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季录音机

2023-08-10山新雨

少年文艺 2023年8期
关键词:阿香录音机侗族

满怀好奇心,去收集和聆听身边的各种声音:人们的说话声、树叶声、风声、水流声、动物的声音……你会发现,一切将变得美妙起来,这是细致观察生活的结果,保持这份热爱,生活也将变得更有意义。

——山新雨

侗族没有文字,侗歌靠的是口口相传。侗族大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侗族有三宝:侗歌、鼓楼、花桥。侗族人中一直流传着一句话:“饭养身,歌养心。”

我是土生土长的侗族人,采访了侗族大歌传承人阿香后,我写出了这篇小说。

1

小溪流淙淙流淌,不远处,一片青绿的稻田附在山岭斜坡间。星光点点的夏夜,映着的是一片若隐若现的梯田。不一会儿,夏虫们开始出来演奏了,田间、溪边,顿时热闹了起来。

阿香从文化馆比赛回来,走在田埂上。她仔细听着,像是在寻找着什么。

她怀里抱着一台银色的录音机。录音机很陈旧,破损了一角。她找了个地方坐下来,轻轻地按下录音机上的录音键。

溪流波光点点,稻田间时而闪着青绿的光斑。小女孩抬头望了一眼夜空,她想起父亲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动听的声音,在稻田间就能找到。

可是,溪中有声音,田间有声音,树上有声音,天上的星星也會有声音吗?阿香望着夜空,眨眨眼睛。

听人说,人离开这个世界就变成天上的星星,秋收时,它们又从星河落入金色的稻田。

2

侗族大歌进校园活动已开展了一周。

教唱侗歌的是一位中年歌师吴婶。那天早上,吴婶穿着侗族独特的民族服装走进音乐课堂,顿时引发了同学们学唱侗歌的热情。

歌师吴婶在讲台上一字一句地教唱,同学们被那天籁般的歌声吸引住了,也都认真地学唱起来。那歌声如蝉声,如水音,如一首首动人的诗篇……

坐在教室里的阿香没学几遍,很快就会唱了。可是她唱着唱着,眼泪不禁流了出来。吴婶发现了,问她怎么哭了。阿香没回答,跑了出去。同学们说,她一直都是这样,只要听到侗歌,就会哭。

放学后,吴婶找到了阿香家。阿香母亲正在院子里收拾东西,见客人来了,赶忙停下手中的活计,热情招呼着。当吴婶说起阿香侗歌唱得好,阿香母亲忽然变了脸色,说:“我不会让她学侗歌。”

吴婶问:“侗歌那么好听,全班同学都在学,您为什么不让她学呢?”

阿香母亲没有解释,自顾自地忙活起来。吴婶不好追问下去,到附近找了几遍,才看到一个小女孩抱着一台录音机,独自坐在梯田间。吴婶似乎听到了什么,立在远处,没有走过去惊扰她。

梯田间,一片片稻禾被风轻轻吹动,到处都是稻香。这时,从田间飘起了婉转的歌声:

三月初三

青蛙唱歌

高声低声 满田坝

时光过去 不回转

田里稻香 盛似花

……

多么动听的歌声啊,仿佛在述说着眼前的景象。吴婶没有听过这首歌,更没教过他们,阿香是跟谁学了这首歌呢?

3

那年冬天,地上积了一层薄薄的雪。阿香走在后面,跟着父亲到附近的村寨去给人传歌。父亲转过头来,说:“要是觉得冷,就回家去吧。”

阿香不愿回,她想跟着父亲走乡串寨,学唱侗歌。阿香搓搓红肿的小手,把刚才蜷缩的身子也挺直了。父亲解下围巾,把阿香的脸裹得严严实实的。父亲笑说:“这下,风只吹着眼睛咯。”

傍晚时分,人们已从山上劳作回来,鼓楼中心的篝火再次点亮时,阿香总会看到父亲的身影,他和乡亲们一起围着鼓楼里的篝火,欢快地唱起了侗歌。

父亲热爱侗歌,给人教歌是免费的,难免让开民歌培训班的人盯上,觉得父亲破坏了市场,抢了人家蛋糕。可父亲不愿收费,他只想和乡亲们一起唱。乡亲们为了报答,筹钱给父亲买了一台二手录音机,虽然是二手的,但各项功能完好。父亲得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台录音设备。父亲闲着的时候就唱两句,久而久之,他把所学的歌都录在了录音机里。

