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

2023-07-31胡晓敏

考试周刊 2023年27期
关键词:四年级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改革,语文教育不断地从知识传输向素质教学扩展。文章以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为例,阐述开展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此提出几点教学建议,旨在通过此有效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文化修养等。以语文核心素养为依据,创建高效阅读课堂,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促进阅读与核心素养的同步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四年级;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3)27-0064-05

一、 引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低段、中段和高段。小学中段所处地位最特殊,因为处于小学中间阶段,所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需要教授学生全面理解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注重培养学生文章谋篇布局的能力。

二、 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使用的教学方法传统

2022年新课标提出小学语文教学要促使教师阅读教学方法的优化与创新,尽量借助智慧化课堂创建新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启发与讨论。但是根据对教师的访谈得知,现在的教师教学的时候仍比较依赖讲授法。不可否认讲授法是四年级语文课堂中的主要教学方法,但是其已不能被当作唯一的教学方法。另外,教师还不能有效对讲授教学法进行外延,经常将讲授法与注入式放在同等的地位来看待,课堂中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让其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也没有时间与同伴交流,从而训练语言表达能力。高效的语文教学不但要教师有创新意识,还要求学生能发挥主动性。如在课堂中教师只运用讲授法,课堂中只是遵循教师讲、学生听的策略进行,那么学生不会自主讨论,从而获得启发,学生的创造性与主动性也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发展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

(二)文化意义与价值引领不足

语文是集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的课程,教材中每一篇课文的选择都是编者精挑细选的,且教材中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联系都不是随意设计的,都经过编辑者精心设计。编辑者的初衷是希望学生能够在文本的学习中受到洗礼,了解文章的历史意义与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进而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涵。即语文与历史是有紧密联系的,学生如果通过文本的阅读,能够挖掘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这样才能让语文教学更具价值。在实际阅读教学中,学生可以在教师的讲解中快速掌握知识性目标,学会重点字词与修辞手法,但文章中呈现的文化意义与思想主题等内容却没有有效传授给学生,文化价值引领不足,导致学生缺乏对民族文化的归属感。

(三)小学生语文素养存在问题

经过对小学四年级学生的阅读素养分析,发现班级中的学生存在阅读成绩两极分化的情况,主要体现在下面几点:第一,四年级学生整体发展不均衡。班级中有的学生在阅读与学习的过程中还不能对文本的内容、思想进行足够的反思,提出深层次的问题与挖掘意义。另外,教师没有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没有培养学生高级阅读能力,即使提出问题也是“点到为止”,没有为学生提供更多独立思考与交流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产生依赖意识,缺乏创造性。第二,四年级学生阅读的态度不端正。学生阅读能力不高主要体现在阅读态度不端正,他们认为阅读的目的是完成考试,而不是因为自己喜欢。经过访谈可知,学生也有喜欢的书籍,但是面对教材中的文本学生则会将此类阅读与“学习”画上等号,直觉地产生抵抗心理,阅读的态度不端正。第三,四年级学生阅读的目的性不强,文本意识较弱。有时学生面对不同类型的课文侧重点不同,投入的专注点不同,如文学类的文章倾向于故事的叙述,情节跌宕起伏,很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学生投入的阅读精力较多;而信息类的文章则倾向于信息的提取与要点的归纳,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提取与加工能力,所以他们更加喜欢阅读文学类的文章。这种文体阅读频率的差异容易影响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有效监测、补齐短板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方向。

三、 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优化

(一)创新教学方法提升阅读趣味性

1. 巧妙设计朗读情境

将阅读两字拆开就是“阅”和“读”,用眼睛看用嘴读,“读”成为阅读教学的落脚点,教师不能忽视在课堂中学生“读”环节的设计。所以教师要为学生创建阅读的情景,如四年级下册《海上日出》教学就是利用朗读的方法将学生带入文本的情境中,让没有生气的文字焕发生机。首先,教师示范朗读,结合对课文的理解采用适合的语速进行朗读,丰富学生情绪。其次,在网络中找寻本课的阅读音频為学生播放,让学生在音频所释放的情感的感染下进入文章情境中,自然地进行抑扬顿挫的阅读,不自觉地升华情感。最后,在示范阅读的时候教师还要注意细节问题,除了情绪饱满,还要使用标准的普通话,防止读错字音。在阅读的时候结合文本风格来朗读,并适当增加一些动作,让朗读更具生机。在教师的示范朗读后请学生也参与到阅读中。教师可以结合课内文章创建实践活动,构建训练语言的情境,如举办辩论赛活动、诗歌朗诵等,让学生在教师的熏陶下进行朗读训练,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2. 开展对话训练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四年级语文教学中还可进行对话训练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从下面几方面着手。

