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一主三辅六化四联动”育人模式

2023-08-08苏瑞莹曹文明汪远萍

关键词:党史育人思政

苏瑞莹,曹文明,汪远萍

(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作为党史学习宣传教育的主渠道,毫无疑问,把党史学习有机地融入到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中,以进一步深化推进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就成为时代之所需。基于此,围绕着“通过党史的学习,要让学生学习什么,掌握什么”、“教师该怎么激励学生配合,帮助他们获取学习结果”等核心命题,积极探寻多维度协同运行的党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一主三辅六化四联动”教育教学模式,就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重要任务。其对于增强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有效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一主”即建构“四导六位”主课堂教学模式,筑牢党史学习教育主阵地,突出专业性育人特色

“四导六位”主课堂教学模式即着力于“学讲议评思”五个维度,积极探索将党史尤其是将具有本土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改革历程等有机融入课堂,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以及创新教学手段,以进一步增强思政课堂的鲜活度和吸引力。

“四导”即指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应注重发挥教师的“导向、导学、导思、导练”四个主导作用。“导向”就是教学目标明确,教师结合每一个教学模块中所涉及到的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过程、历史节点以及历史人物、历史影响等内容,精心组织教学活动。通过阅读梳理、分析思考等方式,运用教学手段,瞄准教学目标,讲好党的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导学”就是引导学生在深刻地感悟党的领袖故事、革命英雄事迹、重要历史事件以及重大发展成就的同时掌握课本上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导思”就是摒弃传统的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自主支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学习、观察、思考,并积极参与讨论、交流,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观点。“导练”就是引导学生在把自身的所学所思所想加以提炼升华的基础之上,形成自己的认识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外化为自己的行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六位”即指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采用集“视频冲击式、任务驱动式、案例式、情景体验式、讨论式以及网络式”即“六位一体”活动导向设计教学法,打通课前导学、课中探究、课后拓展三阶段,通过讲解分析、答疑思辨,拓展知识域;通过案例展示、交流研讨,营造交流场;通过视频展播、观剧评剧,联结共鸣点;通过体验参与、成果展示,延伸社会感等,扩展思政课教学的时空范围,最终实现教学过程全要素、各环节的有机连接与融合,实现德育浸润,增强以史育人深度。

二、“三辅”即指构建集“实践育人”、“文化育人”以及“网络育人”三者相结合的辅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党史学习教育新活力,突出多元性成果特色

首先,从实践育人的维度方面来看,着眼于“听读写说行”五个维度,通过构建“五维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融合。“听”即指“聆听时代强音、强化思想引领”,即学校充分利用“七一”建党纪念日、“十一”国庆纪念日以及诸如“五四”运动以及“一二·九”运动等重要纪念日举办相应主题的专题讲座,把高大上的“大道理”转化为一个个“微故事”,为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提供一道道“思政大餐”,从而让有深度的理论有温度,深入学生的内心。“读”即诵读马列经典、涵养家国情怀。即通过引导学生以阅读、对话以及朗诵、点评等方式,深入研读马列经典著作、党的重要文献等,从而使思政课的精华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到学生的头脑中,以进一步坚定学生的信仰、信念以及信心。“写”即书写实践感悟、厚培理论功底。即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以“学用新思想·建功新时代”为主旋律,以“理论之光·国情社情调研”、“铭记历史·红色足迹寻访”等为主题,以更好地引导青年大学生在红色调研中深刻感受革命先辈追求真理,勇于奋斗的革命精神,并撰写调研心得,分享感悟和体会,有效地拓宽大学生的理论视野和实践能力。“说”是指讲好中国故事、塑造求真品质。为了充分挖掘党史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的支撑资料,把丰富的案例融入教育教学内容,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高质量转换,思政教师与辅导员应协同配合,通过生动活泼的历史故事,找准教材内容的切入点,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加强党史成就和经验的阐释,不仅有效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同时也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以及改革开放为什么“灵”等一系列重大问题。[1]“行”是指锤炼实践能力、增强思政实效。通过“爱心家教”、“马路天使”、“爱心学堂”、“敬老助残”等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引导并组织青年学子依托自身专业知识,深入基层开展各级各类社会实践和公益服务活动,最终使学生在实践中完成由知识汲取、价值内化向行为外化的转变。

