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津奶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2023-08-08袁文焕张天琦陈静怡田雨佳贾春涛

中国乳业 2023年7期
关键词:奶业天津奶牛

袁文焕,郭 爽,张天琦,陈静怡,田雨佳,贾春涛

1 天津武清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天津 301700

2 天津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天津 300061

3 悉尼大学,澳大利亚悉尼 NSW 2006

4 天津农学院,天津 300381

5 天津武清区海林养殖场,天津 301718

0 引言

现代奶业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当前,奶业生产形势严峻,奶牛养殖场的盈利能力受牛奶价格走弱和饲料成本上涨影响,进入下行调整的艰难时期,奶业走出困境需要多方位布局[1]。

奶业是天津农业的优势主导产业。天津高度重视奶业发展,在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激励机制和作用同时,综合运用各种政策手段和工具,为奶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天津在引导奶业发展中,突出采取项目带动、金融支持、科技助力等多种举措,着力推动现代奶业转型升级和核心竞争力提升。本文结合天津奶业发展实际,提出具体举措,以供参考。

1 天津奶业发展概况

天津奶业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天津奶业发展历史可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后,天津成为国内首批奶业发展试点城市,经过70多年努力,奶业取得长足进步。近年来,天津不断优化奶牛养殖空间和产业布局,标准化养殖和设施设备水平稳步提升,质量安全达到较高水准,产业整体素质持续提升,绿色发展取得新进展,奶业发展迈向新台阶[2]。

1.1 奶牛规模化程度高

根据农业农村部统计数据,截至2022年,全市规模奶牛场70 家(表1),奶牛存栏10.36 万头(表2),同比持平;生鲜乳产量达51.13 万吨,同比增长1%。“十三五”期间全国成母牛平均单产8.30 吨,而天津2022年成母牛年均单产9.60 吨,比2021年提高20 kg。“十三五”期间全国百头以上奶牛规模养殖比重67.2%,而天津奶牛养殖规模化率达100%。粪污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养殖场全混合日粮(TMR)设备和自动挤奶设备配套使用率均达100%,生鲜乳运输车辆全部实现GPS定位,生鲜乳抽样监测合格率达100%,生鲜乳的乳蛋白、乳脂肪等指标达奶业发达国家水平,并在全国率先开展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HI)工作。

表1 天津各区的牧场数

表2 2018—2022年天津奶牛存栏和生鲜乳产量

1.2 草畜配套稳步提升

近年来,天津大力推动种养结合、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发展模式,加快农业种植和奶牛养殖配套衔接,克服土地资源禀赋制约草畜配套方面缺乏显著优势的影响,合理布局发展优质粗饲料基地。加快推进青贮玉米、苜蓿、燕麦草等粗饲料规模化基地建设,开展奶牛养殖和饲草种植的种养结合示范基地创建,加强示范基地种植基础条件、设施装备建设。天津优质饲草料种植以青贮玉米为主,占饲草料总种植面积的90%以上,2022年全市饲草青贮收获61 万吨,养殖企业饲料种植面积7.30 万亩,草畜配套率达35%,较2021年提升4 个百分点,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8%以上,基本实现全量化利用,饲草料供应水平进一步提升(表3)。

表3 天津各区粗饲料种植面积

1.3 智慧奶牛场突起

近年来,借助都市型奶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奶业生产能力提升整县推进、数字畜牧业创新应用示范基地、家庭牧场和奶农合作社升级改造等项目支持,天津奶牛养殖设施装备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数字智能化设备、信息化采集设备、智慧奶牛场管理平台等先进设备得到推广应用,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精准饲喂和监测、产奶量自动监测和计量、发情监测系统、大数据智能分析等主要装备应用普及率达50%以上。天津嘉立荷牧业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天津天食智慧牧业有限公司正式投产运行,成为天津建成的首家智慧奶牛场;同时打造建立京津冀奶牛研究院和核心育种场。武清区新建(改扩建)天津蕙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天津华明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天津百圣奶牛养殖有限公司等一批高标准智能化奶牛场。天津现代智慧奶牛场整体建设水平稳步推进,奶源供给保障能力稳步增强。