(1)师生对话

对话课堂中的师生对话,一般是由教师提问,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参与讨论的形式来实现,所以问题是促进师生对话的催化剂,如果设计适合的问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思维能力。小学语文教师要围绕教材提出一些问题,通过合理且科学的问题创建情境,引导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对于问题的设计不能粗心大意,要遵循下面几点原则:第一,问题不能过于封闭,尽量在趣味性的基础上保持开放性,如此才能启发学生思考,找寻问题的答案;第二,问题不能过难,要防止学生知难而退造成课堂进行不下去的局面;第三,做好预设,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可以适当猜想他们会怎样回答问题,及时点评,做好引导预想,对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有促进作用。

另外,教师还要结合班级中学生的知识接受水平与心理发展特点,设置有层次性的问题。例如四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课堂的导入阶段,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请你们想一想,如果到现在天和地都没有分开,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以趣味性的想象类问题激发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好奇心,然后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在其朗读的时候教师不做干涉,只做好监督工作。在学生阅读完课文之后教师再追问:“课文中的主人公生活的时代中天和地是怎样的?面对这种情况这名主人公是怎么做的?”在问题的引入下让学生逐渐进入深入思考的状态,然后通过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总结得到的结果。在课文教学后教师再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请你用语言描述一下天和地是怎么分开的,当时的情境怎么样?如果你喜欢画画,还可以将这个场景画出来。”经过有层次性地提问促进生生与师生对话,可以充分发散学生思维,通过不间断地深入思考,加深对课文的深刻印象,体会神话文体的魅力。

(2)生生对话

语文课堂中的生生对话可以达到交流沟通的作用,让学生之间能够共享想法,拓展思路。为了引导学生对话,可以让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研究,然后派代表到课堂中分享交流成果。例如四年级下册《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一课的教学中,先请学生带着问题去默读课文,阅读中将不懂的问题标注出来,与同学交流;然后请学生结合本课的主要内容与自己课前预习时搜索到的材料,思考为什么“纳米技术让我们更健康”,请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接着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任务,通过交流精练答案,派代表说出答案。最后教师再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如:“如果你的生活中处处都有纳米技术,你认为会在哪里?”通过生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要想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可从下面几点着手:第一,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品味文中的语言。第二,让学生自主感悟,能够初步体会文章想要表达的情感。第三,有效扩展,引导学生深化对文本内涵的理解。例如四年级下册《短诗三首》中三首诗歌的作者都是冰心,教师可以将这三首诗歌整合起来教学,带领学生与文本对话。首先,让学生通过反复的文本阅读,理解诗歌语言并获得感悟,如“藤萝的叶下”“哪一朵”“心中的风雨”。其次,引导学生阅读,反复品味冰心创作诗歌的语言特点,感受其想要表达的情感。例如《短诗三首》中的第一首诗歌,通过“藤萝、叶下、母亲、膝下”等词汇的描述,表达冰心对母亲的爱;接下来的每一首诗歌中都通过合适的词语与语言来体现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例如通过“哪一朵、哪一颗”“心中的风雨、天上的风雨”等语言的描写,表达冰心对大海的赞美、母亲的依恋之情。最后,请学生在课下通过网络与书籍,搜集作者冰心的其他作品,如《春水》,通过拓展阅读,增强对课文情感的了解与对冰心情感表达特点的掌握。

3. 使用支架式教学法发展学生有意注意

支架式教学法指教师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了提升其有意注意与发展其阅读能力提供“支架”,通过逐层引入引导学生先主动思考然后独自探究,以此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自我构建。以四年级下册《母鸡》为例,支架式教学法的引用过程为:

