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裔黑人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述论

2023-08-08郝靖宇

关键词:非裔流行音乐黑人

张 楠,郝靖宇

(齐齐哈尔大学 音乐与舞蹈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上海大学附属中学,上海 200444)

音乐形成有着深刻的文化动因。数世纪以来,西方以文化霸权姿态强势渗透,改变着其他民族文化的样貌,彰显出强大的影响力和干扰性。西方主流文化是一个时代所倡导的文化,其之所以会成为现代文化的主流,离不开工业革命的支撑,而生产力低下的非裔族群无疑会受到侵略压榨,西方主流社会明确的表达了他们对这种特殊的文化身份的充满偏见的刻板认知,他们将黑人族群某些劣根性,如抢劫、迷信和没有财产观念等人为夸大,肆意歪曲。非洲黑人一直以来就经历着不平等的奴役和驱使,想要摆脱西方主流文化的影响并不容易,因为人们的思想一旦固化下来,就很难再去创造新的思想。非裔黑人即使可以跳出教育、政治等方面的障碍,但音乐文化要摆脱原来的圈子并不现实。这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克服种族偏见,勇敢地承认那些被遗忘在角落的非裔音乐文化,只能是本民族一代又一代人奋斗的结果。一言以蔽之,非裔音乐文化的发展前景光明,但仍需漫长的探索。

一、非裔黑人音乐文化的影响因素及其挑战

音乐是非裔族群古老信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非裔文化保存的核心。音乐文化经常被低估和边缘化,弱势的政治经济地位和非主流文化地位,使其成为主流话语排斥、欺凌和行使文化霸权的对象。黑人音乐文化往往因为迎合了西方主流文化的趣味,不得不向西方文化妥协和迎合。黑人虽然在音乐方面有着非凡的天赋,但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不得不面对这种压力,因此,如何面对和迎接挑战是非裔音乐文化思考的关键问题。由于非裔音乐文化在长期的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滑坡现象,再加上美国非裔文化难以得到政治认同与经济支持,文化发展创新必然迟滞。这必然导致黑人音乐文化的边缘化倾向,一些音乐呈现往往就是他们双重身份的局外人意识的流露,这种意识极大地冲击着黑人自我身份的认识,他们发展音乐文化的道路是非常艰难和漫长的。

由于西方国家的殖民,非裔族群受教育的机会较少,有一些音乐家由于没有受过专门的教育,其表现力是有限的。要改变这种现状,无论是政治、文化还是经济,都需要族群精英群策群力,专著一个长期的发展目标。许多黑人音乐家都自觉致力于非裔文化的独立性,他们渴望拥有主人的身份。集聚自信自强内在力量。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力量越来越明显,非裔族群也看到了这一点,他们希望重塑自己的形象和身份,逐步形成具备自身特点的文化。西方主流文化从来没有把自己的音乐文化与非裔音乐文化放在一起,他们只是想通过非裔文化来确定西方主流文化的优越性。黑人的音乐作品要想流布上流社会,就必须要迎合西方主流文化。可以说,西方主流文化限制了非裔音乐文化的发展,这是不能忽视的事实,非裔要想弘扬音乐文化,就不能把两种文化对立起来,应吸收和学习西方文化的一些优势来补充丰富非裔音乐文化的元素。而非裔文化中的黑人艺术运动是值得肯定的,它无疑是一种精神塑造。但它们都是短暂的。一个国家,一个种族,它首先应该塑造他们的精神,并与经济、政治等其他因素相互联系起来,这就是说,我们不能独立地看待他们,而应看到它的广阔未来及其可能性。

黑人音乐表达是非裔音乐的重要印象之一,非裔的传统文化也好,民俗也好,都离不开对黑人音乐的书写与表达。借助这种乐声、节奏和语句,人们之间的交流倾述得以抒发,既表达了黑人的喜乐忧愁,又探索着精神世界的渴望。可以说,音乐的每一个音符都见证了黑人的历史,这些歌曲让人们更加深入地走进黑人,深入了解奴隶制下的血与泪。在非裔族群文化被人为割裂、断乳和荒芜的状况下,黑人音乐经历了一个断裂、补充和重组的过程,他们的音乐与欧洲古典音乐不同,黑人音乐以即兴演唱为主,他们是倾诉自己的感情,并且更加注重听觉效果。黑人音乐贴近生活,与生活融为一体,符合大众的需求。在这方面,黑人音乐为世界音乐发展寻绎释了新的发展方向,促进了文化多元化发展。

非裔族群音乐文化发展一定要借助于传统文化的力量,借助于教育资源的整合,这是非裔音乐文化未来发展的强大助力。在黑人被奴役之前,他们在非洲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是一个整体,可以自己发展,但是它被白人的奴隶贸易所打破,由于失去了物质和经济的支持,又受到西方主流文化和文化霸权的影响,很难接受良好的教育,因而无法进入上层社会。随着西方主流文化的渗透,它又融合了各种文化,既有非洲的传统文化,又有大量西方文化元素。非裔文化发展必然要经受暴力对待,种族歧视,毫无经济基础等都与非裔文化的发展相契合。从一定意义上说,非裔文化想要有所发展离不开经济基础的支撑,离不开对暴力的勇敢反抗,离不开非洲传统文化与西方多种文化的融合,更离不开教育带来的巨大力量……