1.4 乳品企业加工带动能力强

在乳制品加工方面,奶牛养殖与乳制品加工一体化发展紧密结合,乳品企业主要分布在武清区、北辰区、宁河区和滨海新区,年整体设计加工能力为80.40 万吨。大型乳品企业10 家,蒙牛、伊利、光明、完达山、三元等全国著名乳品企业均在天津建立基地;本土乳品企业5 家,形成了海河、津河、华明、中芬、弗里生知名地方品牌(表4)。年产各类乳制品约50 万吨,每年消耗原奶总量约40 万吨。

表4 天津乳品企业分布统计表

区域化奶业生产经营模式逐步发展,区域化奶业企业加工能力、市场占有率、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海河乳品新工厂建成投产,奶源来自嘉立荷集团自有优质奶牛场,生产加工设备引进国内及国际顶尖乳品加工、灌装全自动生产线和自动化包装设备,采用国际同行业先进工艺流程,实现乳制品加工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生产线日加工生鲜乳能力达500 吨,产品包含五大类100 余个品种,产品已远销全国20 余个省(市、自治区),海河乳品品牌己申请认定为“津农品牌”。华明牧业逐步打造集“奶牛养殖+饲料种植+乳品加工”一体化发展重点农业企业,鲜奶加工产能达2 万吨以上。弗里生乳业依托优质自有奶源,现有6 条常温生产线,3 条低温生产线,设计年产量7 万余吨,生产巴氏杀菌乳、灭菌乳、调制乳等产品。

2 奶业形势分析

天津在奶业发展中,通过政策引导、项目带动、科技助力、金融支持等综合施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均显著提高,在奶产品稳产保供、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发挥显著作用。当前,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天津奶业也面临复杂形势,既有重大机遇,又有严峻挑战。

2.1 发展机遇

2.1.1 政策持续支持产业发展

我国长期大力支持民族奶业发展,先后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奶业振兴的若干意见》等相关产业政策,明确提出加强优质奶源基地建设、提升饲草料生产加工和养殖装备水平、推进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通过直营或电商等服务当地和周边群众等多项产业政策规划。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全国重中之重,举全党全国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一号文件专门就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持、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等内容,做了精准的政策方向指导[3]。

天津一直高度重视扶持和引导奶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和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势主导产业,实施草牧一体化、奶业产业集群、奶业生产能力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园等一系列重点工程,形成具有天津特色的都市型现代奶业。

2.1.2 国内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我国有强大的人口资源优势,消费需求潜力巨大。近阶段,国际市场乳制品价格上涨,缩小国内外奶业竞争力的差距,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进口过快增长。同时,多元化、特色化、新鲜化消费需求增长,更有利于拉动国内奶业生产。我国乳制品产量2021年3 032 万吨、2022年3 118 万吨,同比增长2.8%[4]。

同时,国家积极倡导乳制品消费习惯、鼓励企业加强新产品开发、完善乳制品物流配送体系、加大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推广力度,为乳制品消费市场高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2022年4月,中国营养学会发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中国居民每人每天摄入奶及奶制品由300 g提高到300~500 g。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城镇化推进和人口政策实施,奶类消费将有较大增长潜力。2022年全国人均乳消费量43 kg。2022年底新冠疫情防控解封后,交通、物流、消费等流动加速和整体经济回暖,同时激发我国乳制品市场迎来更大市场规模和发展空间,奶业“严冬”有望早日迎来“暖春”。

天津区位优势明显、物流交通发达、奶业基础雄厚,为奶业持续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乡村产业振兴、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推进,为扩大养殖规模、开拓市场带来新机遇。随着人民营养膳食结构调整,肉蛋奶等动物性食品消耗大幅提升。京津冀人口规模超1 亿人,乳制品需求潜力巨大。未来随着城镇化稳步推进,液态奶等乳制品消费市场具有巨大增长空间,正逐渐成为日常食品消费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严峻挑战