(1)构建支架

为了更好地构建支架,教师要先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握语文教学重难点。还要尽量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构建支架,保证阅读教学顺利完成。教师在此要做的是:向学生询问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根据其回答结果了解学生对文章的掌握情况。然后结合课前任务学习单,检验学生字词学习情况,基本掌握学生的学情。然后考虑构建怎样的支架,为后期教学做准备。本环节主要是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构建支架,在课堂开始,先让学生阅读文章,思考中心思想,以此为实际教学做好衔接,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为新的教学内容构建支架做准备工作。

(2)创建情境

本环节主要是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构建问题情境,巧妙融入教学活动中,提升教学情境的真实性。以《母鸡》教学中的活动“师生合作交流讨论‘我为什么讨厌母鸡”,教师的活动为:创建情境,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与知识经验主动参与其中,激发学习兴趣。教师构建的问题支架为:“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遇到令人讨厌的事情?你又是怎么处理的?”教师提供图表支架,即“‘我对母鸡的‘控诉单”,引导学生填写“控诉单”,教师可以教授学生使用填关键词的方法完成填写,此过程构建了建议支架与情感支架。让学生能够从文章中提炼关键信息进行总结。如第一条“罪状”,母鸡的叫声令人心烦。教师要指导学生描写出母鸡的声音,并通过朗读与品析体现作者对母鸡的厌烦。

(3)独立探究

经历上面两个环节,学生的学习已经接近尾声,并能够聚精会神地学习新的技能,此时教师要淡化自己的角色,并为学生撤出支架,引导学生独立探究,自主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此时可以开展“独立思考‘我为什么不討厌母鸡了?”让学生独立探索,写出“母鸡的辩护单”,通过学生自主完成阅读,圈出关键词与关键句,然后提炼观点,请学生总结并检验,找出“我”不再讨厌母鸡的原因。

(二)渗透文化资源加深学生文化理解

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还要有效挖掘文本中的文化资源,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文化,提升文化修养。

1. 挖掘课文背后的历史意义

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使用的最直接的资源,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挖掘课文背后的历史意义,发展文化修养。例如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学中,教师可从下面几点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意义。第一,深入了解作者,在正式教授古诗之前,可让学生通过资料的查询,搜集作者苏轼的个人信息,然后教师在学生获得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再为学生补充介绍作者的信息。第二,深入探究诗词的创作背景。在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之后,教师引出本节课要讲解的古诗名称,进行背景讲解与题目的解析,让学生知道“题”是“书写”的意思,“西林”是江西省庐山脚下的一个寺庙,“壁”是墙壁的意思,所以题西林壁就是“作者在西林寺墙壁上写的一首古诗”,由此自然产生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在这里写诗呢?”引出创作这首古诗的背景,带领学生深入古诗的主题思想,帮助其读懂这首古诗。在后期借助重点字词解读文本的时候,因为学生了解诗词创作背景,所以能够更快地理解整首古诗词的主题思想,了解面对客观事物每个人的角度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想法,要想对客观事物有全面的认知,就要学生跳出自己的圈子,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想法,建立全面的认知。

2. 探索教材文本包含的时代意义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有时代意义的文章,基于此教师要深入探索,详细地研究,找寻文本中时代的意义,进而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例如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讲述的是新中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为何读书”的故事。文章中的周恩来总理才十二三岁的时候就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教师可对文中出现的词语进行教学,带领学生探寻知识背景,加快学生对困难词语的理解,如“中华不振”“租界”等,学生在上课前可以先自主解释这些词语,做好知识储备。然后教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学生在了解这些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为什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中华不振与租界的词语理解中,讓学生想起中国曾经的屈辱历史,进而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通过对文本包含的时代意义的理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建立民族归属感,进一步提升文化修养。

