾北风三日雪。我还曾到阳原山拜谒辛弃疾墓,一抔黄土,一块旧碑,落处孤峻。老枫杨默默站着,藤蔓如心事缠绕。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南宋蒋捷有曰: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世间的万千风物,风情连着物象,甚至心迹连着心迹。王维卒于终南山辋川别业中,谷底水急,林子深密,云翔白鹭,那是上元二年,他61岁。于精神方面,王维是剃度了的,正所谓“吹箫凌极浦,日暮送夫君,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云”。王维之于终南山,仿若他就是一枚松果,一声虫吟。

苏轼写《王维吴道子画》诗:“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交柯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由此知,世间无数片竹叶,每一片都有其来源,都有其依托。这就是风物志与故人思的处处依连所在罢。不由想起王维《登河北城楼作》:井邑傅岩上,客亭云雾间。高城眺落日,极浦映苍山。岸火孤舟宿,渔家夕鸟还。寂寥天地暮,心与广川闲。

与万物同悲喜,是古人境界,今人不如故人矣。百年心事一扁舟,自笑归来已白头,犹有皇朝玉堂梦,不知身在荻花洲。在明净天际下,神佛空行,万物轮转,一定有喜悦和悲凉加持和降赐。东晋书圣王羲之传世名作《兰亭集序》,写于永和九年,作者王羲之是怎样的人,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晚年,王羲之退至剡东山居,把大部心思放到园艺上。他在住所附近建了花园,并种上各种药草和花卉,精心养护。他给朋友益州刺史周抚写信,请求帮忙收集果树种子。王羲之曾修书周抚:“青李、来禽、樱桃、日给滕子,皆囊盛为佳,函封多不生。”后王羲之种果小有成就,沙果、海棠果、大柿、橘、柑等等,种类丰富。

《晋书》载:“初,羲之既优游无事,与吏部郎谢万书曰:……今仆坐而获逸,遂其宿心,其为庆幸……修植桑果……游观其间,有一味之甘……衣食之余,欲与亲知时共欢宴,虽不能兴言高咏,衔杯引满,语田里所行,故以为抚掌之资,其为得意,可胜言邪!”王羲之在此,留下一座偌大庄园,一批书札、尺牍墨迹,还有那闻名于世的一纸《兰亭集序》。

有喜悦和悲凉加持和降赐的《兰亭集序》,是风物志又是故人思;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归于一卷,由乐到痛再到悲,对生命、道心及生死观照有着深入会意。通篇28行,324字,遒媚飘逸,纵横挺秀,字字精妙,用笔精到,犹神人相助。后王羲之曾数次重写《兰亭序》而不及,曾叹曰:“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兰亭集序》被奉为极品,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

王羲之也自视《兰亭集序》为宝,传给子孙后代,当传至第七代孙智永时,发生变故。智永少年出家,死前将《兰亭集序》传弟子辨才和尚。辨才知《兰亭集序》之贵,将它藏于卧室梁上凿好的洞内。唐太宗李世民听闻,多次派人索取,辨才和尚几番推脱不允。

李世民遂派御史萧翼装扮书生,与辨才交好。萧翼与辨才畅谈,拿出几件王羲之书法,给辨才和尚赏看。辨才道:“非佳也,有一真迹最为可叹。”萧翼追问,辨才从屋梁上取下给萧翼观看,萧翼遂将其纳入袖中,并呈唐太宗求纳“诏书”,辨才方知上当。

李世民得到墨宝,视《兰亭集序》为绝品。敕令侍臣赵模、冯承素等人精心临摹。《兰亭集序》真迹殉葬昭陵,因李世民下令将它一同陪葬。迄今传世的《兰亭集序》版本,《神龙本兰亭》为唐冯承素双钩摹本,笔法、行款、神韵俱佳;《定武兰亭》依欧阳询摹本雕刻,因北宋时发现于河北定武而名。《神龙半印本兰亭序》为褚遂良所临,因有唐中宗“神龙”年号小玺,后又将隔水换过,致使首尾只剩半印,故名“神龙半印本”。此为风物志之一斑。

斑斑风物志,缕缕故人思,说不尽的阅读深情啊!譬如,阅读苏轼,真有偶遇故人思的万般滋味。苏轼的痛与爱,就印在我们仰头看的明月之上。明月,那便是历代人翻不烂的风物志。苏轼诗文,既有“我欲乘风归去”的情境,又具“千里共婵娟”的愿景,均为他灵魂深处传达而来的彻骨之凉和暖心呼唤……

猜你喜欢

赵佗兰亭集序故人
燕赵古贤
爨体兰亭集序(局部)
赵佗四台勾沉
第13话 故人
刘恒写信免兵戈
过故人庄
书画名人汇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ТРИ ШЕДЕВРа
山水路迢迢,故人心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