经过多年转型调整,我国推进奶业一体化成效显著,产加销产业链整体完整。但从利益联结机制上看,产业链协调性有待提升,生鲜乳收购企业与养殖企业之间利益联结机制不够紧密,乳制品供给对需求的适配度有待改善。从国内大环境看,受资源环境承载力、碳减排压力、饲料价格攀升等影响,奶牛养殖成本偏高[5]。近期受整体经济形势下行、养殖成本长期高位、资源环境约束控制等综合因素影响,奶业养殖端效益低,加工销售端库存压力大,奶业生产形势严峻。

2.2.1 奶牛养殖生产形势严峻

奶业发展中的人工短缺、物料紧张、成本上涨等问题开始突显,养殖饲料成本飙升,生产成本保持高位,生鲜乳销售价格相对较低,2022年,天津地区公斤奶全成本4.2~4.3 元,公斤奶出售价格4.0 元左右,成本收益倒挂,养殖端呈现亏损状态,奶牛场应对成本上涨等不利因素的对冲能力较弱,保持盈利的仅30%左右,在市场主导的奶牛场优化调整中,中小奶牛场退养约3%,若未来延续高成本低收入形势,退养风险将进一步加剧。

2.2.2 资源环境约束依然存在

随着城市扩张及环境保护标准提高,养殖业面临空间压缩、门槛提升、消耗增长等问题,尤其对奶牛养殖业影响较大,对养殖条件和养殖水平提出更高标准和要求。

一是随着城镇发展空间不断扩展,以及生态红线区域划定,天津适养区用来进行养殖的空间持续缩减,传统养殖区一般农田缺乏,养殖用地落实困难;二是控制地面沉降,地下水全年禁止开采,给主要依靠地下水的养殖用水带来重大挑战(奶牛场用水价格7.90 元/吨);三是养殖粪污综合利用水平和利用效果,绿色种养循环有待进一步提高,扩大养殖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还将长期存在。

总的来说,受养殖业面临环保、规划、养殖成本升高等因素影响,预计“十四五”末,天津奶牛存栏会稳中略降,保持在10 万头左右,但随着规模养殖水平、单产水平提升,奶业综合生产能力会稳中有升。

3 发展思路及举措

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引领,以“质量兴农、品牌强农”为主线,以全面提升奶业稳定安全供给能力作为首要任务,稳存栏、增单产、提能力,着力示范引领智慧型、设施型、生态型、品牌型现代都市型奶业,助力高端高效、产品安全、产业融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调控有效的高质量发展,推动奶业转型升级和核心竞争力提升。

3.1 深化农业结构调整

如果把人的口粮和家畜的饲料统一折合,中长期内国人的口粮需求约为2 亿吨“食物当量”,家畜饲料需求为5 亿吨“食物当量”,两者共需7 亿吨食物当量[6]。

天津土地资源稀缺,面积11 916.65 km2,其中农用地7 097.65 km2,常驻人口1 373 万。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天津要充分平衡粮食生产与设施农业、畜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十四五”时期,天津提出要推动设施农业由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加快发展设施蔬菜、设施养殖,带动农业转型提升,继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力打造现代都市型农业升级版[7]。

奶业发展要置于大农业层面总盘考虑,充分利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有利契机,找准结构调整的切入点,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支持、示范带动,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奶业功能,提高奶业发展整体效益和竞争力。

