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乡土中国》文本选编的价值解析

2023-08-08周晨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3年7期
关键词:乡土中国

周晨

内容摘要:《乡土中国》是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阅读板块推荐的两部著作之一,从文本内容看,具有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三个方面的价值,明确《乡土中国》的这些文本价值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挖掘并在实际课堂中践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部编版高中语文 《乡土中国》 选编价值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阅读板块仅推荐了两部著作,其一就是《乡土中国》,可见这本学术著作中蕴含的选编价值是巨大的。由于这部著作涉及面较广,理论性较强,包含较多的学术概念,阅读需要一定的文学素养基础,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给教师的备课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程度的挑战。目前已有的研究主要侧重这部著作实际的阅读教学方面,本文将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重点从文本内容的角度来分析其选编价值,走进《乡土中国》,踏入乡土社会,感受乡土风情,领略乡土魅力。

一.推本溯源:了解传统文化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2年修订)》中学科核心素养第四点是文化传承与理解,里面提到学生应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热爱中华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课程目标第十条也提到传承中华文化,通过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乡土社会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对《乡土中国》中包含的观点层层剖析,最终都能在传统文化中找到对应的文化基因,可见费孝通先生对中国乡土社会的理解基于强烈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乡土中国》的分析以厚重的传统文化为源泉,中国乡土社会样貌的形成与传统文化的滋养密不可分。如分析核心概念“差序格局”时,乡土社会中如同心圆波纹的差序格局最终归因于儒家的人伦观,孔子讲究推己及人、克己复礼,《礼记》里讲“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1]P495,《中庸》里把五伦作为下之达道。又如在《维系着私人的道德》里从“仁”的角度解释了团体道德的缺乏。孔子提倡“克己复礼为仁、恭宽信敏惠”这套私人间的道德要素,孔子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2]P211

这部著作的内容正因为以广博的传统文化为根源,所以学生能够跟随费孝通先生的脚步从现象到本质挖掘乡土社会的成因,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从而发现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进而提高文化修养水平,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如《家族》这一章讲乡土社会中家族的主轴在父子之间,家族中男人和女人除了在工作和生育事务之外保持着很大的距离,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人在感情上,尤其是两性间所展现出的矜持和保留,“男女授受不亲”成了心照不宣的社会交往准则。又如《无讼》中讲了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和克己,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古代的一些清官宁愿杀身成仁,也不愿同流合污,比起世俗所谓的名和利,他们更愿意舍生取义,流芳百世。

《鄉土中国》基于厚重的传统文化和精炼的社会理论展开,深入浅出,醍醐灌顶,令读者回味无穷。著名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他主张教学应走在儿童现有发展水平的前面,落在最近发展区内,带动发展。教学一方面使最近发展区变为现实,另一方面也创造着新的最近发展区。[3]P32《乡土中国》对于高一的学生,无异于就是“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其中的传统文化如涉及的部分儒家思想对于乡土社会的说明,学生初读可能觉得晦涩难懂,但通过自主查阅资料或者老师的讲解帮助,反复咀嚼,是能够透彻理解的,学生就有可能从现有的水平飞跃到潜在的发展水平,从而产生新的“最近发展区”。《乡土中国》甚至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领学生去探索这部著作之外更加广博的传统文化,如第一章《乡土本色》里借用孔子将“孝”的含义归结为“心安”来说明乡土社会中人和人相处的基本方法,《论语》中原文是这样的: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2]P20换言之,《乡土中国》这部著作具备学生了解学习传统文化的“生长空间”,并有可能赋予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弹跳能力”,为学生打开了进一步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大门,从而吸引学生走向更广博的文化世界,增添文化底蕴。

