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骨盆骨折术后康复治疗1例丧子哀伤反应的叙事护理

2023-08-11贾飞飞时艳艳许俊芳龚秀云潘艳婷

中国乡村医药 2023年11期
关键词:外化解构营养

贾飞飞 时艳艳 许俊芳 龚秀云 潘艳婷 郭 炜

哀伤反应是指个体在面对丧失亲人时出现的内在生理、心理反应,可表现为悲伤、绝望、恐慌、抑郁、呼吸困难,甚至自杀等行为[1]。丧失子女的父母重度抑郁发生率为10%~30%,焦虑障碍发生率达22%,且高达79.2%失去年幼孩子的父母希望自己死去[2]。因此,医务工作者应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帮助丧子父母避免自杀行为的发生,尽快走出哀伤、抑郁情绪,以积极心态面对以后的人生。叙事护理是指护理人员倾听、吸收患者的故事,帮助其故事意义外化、重构,进而达到疗愈患者的心理护理模式[3]。我院收治的骨盆骨折术后患者1例在康复治疗期间收到丧子信息,之后出现睡眠障碍、严重抑郁、拒绝进食等哀伤反应,通过给予积极治疗与叙事护理,顺利出院。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39岁,2021年9月18日因“髋部、左足肿痛、活动受限7天”入院。患者不慎发生车祸,当时即感髋部、左足剧烈疼痛,呈持续性钝痛,继而肿胀,伤后急被家人送至当地医院,X线片示两侧耻骨上下支骨折及L4、L5左侧横突、盆腔会阴部软组织挫伤,局部血肿形成,左足跟骨、舟骨粉碎性骨折,急诊行经导管栓塞术联合骨盆外固定支架固定术,术后给予重点监护。患者病情稳定后转至我院创伤骨科,急诊拟“多发性骨盆骨折、左足骨折、会阴裂伤”收住入院。9月21日,患者双下肢血管B超示左侧腘、胫后静脉血栓形成。9月22日在局部麻醉下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9月23日,患者在全麻下行骨盆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左跟骨骨折内固定术。10月7日,患者病情稳定,双侧髋部及左下肢术区敷料包扎,予会阴撕裂伤口拆线后转入康复病区进行康复锻炼。10月8日,患者在局部麻醉下行左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并继续抗血栓治疗与护理。10月9日,血管B超示双下肢静脉血流通畅。患者下肢肌力减退为3级,双侧髋关节被动运动角度20°,主动运动角度0°,双侧膝关节被动运动角度40°,左足踝关节背伸、跖屈均为0°。遵医嘱予关节松动训练、等速肌力训练,患者配合良好。

10月12 日,家属告知患者其儿子离世的消息。患者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呼吸急促、呼唤不应、拒绝配合康复锻炼等哀伤反应。立即汇报主管医师,遵医嘱予吸氧,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家属陪伴,避免意外。经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分别为72分(重度焦虑)、73分(重度抑郁);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为15分,提示睡眠障碍。护士与患者深度沟通,通过叙事护理,倾听患者叙事,帮助其进行外化、解构、改写,使患者走出悲伤,积极面对失去孩子的生活。

10月15 日,患者配合进行康复锻炼。10月16日,患者SAS、SDS评分分别为44、41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为6分,均属正常范围,未发生自杀行为。11月15日,患者由低半卧位改为45°半卧位,双侧髋关节被动、主动运动角度均为45°;双侧膝关节被动运动角度100°,主动运动角度80°;左踝关节被动背伸7°、跖屈20°,主动背伸5°、跖屈15°;双下肢肌力4级。12月2日,患者精神好,术区伤口已痊愈,双侧髋关节被动运动120°,主动运动90°;双侧膝关节被动、主动运动角度均为120°;左踝关节被动23°、跖屈35°,主动背伸20°、跖屈30°。患者在助行器辅助下行走20米,遵医嘱予出院。

2 叙事护理

患者是一名公司职员,夫妻二人育有一7岁儿子,一家三口骑电瓶车不慎与卡车相撞。儿子当场死亡,夫妻二人被急救车送至医院救治,手术成功,目前处于康复治疗阶段。而患者并不知晓孩子已去世,但殡仪馆要求父母签字,家属便向患者告知孩子离世的消息。患者无法接受失去孩子的现实,并有轻生念头。针对患者悲观、无望心理,护士安慰家属,嘱收起水果刀、细长物品,24小时陪护,密切观察患者举动;通过对患者的故事倾听、吸收,用叙事护理步骤使问题外化,采用个性化、系统化的心理干预。