天津在深化奶业结构调整中,要立足本市资源和奶业基础,坚持因地制宜、政府引导、资源整合、市场主导原则,通过宣传发动、政策扶持,搞好土地资源整合配置,在保障农民利益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出让、转包、互换、土地入股等方式,实现土地有序流转,成立专业合作社或规模奶牛场管理等方式,实现养殖配套土地的规模化生产、市场化经营,集聚农民、企业和社会合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抗风险能力。天津要以稀缺水土资源保障粮食较高自给率的同时,统筹考虑种植业用地与畜牧业用地结构比例,确保农牧业生态良性循环,巩固适度草牧业和奶牛等反刍动物养殖,通过反刍动物把人类不能直接利用农作物粗纤维较多的部分转化为动物性产品,降低种植作物资源浪费,提高本地饲料就地转化利用率,充分发挥种养综合效益,巩固提高种养结合的奶业绿色发展模式。

情况 3 设d(v)=5,则f3(v)≤⎣」=2,且ch(v)=5-4=1。由权转移规则知5-点只转给3-面 的权值。

3.2 构建多元化奶业格局

加快构建奶业新发展格局,要瞄准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部署定向领航,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从提升奶业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到深入推进产业基础再造,补短板,锻长板,强基础,筑牢奶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基。

一是聚集奶业振兴发展要素,在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激励机制和作用同时,综合运用各种政策手段和工具,为奶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进一步扩大政策惠及面,更直接更有效发挥财政政策作用,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统筹利用财政资金、金融资本、企业主体等多渠道资金,扩大奶牛活体抵押贷款、奶牛政策性保险等覆盖范围,撬动金融、社会等多元资本支持奶牛养殖、饲草料生产、奶农发展乳制品加工等,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

二是围绕奶业主体精准施策,整合政策资源,完善配套政策,组织奶业主体以降成本、提质量、增效率、延链条为着力点,围绕养殖设施改造、饲草料生产供应、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乳制品生产加工等,研究“三农”领域补短板、奶业提质增效举措。同时,充分利用中央、市级、区级各类奶业发展扶持政策,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优化奶业发展布局,持续推进标准化养殖,完善种养加一体化发展模式,与种植结构调整、畜牧业发展需求以及产业载体等建设实现有机融合,提升奶业发展质量、效益和供给保障能力。不断激发养殖、加工、销售等奶业主体活力,为巩固奶业经济回稳向上提供有力支撑,扎实推进天津特色奶业现代化建设。

三是打造一批奶业竞争力提升项目。发挥项目带动作用,推进奶业生产能力提升、奶业产业融合发展等重大项目落实,确保项目“建管运维”一体化,确保项目“建得起、立得住”,推动天津奶业提档升级。巩固奶源基地建设,强化适度规模奶牛场养殖的政策导向。提高奶业各项支持政策对家庭奶牛场的瞄准性,围绕适度规模奶牛场养殖的发展需求,完善奶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与经营体系。强化养殖端在奶业产业链中基础性地位的政策导向[5],提高奶业生产效率和奶农自我发展能力。加强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建设,提高奶农组织化水平、完善原料奶价格协商机制、构建完善第3方检测制度[8]。

3.3 发挥优质品牌效应

随着城镇化进程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大食物观逐渐被公众认可,包括植物和动物性来源。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营养食物需要,是最基本的民生保障。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树立大食物观,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分领域制定实施方案;建设优质节水高产稳产饲草料生产基地,加快苜蓿等草产业发展;大力发展青贮饲料,加快推进秸秆养畜[3]。

天津在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中,奶业将起举足轻重作用。要紧紧围绕现代都市型奶业高质量发展,遵循市场规律,按照多样化、优质化、品牌化、差异化的市场需求,积极发展经济效益高、市场前景广的奶产品,提高乳品企业生产能力,强化乳制品行业的供给端,培育壮大天津优质奶源和优质牛奶输出基地品牌,不断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带动奶业增效增收,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强大动力。