从教与学的角度看,高中语文课堂在平时讲授传统文化比如经典文言文篇目时,往往是将传统文化像提前做好的“一盘佳肴”一样直接摆在学生面前,然后老师带领学生去“品尝”,忽略了带领学生去“做这盘佳肴”的过程。而通过对《乡土中国》这一学术著作的阅读,学生是从中国乡土社会的现象钻进去,跟随作者脚步找出了背后的传统文化成因,这其中包含了寻找分析的过程,这一“做佳肴”过程中的体验价值是巨大的,学生能够体会到“佳肴”是怎么来的,有多珍贵美味,这种体验感和成就感带来的“滋味”自然而然就会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在驱动力,新课标的有关要求也就有望达成。

二.见微知著:训练逻辑思维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2年修订)》中学科核心素养第二点是思维发展与提升,提到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课程目标第五条是发展逻辑思维,要求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

费孝通先生从中国乡土社会的现象逐步分析到其本质,形成了对中国乡土社会的理性认识。如语言归纳方面,在《无为政治》中论权力时,基于社会冲突归纳出了横暴权力,基于社会合作归纳出了同意权力;在《长老统治》里从社会继替中归纳出了长老权力;在《名实的分离》里从社会变迁中归纳出了时势权力。这四种权力的归纳不仅一针见血,直击要害,也生动形象地体现出了行文的逻辑过程。又如比较说明方面,纵观全书,费孝通先生大致根据两大维度对中国乡土社会进行解析说明,一类是横向的中西方比较,一类是纵向的古今比较,尤其是中国乡土社会和西洋社会的横向比较,尽显逻辑色彩。在讲述《维持着私人的道德》时说明乡土社会是差序格局,讲究攀关系、讲交情,西洋社会为团体格局,讲究争权利;讲《礼治秩序》时得出乡土社会讲礼治,靠传统或经验来维持,西洋社会讲法治,靠国家来维持;讲《家族》时,家庭在中国乡土社会中以父子为主轴,而在西洋社会里以夫妇为主轴。此外还有中西重要文化人物孔子和耶稣观点的比较,如在《差序格局》讲到,孔子提倡的道德系统以差序格局为中心,耶稣提倡的道德系统里讲普爱天下。

除了上述相对容易归纳的思维体现,这部著作还展现了更加深刻的逻辑思维。第二章《文字下乡》和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分别从空间阻隔和时间阻隔的角度论述了文字对乡土社会来说是非必要的。费孝通先生从“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这个似乎约定俗成的话题入手,一步步打破人们固有的认知,令读者心平气和地“承认”自己的思维认知错误并产生豁然开朗之感。从逻辑思维的角度讲,思维惯性常常令人走向“乡下人的愚是错误的,乡土社会没有文字是落后的”这样的思维误区,但事实却是乡下人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认得,而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比起文字,乡土社会中的“特殊语言”在传情达意时更方便。这其实是在打破非黑即白的逻辑思维习惯,这恰恰是高一的学生所需要的。刚入高中的学生社会认知经验较少,看待事物时常常抱有天真和理想化的想法,思维不够深刻和灵活,容易陷入非此即彼的思维陷阱。高一是塑造三观和训练逻辑思维的重要阶段,高中的语文学习更是和生活紧密结合,考察方向也越来越生活化,所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听到一些新闻事件时如何避免出现执拗极端的看法,面对更具真实情境的新题目时如何灵活有深度且全面地解答,撰写议论文时如何立意更加恰当得体,这是训练逻辑思维的价值,也是语文学科需要深入解读的要点。

长期以来,提到语文学科人们往往认为它是感性的,这种观点不完全正确,因为感性的表面实则以理性为底色,其中逻辑之缜密丝毫不亚于理科,虽然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是能够从高考尤其是新高考以来的语文试题中明显看出,题目越来越新颖灵活,命题人对于学生逻辑思维的考察越来越重视,更注重学生运用逻辑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学生的角度看就是越来越多的学生反映高考语文试题越来越难,做题时不知应从何处下手,越来越没有把握甚至丧失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信心。小学时期学生的思维主要是感性的,初中时期主要培养学生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高中则主要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这一点绝大部分高中生是不自知的,《乡土中国》被选为整套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阅读推荐的两部著作之一,并且编排的位置也十分重要,位于必修上册第五单元,这意味着高一上学期就要学习,全书的行文尽显理性色彩,处处彰显逻辑思维,可以看出阅读学习这本学术著作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绝佳材料,能够为培养学生高中时期的逻辑理性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也能够帮助懵懂的高一学生打破对语文学科固有的认知,尽快适应高中语文的学习。

