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理念指导下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探索

2023-08-10吴靖芸

广西教育·C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高职院校

【摘要】本文分析传统心理学理念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积极心理学理念指导下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型构思,论述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开展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路径,即基于“积极的自我”打造和谐课堂、基于“积极的品格”组织团体活动、基于“积极的机构”创设和谐企业。

【关键词】高职院校 积极心理学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15-0155-04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科学,它在传统心理学研究场域的基础上另辟蹊径,重点关注人类积极品质构建与优势潜能发掘,相对于消极心理学、病理心理学等传统心理学概念而言,其适用对象更广泛、价值作用更明显,能够引领社会个体主动向健康、幸福、和谐、乐观等方向发展。

笔者通过文献研究发现,许多面向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并不乐观。一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效性调查研究显示(田文文,2019),31%的调查对象对是否应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没有给出明确回答,原因是部分调查对象认为自己心理健康不需要学习心理知识、课程讲授的心理知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研究认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相对比较陈旧、保守,并且在认识上也存在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有问题的人”等误区。一份基于心理健康自评量表(SRQ-20)、焦虑量表(GAD-7)、抑郁量表(PHQ-9)的调查显示(李淼、葛林艳、王晓瑛等,2021),50所大学的568名在校学生中,存在中度、重度焦虑和抑郁的学生占3%,分析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大学生不存在明显心理健康问题。采取积极心理学的非实证方法,笔者在对广西多所职业院校学生的精神面貌、交际交流、学习态度等方面进行观察后,也得出“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处在正常状态”的结论。基于此,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应将重点放在少数有心理疾病、心理问题、心理创伤的个体上,而应该关注大多数心理处在正常健康状态的学生群体,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实践价值也在于此。

一、传统心理学理念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倾向消极

现阶段,在我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传统心理学占主要指导地位,主要心理学派包括精神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等。其中,精神心理学侧重于癔症、梦游、妄想症、人格分裂等方面的研究,认知心理学侧重于人的认知障碍研究,行为心理学侧重于外部要素对生理刺激与反应的研究,这些可以归纳为病理心理学的研究范畴,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人的心理、行动方面的异常表现。很显然,在传统心理学理念指导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会更多地关注异常个体,容易忽视大多数心理状态正常的学生。同时,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通过课程形式进行,这意味着教学目标在预设之初就囿于“默认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假设,而这一假设与高职学生的心理状态并不符合,因此会造成教学目标偏离,无法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

(二)教学内容引发心理不适

我国高职院校采用的心理健康教材虽然不统一,但在内容组织上存在同质性,整体上包括两个部分。其一是关于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如心理学概念、功能、价值以及心理学模型、量化表、心理治疗方法等;其二是各种心理学案例,如精神分裂的案例、抑郁症的案例、反社会行为的案例等。以上两部分内容又具备一个共性,即教学内容整体偏向消极、不正常的情况。事实上,这种类型的教学内容更适合心理学专家、心理医生等展开学术研究,并不适合让学生接触。究其原因,一方面即便个别高职学生通过对比,发现自己的心理、精神、情绪等状态与教材内容符合,也不会轻易示人,反而会尽量做出与教材内容不符合的举动,避免被人发现自己存在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状态正常的高职学生而言,长期接触这些负面、消极的内容,容易引发心理不适,甚至对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严重抵触。

(三)教学模式较为单一

现阶段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采取的是消极心理学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结构单一,基本为“叙事性”结构,例如围绕一个消极心理现象(案例)开展“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的研究,或者直接省去“问题分析”的环节,以教师为中心围绕着“问题—对策”进行知识点灌输。在该教学模式下,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感受往往是“枯燥”。一些消极心理现象(案例)在生活中并不常见(如癔症、抑郁症、人格分裂等),但因为此类现象(案例)更能够说明心理健康问题、便于采取线性结构描述,教师会在教学中广泛运用,学生却对其难以产生共鸣。事实上,真正影响学生心理的反而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比如不懂处理同学关系、讨厌社交、做事情缺乏坚持等。从这一角度来看,教师摒弃鲜活生动的身边心理现象,反而采用虚无缥缈的假设案例,也是导致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的重要原因。

二、积极心理学理念指导下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型构思

在传统心理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积极心理学可以说是一种“质的飞跃”,它摆脱了心理学以研究消极心理现象为主导的桎梏。积极心理学不否认、不回避传统心理学所涉及的消极因素,但它关注的重点并不是采取一系列心理治疗手段实现“部分人”回归正常,而是面向“所有人”開展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在心理健康正常水平上更进一步。因此,积极心理学领域常见的词汇是“乐观”“勇气”“和谐”“美好”等。从某种意义上说,积极心理学理念就是采取无差别的态度,使用积极价值观对目标人群开展潜意识激活,促使正能量、幸福感、健全人格、优秀品质等产生,使人在终身发展过程中以积极心态、积极手段、积极途径等应对各种挑战,而积极心理学理念在特定场域内的实践路径开发,根本目的在于实现积极力量的产生与发展(黄燕玲、赵大志、涂胜斌,2020)。