(三)采取多种策略培养学生阅读素养

1. 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整体性培养

对四年级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不能只关注一方面,而是要整体培养他们的阅读素养,如此才能更高效地阅读。所以可以从下面两点出发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方面,重视阅读基础识字教学。良好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有足够的阅读基础,即良好的识字能力。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生汉语拼音、识字与写字提出明确的建议,即建议低年级学生“多认少写”,随着年级的增加,逐渐增加识字教学的比重,即运用“小步调”的方式,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提升教学效果。到了四年级,教师要多结合实际生活带领学生识字,让学生能够在生活资源的引导下形成良好的语感,获得更佳的学习效果。另外,为了防止有的学生产生识字学习的单调感,教师还要尽量增加识字教学的趣味性,如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游戏化教学等,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另一方面,联合家庭形成育人合力。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其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所以家长要多阅读、多学习,为学生做示范榜样,并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其求知欲。在家中家长要多鼓励学生进行高难度与高层次的阅读,并与其多讨论,分享心得,以此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好的阅读习惯离不开家长与教师的共同引导与督促,只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互相配合,形成育人合力,才能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例如教师定期与家长沟通,建立共同教育立场,为家长传授在家中提升孩子阅读能力的方法,慢慢将阅读变成一种习惯而不再是任务,还可在周末时间陪伴孩子一起阅读,或者在睡前一起阅读故事,让阅读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2. 培养学生有良好的阅读态度

良好的阅读态度是促进阅读能力发展的催化剂,教师要通过增强学生的阅读感受来培养其阅读素养,在乐趣中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主动阅读。基于此教师要做到:课堂中鼓励学生主动阅读,激发兴趣。在语文课堂中对于文本的呈现保证其趣味性,如此才能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然后在阅读的时候教师再适当设置任务,留下悬念,激发学生深入探索的欲望。阅读与竞技体育没什么不同,只有对成功有渴望才能激发阅读的兴趣。所以教师可以举办“阅读能手我第一”的阅读比赛,刺激学生主动阅读。之后教师就要“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为其提供充分发挥的空间,在教师的把控方向中,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思考,建立正确的阅读态度。另外,还可以通过上文中论述的家校合作的形式营造良好的氛围。家长以身作则,在家中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在与孩子一起阅读时还可结合其情况提供好的阅读方法,挖掘孩子更多阅读可行性,帮助其端正阅读态度,让阅读不再枯燥乏味。能够将书籍当作一位沟通心灵的朋友,在交互中开阔学生的视野。

3. 培养学生建立阅读不同类型文本的意识

新时代对小学生阅读提出更高的要求,其阅读内容不只局限于一类文本中,而是要多种文本同时阅读,广泛涉猎。同时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学生的阅读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所以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地阅读,要培养其阅读多种文本的意识。一方面,教师指导学生丰富阅读方法。教师要在语文课堂中为学生提供更多文本阅读与分析的机会,合理规划时间,针对教材中的不同文本给予学生相同的时间让其进行探究,保证学生的阅读能力全方位发展。文学作品中包含多样化文本内容,教师在教授学生阅读方法的时候,要结合不同文本进行讲解,让学生针对不同文本都有适合的方法进行阅读,如此有效控制自身对文章的喜好,确保阅读教学的无差异化,让学生在不同文本的阅读中都能获得良好的满足感。另一方面。家长多为学生购置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让学生能够了解不同风格的作品,理解不同种类文学作品的差异,尽量减少因为自身喜好而出现的对文章理解片面的情况,影响阅读能力的提升。以此形成良性循环,让学生挑战叙述性更强、内容难度更高的文章。

四、 结论

综上,文章对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然后结合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基础对语文教学进行深入分析,优化教学策略。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语文教学素养融合,为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一些指导性参考意见,由此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苏幼娥.阅读与写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融合的探究[J].华夏教师,2022(27):73-75.

[2]杨爱萍.小学语文阅读策略单元整体教学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2022,8(1):190-192.

[3]罗先慧.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研究2019年度报告——基于《复印报刊资料·小学语文教与学》论文转载情况的统计分析[J].语文建设,2020(4):12-19.

[4]陈侨丰.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探讨[J].教育观察,2019,8(11):92-93.

[5]陈先云.课程观引领下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能力体系的构建[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3):78-87.

作者简介:胡晓敏(1971~),女,汉族,贵州遵义人,贵州省遵义市新蒲新区第一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四年级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提高小学四年级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