三.春风化雨:培养乡土情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2年修订)》基本理念第一条是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里面提到培养学生热爱美好生活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使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核心素养第四点是文化传承与理解,要求学生理解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热爱中华文化。

费孝通先生在第一章《乡土本色》里写道:“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時的可靠性。”[4]P7这种生长于同一片乡土上的情谊,游子在外时最能体会得到,假若幸运碰到了同乡,漂泊的心也有了依靠,这是一种无关血缘的乡梓之谊,却如故乡的泥土般黏稠,而这样神奇的力量,是生养我们的乡土赐予的。

放眼整个民族,中华民族是从土里生出的民族,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在古代,黄河流域正是有了黄河水的灌溉,人们才得以种植庄稼延续血脉。古代的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男耕女织延续数千年之久。中国人对土地具有与生俱来的亲切感,因为有了土地的供奉,人们得以生存下来,组成家庭,进而才有了国家。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土地里获得的感情最终惠泽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乡土”二字背后,是家庭,是国家,是责任,是守护。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华民族是唯一文明从未中断过的民族,像土地般扎实可靠,像沙粒般紧密相连,这是流淌在我们血液里的文化基因,所以纵使历经五千年风雨飘摇,华夏之舟依然固若金汤,破浪前行。《乡土中国》这一著作从社会学的角度展示出了民族文化的肌理,于无声处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语文学科承担着育人的重大任务,是众学科中育人的“前头锋”。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去研读的,是内容丰富多彩的课文;要求学生观察、分析和反映的,是五光十色、不断发展更新的现实生活。[5]P29语文课要完成的任务绝非仅仅分析一下语言或把握什么情感,而是高瞻远瞩,走出试题的拘泥,走向鲜活的生活,对学生产生有影响的教育。这里的影响体现在时间的长短和熏陶的深浅,学生离开校园之后早已忘却了具体知识,但在学生时代受到的影响却能够跟随学生一生,甚至对学生看待世界的眼光和思考问题的角度产生影响。现在的学生已经离土地太远了,甚至不曾接触过土地,《乡土中国》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我们的民族从哪里来,这一路上又是如何来。以此书为窗,穿越时空寻找情感的寄托,当学生的心灵真正依偎在那片朴实的乡土上时,民族归属感、认同感、自豪感和自信心便从心底油然而生,而这样的纽带一旦连接,便会伴随人们一生。这是经典著作“超时空”的魅力,也是语文学科育人价值的具体体现。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今天,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更需要这样的源泉。故土难离,草木情深,近代以来多少著名的科学家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毅然决然回到祖国的怀抱,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当知识变得更加容易获取,国家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文化入侵越来越严重时,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感和家国情怀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乡土中国》是社会学领域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全书对乡土现象的分析,揭示了乡土社会的本质和规律,帮助读者看到乡土社会的过去,预知乡土社会的未来。本文主要抓住了解传统文化、训练逻辑思维、培养乡土情怀三大主线来分析其选编价值,存在一些不足和遗漏,期待从中挖掘更多的宝藏。这部著作如同一杯香茗,需细细品,慢慢尝,其中蕴含巨大的价值,需要不断进行研究,并在实际教学中应用,从实践里反思问题和总结经验,才能取得进步。

参考文献

[1]吕友仁,吕咏梅注.礼记全译[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2]杨伯峻,杨逢彬注.论语[M].长沙:岳麓书社,2019.

[3]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4]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乡土中国
“荒诞”与“法理”
“乡土社会”的国民性初探
再思20世纪上半叶的乡村建设与改造
“乡土中国”的审视一种
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
城市化与回不去的故乡
“后乡土”视域下农村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后乡土中国的基本问题及其出路
费孝通与文化自觉的社会学方法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