春耕时,父亲会带上那台录音机,放在田埂边,叫阿香按下录音键。父亲在水田里拖着犁耙,一边犁田,一边悠闲地哼着小调。此时,牛的蹚水声,父亲的犁田声,都记录在录音机里。

父亲犁田很累,他却总是笑着对阿香说:“阿香,播放给爸爸听。”

阿香坐在田埂边,一遍一遍地录音,又一遍一遍地播放,父亲听着听着,忽然停下了手中的活儿,说:“阿香,想不想以后成为一名歌师?”

阿香果断地说:“想!”

父亲说:“那你可要好好学习,好好唱歌了。”

“嗯。”阿香点头。

阿香和父亲的约定,不知什么时候被母亲发现了,母亲对父亲生气地说:“好你个老成,你成天就知道唱唱唱,唱有什么用?还想教坏女儿不成?”

对于母亲的责骂,父亲从来没和母亲争吵,也没抱怨过。父亲总会默不作声地走到卧室,然后把门关上。

在母亲眼里,父亲唱侗歌不能给家里多添些柴米油盐,成了不务正业。每一次母亲责怪父亲时,父亲都会用眼神暗示阿香,阿香便心领神会地从屋里拿出那台录音机,播放父亲的歌给母亲听。母亲听了一会儿,眼神稍有变化,阿香以为母亲会因此消火,可一转眼,母亲冲上来要把录音机给砸了。

阿香急忙朝着卧室喊:“爸爸,快……快出来保护录音机!”

父亲急忙出来,把录音机护在身后。父亲说:“要砸就砸我吧!”

母亲看着父亲的样子,停住了,回了厨房。

父亲怕母亲伤心,也逐渐减少外出教歌的次数。

有一天,开民歌培训班的人来找父亲。父亲正在花桥上练歌,从车上下来了一个女人,戴着墨镜,拿出一份单子递给父亲。父亲看了几眼便说:“我是不会加入你们的,更不会签合同。”

女人怒了,摘下墨镜,似乎是有备而来。女人说:“我跟你对歌,要是你输,以后莫要教歌。”

父亲不想和人比,但发现逃不掉,也就应约了。

花桥两旁的人越聚越多,有看热闹的,也有为父亲加油打气的。对歌有解歌、拆歌等多种对法,这次对歌,父亲赢了。女人羞红了脸,坐上车,扬长而去。

没过多久,那女人又来找父亲了。父亲说:“不比了,我认输。”

女人显然不同意,这样的赢法,她很不乐意。就这样,父亲又和那女人比了一次。结果令在场的人都吃了一惊,父亲输了。女人有些得意。

后来,女人知道了,是父亲故意输给她的,这让女人心中充满了怨恨。

自那以后,邻村的人都知道父亲不再教歌。这事传到了母亲那里。照理说,母亲应该开心才对,平日里,她一直都不同意父亲唱歌,可是这时候,阿香发现,母亲好像并不开心,反倒是多了一份担忧。阿香很不理解。

有次父亲突然问起:“还记得我们之前的约定吗?”

阿香回答:“记得,长大后要成为一名歌师。”

父亲很欣慰,起身带着阿香来到了山林间。父亲停下脚步,做出了“嘘”的动作,把背在背上的录音机放了下来:“听,有什么在叫——”

阿香也兴奋极了,忍不住朝着树梢问父亲:“这声音怎么那么好听?它都不缓口气吗?一直叫個不停呢。”

父亲小声说:“那是蝉声。蝉能唱一整天,一整个夏天。”

阿香露出一副不可思议的表情。父亲已在不知不觉中,把蝉声用录音机录了下来。

父亲带她到过山间,还带她到过溪边、田间、高山上,去听那些奇妙的声音。阿香发现,溪流的叮咚声、山中的鸟鸣声、稻田的蛙声、高山上的风声,每个地方的声音似乎各不相同,又紧密相连。