同时,加强优质乳宣传引导,搞好统筹,扩大内需,多渠道宣传奶业发展的重大意义,营造全社会关注奶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建立完善优质乳品质评价体系,实施优质乳工程。进一步提高竞争力和奶源供给能力,持续加强优质奶源基地建设,提单产、提质量、降成本,通过技术进步,降低乳制品的成本与价格,满足广大消费者对价格亲民、营养安全的乳制品需求。进一步稳固养殖加工利益联结,支持乳品企业扩大自有奶源比例,进一步提高乳品供需适配度,加快开发适合消费者的干乳制品,鼓励发展特色奶产品[5]。鼓励延伸产业链,适度发展“奶吧”巴氏奶、发酵乳进入社区,积极培育鲜奶消费市场。

3.4 引导奶业数字化转型

一是管理端,抓住设施设备、疾病防控、饲料保供、绿色发展、产能调控等关键,积极推广设施型高效养殖模式,引导养殖场、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加大机械化、智能化改造,提高智能设施设备使用率。开展安全优质生鲜乳生产和环境控制技术推广,引导奶牛场补齐短板,升级改造落后老旧挤奶设备、清粪设备、喷淋设备等,加大环境控制技术研究应用,增强奶业安全生产能力,巩固优质奶源稳产保供基地。强化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在奶业的应用,以TMR饲喂监控系统、发情监测系统、奶厅智能监测系统、疾病防控系统等为核心,建设全流程数字化管理系统,打造一体化奶业大数据分析管控平台,提高圈舍环境调控、精准饲喂、精细化管理、动物疫病监测、产品追溯等智能化水平。

二是饲养端,加快信息化与传统奶业嫁接,加大现代数字信息化技术手段应用,推广奶牛养殖精准管理、奶牛品种改良和高效繁育等技术,开展奶业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和示范,大力推广饲养管理、疫病防控、品种繁育、智慧奶业等实用技术,建立优质高产奶牛核心群,提高可利用胎次和单产水平,按照不同阶段奶牛日粮营养需要,聚焦饲草饲料原料的质量品控、饲料营养成分分析,开展日粮配方设计和科学配制,通过投入产出比、牛群利用胎次等综合指标,进行精准饲喂和饲养效果评估,提高奶牛精准饲喂和精细化管理水平。按照畜牧业减排降碳要求,深入实施豆粕减量替代行动,围绕开源、提效、调结构、综合施策,促进饲料粮节约降耗[9]。

三是安全端,统筹抓好安全与发展,坚持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大力发展设施型奶业,加快补齐设施化短板,提升设施化装备水平。加强奶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快推进奶业绿色发展,建立健全粪污利用处理体系,深入实施养殖“减抗”行动,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加强重点动物疫病和重点人畜共患病防控(口蹄疫、布病等),落实好各项综合防控措施,突出强化检疫监督,纵深推进疫病净化和区域化管理[10]。

4 总结与展望

国家高度重视奶业发展,在发展奶业之初,提出“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的理念。为加快振兴民族奶业,国家先后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助推中国奶业一体化发展。2022年我国生鲜乳产量3 932 万吨,奶源自给率达66.5%。

同时,奶业也是受市场波动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一是受国际国内市场影响大;二是行业生产周期长,扩大生产需要一定时间;三是消费需求变化的反应存在滞后性。当前奶业面临巨大挑战,特别是养殖成本高,表现为市场竞争力弱和效益低。同时,由于我国奶业发展时间短,还存在市场培育还不充分,存在产品供需结构不平衡,适销对路产品发展不充分等问题。

2022年,天津奶业克服新冠疫情冲击、饲料价格上涨等不利因素影响,奶业全产业链总体保持稳定。2023年,天津将进一步提振奶业发展信心,夯实奶业发展基础,强化质量安全监管,优化产业发展模式,增强优质品牌建设,聚集奶业振兴发展要素,确保奶业不出现大幅度波动,积极发挥稳产保供作用。

猜你喜欢

奶业天津奶牛
乍暖还寒时奶牛注意防冻伤
如果天津有“画”说
夏季奶牛如何预防热应激
农业农村部:培育奶业知名品牌
天津卷
奶牛吃草
《天津之眼》
天津
奶业:亏损面已经超过50%
奶业:亏损面已经超过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