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美显增强MRI 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分析

2023-08-06韩彩兰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3年11期
关键词:原发性准确率肝癌

周 慧,韩彩兰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影像科 广东 广州 510060)

原发性肝癌作为消化道恶性肿瘤的一种,因为早期缺乏典型症状,所以确诊后多处于晚期阶段,此时治疗难度较大,死亡率较高。对此,提高患者的早期诊断准确率,对于疾病治疗以及预后改善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1-3]。原发性肝癌诊断中,计算机体层成像、B 超以及磁共振成像均有一定程度的应用,并且效果各有不同。近年来,肝胆特异性对比剂普美显关注度显著提升,普美显增强MRI 方式的有效应用,可将肝内局灶病变检出以及诊断显著提升[4-6]。本研究选取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020年1月—2022年5月收治的80 例疑似原发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对原发性肝癌患者采用普美显增强MRI 的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020年1月—2022年5月收治的80 例疑似原发性肝癌患者,其中男50 例,女30 例;年龄31 ~59 岁,平均年龄(49.52±3.28)岁;病程1 ~7 个月,平均(4.12±0.65)个月;临床表现:恶心呕吐患者44 例,乏力纳差患者27 例,肝部疼痛患者55 例,持续低热患者22 例,上腹饱胀患者33 例。患者均对研究内容知情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肝硬化以及化学致癌物接触史等系列危险因素;②均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③无普美显增强MRI 检查以及CT检查禁忌证。排除标准:①伴有其他类型恶性肿瘤者;②肝脏、心脏以及肾脏功能障碍患者;③凝血系统疾病患者;④表现出碘过敏情况。

1.2 方法

普美显增强MRI 检查:以钆塞酸二钠注射液作为对比剂,设定0.1 mL/kg 剂量,采取静脉推注方式注射,完成后,利用2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完成导管冲洗。仪器采用超导型MRI 扫描仪(联影UMR780 3.0T),以腹部相控阵线圈完成。检查时协助患者采取仰卧位,从患者肝上缘到肝下缘位置,合理完成平扫以及普美显增强扫描操作。参数设定:视野380×380。①平扫主要为T1_quick3d_wifi_tra,层厚2 mm,TR 3.93 ms,TE 1.38 ms;T2_arms_fs_trig 自由呼吸出发序列,层厚5 mm,层间距1 mm。弥散加权成像b 值分别为50、800 s/mm2。②增强扫描为T1_quick3d_tra,层厚2 mm,TR 3.35 ms,TE 1.53 ms,准备对比剂完成注射后20 ~25s,通过扫描获得动脉期图像;在50 ~70 s 后,扫描获取门脉期图像;在150 ~180 s,扫描获取延迟期图像;分别在15 min、20 min 获取肝胆期图像。

CT 检查:利用GE 双能源宝石CT 设备。检查时协助患者采取仰卧位。完成全肝平扫后,合理展开肝动脉动态增强扫描、门脉期动态增强扫描以及延迟期动态增强扫描。利用高压注射器通过肘静脉注射碘海醇非离子型造影剂,控制3 mL/s 流速,剂量1.35 mL/kg。肝动脉期、门静脉期以及延迟期对应的时间分别为20 ~30 s、60 ~80 s 以及150 ~180 s。完成后,于工作站上传图像,完成后处理。

1.3 观察指标

①统计CT 检查以及普美显增强MRI 检查原发性肝癌的诊断结果,比较诊断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准确率。②原发性肝癌患者不同类型疾病检出情况比较:分别对CT 检查以及普美显增强MRI 检查原发性肝癌中结节型、弥漫型以及巨块型展开分析。弥漫型:直径≤3 c m;结节型:3 c m <直径<5 c m;巨块型:直径≥5 c m。③不同检测方式成像质量比较:依据影像学特征,合理完成图像质量分级,0 级:具有清晰的影像图片,未表现出阶梯状或者断层伪影的情况;1 级:具有较好的图像质量,诸多具有良好并且清晰边界,未表现出阶梯状或者断层伪影的情况;2 级:表现出一般的成像质量,征象中表现出明显阶梯状排列或者伪影的情况,对于肝脏组织器官形态结构无法清晰显示。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检测方式诊断结果