面对西方文化的主导地位,非裔音乐文化拥有独立地位和身份,他们试图改变现状,极力描绘他们的传统文化,以便能够打破原有的观念,在不断尝试,寻找符合自身特点的文化过程中,他们开始注重自己音乐作品的创造性,不断发展自己的作品。这也成为了不同时代,不同族裔黑人种群持久的追求,事实证明,只有好的非裔作品像雨后春笋一样出现,非裔音乐文化的发展才会越来越好。

二、非裔黑人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6世纪以来欧洲殖民者通过贩卖黑奴引发的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充满血腥的大规模种族迁徙,对黑人音乐在非洲、美洲的传承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随着西方文化逐渐渗透,非洲本土出现了以非洲传统音乐为基础,运用西方音乐创作技法的专业创作,还出现了将西方流行音乐与非洲传统音乐相结合的现代流行音乐。

考古发掘表明,非洲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发源地。地处北非的古埃及人在尼罗河流域创建了古埃及文明。随着伊斯兰教兴起,埃塞俄比亚、苏丹等陆续被阿拉伯人征服,这些地区渐渐成为阿拉伯文明的一部分。撒哈拉以南地区主要居住着黑人,因此也被称为黑非洲。在交通闭塞甚至与世隔绝的状况下,部落里保持着极具特色的黑人传统音乐。非洲黑人音乐具有广泛而深厚的社会基础并与当地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有自娱自乐的舂米歌、牧羊歌、摇篮歌等,也有敬神、巫术、婚丧、教育等属于社会功能的音乐。当地人们的一生从诞生、成人、结婚乃至死亡都要通过仪式来完成,而音乐是仪式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融入音乐之中,踏上非洲这块土地,到处都能够听到远处传来的声音,这就是有节奏的为了歌舞而敲打的鼓声。

非洲黑人音乐旋律简朴,乐句较短而且多重复,大多为单声部。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鲜明的节奏,特别是其中的复节奏,如中非、西非一带,常见二拍子与五拍子的交替或并行。可能由于讲究节奏的缘故,打击乐器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敲击的体鸣乐器种类繁多、音色丰富,有各式各样的鼓,圆筒形的、杯形的、锅形的、沙漏形等,单面的、双面的,多只的套鼓;演奏上有鼓槌敲击的、徒手拍打的、摩擦发响的,击打鼓边、鼓框、鼓心等不同部位,轻重不同的力度。打击乐器还有棒、铃、竹筒等,此外,有笛、管等气鸣乐器,以及竖琴、琉特等弦鸣乐器。

19世纪晚期,欧洲殖民国家几乎瓜分了整个非洲,西方文化逐渐渗透。20世纪初,不少人赴欧洲音乐院校学习音乐,他们回国后创作了新型的非洲音乐,题材取自非洲的历史和现实生活,在非洲传统音乐的基础上运用西方音乐的创作技法,兼用欧洲与非洲的乐器等。陆续出现一批有成就的黑人作曲家,如加纳的作曲家恩凯蒂亚,留学英美,代表作《非洲组曲》《坎佐纳》等;尼日利亚的索旺德,代表作《尼日利亚民间交响曲》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非洲音乐,除专业音乐创作之外,还出现了现代流行音乐。例如西非的现代舞曲《高尚生活》,将西方的流行音乐与非洲传统音乐相结合,混合使用各种爵士乐器和传统乐器。非洲的流行音乐,以其鲜明的特色,引起了世界的注意和高度评价。

无论是专业音乐创作,还是流行音乐,黑人传统音乐特色始终浸透其中,非洲各国对传统音乐越来越重视,成立搜集、整理、研究的机构,通过媒体广泛传播,在国家独立日和民族节日中更有着突出的地位。16世纪西欧各国在进行殖民扩张的同时,还从事贩卖黑奴的罪恶活动。先是组织“捕奴队”,往非洲西海岸偷袭村庄掳掠年轻力壮的黑人;后来则挑动非洲当地酋长进行猎奴战争,再用枪支弹药、纺织品、酒等向酋长收购掳来的黑人。三百多年问,非洲丧失了近一亿精壮人口,被殖民者从非洲运往美洲殖民地的黑人奴隶约一千五百万人,更多的黑人惨死在猎奴、贩运过程中。黑人奴隶被运到美洲后,大部分在加勒比海地区和巴西,少部分在北美。来自非洲的黑人,在奴隶制度残酷压迫下,出于精神慰藉和对抗白人的需要,他们非常珍惜并顽强地保持自己的文化、音乐、舞蹈、宗教等,沿续因袭代代相传。