以积极心理学理念取代传统心理学理念开展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立足现状,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进行系统性创新。首先,在教学目标创新方面,将“以治疗为主导”转变为“以服务为主导”,通过向高职学生提供全方位的积极心理服务,实现心理问题预防、心理健康保持、心理状态优化的“三位一体”目标。其次,在教学内容创新方面,用“积极性要素”取代“消极性要素”,在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中提高“乐观”“友爱”“幸福”“自尊”“安全”等积极性要素的含量,同时注重贴近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活动等真实状态,把控积极性要素的最佳融入契机与方式。再次,在教学模式创新方面,摆脱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堂的束缚,消除“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关系约束,基于高职学生主观能动性开发新的教学模式,如:“互助式心理健康教育”,由高职学生组成“心理交流会”,成员相互倾诉、倾听。

在积极心理学理念指导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可进一步探索教育模型,以开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路径。现实情况中,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型的种类很多。如“存在乐趣金字塔模型”,该模型用户构建积极生活系统,自上而下强调舒适性生活、创意性生活、有意义生活。又如MPS模型,该模型用于决策职业的选择,强调在意义(Meaning)、快乐(Pleasure)和自身优势(Strength)之间寻求平衡点,而意义、快乐及自身优势的平衡,也可以看作是个人身上积极要素的平衡。

结合积极心理学创始人Seligman提出的“三大主题”设计模型(于瑞、刘素芳、马国新等,2017),该模型属于同心圆结构,内圈为“积极的自我”,用以激活高职学生的积极主观体验,如幸福感、信任感、成就感等;中圈为“积极的品格”,包括高职學生所具备的优秀特质,如天赋、兴趣、智慧、勇气、知识等;外圈为“积极的机构”,包括一切对学生当前及终身发展具有显著影响的机构,包括学校、企业、家庭、社会部门等。需要强调的是,“积极心理同心圆”模型中的三层结构并不是相互封闭的,各种积极心理学要素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相关教育主体、环境之间也能够深度互动。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开展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路径

依据“积极心理同心圆”模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路径开发包括三个方向,一是对应“积极的自我”打造高职院校和谐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二是对应“积极的品格”组织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团体活动,三是对应“积极的机构”创设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场景,具体方案如下。

(一)基于“积极的自我”打造和谐课堂

和谐是建构积极心理状态的基础,在课堂环境中实现“积极的自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贴近高职学生实际生活,了解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师在规划每个学期的教学内容时,应事先开展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是什么、有什么忧虑和压力、对未来生活及职业发展有哪些期望等,将收集到的信息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设计的依据。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教师可邀请学生参与本学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自己对积极心理现象的认识和理解等,撰写文章、发表感想,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遇到过什么样的挫折、采取了怎样的手段、得到了什么结果、对自己形成了怎样的影响等,这样可以赋予学生充分的信任感。

第二,依据高职学生成长规律,将教学内容划分成若干主题,按照一定时序逐次展开。高职学生在个体维度虽然存在差异,但在人生、职业、生命等宏观尺度上,有着较为相似的成长规律(方丽芳,2020)。据此,教师在分析高职学生调查反馈、设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还应该进一步明确主题,将整体教学内容划分成若干模块。例如,一般情况下高职学生的成长轨迹可概括为“毕业、就业、爱情(组建家庭)、继续奋斗(创业)”等,据此可以将一学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划分成四个模块:一是“积极认知、完善自我”,主要教学内容包括积极心理学理论知识、特点、用途及应用方法等;二是“积极面对、快乐自我”,教学围绕“求职就业”的话题,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充满希望的心态;三是“积极追求、幸福自我”,教学围绕“爱情”“家庭”“婚姻”等话题,使学生学会如何让自己的幸福感最大化,如学会在婚姻中“保持自尊的妥协”;四是“积极挑战、成就自我”,指导学生在事业危机、创业风险来临时如何保持勇气和信心。

第三,尊重高职学生主体地位,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实现“教学做统一”。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同于专业课、实训课,在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导下,教师无需过度干预,更不应该强制界定“消极心理”“积极心理”等概念。让学生自由探索、畅所欲言,这种行为本身就是激活心理积极性的表现。通过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围绕话题开展辩论、结合自身经历进行分享、依据经验指导他人等,当学生能帮助他人或完成“自我救助”,既实现了积极心理学背景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做统一”,也能够收获成就感。