病理结果显示,80 例疑似原发性肝癌患者中恶性50 例,良性30 例;普美显增强MRI 检出恶性51 例,良性29 例,误诊2 例,漏诊1 例;CT 检出恶性60 例,良性20 例,误诊20 例,漏诊10 例;普美显增强MRI 检查原发性肝癌的灵敏度98.00%、特异度93.33%、准确率96.25%均显著高于CT 检查的80.00%、33.33%、62.50%(P<0.01),见表1、表2。

表2 不同检测方式诊断效能对比[%(n/m)]

2.2 原发性肝癌患者不同类型检出情况比较

病理结果显示,50 例确诊原发性肝癌患者中,弥漫型13 例,属于结节型15 例,属于巨块型22 例。普美显增强MRI 检查不同类型准确率均高于CT 检查,但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3。

表3 原发性肝癌患者不同类型疾病检出率比较[%(n/m)]

2.3 不同检测方式成像质量比较

普美显增强MRI 检查0 级成像质量检出率显著高于CT 检查,1 级、2 级检出率低于CT 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不同检测方式成像质量比较[n(%)]

3 讨论

当前,临床针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在实施疾病诊断期间,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病理检查方法获得广泛应用,以病理检查为原发性肝癌诊断的金标准。对于影像学检查,MRI 以及CT 检查均获得广泛应用。其中,CT 检查可在扫描床匀速进床后,通过X 射线管围绕机体旋转,获取系列层面信息,对范围内所有组织进行扫描[7-9]。而对于MRI 技术,主要通过磁共振现象对人体电磁信号获取信息,通过重组后,将图像输出。近年来,在检查期间,普美显增强MRI 检查获得广泛应用,作为新型钆类造影剂一种,将普美显于人体注射20 min 后,可经肝细胞吸收,在保证增强效果同时,将肝胆特异期有效增加,对癌灶准确显示[10-13]。

本研究病理结果显示,80 例疑似原发性肝癌患者中恶性50 例,良性30 例;普美显增强MRI 检出恶性51 例,良性29 例,误诊2 例,漏诊1 例;CT 检出恶性60 例,良性20 例,误诊20 例,漏诊10 例;普美显增强MRI 检查原发性肝癌的灵敏度98.00%、特异度93.33%、准确度96.25%均显著高于CT 检查的80.00%、33.33%、62.50%(P<0.01);病理结果显示,50 例确诊原发性肝癌患者中,弥漫型13 例,属于结节型15 例,属于巨块型22 例;普美显增强MRI 检查不同类型诊断准确率均高于CT 检查,但差异不显著(P>0.05);普美显增强MRI 检查0 级成像质量检出率显著高于CT 检查,1 级、2 级成像质量检出率低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为,原发性肝癌患者在实施疾病诊断期间,普美显增强MRI 诊断方法呈现出更高的敏感度,软组织分辨率较高,可通过对病变组织以及肝脏组织之间的信号差异加以诊断而获得显著效果。通常情况下,正常肝细胞可对普美显吸收,获得的MRI 信号同正常肝组织较为一致。在表现出癌变情况后,肝组织无法对普美显吸收,表现出较低的影像信号,不会出现高漏诊以及误诊的情况。并且普美显增强MRI 方法的有效应用,呈现出肝胆特异性的现象,不但存在细胞外间隙对比剂作用,而且可通过肝细胞窦面阴离子进入肝细胞。由于原发性肝癌类型的不同,在肝胆特异性表现出不同的信号特征,所以在对原发性肝癌实施诊断期间,呈现出较高的灵敏度。而且针对病灶实施多期增强扫描期间,对其典型表现加以分析,呈现出高信号动脉期的现象,表现出明显强化的特点。在门脉期呈现出低或者等信号的情况;在延迟期呈现出低信号的情况,表现出快升快降的特点。可充分证明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给予普美显增强MRI 诊断价值,与许康祥等[14]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临床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诊断中,普美显增强MRI 诊断准确率更高,能准确检测不同类型原发性肝癌情况,清晰显示病灶情况,成像质量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原发性准确率肝癌
乳腺超声检查诊断乳腺肿瘤的特异度及准确率分析
不同序列磁共振成像诊断脊柱损伤的临床准确率比较探讨
2015—2017 年宁夏各天气预报参考产品质量检验分析
LCMT1在肝癌中的表达和预后的意义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高速公路车牌识别标识站准确率验证法
microRNA在肝癌发生发展及诊治中的作用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1例报道
Rab27A和Rab27B在4种不同人肝癌细胞株中的表达
原发性肝癌脑转移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