美洲居民人种复杂,除当地土著印第安人、因纽特人,有来自欧洲英语系、法语系、拉丁语系的移民,还有来自非洲的黑人。因此,在音乐文化方面,呈现多元共处色彩缤纷的特点,多种来源的居民各自保持他们祖居地的音乐文化特色,同时,也有融合和发展。在美洲的黑人及其后裔以自己民族的音乐为基础,为适应美洲社会环境,与当地其它民族的音乐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加上黑人音乐口传心授及即兴性的传播方式,比较非洲黑人部落传统音乐,发生了很大的变异和发展。不过,强调节奏,采用切分和复杂的节奏型,重视鼓及其它打击乐器,注重与听众的相互交流,即兴地自由发挥等黑人音乐的特点,依然是美洲黑人音乐显著的特点。

地处加勒比海西印度群岛的海地,1804年成为拉丁美洲第一个独立的国家。在这个人口95%为黑人的国家中,虽然官方语言是法语,但居民通用克里奥尔语(非洲语与法语的混合语),来自西非的传统宗教伏都教非常兴盛,伏都教的宗教仪式中包括歌唱、舞蹈和击鼓。拉丁美洲人骨子里则浸透了非洲情调,他们的感官很自然地会对伏都教仪式圣舞中的切分节奏有所反应并激情满怀。海地鼓的节奏也保留了非洲的特点。妈妈鼓、爸爸鼓、宝宝鼓是三种不同尺寸不同音高的鼓,再加上两种响器,五种不同的节奏同时进行,使人感到参差错落、此起彼伏,却又浑然一体,鼓的演奏逐渐加快,激动人心。

上个世纪60年代,加勒比海牙买加岛上产生的雷盖,是牙买加黑人音乐与流行音乐乃至摇滚的融合。雷盖具有西方音乐的旋律、和声的基础,非洲的节奏、音色,并受到美国流行音乐的影响。常用电声乐器伴奏,节奏强烈,重音在弱拍是最明显的特点。雷盖最早是牙买加的底层群众演唱的,表达他们对社会不公正的不满和嘲讽。鲍勃一玛利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使雷盖享誉国际。

桑巴是南美巴西的国舞,桑巴的音乐颇具非洲音乐强烈丰富节奏的特点,也深受葡萄牙移民歌曲的影响。里约热内卢的狂欢节世界闻名,它是天主教节日与市俗活动的奇妙结合,是群众性的化装游行和娱乐活动,桑巴是狂欢节的主体,虽然其中也有欧洲的乐器和服装,但黑人的影响是主要的,从音乐、舞蹈和化装上都可以明显地看出来,黑人音乐舞蹈为狂欢节增添了艳丽的色彩和无穷的魅力。

在美国,19世纪初南方黑奴受白人赞美歌影响产生了宗教性的灵歌,口头流传,大多是与死亡、解脱有关的题材,旋律简单,无伴奏,以拍手顿足动作配合。稍后,黑人教堂礼拜仪式中出现了福音歌,与白人宗教歌曲的庄严肃穆、静思内省不同,唱福音歌时感情强烈,狂放自由,夹杂呼喊、恸哭,伴有舞蹈动作,大多速度较快,很多切分节奏。南北战争后南方黑人民间产生了布鲁斯,早期的乡村布鲁斯随着上个世纪30年代大量黑人涌进城市谋生而发展为具有现代风格的城市布鲁斯或节奏布鲁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一代黑人更加自信自尊的精神状态。布鲁斯不仅在黑人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成为美国流行音乐的基础之一,它被爵士乐吸收,成为爵士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爵士乐很快风靡美国,并且流传到世界许多国家,一些外国作曲家也曾采用爵士乐作为创作素材,美国作曲家格什温、科普兰等以爵士乐语言与欧洲传统作曲技法相结合的作品而著称于世。此外,节奏布鲁斯后来也成为摇滚乐的主要来源之一和重要组成部分。

非洲、美洲黑人部落传统音乐传承发展的脉络:一是伴随人们的生活世代相传,随着欧洲殖民国家瓜分非洲,西方文化逐渐渗透,非洲本土出现了以非洲传统音乐为基础运用西方音乐创作技法的专业创作,还出现了将西方流行音乐与非洲传统音乐相结合的现代流行音乐。二是通过殖民者贩奴的大规模移民,将非洲黑人音乐传播到美洲,为适应美洲的社会环境,黑人音乐与当地其它民族音乐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异和发展,对当地音乐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综上所述,黑人音乐最突出的特征和音乐要素,是它独特的节奏,这使我们比较容易分辨出它是不是黑人音乐或与之有关。以巴西的桑巴音乐和牙买加的雷盖音乐相比较,两种音乐在节奏上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它们都源于黑人音乐,但音乐风格及旋律、调式、和声等有很大差异,两者的历史、民族、语言、宗教、文化尤其是音乐状况等方面都不尽相同,这也是黑人音乐在美洲产生变异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猜你喜欢

非裔流行音乐黑人
流行音乐里的新国潮
黑人谈河流
论美国非裔诗人C.S.吉斯科姆的“拖延”诗学及其族裔诉求
创新精神对流行音乐的作用
多棱镜中的流行音乐——两岸四地“流行音乐文化高层论坛”述略
重寻黑人主体身份意识,构建和谐社区——小说《宠儿》的黑人女性主义解读
和流行音乐有个约会
美国第一位黑人三军主帅——鲍威尔
郑成功的黑人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