父亲说,这山里的声音啊,就是一首歌。阿香虽然很不理解,但她记住了这句话。

回到家后,阿香忍不住把收集到的声音播放给母亲听,母亲在忙着自己的活儿,丝毫没有理会。可是,当她看到父女俩有说有笑地讨论录音机里的声音时,却又忍不住伸头瞧瞧,露出了一丝笑容。

夏天过去,秋天到了,稻谷熟了。

一片金灿灿的颜色覆盖了整片山,梯田迎来了最辉煌的时刻。

从山岭上往下望去,秋收的热闹氛围弥漫在整座山间。大人们在稻田里割稻谷,孩童们在新鲜的草垛间追逐嬉戏,一派热闹的收获景象。

阿香也想和父母亲一起收稻谷,被父亲阻止了。父亲叫阿香坐回草垛里。父亲说:“录下了没?”

阿香把录音机一遍又一遍地播放着。录音机里,是打谷机的阵阵响声和父母亲的说话声。

母亲看到父女俩这样子,怕影响了孩子,便泼冷水:“这打谷机的声音有什么好听的?”

父亲一边踏着打谷机,一边笑了,坐在草垛里的阿香也笑了,弯腰割稻谷的母亲看到父女俩这样笑,也忍不住笑了。

这样平静的日子过了不久,父亲走了。

母亲说:“你父亲就是太痴迷侗歌,才没留意身边的危险。”

那天,父亲在山坡上砍柴,一棵大树倒了下来,压在了父亲身上。父亲再也起不来了。家里的一棵大树倒下了。阿香喊着父亲,可父亲再也听不到她的呼唤,只留下那台录音机。

阿香抱着那台录音机在梯田间拼命奔跑,想要追上父亲的脚步,感觉父亲就在不远的前方。阿香跑着跑着,两只鞋也不知丢到哪儿去了。稚嫩的双脚跑在田野上,忽然一个踉跄,栽进了水田里。录音机也不知飞哪儿去了。阿香在水田中挣扎着,放声大哭了起来。

那天,她找了很久,终于在田里找到了那台银色的、破损了一角的录音机。她把录音机紧紧地抱在怀里,喜极而泣。

不久,女人又来找阿香父亲对歌了。当她知道阿香父亲不在了,心里有些惋惜,又有些不甘。

4

学校办公室里,吴婶正在翻看着学生花名册,眼睛一直停留在阿香的名字上。她闭起眼睛想了很久,终于决定再到阿香家去一趟。

吴婶找到阿香,问她:“你爸都教了你什么歌?唱来听听。”

阿香只唱了几首就不唱了。吴婶问:“还教了你什么歌?都唱来听听。”

阿香回答:“我爸只教了我这几首。”

吴婶很惊讶,阿香的父亲是附近村寨有名的侗歌歌师,不应该只教她这几首啊。按理说,作为歌师的女儿,应该会唱很多歌才对。可事实正如吴婶看到的那样,阿香父亲只教了她几首最简单的童谣。

吴婶有些失望,回了学校。

阿香母亲看到吴婶经常到家里来,劝告阿香说:“少跟那位歌师来往。小心变成你爸。”

阿香忍不住说:“我就想变成爸爸那样的人,我想学侗歌……”说着,阿香再也控制不住了,眼泪流了出来,然后她跑出门去。

母亲追了出去。在高高的山岭上,阿香蹲坐在一片泛着青黄色的稻田里,把头埋得很低,肩膀一颤一颤地抽泣。

接下来的日子里,阿香认真地坐在教室里跟同学们一起学起了侗歌。不知不觉中,母亲好像默许了阿香学侗歌。

一个月的时间过去了,侗歌进校园活动也临近尾声。侗歌大赛前,吴婶指导大家做最后的练习。大家都做了充足的准备。据说,县文化馆领导、相关媒体都会来,将评选出优秀的校园歌唱家。