(二)基于“积极的品格”组织团体活动

“积极的品格”包括了个体层面极为丰富的积极心理要素,如应对困难的勇气、解决难题的智慧、身处集体的领导能力等,以此为基础组织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团体活动,是一条有效的实践路径。

第一,学生社团活动。学生社团是高职院校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组织方式灵活、人员规模不限,且主要基于“朋辈关系”原则建立,有利于塑造高职学生的积极品格。高职院校应该鼓励学生成立各种“小团体”,为实践积极心理学理念拓展空间,如“寝室团体”“女生话题团体”“男生话题团体”“志愿者团体”等。不同团体在积极心理要素的激活上存在差异,如:在“寝室团体”中,教师要侧重于友情、互助、社交等积极要素的渗透;在“女生话题团体”“男生话题团体”中,教师要侧重于“性话题”“自尊自爱”“独立性”等积极心理品质的塑造;在“志愿者团队”中,教师要强化助人为乐、奉献社会等优秀品质的培养。

第二,文艺活动。广义上的文艺活动具有良好的积极心理塑造功能。例如,《欢乐颂》《命运》等音乐作品可以让人从悲伤、忧郁的情绪中走出来,实现自我情绪的良好调节。又如,棋艺、茶艺、书画等能够让人平心静气。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根据高职学生的兴趣组织相关文艺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格局,引导其深入思考人生,从而摆脱狭隘、消极的心理状态。

第三,“专业+”活动。直观上,越是对人生、事业、命运等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越是对人的心理影响深远,高职院校以培养特定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不能忽视“专业+”这一途径。例如,教师借助“创新创业大赛”“专业项目设计”等契机,主动了解高职学生在做某一个任务时出现的心理变化(如挫折时的失落、成功时的欣喜、失败后的迷惘等),抓住契机开展“团队辅导”活动,既能有效地运用积极心理学促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又能间接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

(三)基于“积极的机构”创设和谐企业

积极心理学理念强调,人与环境的关系极为密切,积极的外部环境对于个体积极体验、心态、人格等形成十分重要(熊伟娥,2019)。从“积极的机构”角度出发,高职学生接触到的外部环境(机构)主要是企业,通过创设“和谐企业”的方式优化实训、实习情境,将其打造成“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课堂”。

第一,建立“积极管理制度”。在企业既有制度框架内,对高职顶岗实习学生“特别对待”,弱化既有制度中的刚性部分(如出勤制度、绩效制度等),营造一个相对柔和、弹性的制度空间,以减小学生在企业中的约束感。同时,针对顶岗实习学生出台专门的激励制度,旨在增强学生加入企业、踏实工作的内生动力。

第二,组建“积极导师队伍”。企业导师在职能上与高职专业师资区别开来,企业导师除传授实践技能与经验外,同时加强真实职场的适应引导,帮助学生熟悉企业各部门的工作内容、权责范围,针对学生在实习阶段出现的心理问题、情感波动与挫折体验等,从“工作者”的角度予以排解,使其尽快进入员工状态,掌握现实情境下正确处理同事关系、领导关系的方式。某种意义上,企业导师扮演着学生职业生涯引路人的角色。

第三,构建“积极评价体系”。根据学生实习期间的表现、工作态度、自我鉴定报告等,企业在对学生评价方面突出积极心理导向,在评价体系中设置“自我调节”“抗压能力”“学习意识”“自信水平”等指标,一方面由企业导师、管理人员及领导等综合评分,另一方面可邀请地方医院精神科、心理科专家协助,为学生设计具有积极引导功能的评语。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促进作用。一方面,它拓寬了心理学应用范围,不再是“心理疾病”“心理问题”“心理创伤”等人群的专属干预方案,而是将心理学转变为一门致力于普通人积极乐观态度、优秀美德培养的科学,能够为高职学生的职业规划与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另一方面,积极心理学相对传统心理学的研究方式更加包容,除继承传统心理学常用的方法(如实验法、量表法、访谈法等)外,还广泛吸收了非实证方法(如演绎推理、社会观察、现象理解等),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创新提供了有效支持。

参考文献

[1]田文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调查研究[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9.

[2]李淼,葛林艳,王晓瑛,等.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调查报告[J].财富时代,2021(4).

[3]黄燕玲,赵大志,涂胜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探究:以云南工程职业学院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20(12).

[4]于瑞,刘素芳,马国新,等.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研究[J].职业技术,2017(5).

[5]方丽芳.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0(3).

[6]熊伟娥.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9(1).

作者简介:吴靖芸(1985— ),广西柳州人,硕士,讲师,现就职于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党的建设、心理健康教育。

(责编 雷 靖)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高职院校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简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