其次,从文化育人的维度方面来看,通过建构“四个融入”的文化育人长效机制,以有效地推进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二者的相融合。[2]“四个融入”的文化育人长效机制,即通过理念引领,融入精神文化;载体活跃,融入行为文化;导向规范,融入制度文化;环境涵养,融入景观文化的途径和方式,充分利用高校已建设并投入使用的诸如思政研习馆、思政主题公园、思政名师培育工作室以及学雷锋志愿服务站等一系列校内“红色”文化教育新阵地以及充分依托校外红色文化纪念场馆等载体,精心构建“信仰如山”、“信心如铁”、“信念如磐”为主题的“三信”实践体系。通过组织开展“校史讲解比赛”、“学党史、学校史”知识竞赛、“百秒讲百年小故事”等不同主题的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竞赛活动;通过举办“红色经典诵读”、“礼敬中华传统文化”微演讲活动,学习习近平青年思想暨道德文化知识竞赛活动;通过举办“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奋斗历程”大型图片展、信仰公开课等主题教育活动以及通过策划“大国工匠进校园”素质拓展教育活动等,精心打造一批学校实践活动特色品牌项目,从而有效地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激发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勇挑使命担当。

第三,从网络育人的维度方面来看,通过强化“四个育人平台”联动,以有效地推进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二者的有机结合。[3]“四个育人平台”联动,即指通过大力加强慕课教学资源平台、优化理论宣传信息平台、搭建对话交流信息平台以及通过开辟典型宣传信息平台等,打造线上与线下以及团队与个人多元协调的网络化、立体化的思政教学资源体系。利用“学习强国”APP中的“人物”版块、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等平台以及“微信”“微博”“QQ”等即时通讯APP以及党史VR互动式以及全景式教学体验平台等,从而使新媒体新技术成为党史学习教育教学新载体,弘扬主旋律,凝聚正能量。

三、“六化”即指推行“六化”教练式教学方法,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接地气,突出科学性实践特色

“六化”教练式教学方法即是指从学生特点出发,通过推行理论教学的实践化、教师角色的教练化、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实践教学的现场化、学生学习的信息化以及考核体系的过程化,践行“教、学、做”合一,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接地气。

一是推行“理论教学的实践化”。即充分依托专题宣讲、思政课、主题班会、团课及学生第二课堂等载体,以党史教育为主题,大力开展党史思政“微电影”创作、“微故事”宣讲等多项特色学习教育活动;开展“青春心向党 建功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月”、“传统文化宣传月”、“‘三种精神’进校园”、“‘最美奋斗者’宣讲会”等主题活动;举办“庆百年华诞,诵红色经典”文艺汇演、高雅艺术进校园等大型文艺活动;强力打造“红色记忆,薪火相传”支部书记微党课竞赛、优秀团干“百秒讲百年小故事”、“学史力行办实事,科普下乡惠师生”以及“军歌嘹亮——学生退伍军人热血赞歌献给党”等特色活动,不断完善和拓展丰富师生担当奉献、实现价值的平台。

二是推行“教师角色的教练化”。由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讲完”转变为现在教学中“学生学会”,围绕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一根本目标,培养学生“专心听、仔细看、善于想、主动问、积极说、认真写、广泛读、恰当评”的习惯,引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索新知,并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牢固树立大历史观和正确党史观。