可是,阿香在预赛评选中,得了个最低分。吴婶要求阿香在台上再选另外的歌唱,可是无论她怎么唱,吴婶都不满意。

吴婶说,阿香的唱法不够稳定,一定要选到合适的曲目,才能体现侗族大歌的精髓。有的评委提出质疑,说阿香唱得没有问题。一时之间,评委们展开了热烈讨论。

阿香能否进入大赛,成了同学们热议的话题。有人说,阿香唱歌不好听;也有人说,阿香唱歌很特别。

阿香很失落,垂着头走出赛场。她沿着操场白色的标线走了一圈又一圈。校长发现了,上前问了她一些情况,对她说:“我知道你父亲的事,我也知道,吴婶对你有多么大的期待。不要想太多,好好唱出自己的风采。”

阿香抬头看着校长,脸上已淌满泪水。

隔了两天,学校公告栏上公布了进入大赛的人员名单。阿香看着公布栏前拥挤的人群,心里已不抱什么希望了,准备走开。一个声音忽然念道:“阿香。”阿香回过头来,拼命地挤进人群中去,终于在那份名单上看到了自己的名字。

大赛在县文化馆举行。大赛那天,所有参赛人员穿着侗族盛装,阿香也一样,身上穿着往日里跟随父亲演出的那套侗衣。

大赛只有半个小时就要开始了。

可是,母亲会来看她演出吗?在阿香的记忆中,当父亲唱歌唱到一半时,母亲往往就不耐烦地说:“得了得了,我都听到了。”母亲好像没有一次完整地听父亲唱完一首歌,也没到鼓楼、花桥去看过父亲演出。

班主任在旁边看出了阿香的焦虑,鼓励她说:“你母亲都支持你学侗歌了,相信她会来的。你何不去邀请她?”

阿香跑回了家,看到母亲在忙碌着,气喘吁吁地说:“妈,我想……邀请您到学校去看我演出。”

母亲依旧在忙着,头都没转过来,只摆摆手说:“你父亲在的时候,我都听出耳茧了,不去不去!”

阿香也料到会是这样的结果。不过,心里还是有些失落。

大厅里,已坐满了人。这次侗歌大赛,格外引人关注。

比赛开始了。阿香是第十个上台,还有一位就轮到她了。她在心里告诉自己,要唱出自己的风采来。

阿香焦急地注视着观众席,母亲还是没有来。

主持人在舞台上念到阿香的名字。

阿香上台了,站在舞台中央,灯光明亮地照在她的身上。在她开口唱第一句的时候,她想起了自己和父亲的约定,想起了父亲带她去看过的高山、小溪,那些熟悉的声音已刻在她心里。

阿香好像来到了一片旷野中,她尽情地奔跑着,像蒲公英一样轻轻飞了起来,欢快地唱出那些大自然的歌聲。

歌曲唱毕,台下一片宁静,又过了一会儿,一阵热烈的掌声响起。坐在评委席的吴婶忍不住了,也激动地站了起来,眼里满是惊喜。

阿香向大家鞠躬,准备退场的时候,阿香看到演出厅的大门口处,一个熟悉的身影早已站在了那里。

母亲也来了。

母亲还特意穿了那件衣服来的——是她亲手制作却很少穿的侗衣。

5

阿香夺得了此次侗歌大赛的冠军。

记者上前来问,她是怎么唱出那些美妙的歌声的,阿香不知怎么回答,她眼前出现了父亲,以及她和父亲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记者再问,她是否有什么秘诀?阿香说出了录音机。记者采访完,她和母亲回到了家。

刚到家,阿香就抱起录音机,去了梯田。

后来,录音机彻底坏了,但她没有丢,一直收着。

再后来,阿香长大了。她穿着漂亮的裙裳独自漫步在秋天的田野上,风吹过来,她的马尾、裙摆飘动着,梯田里垂下来的饱满的稻谷也轻轻晃动着。

那一台银色的、破损了一角的录音机,安静地躺在田埂上,像阿香小时候一样。春来冬往,它记录着各种声音,可唯独没有了父亲的歌声。

也许那天,录音机在热闹的打谷机声响中,录到了熟悉的欢笑声。

发稿/沙群

猜你喜欢

阿香录音机侗族
渴望母爱
录音机里的旧时光
阿香婆婆的枣木箱
贝壳
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
侗族建筑博物馆——大利村
川上的诗
女屠户阿香
侗族养生防病抗衰老经验荟萃
贴近大地:侗族栖居之所的智慧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