2.1 外化 外化是引导患者叙事,使其诉说内心想法,并对想法进行命名,将问题与患者分开。患者平卧,拒绝说话,面色苍白,双眼目光直视前方。护士:“我们能理解您现在的心情,但是,我们在您旁边,您哭出来吧,哭出来人会舒服些,没事,我们陪着您。”在护士引导下,患者用力大哭持续约5分钟。随后护士握住患者手示意其回答问题:“您不吃不喝,营养跟不上,不利于康复。”患者:“孩子没了,我也不要活了,吃喝有什么用?”护士:“孩子是没了,但是您还有老公,还有父母、公婆呀,他们都需要您。”患者眼泪再次流出:“我只要儿子,他们我都不要。”护士:“那您给自己现在的状态取个名字吗?”患者:“没意义。”护士:“没意义给您带来什么影响呢?”患者(抽噎):“我只有一个孩子,现在他走了,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通过与患者深度沟通,护士知晓患者的状态命名为“没意义”。

2.2 解构 解构是对患者叙述事件进行解构分析,深度挖掘故事的来龙去脉,探索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护士(帮患者擦眼泪):“我们能理解您思念孩子的心情,但是您还是要继续好好活着,因为您能够通过手机查看之前拍过的照片、家里的相册回忆曾经在一起的快乐时光,感觉孩子就在身边,况且您还年轻,可以再给儿子生个弟弟或妹妹,来代替他陪伴您。”患者(略平静):“我不要生了,我都伤成这样了,也快40岁了,不能生了。”护士:“您还不到40岁,这么年轻呢,从现在开始,好好配合吃饭、调理营养,按照指导进行康复锻炼,快点恢复,身体好了,就能再生个二宝啦。”患者若有所思,但是肯定护士的建议愿意吃饭:“谢谢护士,我会吃东西。”护士:“希望您尽快把那个‘没意义’赶走,你不再抑郁、焦虑了,您就能睡着觉了,身体会恢复得更快,您就能回去看孩子了,况且您已经历了多次手术,为疾病恢复也付出了很多努力,那么困难您都挺过来了,说明您是很勇敢的,您孩子看到也在为您加油呢。”患者面色转为略红润状态,精神略微放松,未再提不想活的想法。护士指导患者通过看新闻、故事、电视剧等方式转移对孩子的思念,情绪痛苦时请及时呼叫,护士会尽快来病床前陪伴。

2.3 改写 改写是陪伴患者在例外事件的探索过程中,形成新的、积极的自我认同,并绘制行动蓝图和意义蓝图,产生新的行动计划。此后3天,患者每日1~2次呼叫,护士均陪伴并安慰、鼓励,将其从悲哭情绪抚慰至稳定状态,饮食量逐渐达到正常水平。10月15日晨间交班时,护士:“早上好,晚上睡得怎么样?”患者:“睡着了。”护士:“早饭吃了吗?”患者:“吃了,我头有点晕,医生说是因为我有点贫血,让吃些补血的药。”护士:“您的血红蛋白是有些偏低,您需要每天吃3个鸡蛋,既便宜又营养。”患者:“我不喜欢吃白煮蛋。”护士:“鸡蛋营养丰富,您不喜欢吃,您可以把它当药吃,总比药好吃呢。”患者:“你说得对,是比药好吃。”护士:“营养科也有营养粉,可以让医生开一些,每天喝两次,也能补血,您属于高危压力性损伤,补充营养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预防损伤措施呢。”患者:“好的,听护士的。”护士:“明天我会检查您有没有完成任务哦。”患者(微笑):“好呀。”患者丈夫与其同住一病室,丈夫表示愿意作为监督人与见证人,每日督促她补充营养、配合康复锻炼、定时更换卧位,按时入睡。10月16日晨交班,护士:“您完成昨天我交给您的任务了?现在那个‘没意义’走了吗?”患者:“护士我完成了你布置的任务,那个它离开我了,我要赶快恢复,赶紧回家!”

3 体会

与失去父母或丧偶的成年人相较,丧子的成人具有更强烈、更持久的哀伤反应[4]。创伤患者遭受躯体障碍、疼痛、生活不能自理的情况下承受丧子之痛,更易罹患精神障碍,甚至想要结束生命。因此,本研究采用叙事护理,通过与患者叙事,了解患者故事,进行外化、解构,而后为患者描绘蓝图,憧憬希望的未来,以疗愈患者悲伤、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恢复睡眠指数,进而指导患者加强营养,配合康复锻炼,避免住院期间发生意外,最终促进患者快速康复,回归社会。

猜你喜欢

外化解构营养
还原
Clothing is what you are 衣如其人
夏季给猪吃点“苦”营养又解暑
解构“剧本杀”
外化于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杭州模式”研究①——基于杭州市民公共文明行为的视角
这么喝牛奶营养又健康
营养Q&A
于强 保持真实,从生活中解构设计之美
彭涛形而上的现世解构
春天最好的“营养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