三是推行“教学内容的多样化”。紧跟时政学习热点,立足价值引领,以党史学习教育为统领,通过组织开展以学生骨干为引领、班级团支部为主体、学生党支部为先锋的线上学习、研讨和热议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深挖革命先烈、英雄模范、时代楷模等人物的典型事迹,讲好“英雄”的故事,“创新”的故事等,从而打通思政学习最后一公里,形成创新化、多元化、一体化的网络宣传工作体系。

四是推行“实践教学的现场化”。通过搭建思政课与专业课“双实践”教学平台,开展国情社情观察、电力科普教育、乡村资源调研等专项活动,以巩固教育成效;通过“红色走读”等方式,组织我院校生到中共福建省委坂里旧址、三朱革命斗争纪念碑、叶飞故居等革命遗址、革命纪念馆等进行学习调研,以进一步引导全体师生确立科学的理想信念、践行初心使命;通过举办“劳模情·电院源”劳模故事分享会,分享劳模职工、校友扎根一线的先进事迹,宣传和弘扬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让学生学有榜样,激励学生向劳模工匠看齐;通过强化社会服务,做好青年志愿者文化科技“三下乡”等公益化服务活动,提高社会实践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是推行“学生学习的信息化”。即充分依托学习强国APP、各类微信公众号、易班以及各高校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提供的思政教学辅助系统等网络思政平台,通过定期推送思政课云端精品课、党史学习动态以及诸如青年云讲党史系列微视频等线上学习栏目,将党史学习在“线上留声”,以引导学生在党史学习中科学认识时代使命。

六是推行“考核体系的过程化”。改变传统考核方式中一考定分的局面,以能力和素质培养为核心,全力打造“学、思、践、悟、行”综合考量体系,不仅加大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度的考核权重,同时也加大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行为规范的考核力度,[4]以实现全过程、多元化、全方位的考核评价,力求全面且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思想品质水平以及核心素养。

四、“四联动”即指建构“教师联动、师生联动、方法联动、社团联动”的协同育人机制,开拓党史学习教育大视野,突出全局性育人特色

“四联动”合作学习机制即是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引领,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特征和认知规律,构建“教师联动、师生联动、方法联动、社团联动”的协同育人机制。“教师联动”即是指所有教师都应切实履行好育人职责,在认真研究并深挖每一门课程以及所组织的每一场课内课外活动中所内蕴着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基础之上,更好地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频共振、同向同行,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的联动育人。“师生联动”即是指教师在对每一门课、每一授课主题的内容进行精心地锤炼的基础之上,以一种易于为青年学生所接受的话语表达方式,通过精心地选择和讲好中国故事,以不断地强化和提升党史学习教育的实效性以及传播能级。“方法联动”即是指课前教师在对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学习特点以及专业特性等进行问卷分析的基础之上,结合当前大学生所普遍存在着的理论基础知识较为薄弱、辩证思维能力不强等现状,通过灵活运用“六位一体”活动导向设计教学方法,即“视频冲击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情境式教学法”、“问题导引式教学法”以及“网络式教学法”等,实现因生施教、因需施教和因课施教。“社团联动”即是指以“多渠道搭建社团活动平台,大联动促学生全面发展”的工作思路,建立红色社团管理联动机制,结合每个社团不同的文化底蕴和积淀,联动起来,以专题培训、师生对话、影音回顾等形式,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发挥协同作用,引导青年学子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夯实党史主题教育学习成果。

总之,“一主三辅六化四联动”党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模式内含着集“引领+挖掘”、“沉浸+服务”、“宣传+阅读”以及“实践+感悟”于一体的“多维立体式”教育教学新模式,对于推动高校将党史学习宣传教育往纵深方向发展,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以在广大青年学子中持续深化“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学习教育为统领,在传承伟大建党精神的基础之上,拓宽“大”(社会大课堂)的广度,善用“大思政课”,广泛宣传宣讲,激发学习热潮,以引导广大青年学子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在实施“十四五”规划,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的进程中建功立业,成长成才。

猜你喜欢

党史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